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排水系统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的特点与给水设计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的特点与给水设计一、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的特点:1.容量需求大:居住小区居民众多,每个居民都需要每天、每时都有足够的用水量,因此给水系统需要能够满足大容量的需求,保证所有家庭都能有充足的用水。
2.水质要求高:居住小区的给水水源通常是从市政供水管网接入,水质要求高、符合卫生标准。
因此,给水系统需要设计合理的净化和消毒设施,确保水质安全。
3.管道布置复杂:居住小区由多栋建筑物组成,布局错综复杂。
给水系统需要合理安排管道的布局,确保水源能够顺畅供应到每个建筑物,在不同层次、不同户型的住宅内供水。
4.长期稳定运行:居住小区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给水系统需要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不受季节变化和突发事件的影响,确保住户长期有稳定的供水。
5.人员管理与维护需求多:居住小区给水系统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和维护人员,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营与维护,包括管道漏水的修复、设备设施的维护、卫生环境的清洁等等。
二、居住小区给水设计:1.建筑物设计:给水系统的设计需要与建筑物的设计相结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合理确定水源入口位置、给水管道布置和水箱的设立。
2.综合布线设计:给水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小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建筑物间的距离、层数、户型等因素,合理布局输水管道,确保供水能够覆盖到每个住户。
3.水源净化设计:给水系统需要设置合适的净化设施,包括沉淀池、过滤网、反渗透等,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减少水中杂质对管道和使用设备的损害。
4.水箱设计:给水系统需要设置水箱,用于存储水源,保证水源的稳定供应。
水箱的设计需要考虑容量大小、水质安全、水箱位置等因素。
5.消毒设备设计:给水系统需要设置消毒设备,用于对水源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水质达到卫生标准。
消毒设备的选择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消毒效果、能耗和设备维护等因素。
6.管道材质选择:给水系统的管道材质需要选用耐压、耐腐蚀的材质,如塑料管、不锈钢管等,以确保管道的使用寿命和水质安全。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系统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系统居住小区是指含有教育、医疗、文体、经济、商业服务及其他公共建筑的城镇居民住宅建筑区。
根据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用地组织的基本构成为三级,划分界线如下:(1)居住组团,居住户数300~1000户,占地面积小于10×104m2,居住人口1000~3000人。
(2)居住小区,有若干个居住组团构成,居住户数3000~5000户,占地面积10×104~20×104m2,居住人口10 000~15 000人。
(3)居住区,有若干个居住小区构成,居住户数10 000~16 000户,居住人口30 000~50 000人。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工程是指城镇中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街坊和庭院范围内的建筑外部给水、排水工程,不包括城镇工业区或中小工矿的厂区给排水工程,是建筑给水、排水管道和市政给水、排水管道的过渡管段,其服务范围不同,给水、排水不均匀系数也不相同,所以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流量与建筑内部和城市给水、排水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均不相同。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工程包括给水工程(生活给水、消防给水),排水工程(污水废水、雨水和小区污水处理)和中水工程。
第一节居住小区给水系统的分类与组成一、居住小区给水水源居住小区位于市区或厂矿区供水范围内时,应采用市政或厂矿给水管网作为给水水源,以减少工程投资。
若居住小区离市区或厂矿较远,不能直接利用现有供水管网,需铺设专门的输水管线时,可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是否自备水源。
在远离城镇或厂矿的居住小区,可自备水源。
在严重缺水地区,应考虑建设居住小区中水工程,用中水来冲洗厕所、浇洒绿地和道路。
