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管理规范

合集下载

徐州市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工作要求

徐州市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工作要求

徐州市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工作要求一、建立高危儿情况识别机制。

徐州市应通过完善出生缺陷、早产、低体重、病残等高危儿童登记制度,加强孕妇保健服务,提高孕妇见诊率、产前筛查率和产前诊断率,及时发现和登记高危儿童。

二、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徐州市应建立高危儿童健康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家族史、疫苗接种记录、健康评估、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情况等,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发育评估。

三、实施健康干预措施。

徐州市应根据高危儿童的特殊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合理的营养膳食、锻炼和康复训练等,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四、加强家庭指导和支持。

徐州市应开展家庭访问和指导,提供高危儿童的护理知识和技巧培训,增加家长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护理高危儿童。

五、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徐州市应加强对高危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高危儿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形成合力。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徐州市应加强高危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高危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并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七、加强监督和评估。

徐州市应建立高危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加强对高危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

总之,徐州市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工作要求是基于高危儿童的特殊需求,通过建立识别机制、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干预措施、加强家庭指导和支持、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监督和评估等方面来推动高危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高危儿登记管理制度

高危儿登记管理制度

高危儿登记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高危儿的管理工作,提高高危儿的登记、跟踪和干预效果,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高危儿的定义高危儿是指出生时、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在生长、发育、营养、体质、行为及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疑难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干预的婴幼儿。

三、高危儿的登记标准1.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儿等出生时的高危因素。

2. 患有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脑瘤、癫痫、自闭症等疾病的新生儿。

3. 围产期造成的窒息、窘迫、缺氧、吸入细菌感染等情况引起的高危。

4.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运动协调障碍、言语迟滞、智力障碍等高危因素。

5. 有家庭暴力、虐待、疏离、忽视等情况的高危儿。

四、高危儿的登记管理1. 高危儿登记范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保健机构及相关机构都可以登记高危儿,必须及时向所在区县级人民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2. 登记程序:医疗机构发现高危儿,应及时登记,然后向所在区县级人民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由卫生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核实,确定高危等级。

3. 登记内容:高危儿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病史、家庭背景、父母身体状况等。

4. 登记时限:医疗机构必须在发现高危儿后24小时内完成登记,并报告相关部门。

5. 统计汇总:卫生主管部门每季度应对高危儿进行统计汇总,制定干预措施。

五、高危儿的跟踪干预1. 跟踪方式: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高危儿跟踪系统,指定专人负责,定期跟踪高危儿的健康状况并制定干预方案。

2. 干预措施: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包括营养补充、体能锻炼、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

3. 定期复查:高危儿应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复查,检测体格、心理和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干预计划。

4. 家庭指导:卫生主管部门应开展高危儿家庭指导工作,提供正确的护理方法和营养指导,帮助家庭做好高危儿的日常护理工作。

六、高危儿的评估和转归1. 评估标准:高危儿的转归应根据身体健康、发育水平、智力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估,制定长期性的跟踪计划。

高危儿管理规范

高危儿管理规范
高危儿的定义
• 高危儿是指在妊娠期、分娩时及新生儿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小 儿脑成熟障碍,可能出现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癫痫、行为异常及视、 听障碍等严重后果的小儿。
有以下情况者可诊断为高危儿:
• 1、母亲或宝宝存在高危因素: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宫内感染病 史、早产或过期产儿、极低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延迟消退、 颅内出血史、手术产儿(如剖宫产、臀位助产、胎头吸引或产钳)、 双胎和多胎、惊厥。
早期表现1~3个月
• 不注意看人,不注视眼前的人脸及玩具。 • 反应迟钝,不能微笑和逗笑。 • 3个月头不稳定,颈不能竖头,头左右摆动。 • 俯卧位不能抬头。
早期表现4~5个月
• 眼不灵活,不追视,斜视。 • 表情呆滞不灵活,逗时无反应,不能大笑。不竖头,不会翻身,俯卧位抬
头小于90°。 • 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 • 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 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 (2)专案管理:儿保科高危门诊负责接诊高危儿童,并填写“高危 儿童专案管理记录”纳入到专案管理。
• (3)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 儿保科对于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转诊到康复科进行诊断和早期干 预。
专案管理内容
• (1)监测次数:儿保科高危门诊应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 发育监测评估,每季度至少1次,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 育监测密度。
• (2)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如新生儿20 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DDST、DST等)以及儿童心理行为 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 (3)咨询指导 • 1)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家长进行结果解释。 • 2)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喂养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 3)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儿保高危儿工作制度

