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槐堂始祖王祜

合集下载

“三槐堂”的由来

“三槐堂”的由来

“三槐堂”的由来
“三槐堂”,在古代又被达官贵人、名流大家誉为“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

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

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

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

《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

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

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

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

“三槐堂”是当今王姓中人数最多的一支望族,历史名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三槐堂”家族皆为北宋重臣。

王祜在庭院中植槐明志,苏轼写下《三槐堂铭》,欧阳修为王旦作《文正公神道碑并序》,成为千古佳话。

三槐后裔在北宋末年大部分随宋室南迁、以后布迁全国,并漂洋过海遍及全球。

三槐王氏后裔在迁居稳定,繁衍发展旺盛之地,建有“三槐堂”,以示继承三槐堂遗风,并作为商议要事、聚会活动的场所。

三槐后裔名人辈出,仅南宋至清末分布在浙北、苏南的一支,已经查明任知县以上的就有一百多人。

而今“三槐堂”亦是兴旺发达,名人辈出,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美国电脑巨亨王安均为三槐堂之传人。

开展三槐文化研究,对弘扬悠久历史文化,教育后代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开发我国文化资源,发展民族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氏族谱(三槐堂)

王氏族谱(三槐堂)

王氏族谱(三槐堂)王氏族谱(三槐堂)王氏族谱初修纪略盖闻百世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明其本之所自出尊尊也别其支之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之道尽而族之大本立矣吾始祖振环公由明从苏之阊门分立盐渎卜筑浮图栉风沐雨之劳方释田凿井之计是谋忠厚浑朴累业相传名教诗书尚于囿于见闻而未及讲至吾世祖士进公读书稽古而文始兴公念曾祖上达公昆季四人棣鄂联辉及先继美因思王氏之系出太原班班可考而鼻祖之疑于苏者年远代难以统述欲联谱牒即就吾祖之疑于卤者为始祖一世祖寻源溯流条分缕析分纪四门由一身之祖考上追父祖之祖考由高曾之祖考以及始迁之祖考俾人人知新尊尊之义而孝道成由一人之昆弟旁推之先世之昆弟由后人之昆弟以及族子姓之昆弟俾人人识亲亲之义而友道笃百世而下亦安有昧其一本忘厥宗亲者哉然公虽草创谱系咨老成而着笔述往事而经心挈领提纲推原竞委以慰先灵于地下而子孙之孝思于以展也至重修删订重事坛业是所望于后来之能自树立者焉十世孙文雄含英氏敬序乾隆岁次甲寅夫二月觳旦王氏族谱后言太原王氏其先出于周室始而发迹晋阳继而散处吴会魏晋间与瑯琊王氏颉颃朝右迄今犹藉人口吾族殆其苗裔也忆吾始祖振环公自苏移家乐土已十余世矣兵乱之后家乘不存水源木本几于久而遂湮至吾五世祖士进公积学既深阅世最久序录宗支初创家乘以聚处浮图者分为四门由本及末寻源溯流等降亲疏有条不紊至其名誉是乃吾祖之佑启我后人者也不下三四十年族日益繁丁日益盛茂每书祭期父相聚而言曰某往某地累年归某居某乡分已治产业安家乎久远綦至于遗漏者几希尚旨见近之民风尚凉薄情易乖乘睽自五世以下喜不庆忧不弟以一本之谊分而等于途人于心安乎余甚忧之与弟文乐商酌欲细订成函不敢仔自肩厥任因于吾祖之原集坛补之俾后世子孙一寓目