二、居住小区给水系统分类1.低压统一给水系统整个给水区域的生活、生产、消防等多项用水均以统一水压和水质,用统一管网供给各用户,这种系统称为统一给水系统。
在居住小区中对于多层建筑群体,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都不会需要过高的压力,因此采用低压统一给水系统。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居住社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CS57∶94主编单位: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批准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日期:1994 年6 月1 日目录1 总则2 术语、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给水3.1 水量、水质和水压3.2 水源3.3 给水系统3.4 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3.5 设计流量和管道水力计算3.6 给水管道材料及附件3.7 水泵房、水池和水塔4 排水4.1 排水体制4.2 排水量4.3 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4.4 排水管道水力计算4.5 排水管材、检查井、雨水口4.6 排水泵房4.7 污水解决附录A 地下管线(构筑物)间最小净距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前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住社区建筑在全国大量兴起。
为了规范居住社区给水排水设计, 我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组织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主编, 同济大学, 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杭州市建筑设计院, 南京市政工程设计院等单位参与, 共同制订《居住社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规范组通过三年的工作, 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 最后由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审查定稿。
现批准《居住社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编号为CECS57∶94, 并推荐给各工程建设设计, 施工单位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 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上海广东路17 号, 邮编202302)。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1994 年6 月1 日1 总则1.0.1 为使居住社区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经济、技术政策法令, 做到安全合用、经济合理, 特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合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居住社区的室外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1.0.3 居住社区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应以城乡给水排水总体规划和居住区, 居住社区的建筑、道路具体规划为重要依据, 综合考虑社区地形、各专业管道布置和建筑物管道的接点等诸因素, 做到设计合理、施工方便。
1.0.4 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以及其它地质特殊地区设计居住社区给水排水工程时, 尚应按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小区给排水及热水、饮水供应—小区给水、排水系统

4.
2.小区给水系统的组成
(3)水表井和排气泄水井。水表节点应放置在专用的水表井 中。水表井的尺寸是按水表接管的公称直径确定的。水表接管 的公称直径在50mm以下的水表井,内径为1.0m;水表接管的 公称直径在50mm及以上的水表井,内径为1.2m。水表井应设 置在易于检查维修和管理的地方。当管网敷设时,由于地下管 网交叉或地形变化较大,为避免气塞产生水击现象,应在管道 变坡的高位点设双筒排气阀,在管网的最低点设置泄水阀,以 便维修时排除水和泥。
制,另外,还应考虑城市市政管网设施情况。
4.1 小区给水、排水系统
4.1.2 小区排水系统
2. 小区排水系统的组成
小区排水系统主要由排水管道及管道系统上的附属构筑物组成。 附属构筑物主要包括污水局部处理构筑物、跌水井、雨水口、 检查井等。当室内污水未经处理不允许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或 污染水体时,必须予以局部处理。民用建筑常用的局部处理构 筑物有化粪池、隔油池等。
