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厚任回忆东方红1号研制历程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62)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 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 服务。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 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 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 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 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 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命题点二 [史料研读]
历史概念——“双百”方针
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 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 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史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 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 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 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 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6.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阶 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 新生政权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 恶化 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 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 趋激烈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背 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侧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 重 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 点 防实力 ①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家安全, 影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 响 部环境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科学院派出的科学使者_名人故事

科学院派出的科学使者航天专家潘厚任保存了很多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东西:一所中学孩子们的打分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们画的画,还有各地学生写来的信。
在信里,有人问候他的身体,有人请教他问题,比如“近地轨道空间将来会不会有饱和的趋势”。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这位退休研究员,曾参与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现在,他的职业成就感来自另一个领域。
81岁的潘厚任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成员。
这個科普团成立于1997年,现有成员60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80岁以上的8人。
其中不乏曾经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专家。
截至2017年年底,这些老科学家跑过1600多个县(市),举办了2。
3万多场讲座,听众数量达到820万。
他们去过最多的地方是学校、政府、社区,也去过寺院和监狱。
在山里的寺院,他们为僧人和信众讲解地震科学知识。
他们在高墙内介绍宇航进展,吸引了很多见不到外面世界的服刑人员。
他们还十分认真地回答听众有关外星人是否存在的问题。
潘厚任形容自己像永不停息做着无规则运动的微小粒子,是个“做布朗运动的老头”。
只不过,他的“布朗运动”一直在科学的轨道上。
20世纪80年代末,潘厚任作为中国航天专家代表访问美国时看到,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尚未发射,美国宇航局给学生的科普小册子就已准备好。
美国规定科研经费必须抽出部分用于科普,这样的理念对他触动很大。
潘厚任潘厚任的柜子中存着厚厚的一沓资料,都是他从各国收集来的航天科普材料。
每次出国交流,他都特地去收集这些材料。
几十年后,它们派上了用场。
每场讲座下来,学生都一窝蜂地围上来问问题,拉着他们合影、签名。
2018年还没到来时,这一年的演讲已经开始预约。
还有学校把科普团到校演讲的事情写入招生简章。
一次,科普团去云南的一所山区学校讲课,本来说好只面向一个年级,但到了现场,校长红着脸问:“机会难得,能不能让全校学生都来听讲?”最后,讲座被安排在操场上,台下坐了2000多人,学校还专门从教育局借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屏用来放映幻灯片。
最新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一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外国几代科学家的任务,在此之中,两弹一星算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壮举。
1958年,毛主席先后在各个会议上说“美国说我们中国二十年也造不成两弹一星,我们就证明给美国政府看看,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好欺负!”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李富春和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决心让嘲笑我们的国家后悔去吧!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罗布坡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他们在茫茫的戈壁上风餐露宿,虽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之六,作者:李鸣生) (2011-04-30 14:17:24)2011年04月30日东方红1 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李鸣生第二十一章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 国际航班客运机起飞时,是早上。
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
但就是没有雨,没有太阳。
飞机越升越高,离国土越来越远。
气温开始由热变冷,空间豁然开阔起来。
50 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
克里姆林宫这颗闪闪的“红星”,犹如一轮鲜活的太阳,无时不向世界辐射出诱人的光芒。
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中国,自然应该向“老大哥”学习。
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年10 月16日。
这天,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智一行5 人,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
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不给面子,会留上一手,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便是赵九章。
此刻,坐在机舱右排窗前的赵九章,显得温和而又沉稳。
他就那么随便往座位上一坐,既没言语,也无动作,大学者的风度便一目了然。
想去苏联取经学习放卫星,已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胸中不免鼓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
可在这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悄悄压迫着他的心。
“581”卫星组成立快两个月了,虽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一跃进口号的鼓动下,各处都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纷纷开始放卫星,并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卫星、火箭和构造模型。
但是,到底怎么放卫星和放什么样的卫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仔细考虑和来不及考虑,大跃进的形势也不允许去做更周到更仔细的考虑,而只能凭着一种热情,一种忠诚,一种新奇和神秘,关起门来搞设计。
发射那天,我登上了高高的发射塔架

太空探索I[永远的东方红专题]发射那天,我登上了高高的发射塔架文/陈克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离不开长征一号火箭的一臂之力。
当年我有幸参加了这枚火箭固体发动机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直至发射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仍十分激动和自豪,往事----涌上心头。
接受研制固体发动机任务4965年4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下达了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任务。
我当时所在的七机部四院(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前身)接下了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第三级固体发动机。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由导弹改型研制的,其第一、二级液体火箭最多只能把卫星加速到3.8公里/秒,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必须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一7.9公里/秒。
这最后的加速就要靠我们研制新的固体发动机来实现。
那时候液体发动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固体发动机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
技术水平有限,生产条件也差,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可以参考,我们只能自己研究固体推进剂。
好不容易,我们弄到一本《火箭推进》的苏联原版教材,大家就自己翻译、反复学习。
在摸索中前进的道路总是艰难的。
最开始配置出的固体推进剂不达标,燃烧温度上不来,推力时大时小。
没技术,我们就用最笨的方法一点点摸索推进剂原料配比。
3年多的时间,换了三四十种配方,一次次失败之后,我们终于获得了成功。
▲设计组在当时简陋的环境中开展研究工作推进剂原料配比的问题解决了,燃烧室壳体材料的难题又来了。
我们—行人带着图纸和技术文件,拿着七机部和国防科委的介绍信,跑遍了十几个省市,走访了30多位专家,始终没有找到一家能封闭独立研制燃烧室壳体的厂家。
无奈之下只好化整为零,把任务分解给不同厂家加工,最后再拼装。
彳967年6月,发动机的试制工作按照工艺路线全面展开。
先后投产两个批次共6台试验件,研制进度十分缓慢,问题很多。
到1967年年底,6台产品仅有1台达到了设计验收指标要求。
没有合格的燃烧室壳体,发动机的所有地面试验工作都无法进行。
中国飞天梦发展史