而如晤先人庶几历云奶初之代犹然在高曾之年质之祖考宗在天之灵或可千无罪焉其间依次普序逐一分明不敢详所亲侧略所疏凡慰吾宗同登斯集惟疑似无确考者不附入恐以伪而乱真也年弱未成丁者不悉列留余地以待后人也惟望世世子孙引于勿替异日贤子贤孙起重加乘为家乘之光斯诚余之厚幸也夫十世孙文华国平文乐鸣豫敬识乾隆岁次甲寅夫三月觳旦王氏族谱续修小引广训十六条首敦孝弟以重大伦次即笃宗族以昭雍睦明人道必以睦族为重也夫家之有宗族犹水本源则一而族之本源惟在于谱谱者普也所以普支派也以录也所以录姓字也祖德宗功非谱英传长幼卑尊非谱莫序高年应厚福与夫忠孝之所昭节义之所重非谱无以考据而详明之则谱之所传不綦重哉吾族于洪武初由苏之阊门始迁盐渎发迹浮图已枚百年于兹矣既立家庙以藨丞尚旨当修族谱以联疏远旧有五世祖士进公族谱一集已经十世祖文华文雄文乐续修越至于今子姓渐繁人丁日盛迁徒不一散轶尤多或托处异地或寄迹他乡春秋虽切霜露之感睽违终无联示之情喜不庆戚不相怜尊敬宗妆族之典曷有书焉不早续修恐年旧代远难以缕析而条分云散星移不免得此而失被兼之老成代谢访问无人抑或子孙式缴稽考无自不几以一脉之所流传而竟等诸途人已乎兹与弟克前克诒克各并玉如商议先量力而出赀请人续修宗谱绵一线之渊源昭百代之典相没相袭必不至于无所统宗不相维击者也惟望族众协力同心共飨善举上绳祖武下话孙谋庶麟趾公族之绵延可以相传葛荔本根之繁衍不至数典而忘此固敦宗睦族之义亦以永乘不朽云尔音十二世孙克谐亦纯氏偕男玉如敬序光绪岁次丙子春三月懿旦王氏续修族谱序夫谱者家之史也烈祖贻谋虑其久而失也则记之一脉之流传虞其日以疏也则书之譬之木本由根而干而枝而叶不培其本则其叶不茂亦犹水源由海而河沟而壑不滤其源则其流不请族之本源何以异是非有谱以记之前无作后无述几何不数典而忘其祖耶吾族之迁盐渎也凡十有数世矣本庄四门比阊族党人烟稠出其散处者或远或近既庶且繁虽非巨族人丁称济焉余等于幼时从师就学即闻五世祖士进公有创修宗谱尔时亦来知谱之有关于敦宗时族之典也及长偶于故筐司中见十世祖文雄公文华文乐抄录重订宗谱于简编中得其缮本尚未尽饱蚀鱼余等深喜之盖既有家庙以荐丞而独于族谱未经续修于心安乎故当祭祀大典宗族咸在议及续修之事族众亦唯唯应之而无人心不齐从违不一饶裕者少贫寒者多又更两寒暑于丙子祭期后数日与兄克谐弟克诒克和姪玉如商议酌量先出资请人续修而数目间草本已成庶同族得以不忘前人并不忘前人所生之人可以流传后世相继之世而吾族遂不等黄虞之已逊杞宋无徵焉兹者谱牒既联庶可正伦而敦本他日英贤蔚起定成孝敬而亢宗自愧无才不克胜重任特小补于其间以成斯谱云尔十二世孙克前克诒光庭赠言偕弟克和敬识光绪二年春三月懿旦王氏祠堂记宗祜之制所以妥先灵崇祀典也上而祖宗之灵爽有所凭依不而子孙之丞尚旨是用孝高而且尽报本进远之意庶几无添所生寻敦宗睦族之情可以永锡尔类吾祖先始迁于盐也笔胥宇长发其祥克开厂后俾炽尔昌或为士昌或为士家或为工贾毋贰尔心振振绳绳方兴未艾顾祖宗创基业贻后世子孙隆孝高以报先人无圣愚之别无贵贱之分此即仁人高帝孝子高亲之至意也昔在中叶未建宗祠不获拜跪于堂偕辄行祭奠于墓垄蔓草荒烟灵爽安托凄风苦雨幽绪维怜噫后人身居大厦曾无数椽屋以庇及前人于心安乎尔时族中有文元公暨德配柏孺人夫妇无嗣于道克二十三年六房长庚母子时常向柏氏借贷柏氏不得已愿将草房三间基地一段自立宗祠匾祖先牌申明族众族众不愿节妇独立节妇亦姑听之及节妇病故后于同治二年嗣子长庚同姪向长源公议及宗祠之事奈族众仍不愿伊一家独立而长源公邀请亲邻与族众商议贾此草房三间基地一段重建宗祠族众允诺凭亲邻议作当年时值价费共是制钱陆十千文整长庚同侄愿出叁拾千文以作修宗祠功德嗣后长源公起费起缘并未修理宗祠渐欲倾颓克谐克前克诒等不忍坐视于同治十一年八目下澣与族叔长拎长友公议照丁起费重建宗祠于同治十二年十月初六日开工十一月初七日出苏姓原业钱贰千一百文有据于十一月初九日竣工祠成之后安神牌奉香火频繁蕴藻用伸优闻忾见之诚殂带病馨香共切春露秋霜之感已妥我先灵后以联其族慰虽富贵贫贱原自殊途而宴会欢娱皆其一礼将见燕翼诒谋烈祖之声灵常赫葛荔根本亿世之祭典维新而根本进远之意与敲宗睦族之情不于兹而交尽也哉音光绪二年春三月懿旦王氏族谱重修序言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普通流传建祠堂,修家庙,供奉祖先牌,每逢清明节前,家族团聚“祭祖”,有的家族还列出若干条家规、族法,在本族间有违规者,族长便开祠门执法,活动经费绝大多数族间留有“公田”出租收入,也有照丁收费的,这种风俗,直至解放。