4.1 小区给水、排水系统
4.1.1 小区给水系统
1.小区给水系统的分类
(1)小区常用给水方式 小区给水方式一般可分为城市管网直接给水、小区集中(或分 散)加压给水和设有独立水源的给水系统。如果城镇管网供应 到小区的水压不能直接满足小区的需要,则需要采用增压设备 提高小区给水压力。 2.小区给水系统的组成
4.1 小区给水、排水系统
4.1.1 小区给水系统
3. 小区给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小区给水管道包括小区的给水干管、支管和接户管。 室外给水管道的敷设通常采用地沟或埋地敷设。金属管道埋地 敷设时必须作防腐处理。给水管道的埋设深度一般位于所在地 区冰冻线以下200mm,且管顶覆土深度不小于0.6m。 给水管道应根据敷设的地形情况,在最低处设泄水阀。 室外给水管道通常采用闸阀,DN50及以下水管采用螺纹连接, DN50以上采用法兰连接。环状给水管网上需装设检修阀门,各 分支管道上也要装设阀门。阀门通常要设置在专用的阀门井中。 接至每栋建筑物的给水引入管上应装设水表节点,水表节点通 常设在专用的水表井中。对于设有消火栓或不允许断水的建筑 物,只有一根引入管时,水表节点应设旁通管。
住宅小区给排水

住宅小区给排水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住宅小区中,给排水系统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部分。
它就像小区的“血管”,为居民的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血液”——水,并负责将使用后的废水排出,维持着小区的正常运转。
先来说说给水系统。
这一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小区居民提供干净、充足的生活用水。
小区的给水通常来自市政供水管网,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加压,再通过小区内部的管道输送到每家每户。
在设计和建设小区的给水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用水量的预测。
这个预测可不是随便猜猜,而是要根据小区的规模、居民数量、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计算。
比如说,夏天居民用水量可能会比冬天多,因为洗澡频繁;而节假日期间,用水量也可能会有所增加,因为家人团聚,用水需求增大。
管道的选材也非常重要。
现在常见的给水管材有 PPR 管、不锈钢管等。
PPR 管具有价格实惠、安装方便等优点;不锈钢管则更加耐用、卫生。
选择哪种管材,需要综合考虑成本、性能和使用寿命等因素。
为了确保水压稳定,还会在小区内设置加压设备。
不然住在高层的居民可能会面临水压不足、水流小的困扰。
这些加压设备要定期维护和检查,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再讲讲水质的保障。
虽然来自市政管网的水已经经过了处理,但在小区内部的输送过程中,仍有可能受到污染。
所以,小区通常会设置二次供水设施,如水箱、水池等,并定期对其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居民用上干净、放心的水。
接下来谈谈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小区内产生的各种废水和污水及时、有效地排出。
这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如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还有雨水等。
小区的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
分流制就是将污水和雨水分开排放,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雨水则直接排入附近的水体;合流制则是将污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排放。
现在新建的小区大多采用分流制,这样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
排水管道的设计和铺设也有讲究。
要根据地形和建筑物的分布,合理规划管道的走向和坡度,确保污水能够顺利流动,不会出现堵塞和倒流的情况。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的特点与给水设计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的特点与给水设计摘要:近年来,城市居住小区建设快速发展,作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给水设计,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设计成败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的特点,然后详细谈谈居住小区给水设计。
关键词:居住小区;给水设计;特点城镇居民的住宅建筑群常被统称为居住小区。
按居住用地分级控制规模的大小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
层次不同,布局要求也不同。
