杜甫人物评价

合集下载

作文《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杜甫

作文《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杜甫

作文《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杜甫《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杜甫1历史的长河里群星璀璨,唐诗的世界里五彩缤纷,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里,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

在我眼里,杜甫是一位可怜而又伟大的人。

一场“安史之乱”早已把盛唐的景象无情的毁灭。

你只能站在已成废墟的长安城里,低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你只能从长安到成都,从成都到江南。

自从“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不足为奇。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人们惊慌失措,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人死去。

杜甫看在眼里,却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真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啊!秋天到了,在北方的戍鼓声里,你怀念自己的兄弟,于是写下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但结果还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又是一个秋天,你站在长江边,心中满怀忧愤,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哀。

终于,传来了胜利的曙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但是,在你回家的途中,不幸逝世了……这就是我心中的杜甫,一位悲天悯人的伟大的“诗圣”!《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杜甫2他那种爱国爱民,使我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忠君爱国,就像向日葵一样向着太阳。

当他被贬官时,他在失意困顿还依然高唱:“天涯何处无芳草?”官场上的挫折,并不能让他为此放弃为人生的探索,超越宠辱得失,任凭风雨肆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只由“一衰烟雨任平生”,在逆境中匍匐向前,坦然自若,才会覆险如夷,无视一切险阻,才会感动“业务风雨也无晴”。

虽然他被贬官,但他那熊熊烈火般的爱国情,使他“见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当他忧国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坎坷中不灭爱国情,蹉跎中不遗世人,能有这样的情怀,唯有圣人能为。

他爱民,写下《石壕吏》来对战争的控诉与揭露,“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表达他对吏的批判,对妇人的同情。

在战乱时期,男儿都去邺城戍,原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变,因为“生女犹得嫁必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近代名人对杜甫的评价

近代名人对杜甫的评价

近代名人对杜甫的评价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喜爱。

无论是他的创作风格还是他的诗歌主题,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来看看近代名人对杜甫的评价。

一、鲁迅:杜甫是“诗史”之上的诗人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杜甫的评价是:“杜甫的诗歌是‘诗史’之上的诗人。

”他认为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杜甫的诗作以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因此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二、梁启超:杜甫是“大家”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对杜甫的评价是:“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

”他认为杜甫的诗歌作品无论在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的诗作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思考和反思。

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被后世文人所推崇,也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三、胡适:杜甫是“人之大者”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杜甫的评价是:“杜甫是‘人之大者’。

”他认为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杜甫的诗作普遍表现出对人类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他的诗作中常常揭示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尊严与苦难,因此他被认为是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诗人。

四、胡适:杜甫是“诗史之雄”胡适对杜甫的评价还有另一层意思,他称杜甫为“诗史之雄”。

他认为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在艺术性上达到了高度,也在历史性上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的诗作以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记录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百态和人民疾苦,成为了研究唐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近代名人对杜甫的评价可以概括为他的诗歌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杜甫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后世影响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

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

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

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

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甫的评价

杜甫的评价

杜甫的评价说起杜甫,这老兄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咱们得好好聊聊他。

你知道吗,杜甫他老人家,那可真是个“诗圣”,这称号可不是白给的,那是实打实地用诗写出来的。

杜甫啊,他写的诗,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他的诗里头,有国家的兴亡,有百姓的疾苦,还有他自己那颗滚烫的心。

你读他的诗,就像是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跟你唠家常,又像是跟着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看尽了人间烟火。

咱们先说他的“忧国忧民”。

杜甫那心啊,比谁都大,他看不得国家有难,更看不得百姓受苦。

他的诗里,常常能看到他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

比如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说简单不简单?就十个字,把国家破败、百姓流离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读起来,心里头那个酸楚啊,就像是被什么揪了一下。

再来说说他的“坚韧不拔”。

杜甫这一辈子,其实过得挺坎坷的。

他经历过战乱,逃过难,挨过饿,但这些都没能把他打倒。

他的诗里,虽然有很多苦和难,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就像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说他是不是在告诉咱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咱们咬牙坚持,总有一天能站得高高的,把一切困难都踩在脚下?杜甫的诗啊,还特别有画面感。

他写山水,就像是拿画笔在咱们眼前画了一幅画;他写人物,就像是把那个人从诗里拽出来,跟咱们面对面站着。

比如他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黄鹂、那白鹭,还有那翠柳、青天,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咱们眼前了。