三槐堂王氏堂号的来历,竟与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未曾兑现的许诺有关

三槐堂王氏堂号的来历,竟与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未曾兑现的许诺有关

三槐堂王氏堂号的来历,竟与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未曾兑现的许诺有关三槐堂,即三槐王氏家族的堂号,也是代称。

三槐王氏是当今我国王氏中较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一说为琅琊王氏)的衍派。

目前,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三槐堂王氏家族为何要以“三槐”冠称,这其中又有什么来历呢?图片来源于网络三槐王氏的始祖名叫王佑,为避讳明孝宗朱佑樘,后世改名王祜。

祖父王言,原名王信,为避祸改名为王言。

唐朝末年人,曾任滑州黎阳令,去世后父因子贵,被追封为许国公。

夫人姚氏,被追封为鲁国夫人。

王佑的父亲王彻,同光初举进士第,官至左拾遗。

王彻也因子孙显贵的缘故,被追封为鲁国公。

夫人田氏,追封为沂国夫人。

王佑,字景叔,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聊城)人,以文学见长。

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

王佑初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

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拜为监察御使,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兵部侍郎,曾出任潞州、襄州、潭州和大名府知州。

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举家迁到京城,落户开封。

王佑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

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河南开封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弹劾镇守大名府的节度使符彦卿谋叛。

宋太祖赵匡胤命兵部侍郎王佑代理大名府,留心观察符彦卿的动静,仔细调查他的谋叛罪状。

最后宋太祖还对王佑许诺,只要你能抓住符彦卿罪证,把他谋叛的罪名坐实,就提拔你当宰相。

符彦卿原是后周的一员大将,战功卓著,当年的地位不在赵匡胤之下。

公元960年,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

接着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石守信等人的职务,但他唯独没敢动符彦卿。

现在想找个借口把他除掉,了却自己的一桩心病。

王祜—三槐堂

王祜—三槐堂

王祜——三槐堂(文摘)作者: 同礼 2009-10-20 来源: 汴梁晚报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向宋太祖赵匡胤密告魏州(大名)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派兵部侍郎王祜(亦名王佑)权知大名府,访查符彦卿谋叛情事,许以便宜行事,并以事成之后接替赵普相位相许。

说起这王祜,祖籍山东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曾仕后晋、后汉、后周,与赵匡胤同殿称臣。

北宋建国后,原后周机构文武官员被赵匡胤全部接收下来,拜为监察御史,后升迁为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

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仁和门(曹门)外,今三教堂曹门关中街。

王祜受命赴魏州接任后,对符彦卿谋反一事,明察暗访,查无实据,数月未上报。

太祖驿召面询,王祜直言,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应吸取晋、汉(五代后晋后汉)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

但太祖听后却不以为然,并把王祜改派知襄州。

如此一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

王祜在赴襄州任前,在其开封仁和门外老宅院内手植三棵槐树,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我们今天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他对太祖的不纳直谏和失信有点怨气,显然他是在说“我虽然没有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中一定有人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其以“三槐”比喻“三公”的用心是真实而无疑问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王祜之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果真做了宰相,使王祜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是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王祜也理所当然地被尊为三槐王氏的始祖。

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开封三槐王氏举家南迁。

三槐堂毁于金代兵燹,王祜手植的这三棵槐树,一直存活了900多年,民国初年时尚在。

清代末期有人在三槐堂遗址上建三教堂。

原三槐堂那一大片地方,改称三教堂,一直到今天。

开封三槐堂遗迹——三教堂(2009-12-07 )莘县群贤堡的三槐堂遗址没有踪影了。

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简述

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简述

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简述武平王氏宗亲三槐王氏的上源,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记载,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种认为是太原大系;另一种认为是琅琊大系。

而且认为是太原大系的有两种不同记载,其一是太原祁县支中的王通后裔,其二是太原晋阳支中的王仲舒的后裔。

而认为是琅琊大系的也有两种记载,其一是王导支的王搏的后裔;其二是王羲之的后裔。

总谱局编辑部经多年考证,认为三槐王氏祖王言是属于太原祁县支中的王通的后裔。

现在将其传承世系列表如下,至于其它几种说法可以保留。

由于太子晋到王威的传承世系已经在太原王氏大系的上源中列出,因此仅需列出从王威到王言的传承世系了:第十九世:威,字武,离次子,事秦为左长史,仕汉为扬州刺史,居山西太原广武,为太原王氏之祖。