我国城市居住用地组成的基本构造单元,在大中城市一般由居住区、居住小区两级构成。
一、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的特点由于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系统的服务范围和用水规律等与城市、居住区不同。
也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不同。
这就决定了小区给水排水应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区给水排水设计流量反映出过渡段特性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流量确定与系统的安全可靠保证度有关。
城市、居住区的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流量取最高日最大小时流量;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流量则按设计秒流量。
居住小区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
其设计流量反映出过渡段特性。
过渡段流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小区给水排水管道的管径确定。
并涉及小区给水排水系统内其他构筑物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
2、小区给水方式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居住小区和建筑给水系统的水源通常都取自城市给水管网。
所以小区和建筑给水系统均要求进行给水方式选择。
但是。
居住小区给水方式种类较多。
情况较复杂,居住小区给水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小区给水要通过小区给水管道系统送至各用户。
因为城市给水送到居住小区时,常常水压已经较低。
有时水量也不能保证足够的设计流量。
所以居住小区给水就可能需要加压和流量调蓄。
因此。
小区给水系统的组成就带有给水加压站。
要进行加压设备的选择和调蓄构筑物的设计。
居住小区内的排水系统同样较单幢建筑的排水要复杂。
小区排水体制要适应城市排水体制的要求。
居住小区的排水要通过小区排水收集系统。
3、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系统和城市、居住区及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有许多类似之处当居住小区给水方式、排水体制、系统组成及设计流量确定之后。
浅谈住宅小区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住宅小区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泰州市杰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张智勇住宅小区的排水由于在室内或地下,通常在施工完毕或装潢加以隐蔽后,不像小区绿化、景观、建筑立面效果等外在的直接影响小区的形象,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在小区交付使用后经常出现室内管网渗漏、堵塞、雨污管网排水不畅、小区受淹、污水外溢,致小区环境差、业主评价差等现象并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作为开发企业很有必要把小区排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综合考虑,像对待住宅土建质量问题那样关注小区给排水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
1、住宅室内生活污水和外墙雨水管道是该建筑的一个分部工程,影响到住户室内居住环境和建筑的外立面效果;住宅外小区雨污管网作为小区的配套设施,关系到住宅使用功能和小区环境。
1.1住宅室内往往出现干湿区划分不清、户型不合理,造成住户对户型不满意,污水管道经常出现堵塞、渗漏现象,造成污水排水不畅、外溢,住户室内生活环境很差,同时由于渗漏,往往造成室内装潢污染、霉变,如果渗漏到楼下还会影响到楼下业主,造成邻里间关系紧张,影响业主的正常生活。
1.2外墙雨水管道常常出现颜色跟外墙色彩不协调、管道位置不合理、管道接头漏水造成,导致管道发霉挂污等,影响着建筑外立面的效果。
有的建筑外立面如果不看雨水管道,其立面效果相当漂亮,但当联系到雨落水管道再看立面其效果就要打大大折扣,从而影响到整个小区的形象。
在暴雨情况下露台或檐沟排水不畅,往往造成檐沟、露台积水,严重时积水会漫到户内,造成室内木地板、墙面受雨水浸泡而损坏,给用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1.3小区的雨污水外管网是住宅排水的延伸,雨水管道是雨涝排出的通道,污水管道是业户日常生活废水排出的通道,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对住宅本身非常重视,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开发商以及业主都非常重视住宅土建部分的监督、设计、施工以及验收,但雨污水外管网的实施由于隐蔽在地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小区的雨污排水管道的重要性不亚于住宅本身,到了雨季,暴雨袭击我们经常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某某小区积水严重、地下半地下车库被淹,汽车受损;小区污水外溢臭气熏天在很多小区是常见现象;小区雨污水如不能及时正常排放还会造成水土流失,道路塌陷;而且由于道路、景观以及暗埋地下的各种配套均已做好,维修是相当困难的。
