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

合集下载

沪教版五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课程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习经典诗文,并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雅有致地朗读出来。

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雅有致地朗读古诗词;2.学习《清明》、《春晓》、《江雪》等经典诗文,了解它们的作者和创作背景;3.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清明》、《春晓》、《江雪》等经典诗文的学习和鉴赏;2.通过诗歌的朗诵和演示,增强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清明》、《春晓》、《江雪》等经典诗文中蕴含的特定意蕴;2.如何让学生朗诵时能够贴近文化和诗意,朗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心灵手巧的手工制作和精美的图片,引入课题“中华经典诗歌”。

二、新课讲解(12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春晓》、《江雪》等经典诗文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韵律及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了解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三、鉴赏讲解(15分钟)教师分段讲解《清明》、《春晓》、《江雪》等经典诗歌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因素。

四、韵律朗读(10分钟)教师讲解古诗词的韵律特点和如何朗读,然后通过示范和让学生跟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古诗词的韵律、语调和节奏。

五、诗歌朗诵(20分钟)让学生分组朗诵《清明》、《春晓》、《江雪》等诗歌,体现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六、课堂小结(8分钟)教师将学生的朗诵精彩片段分享给全班,分享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乐趣,同时也加深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1.巩固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抄写课文。

2.背诵诗歌《清明》、《春晓》、《江雪》。

3.带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到下一堂课与同学分享,带来自己的韵味和感悟。

以上是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钱塘湖春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钱塘湖春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钱塘湖春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学习作者的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学习扩写、改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3重点难点
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同时结合古诗进行写作教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出示“春‘的小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字
活动2【讲授】二。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沪教版古诗简析:1.《田上》这诗里写的情景是农民披着蓑衣半夜冒雨去耕田,人和牛都精疲力竭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2.《淮上渔者》写白头钓翁以船为家,露宿野餐。

新钓鲈鱼,吹火荻花,举家得以就食,终年顶风扁舟垂钓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

古诗注释:1.雨足:雨量充足。

2.高田白:高处田里积满了一片白亮亮的水。

3.披蓑:披着蓑衣。

4.俱:都。

5.殊:竟。

6.白头波:江中白色的浪头。

7.逐:跟随。

8.浦:水边;岸边。

9.荻:与芦苇相似的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教学目标:1.学习《田上》,了解诗人描绘的农民冒雨半夜起来耕田情景,感受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十分沉重的劳动。

学习《淮上渔者》描写一个在淮河上靠打渔为生的老渔夫打鱼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淮上渔者》。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崔道融的诗流传的不多。

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一片水。

农夫披着蓑衣半夜就去耕地了。

(2)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二、(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设计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设计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熟读《己亥杂诗》,理解作者鲁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

2.理解并能运用辞格,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语言表达能力。

3.能细致认真地体会语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鲁迅的思考和人性的思考。

2.难点:词语的辞格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朗读《己亥杂诗》2.辞格分析:如比喻、夸张等辞格3.阅读理解:理解鲁迅的思考和人性的思考。

2. 教学方法1.课前讲解:让学生了解《己亥杂诗》的背景,文学特色和意义。

2.朗读:朗读整首诗歌,增强学生对整首诗歌的感受。

3.辞格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辞格,让学生感受到辞格的美。

4.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鲁迅对时局和人性的思考。

教师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开展课堂讨论。

四、教学步骤1. 热身阶段1.任课教师简要讲解诗歌《己亥杂诗》2.提问:学生们对此诗有什么想法?2. 辞格分析阶段1.教师讲解辞格的种类和特点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辞格,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辞格,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阅读理解阶段1.任课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己亥杂诗》2.提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诗歌中作者对时局和人性的思考?4. 拓展阶段1.学生自主阅读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

2.学生模仿鲁迅的辞格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资源1.教案2.朗读录音3.文化生活课本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辞格的掌握情况2.学生对诗歌中的意义是否理解3.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何体会4.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课堂参与度七、板书设计重点•《己亥杂诗》•鲁迅的思考和人性的思考辞格分析•比喻•夸张•排比•满口令•省略•对偶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语言表达能力和细致认真地体会语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鲁迅的思考和人性的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加深了学生们对语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认识。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送崔子还京》《己亥杂诗》 1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送崔子还京》《己亥杂诗》 1教案 沪教版

古诗《送崔子还京》《己亥杂诗》古诗简析:《送崔子还京》全诗采用了诗家惯用的对照手法。

前二句写崔子获归长安的喜悦,后二句写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

这一喜一忧都反映出久戍塞外之人的恋乡心情。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

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

这首诗是作者路过镇江时为道士们所撰写的祭玉皇大帝与风神、风雷的“青词”。

作者借题发挥,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材多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作者解放人材,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教学目标:1.学习《送崔子还京》,了解诗人看到崔子获归长安的喜悦后苦闷自身仍得滞留异域,感受出久戍塞外之人的恋乡心情。

学习《己亥杂诗》,了解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热烈的希望——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己亥杂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简要介绍送别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正所谓“相别容易相见难”,因此,离情别绪便成了文人们吟诗作画的永恒主题。

今天我们所学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送别诗。

二、(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岑参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一)初读感知。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二)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崔子独自骑着马从西方远在天边的地方归来,扬起马鞭拼命赶路像和鸟儿争先一样。