儿保高危儿工作制度

儿保高危儿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我国儿童保健工作质量,降低高危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为儿保高危儿工作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儿童保健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高危儿保健工作。

三、高危儿的定义高危儿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其生长、发育、健康产生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的婴儿。

四、工作原则1. 早期识别:儿保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高危儿的识别标准,对疑似高危儿进行及时评估。

2. 早期干预:对确认的高危儿,应立即启动干预措施,给予针对性的医疗和护理。

3. 全程管理:对高危儿实施从出生到成年的全程健康管理,确保其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保障。

4. 家庭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高危儿的管理,提高家长对儿保工作的认识和配合度。

五、工作内容1. 筛查与评估:对新生儿进行普遍筛查,对疑似高危儿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生长发育、神经心理、视听觉等功能方面的检查。

2. 干预与治疗:根据评估结果,为高危儿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如早期康复训练、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

3. 跟踪监测:定期对高危儿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干预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健康教育:为家长提供关于高危儿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家长自我管理能力。

5. 转诊与协作:建立健全高危儿转诊制度,确保高危儿在需要时能够得到上级医疗机构的专业支持。

六、工作流程1. 筛查与评估: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筛查,对疑似高危儿进行评估。

2. 干预与治疗: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干预计划,实施治疗措施。

3. 跟踪监测:定期对高危儿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干预方案。

4. 健康教育:为家长提供面对面或在线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保工作的认识。

5. 转诊与协作:发现需要转诊的高危儿,及时联系上级医疗机构,协助办理转诊手续。

高危儿、体弱儿管理工作规范

高危儿、体弱儿管理工作规范

高危儿、体弱儿管理工作规范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诊疗技术的提高,高危儿、体弱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存活儿童却在不同年龄段逐渐出现发育障碍问题,严重影响高危儿及体弱儿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为更好地对高危儿及体弱儿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使高危儿及体弱儿能在行为发育上得到改善并赶上正常儿童,促进他们的身心更好的发育,降低儿童死亡的发生,现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管理规范。

一、高危定义及管理范围(一)高危定义高危儿: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危害,日后可能发生残障(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多动、学习困难、自闭、行为异常等症状)的婴儿。

体弱儿:指在出生后因各种原因出现的影响儿童健康因素的儿童。

包括: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双胎、体重不增,佝偻病活动期、中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单纯性肥胖、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缺陷、视力低常、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器质性疾病等。

(二)管理范围县域内筛查出的所有高危儿、体弱儿均纳入管理范围。

二、各级职责(一)村级职责村级保健人员负责本村高危儿、体弱儿的筛查工作,对发现的高危儿、体弱儿转送到镇卫生院进行确诊,并负责村级随访工作。

负责宣传儿童预防保健知识,和儿童健康管理程序。

(二)镇中心卫生院职责各镇卫生院要开设儿保门诊或儿科,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开展儿童健康保健服务;负责本镇高危儿童的筛查、早期识别,做好高危儿童的专案管理与随访,及时做好随访登记、做好信息上报与反馈;指导高危儿童到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复查与矫治;加强儿科能力培训,提高基本儿童保健服务和基本救治能力。

(三)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职责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开设高危儿及体弱儿专科门诊,由经过上级培训的高年资医师坐诊,接受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转诊的高危儿及体弱儿,做好健康体检与保健指导工作,对县级没有能力干预治疗的转三级专科医院治疗。

高危儿分级管理制度

高危儿分级管理制度

高危儿分级管理制度一、背景高危儿是指出生时围生期和新生儿期(即出生后28天内)发生的高危,即有可能导致死亡或长期残疾的问题。

高危儿的管理需要综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对高危儿进行早期评估、及时干预和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高危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高危儿分级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危儿的分类高危儿可以按照病因、临床表现和风险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高危儿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等不同类型的高危儿。