住宅小区室外排水系统常见问题

一、小区室外排水系统的分类住宅小区室外排水系统主要包括了生活污水排水和雨水排水。
其中,雨水排水系统由雨水口、雨水井、雨水管道、检查井和出水口等几部分组成,它分布在整个小区,保证雨水流动的畅通,出水口的功能是将雨水排放至市政管网或天然河道中。
生活污水排水系统主要由污水井、污水管道、化粪池、等部分所组成。
有些特殊的还有污水泵站和沼气化粪池,其工作原理是: 排水管道在收集废污水后,通过化粪池处理后,再次将各排水汇集,最后将其排入市政管网。
在以前,城市小区基本都采用雨污合流,但为方便污水处理,现代城市住宅小区都采用了雨污分流。
排水系统问题是住宅小区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如管道接口渗漏、堵塞、管道破损等问题,下面就住宅小区室外排水系统的常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小区室外排水系统的常见问题分析(-)设计问题对于雨污排水系统的设计,部分设计人员由于考虑不全面,往往为降低工程成本而精简设计。
例如,为节约建造化粪池的成本,多栋楼房设计一个化粪池,这样就会增加其上游污水管线的长度。
所以管线过长会加速管内流质的沉淀、凝固,从而造成管道堵塞。
以某小区的室外排水系统为例,其设计的污水管道规格为D200、D300,长度为130~200m,这样的设计在投入使用后,半年时间内就出现了各检查井水流不畅、污物淤积,经检查,各检查井的井底高程均符合设计要求,在进一步分析下,才发现污物淤积是原因是管线设置过长,在排水系统使用高峰期(早上),污物与水共同向下游流动,但管道过长增加了流动时间,加之污物流动较水流慢,就会有部分污物滞留在管道内,早晨以后,排水量减小就更难冲走污物,晚上尽管是排水高峰期,但此时污物已有附着力,所以很难冲走,随着时间的积累,就导致了淤积的产生。
对于雨排水系统的设计,有些设计人员为减少雨水口、雨水管道数量,节省费用,常会利用地表径流进行排水。
由于道路具有地面平整、硬化的特点,其集流时间短、径流系数大,就会增加雨水口的汇水面积,造成地表径流大,在雨量大的情况下,常会出现雨水没过脚踝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章居住小区排水系统
14—1 概述
一、污水分类
居住小区排水系统按其所排除的污水种类不同分为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工业废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
二、排水系统体制
排水系统的体制有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
1、分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采用两套及两套以上各自独立的排水系统进行排除的方式称为分流制排水系统。
其中排除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系统称为污水排水系统;排除雨水的系统称为雨水排水系统。
2、合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管渠系统内进行排除的方式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三、排水系统组成
小区排水管道、化粪池、隔油池、检查井、市政排水管道、小区雨水管道、雨水口、市政雨水管道。
14—2 小区排水管的布置与敷设
布置原则:
1、按管线短、埋深小、尽量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
排水管道尽量采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
由于污水在管道中靠重力流动,因此管道必须有坡度。
2、排水管道一般沿道路、建筑物平行敷设。
污水干管一般沿管路布置,不宜设在狭窄的道路下,也不宜设在无道路的空地上,而通常设在污水量较大或地下管线较少一侧的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道下。
3、当管道埋深浅于基础时,应不小于1.5m;当管道埋深深于基础时应不小于2.5m。
4、排水管线尽量避免穿越地上和地下构筑物。
5、管线应布置在建筑物排出管多并且排水量较大的一侧。
6、排水管道转弯和交接处,水流转角应不小于90°,当管径小于300,且跌水水头大于0.3m时,可不受限制。
7、管线布置应简捷顺直,不要绕弯,注意节约大管道的长度。
避免在平坦地段布置流量小而长度大的管道,因流量小,保证自净流速所需的坡度较大,而使埋深增加。
敷设原则:
1、因污水管道主要是重力流管道,其埋设较其他管线深,且有很多支管,连接处都要设检查井,对其他管线的影响较大,所以在管线综合时,应首先考虑污水管道在平面和垂直方向上的位置。
2、由于污水管道渗漏的污水会对其他管线产生影响,所以应考虑管道之间的最小净距要求。
当其他管线与排水管道有少许相碰时,管道顶部允许作适当压缩后便于各自按原坡度通过。
3、管道的埋设深度指管底内壁到地面的距离,因为管道埋深越大,工程造价就越高,施工难度也越大,所以管道埋深有一个最大限制,称为最大埋深。