你说他这诗写得有多妙?而且啊,杜甫还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

他的诗里,有很多写给朋友、亲人的诗,每一首都饱含深情。

比如他写给李白的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那简直是夸得李白都要飞起来了。

还有他写给妻子的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那画面多温馨啊,让人看了心里暖洋洋的。

总的来说啊,杜甫这个人、他的诗啊,都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盏灯。

他照亮了咱们的心灵世界让咱们在忙碌和疲惫中也能找到一丝慰藉和力量。

所以啊咱们得好好读读他的诗感受感受他那颗滚烫的心感受感受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描绘登高里杜甫的形象

描绘登高里杜甫的形象

描绘登高里杜甫的形象杜甫,这位历史上的大诗人,简直就是个传奇人物。

他的形象,真的是让人既敬佩又心疼。

他总是穿着朴素,衣衫褴褛,有点像街头的老乞丐,谁会想到他其实是个文人呢?想象一下,杜甫站在高高的山坡上,风一吹,头发都乱了,眉头紧皱,仿佛在思考国家大事。

对,就是这种沉重感,让他看上去有些沧桑。

可别小看他,心里却有一团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屈的信念,简直像是要把整个天地都看透。

他可不是那种一心只想着吃喝玩乐的人,更多的时候,他在为百姓忧心忡忡。

老百姓的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疼得不得了。

想想他在登高时,眼前的风景那么美,却让他倍感失落。

山高水长,云卷云舒,难道这些美景能让他的心情好一点吗?这可不是简单的旅游心态,他是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看着国家的动荡,心中千头万绪。

他总会想到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心里像刀割一样。

那种深情厚谊,真的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他用自己的笔,把这些感受一一记录下来。

看看那些诗句,真是有种让人心痛的力量啊!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他的灵魂在呐喊。

杜甫的诗,简直就是生活的写照。

里面有他的悲哀,也有他的希望。

他用简简单单的词语,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有时候一首诗,就像一杯烈酒,喝下去,心里五味杂陈。

他能把日常的小事写得那么动人,真的是让人佩服。

他用诗句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真是个不平凡的人。

说他是“诗圣”,一点都不夸张,简直就是当之无愧。

他的才华,让人感到绝望与敬畏。

杜甫的幽默感也不是盖的。

他在诗中偶尔调侃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反映出他豁达的一面。

他会自嘲,调侃自己的穷困潦倒,那种自嘲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他不怕流露自己的软弱,反而用幽默化解悲伤。

这种情绪的转换,真的是让人佩服。

谁说诗人就得忧伤得像个沉重的木头人呢?杜甫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苦涩也可以用幽默来调剂。

更让人动容的是,杜甫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句中,总是能找到那一丝丝希望的光芒。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意思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意思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意思
这是对唐代诗人杜甫的评价。

上一句评人:
“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

“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

下一句评诗:
“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人物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1][2]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名言警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里的来信比黄金还要珍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译文:读书读得多,写文章的时候便如有神助。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杜甫草堂游记及人物分析

杜甫草堂游记及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杜甫
人物分析: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 被誉为"诗圣"。他出生于河南巩 县的士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 精通经史文化,曾经在长安任职 过官员。然而,他深受安史之乱 的影响,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和 一位好友,家庭遭遇严重困境。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 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诗篇,表现 出了他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 主义精神
走进茅屋,里面陈列着许多关于 杜甫生平和诗作的展品。通过这 些展品,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他的诗歌才华和人格魅力, 让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杜甫草堂游记
01
02
03
在草堂的周围,还有许多其 他的景点。比如那座巨大的 杜诗碑林,上面刻着杜甫的 经典诗句,让人感到一种浓 厚的文化气息。还有那座幽 静的梅园,让人感受到一种 与世隔绝的宁静
独特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质朴、
2 生动,富有表现力。他的诗歌不仅有严谨的格律和结构,
也有自由奔放的表达,充满了艺术魅力
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
3 历史、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他的作品既有时事评论,
也有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
4
丰富的想象力:杜甫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他善于 运用各种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人物分析:杜甫的人 格魅力
人物分析:杜甫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人格魅力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坦诚和真实:杜甫的诗歌作品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和个 人困境,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种坦诚和真实让人感到可贵和敬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人物评价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黄庭坚:“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孟棨:“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朱德:“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白居易:“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元稹:“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陆游:“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皮日休:“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


姚勉:“平生忠义心,一饭不少忘。

臣甫宁饿死,愿君尧舜唐。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