娶上大夫刘淳之女,子一:志。

第二十世:志,威子,字仲,汉时征为扬州刺史,卒葬太原鹿台山,配程氏,子三:珣、玕、琪。

第二十一世:珣,志长子,字东石,汉扬州刺史,秦末隐居不仕。

第二十二世:言,珣子,躬耕不仕。

第二十三世:峙,言子,汉元康中为代郡太守。

第二十四世:嵚,峙子。

第二十五世:彝,嵚子。

第二十六世:彝,彝子。

第二十七世:朂,彝子。

第二十八世:励,朂子。

第二十九世:霸,励子,字儒仲,太原广武人。

居晋阳。

《二十五史》载:霸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

建武中(一说汉平帝时应召入京,仕司徒侯,有盛名)征到尚书,不称臣。

有司问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及(礼记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司徒,故梁令阎阳毁之曰:太原俗党儒仲颇有其风,遂止,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就,以寿终。

生二子:殷、咸。

第三十世:殷,霸长子,后汉中山太守(一说云中太守),食邑祁县而居焉,为太原王氏祁县支祖。

娶沈氏,子一:亥。

第三十一世:亥,字子渊,抱经不仕,征召不就,躬耕居于祁县,著书立说,教授乡里,深为当世(地)所推敬。

娶令狐氏之女,子一:岱。

又《中国人名大字典》亥,汉宣帝时官中郎。

第三十二世:岱,亥子,字宗岳,后汉永和初(136 )征为功曹椽,时因梁氏擅权,辞不赴命,子一:卓。

衡州三槐堂王氏

衡州三槐堂王氏

衡州三槐堂王氏衡州三槐堂王氏始迁祖青山公,原籍山东莱州府胶州和名乡七溪社人,明太祖丁未(吴元年1367年)召封功臣敕赐世袭衡州卫昭信校尉秩正六品,洪武戊申岁(洪武元年1368年)到任始徙衡州,遂世代在两衡地区生息繁衍,增齿添丁已逾数万人。

班行诗自第十二代起排下:嗣洪开万世,积善绍前修,孝敬家之宝,忠贞国大猷......衡州三槐堂王氏QQ群:106347388衡阳邗江王氏先世居江南邗江高邮州打鱼村。

邗江又称广陵、江都,今属扬州。

鼻祖仲一公,从明太祖渡江,功授山东青州左卫正千户。

二代成公,从明祖南下,升衡州卫指挥同知,乃宅于衡,为迁衡始祖。

十一世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

清康熙44年(1705)始修族谱,乾隆45年(1780)续修,道光6年(1826)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1917年五修。

字派:(自十三代始)生永嘉承世德传,勋庸著述启长源,吉人待守循斯志,武业文光嗣祖先。

衡阳渔溪王氏湖南王氏多派衍太原,该支系出瑯琊。

鼻祖万庄公,字敬斋,宋初人,原籍真定府灵寿县,以进士官邵阳令,与弟万滨、万韬同至衡阳,万滨居清化乡沙塘,万韬居怀节乡叶荷坪,万庄居长平乡渔溪。

北宋嘉祐6年(1061)四世祖永贤始修家谱,南宋宝庆元年(1226)二修,元延祐3年(1316)三修,元至正4年(1344)四修,明正统11年(1446)五修,明成化7年(1471)六修,万历34年(1606)七修,清康熙元年(1660)八修,雍正6年(1728)九修,乾隆59年(1794)十修,道光6年(1826)十一修,同治4年(1865)十二修,光绪26年(1900)十三修,1938年十四修族谱。

字派:志定绍万载,邦永思卿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嘉庆,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先训,显扬集国英,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开泰景,远代信光亨。

上湘王管王氏上湘王管王氏与品泉王氏(湘乡,始祖万禄公)合称上湘城南王氏,曾四修通谱。

三槐王氏研究

三槐王氏研究

三槐王氏始祖的子嗣问题,在中国的许多宗谱和专家的笔下,纵贯一千多年来,特别重写的是王言一子王彻,王彻一子王祐,而对王言幼子王永,王彻次子王祜,幼子王祉(一作王祚、王祁)的谱传甚为淡写,究其因在于三槐王氏的植树人是王祐,故此落笔重点就突出王祐,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在追宗三槐王氏始祖问题上,几百年来,一些名家著作都定局为王言为三槐王氏之始祖,这个“定局”就牵连了“裙带”关系,即王言生有幼子王永,王彻生有次子王祜,幼子王祉(另有宗谱为王祚、王祁),这是个历史事实,本人以为认三槐王氏始祖为王言,就应该将王永、王祜、王祉(祚、祁)纳入王言的襟系——同属三槐王氏后裔。