根据高危儿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轻度高危儿、中度高危儿和重度高危儿三个级别。

1、轻度高危儿:指存在潜在高危因素,但没有明显的生命危险,主要需要一般监测和护理。

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

2、中度高危儿:指存在明显高危因素,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需要特殊监测和护理。

例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等。

3、重度高危儿:指存在严重高危因素,可能会导致严重后遗症或死亡,需要紧急处理和全面护理。

例如,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心脏病等。

三、高危儿的管理流程1、评估: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初步评估,筛查出可能存在高危因素的婴儿。

2、分级:根据评估结果,将高危儿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3、干预:根据高危儿的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监测、护理、药物治疗等。

4、监测:对高危儿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5、转诊:对于重度高危儿,及时转诊到专业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6、随访:对高危儿进行长期随访,保证其生长和发育的正常。

四、高危儿分级管理的意义1、提高存活率:通过对高危儿进行早期评估和干预,可以减少死亡率,提高存活率。

2、减少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3、提高生活质量:对高危儿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护理,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长期残疾的发生。

4、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对高危儿的有效管理,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费用。

高危儿分级管理标准

高危儿分级管理标准

高危儿分级管理标准高危儿是指出生后28天至2岁之间,由于疾病、异常发育、急救救治等原因,存在着生命危险和严重残疾发生的儿童。

针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十分重要,因此,高危儿的分级管理标准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危儿分级管理标准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条件等方面的特点,将高危儿分为不同级别,并给予相应的管理和干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研究和国内外相关规范,可以制定以下高危儿分级管理标准。

一、一级高危儿一级高危儿包括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32周以下)、出生缺陷、心肺急救救治记录者、新生儿重视的女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等。

这类儿童存在严重的生命危险,需要尽快进行干预治疗。

一级高危儿应当在出生后立即送往儿科医院进行治疗,并在出院后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

二、二级高危儿二级高危儿包括早产儿(32-37周)、低出生体重(2000-2500克)、产后感染病史、有明显危险因素者等。

这类儿童相比一级高危儿,生命危险性稍低,但仍然需要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干预。

二级高危儿应当在出生后尽快送往接受专业医疗的机构,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监护。

三、三级高危儿三级高危儿包括轻度早产儿(37-38周)、轻度低出生体重(2500-3000克)、母亲受各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影响的胎儿、母亲受药物或辐射等因素影响的胎儿、有先天性代谢病的儿童、围产期异常重视的患者等。

这类儿童的生命危险性相对较低,但仍然需要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干预。

三级高危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社区或最近的医疗机构接受管理。

四、四级高危儿四级高危儿包括晚产儿(42周以上)、大体重儿(4000克以上)、母亲受严重疾病影响的胎儿、产后低血糖患者等。

这类儿童的生命危险性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四级高危儿可以在社区接受常规的儿童保健服务,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干预和指导。

对于高危儿的分级管理与干预,早期的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定期的体格和发育评估。

高危儿管理规范流程

高危儿管理规范流程

高危儿管理规范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 This document has been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高危儿管理规范流程如下:①筛查与识别:出生后立即对新生儿进行筛查,识别出具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如早产、低体重、先天性疾病、分娩并发症等。

②登记建档:对确认的高危儿进行详细登记,建立专属健康管理档案,记录基本信息、高危因素及初步评估结果。

③定期随访: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通常新生儿期不少于2次访视,高危儿根据情况增加访视次数,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营养评估与疾病筛查。

④全面评估: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如Apgar评分、生长发育量表,定期评估高危儿神经行为发育、体格发育等。

⑤干预指导:针对评估结果,提供早期干预措施,如康复训练、营养指导、家庭护理教育等,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⑥转诊与专科管理:对于需要进一步诊疗的高危儿,及时转诊至相应专科,如儿科、儿童康复科等,并跟踪转归情况。