中国飞天梦发展史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月24日,随着阵阵巨响划破夜空。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拖着巨大的火焰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冲云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序幕。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一起飞向太空的还有一曲《东方红》那是宇宙第一次听见中国声音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豪、骄傲地仰望天空,仔细寻找着那颗属于中国的卫星!中国航天人砥砺奋进,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建空间站,陆续成为现实,这一切,“东方红一号”始终在见证!1999年神舟一号: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11月20日,一声惊雷唤醒茫茫戈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太空遨游21个小时之后,神舟一号满载着一系列科学试验数据,稳稳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2003年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世界航天界正当多事之秋: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解体,联盟1号飞船落点偏离计划400多公里……航天之路,风险重重。
而2003年,也正是神舟五号发射的一年。
10月15日上午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承载中国千年飞天梦想,将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一朝圆梦。
神舟五号在人类向太空不断进发的漫漫征途上,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遨游太空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长达近60万公里。
当杨利伟在茫茫天际,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帜一同庄严展示于太空时,一个历史悠久又朝气蓬勃的国家,再一次用实力彰显了自己的大国形象;一个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向世界表明了和平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雄心壮志。
2007年嫦娥一号:受控撞月10月24日,“嫦娥”家族的“大女儿”也就是“嫦娥一号”一马当先踏上了奔月之路。
“嫦娥一号”获取了我国第一幅高精度的全月图,这张图分辨率达到120米,是当时世界上公布的精度最高的全月图。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一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外国几代科学家的任务,在此之中,两弹一星算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壮举。
1958年,毛主席先后在各个会议上说“美国说我们中国二十年也造不成两弹一星,我们就证明给美国政府看看,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好欺负!”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李富春和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决心让嘲笑我们的国家后悔去吧!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罗布坡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他们在茫茫的戈壁上风餐露宿,虽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212月5日,荣成市举行郭永怀画册首发暨“永远的怀念”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永远的怀念”演讲比赛决赛、“永怀教育奖”发布和“永怀讲堂”开课等6项系列纪念活动,深刻怀念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继承和弘扬郭永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凝聚新时期创新发展思想共识。
东方红一号卫星太阳角计的故事

Space International 国际太空·总第496期13潘厚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东方红一号卫星编者按:1970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日。
本文以东方红一号亲历者潘厚任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太阳角计研制的过程。
赵九章科学布局,为空间载荷研究奠定基础1958年,中国科学院“581”组①一成立,时任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九章所长就结合高空大气物理学的发展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全面布局各类箭载、星载太空探测仪的预研工作。
如周炜、孙传礼的电离层及电波传播学,刘振兴的稀薄气体动力学,胡仁超、陈耀武的大气光化学,章公亮、徐荣栏、都亨等的磁暴理论等。
太空科学载荷方面,建立了孙传礼、李缉熙、陈耀行、朱培芳等电离层超短波色散干涉仪,苏先樱、朱连等地磁仪,胡仁超、范天锡的空间光辐射探测器,我和陈培仁的微流星探测仪等研制团队。
在空间光辐射大组(后为室)内,又按探测波长划分,先后建立了吴健征负责的真空紫外实验室、顾名礼负责的红外实验室,和我负责的X 光实验室等。
这个布局也为后来“651”任务②提供了多种成熟的科学载荷。
太阳角计的故事结合实际进行业务调整,太阳角计被提出1960年底,微流星探测仪虽已完成正样,但由于当时气象火箭达不到能测到微流星粒子的最低高度,研制小组就地解散,我被调到第五研究大组(空间光辐射研究室)的第四小组,负责太阳日冕软X 光探测仪的研制。
我、钟哲民和于振田负责探测仪方案和标定;李政元、虞善咪和孙岗峰负责软X 光正比计数管、电离室的研制;林华安和张国凡承担电子线路的研制。
由于大多数空间科学载荷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都需要知道火箭的实时姿态,因此,我们在1963年也开始研究探空火箭的姿态测量原理和方法。
太阳软X 光探测仪是专门用来探测太阳日冕辐射的。
日冕密度虽极为稀薄,但其等效电子温度为百万数量级,主要辐射波长0.1~10nm 的软X 射线,且在离地面60km 以上高度才能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