随着《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三槐王氏总谱编辑工作的广泛深入和展开,王听兰理事长提出要对王永、王祜、王祚(祉、祁)的子嗣谱系进行考证,是否属于三槐王氏襟系的意见。

我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好就好在“意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我国的宗族观念。

本人在搜集整理编写中华王氏进士名录的过程中,王言幼子王永、王彻次子王祜、幼子王祉(祚、祁)的宗谱历史,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了,他们的后裔蕃衍史迹遍布中国许多省,重在浙江,由浙江转迁大江南北和中西部地区。

根据本人的搜集整理,摘要如下:一、王言幼子王永支系:王永支,据王庸敬著《琅邪王氏通谱》卷八记载,自河南开封迁居安徽舒州,为舒州一派,据不完全统计王永支后裔有进士11名,九品以上官员44名。

永四世孙玘全族徙居江都(时为江苏省)。

四世孙珪,宋庆历二年(1042)举壬午科杨寘榜进士。

《宋史·宰辅表二》载:王珪任宋神宗朝宰相(辅)十六年(王旦任正宰十二年,王珪任正宰十一年),是北宋时期继王旦后的三槐王氏第二位宰相。

宋庆历元年(1041),永八世孙居正,仕宋仁宗朝参知政事(副宰相)《宰辅表二》,其弟居修,居厚同朝为官(见《宋史·列传卷第一百四十》。

王珪六子,前五子后裔均居住在安徽舒州,幼子仲山宗避居靖康(今广东东莞)。

三槐堂来源

三槐堂来源

“三槐堂”起源“三槐堂”即王姓的一个堂号,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分支。

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生派。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王祐——“三槐堂”的创始人,字景叔,山东大名府莘县人。

《“三槐堂”铭》是北宋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怒的德行。

王祐他有自信远见能力,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无疑的。

宋开宝三年(970)年,有人告密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

宋太祖乃派王祐权知大名府。

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祐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

并以赵普相位相许,其真实用心在于除符。

王祐自是心知肚明。

但王祐至大名府接任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

宋太祖乃驿招面询,王祐之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祐改派知襄州,如此一来,王祐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了空。

王祐赴襄州任职前,在其宅院内亲手种植三棵槐树,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虽然未得相位,其子王旦、孙王素均列入相辅,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请苏轼提名“三槐堂”,由此,“三槐堂”得名。

开始至今已有千年。

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其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王祐是太原王的一派衍生,化清公系山西太原洪洞县元朝元成宗七年,因太原兵燹为患,匪徒之扰。

化清公性耿直豪爽,不浅为兵匪欺扰,携家眷东迁遂家於徐郡西北八十里之王小庄,化清公即吾徐郡三槐王氏的始迁祖。

“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三棵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透过她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她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散播。

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隗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唯有秉承祖志,才能面对任何挑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页本
世系姓
名(三槐堂始祖王祜)族谱世系分支源流图序






一世始祖
王祜

六世
居正一世始祖王祐:字景叔,一作叔子(《舆地纪胜》
卷六九),按:祜或作祐[1],其字景叔,当

景慕西晋羊祜(叔子)之为人。

百衲本《宋史》
本传及卷二八二《王旦传》、司马光《涑水纪
闻》卷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并作祜,石介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遇魏东郊》诗亦云
“投篇动范杲,落笔惊王祜”,均因避讳明孝
宗朱祐樘,故易祐为祜[1]。

大名莘(今属山东)
人。

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历魏县、南乐二
令。

入宋,拜监察御史,移知光州,迁殿中侍
御史。

太祖乾德三年(九六五),知制诰。

又加
集贤院修撰,迁翰林学士(《东都事略》卷三
〇)。

开宝二年(九六九)权知潞州(《续资治通
鉴长编》卷一〇)。

徙知襄州,移潭州。

太宗
太平兴国初,知河中府。

入为中书舍人,充史
馆编修。

雍熙四年十月,特拜兵部侍郎(同上
书卷二八),月余卒,年六。

王祜――六世王居正----立姓六十世----60世太子晋


60



王居正斗魁-(海南)生九子
斗纠-往南京


65
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