(2)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九月时节在交河北岸给你送别,风雪中题完诗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古诗《田上》《淮上渔者》古诗简析:1.《田上》这诗里写的情景是农民披着蓑衣半夜冒雨去耕田,人和牛都精疲力竭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2.《淮上渔者》写白头钓翁以船为家,露宿野餐。

新钓鲈鱼,吹火荻花,举家得以就食,终年顶风扁舟垂钓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

古诗注释:1.雨足:雨量充足。

2.高田白:高处田里积满了一片白亮亮的水。

3.披蓑:披着蓑衣。

4.俱:都。

5.殊:竟。

6.白头波:江中白色的浪头。

7.逐:跟随。

8.浦:水边;岸边。

9.荻:与芦苇相似的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教学目标:1.学习《田上》,了解诗人描绘的农民冒雨半夜起来耕田情景,感受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十分沉重的劳动。

学习《淮上渔者》描写一个在淮河上靠打渔为生的老渔夫打鱼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淮上渔者》。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崔道融的诗流传的不多。

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一片水。

农夫披着蓑衣半夜就去耕地了。

(2)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二、(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泊船瓜洲沪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沪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2.预习作业:
-阅读下一课要学习的古诗词,预习生字词,了解诗词背景。
-思考下一课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拓展作业:
-收集王安石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了解其他诗人描绘江南景色诗句,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景色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4.合作作业:
-小组合作,编排一段关于《泊船瓜洲》的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展现诗人的思乡之情。
4.巩固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锻炼独立分析能力。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
5.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拓展作业和合作作业请于本周内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交流、合作,提高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泊船瓜洲》,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环保意识。
4.借鉴诗人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坚韧、进取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本教学设计以《泊船瓜洲》为载体,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精选14篇)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精选14篇)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精选14篇)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篇1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西汉名将李广。

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

2.哪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3.谁能只用短短期20个字,把它复述下来呢?(卢纶可以)二、品读古诗1.板书课题、作者,指名读,齐读。

2.小组内先处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

(注意指导“塞”、“曲”、“棱”的读音)3.小组展示(达到目标:通顺无错误)4.划节奏读----小组再试读----再次展示(达到目标:有清晰度、表现力。

适当的停顿)停顿是表达语意的重要手段使得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5.关键词语重读----加着重号-----再次重读展示(能说明重读它的理由,渲染环境,读出意境)6.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演绎(配乐朗读)7.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试背《塞下曲》三、全诗整合。

1、诗中的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印象?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好不好?师生合作。

四、拓展延伸。

李广作为我国历的一代名将,赞颂他的可不止卢纶一个,其中唐代的王昌龄也写了一首诗———《出塞》。

五、作业办一期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篇2教学目标: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诵读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意简析:
山中留客,是生活中的小事,诗人却小中见大,悠然有远意,使读者的感觉,并不局限在留客的范围之内。

试看他怎样在留客?客到山中来,正是春阳艳发时节,可以充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开头一句就点出山中的优美物态,不论草木的发荣,禽鸟的飞鸣,云雾的舒卷,溪涧的进溅,都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斗妍[yn]争奇。

客人为什么要走了呢?不是景色已经看尽,而是看到阴云渐涌,怕逢天雨。

拟就是打算,拟归就是打算回去了。

这时主人相留,怎样说来最合适呢?他先说了一句:不要因为稍有点阴云就打算回家啦!接着又引申开,说了另外一层意思: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样,就把思想和意境都打开了。

首先,这反映了山中的特点。

春天是雨水多的季节,云雾缭绕,空气湿润,而阳光又比较柔和。

山中的游客,在初晴的时候,穿入山深林密的地方,有时是叶上的露水,有时是空中的云气,会把游人的衣服弄得润滋滋的。

不说入山深处,而说入云深处,增强了水汽湿润的感觉,使语言更形象化了。

其次,针对客人的归意,做了恰当的挽留。

你怕下雨吗?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没有雨,也一样会打湿衣裳的。

这是从反面来说。

这可以使人们从另一方面去理解:下雨有什么可怕的,也不过打湿衣裳而已。

晴天,雨天,结果几乎是一样,就不必避雨而归了,还是留下来欣赏山中的景物吧,何况雨中还有别样的景色呢?
教学建议:
1.张旭与李白、杜甫相比学生较为陌生,我们在学习诗歌前了解诗人重在了解他的写诗风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山中留客》这首诗。

2.引导抓住弄字展开教学,这个弄字,本意为卖弄,加以引申,就和后来宋代词人张失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一样,具有巧妙的含义,使山光物态顿时活化起来,给人灵动的美感。

山中景色的不断变化,只用这一个字就精确地表达出来了。

3.读懂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读了这首诗,还能给人另一些启示。

一件事物中,包含有多种因素。

人们只看到雨天的雨,却没有想到晴天也同样有雨。

推而广之,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可以这样看。

那末,这两句诗就给人以更深的启发,它的意义,已超出于山中景色之外了。

4.背诵古诗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诗意简析:
本首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
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

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

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

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教学建议:
1.通过回顾学过的李白诗以及李白与月主题诗歌教学活动,揭示李白的写诗风格。

(浪漫主义)
2.本诗背景介绍: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

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

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3.诗意理解: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3.分析子规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里子规鸟的叫声除了哀愁,更多的是其不如归去的叫声,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小结: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宣泄,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借助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

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可以通过领悟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5.背诵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