⑦信息反馈与结案:随访与干预过程中,记录儿童发展变化,定期总结,反馈给家长及参与管理的医疗团队,直至高危状态解除或转入常规儿童保健管理。

⑧培训与考核:医护人员定期接受高危儿管理相关培训,确保管理质量,各级医疗机构实施管理效果的监督与考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表现1~3个月
• 不注意看人,不注视眼前的人脸及玩具。 • 反应迟钝,不能微笑和逗笑。 • 3个月头不稳定,颈不能竖头,头左右摆动。 • 俯卧位不能抬头。
早期表现4~5个月
• 眼不灵活,不追视,斜视。 • 表情呆滞不灵活,逗时无反应,不能大笑。不竖头,不会翻身,俯卧位抬
头小于90°。 • 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 • 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 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苯丙酮尿症等)。 • (6)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管理方法
• (1)登记管理:乡镇卫生院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时,通过询问家长 或查阅母子保健手册,确定高危儿童。填写“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 育异常儿童登记表”转诊至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并进行随访。
• 2、新生儿的兄姐有严重的新生儿病史或新生儿期死亡。 • 3、母亲有妊娠中毒症、妊娠感染、妊娠高血压、孕期贫血、先兆流产、
及有毒化学物放射线室内装修污染等接触史。
高危儿管理对象
• (1)早产(胎龄 < 37周)或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 2500克)。 • (2)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 (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 • (4)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 (5)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
高危儿危害
• 因此,我们建议有高危因素的小儿出生后就要和医院建立较密切的
联系,建立专案管理,经常对小儿的发育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地 给予发育指导及康复干预,抓住早期教育的有利时期,及时弥补发育 的不足,减少小儿后遗症的发生和减轻伤残的程度。婴儿脑损伤一旦 发生,治疗愈早,疗效愈好,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期,将耽误孩子的一 生。
• (2)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如新生儿20 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DDST、DST等)以及儿童心理行为 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 (3)咨询指导 • 1)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家长进行结果解释。 • 2)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喂养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 3)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高危儿管理规范
儿保科:秦高华
高危儿的定义
• 高危儿是指在妊娠期、分娩时及新生儿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小 儿脑成熟障碍,可能出现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癫痫、行为异常及视、 听障碍等严重后果的小儿。
有以下情况者可诊断为高危儿:
• 1、母亲或宝宝存在高危因素: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宫内感染病 史、早产或过期产儿、极低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延迟消退、 颅内出血史、手术产儿(如剖宫产、臀位助产、胎头吸引或产钳)、 双胎和多胎、惊厥。
早期表现11~12个月
• 不能爬站,不会迈步。 • 不会与人“再见” • 不能有意识叫爸、妈。 • 流口水及吃手。
谢谢各位!
早期表现6~7个月
• 无手、口、眼协调姿势(不能眼看-手抓-入口) • 不能独坐,下肢不能支撑,扶站尖足。 • 手抓物后很快松开。 • 6个月叫名无反应。
早期表现8~10个月
• 手笨,不能捏小东西,解扣、换手玩。 • 不能发出爸、妈、哒哒等双音。 • 不用单手抓玩。 • 不会爬,不能直腰独坐及坐位自由玩。
• (2)专案管理:儿保科高危门诊负责接诊高危儿童,并填写“高危 儿童专案管理记录”纳入到专案管理。
• (3)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 儿保科对于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转诊到康复科进行诊断和早期干 预。
Hale Waihona Puke 专案管理内容• (1)监测次数:儿保科高危门诊应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 发育监测评估,每季度至少1次,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 育监测密度。
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登记表
地址:

区(县)
街道(乡)
居委会(村)
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
儿童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转诊单位:
高危因素:
转归:正常□ 转诊□ 拒转诊□ 失访□ 死亡□

开始管理日期: 年 月 既往患病情况:
结案日期:
编号:
日 年月
早期表现新生儿期
•哺乳困难:小儿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劳无力,容 易呕奶。 •哭声异常:过度安静、不哭,哭声微弱,持续哭闹。 •自发运动少:出生后少动,呈无力状态。 •对人脸谱不感兴趣,无分辨人面孔的能力。 •对声音的刺激无瞬目反应。 •新生儿痉挛:小儿易惊跳,尖叫或烦躁不安、抽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