4、管道的覆土厚度是管道外壁顶部到地面的距离。
尽管管道埋深越小越好,但管道的覆土厚度有一个最小限值,叫最小覆土厚度,通常由所在地区的冻土深度、管道的外部荷载、房屋连接管的埋深等因素决定。
规范规定,无保温措施的生活污水管道或水温与生活污水接近的废水管道,管底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0.15m。
污水管道在平行道下的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m。
考虑房屋污水排出管的衔接,污水支管起点埋深一般不小于0.6-0.7m。
因此,综上所述,其中的最大值就是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
14—3 小区排水常用管材及附属物
一、排水常用管材
1、砼管和钢筋砼管
抗酸碱侵蚀及抗渗性能较差。
承插式、企口式和平口式。
2、金属管
抗酸碱腐蚀能力差,一般只在外部荷载很大或渗漏要求特别高的情况下考虑使用。
3、塑料管
主要用在小口径管道,耐腐蚀、内壁光滑。
二、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
1、排水管道基础
分地基、基础和管座三部分
砂土基础:弧形素土基础、砂垫层基础(H≥200)
砼枕基:只在管道接口处才设置管道局部基础,适用于干燥土壤中,雨水管
道及不太重要的排水支管。
砼带形基础:沿管道全长铺设的基础,按管座不同可分为90°、135°180°三种管座基础,适用于多种潮湿土壤,以及地基软硬不均匀的排水管道。
2、排水管道接口
不透水性、耐久性
柔性接口:石棉沥青卷材接口、橡胶圈接口,适用于地基沿管道纵向沉陷不均匀管道上,后者对抗震有显著作用。
刚性接口:水泥砂浆抹带接口和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适用于地基较好具有带形基础的排水管道上。
半柔性接口:预制套管石棉水泥接口(1:3:7)沥青砂(1:0.67:0.67)。
三、排水管渠上的附属构筑物
1、检查井
设置在排水管道的交汇处、转角处和管径、坡度、高程变化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
相邻两个检查井之间的管段应在一直线上。
由井底(包括基础)、井身、井盖座和井盖组成。
为使水流通过检查井时阻力较小,井底宜高半圆形或弧形流槽。
进人的检查井由工作室、渐缩部和井筒组成。
2、跌水井
跌水井是设有消能设施的检查井。
其作用是连接两段高程相差较大的管段。
分竖管式和溢流堰式(大于400)。
由于水流跌落时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所以井底要坚固,要有减速防冲及消能设施。
当管道跌水高度在1m以内时,可以不设跌水井,只要将检查井井底做成斜坡即可,不采取专门的跌水措施。
管道在转弯处不宜设跌水井。
3、雨水口
雨水口用于收集地面雨水,然后经过连接管流入雨水管道。
合流制管道上的雨水口必须设有水封管,以免管道井内的臭气散发到地面上来,一般设在距离交叉路口、路侧边沟有一定距离且地势较低的地方。
包括进水箅、井底和连接管。
4、水封井
当生产污水能产生引起爆炸和火灾的气体时,其废水管道系统必须设水封井。
不宜设在车行道和行人众多的地段,并应适当地远离产生明火场所。
水封深度一般采用0.5m。
井上宜设通风管,井底宜设沉泥槽。
14—4 小区污水管道水力计算
1、设计充满度是污水在管道中的水深与管径的比值。
2、设计流速是与设计流量、设计充满度相应的水流平均流速。
为防止管道中产生淤积或冲刷,设计流速不易过小或过大,应在最大和最小流速范围内。
相应于管内流速的最小设计流速时的管道坡度为最小设计坡度。
3、管道埋设
管道的埋深分为管顶覆土厚度与管底埋设深度。
⑴无保温措施的生活污水管道或水温与生活污水接近的工业废水管道,管线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0.15m。
⑵在车行道下,管顶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m。
⑶住宅、公共建筑内产生的污水要能顺畅排入街道污水管网,就必须保证街道污水管网起点深度等于或大于街道污水管网的终点埋深。
而街坊污水管起点的埋深又必须等于或大于建筑物污水出户管的埋深。
污水出户管的最小埋深一般为0.5~0.6m。
4、污水管道的衔接
下游管段起端的水面和管底标高都不得高于上游段终端的水面和管底标高,通常管径相同采用水面平接,管径不同采用管顶平接。
5、水力计算
⑴由管道坡度增国导致管径的缩小,其缩小范围不能超过两级,并不得小于最小管径。
⑵当地面高程有剧烈变化或地形坡度陡时,可设跌水井,使管道坡度适当,以防止管内流速过大而冲刷管道。
14—5 小区雨水管渠
一、布置与敷设
1、以最短距离靠重力排入城市雨水管。
2、雨水管渠应平行道路敷设,宜布置在人行道或绿地下,而不宜布置在快车道路下。
3、雨水口布置在道路交汇处、建筑物单元出入口附近、建筑物雨水管附近及前后空地和绿地低洼处。
雨水口沿街布置间距一般为20~40m,雨水口连接长度不宜超过25m,平箅雨水口设置宜低于路面30~40mm。
降雨量是指降雨的绝对量,即降雨深度。
暴雨强度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降雨深度表示,暴雨强度重现期P是指等于或大于某一暴雨强度的暴雨出现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
雨水管按满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