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实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_小鼠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_小鼠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如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本实验旨在探讨阿司匹林对小鼠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昆明种小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2g,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

2. 实验药物阿司匹林泡腾片(规格:100mg/片),西咪替丁(规格:50mg/片)。

3. 实验方法(1)分组: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低剂量组、阿司匹林中剂量组、阿司匹林高剂量组、5-FU组、阿司匹林+5-FU组、阿司匹林+CYP3A4抑制剂组。

(2)造模: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小鼠给予高嘌呤饲料,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

(3)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阿司匹林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mg/kg、20mg/kg、40mg/kg,5-FU组给予5-FU 20mg/kg,阿司匹林+5-FU组给予阿司匹林40mg/kg+5-FU 20mg/kg,阿司匹林+CYP3A4抑制剂组给予阿司匹林40mg/kg+西咪替丁100mg/kg。

(4)观察指标:观察小鼠的体重、摄食量、行为变化、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1. 体重和摄食量:实验过程中,各组小鼠体重和摄食量无明显差异。

2. 行为变化:各组小鼠行为正常,无异常表现。

3. 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小鼠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P<0.05)。

阿司匹林低、中、高剂量组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

5-FU组、阿司匹林+5-FU组、阿司匹林+CYP3A4抑制剂组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1.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炎症介质,参与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疼痛、发热和炎症反应。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疼痛、发热和炎症。

2. 药理作用:除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外,阿司匹林还具有其他药理作用。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解热作用,可用于降低发热。

3. 药物代谢:阿司匹林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通过肝脏代谢。

它的代谢产物包括水杨酸和水杨酸葡萄糖醛酸苷,这些代谢产物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4. 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它可以增加某些药物的出血风险,如华法林和肝素。

同时,阿司匹林也可以降低某些药物的疗效,如布洛芬和萘普生。

5.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和呕吐等。

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和病情来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出血倾向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人群,应谨慎使用。

阿司匹林实验总结反思

阿司匹林实验总结反思

阿司匹林实验总结反思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测试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

我们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服用安慰剂。

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对象体温下降明显,而服用安慰剂的实验对象体温下降较慢。

这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

其次,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研究阿司匹林对心脏病和中风的预防作用。

我们选取了一组有心脏病和中风风险的实验对象,一组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不服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检测,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对象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而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对象发病率较高。

这说明阿司匹林对心脏病和中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帮助降低患病风险。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阿司匹林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一些实验对象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了胃肠道出血和溃疡的情况。

这提示我们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同时也可以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然而,我们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寻找更好的使用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和反思,我们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阿司匹林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镇痛作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反应,评估阿司匹林在缓解疼痛方面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通常由伤害性刺激引起。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其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感受。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成年小鼠若干只,体重在 18 22g 之间,雌雄各半。

实验前小鼠在实验室环境中适应一周,自由饮食和饮水。

(二)药品与试剂阿司匹林(分析纯),生理盐水,冰醋酸。

(三)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小鼠固定器,微量注射器,秒表。

(四)实验方法1、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低剂量阿司匹林组、高剂量阿司匹林组,每组 10 只。

2、给药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2ml/10g;低剂量阿司匹林组小鼠腹腔注射阿司匹林 50mg/kg(02ml/10g);高剂量阿司匹林组小鼠腹腔注射阿司匹林 100mg/kg(02ml/10g)。

3、疼痛模型的建立给药 30 分钟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 06%冰醋酸 02ml/只,观察并记录小鼠出现扭体反应(腹部内凹、伸展后肢、臀部抬高)的潜伏期和15 分钟内的扭体次数。

四、实验结果(一)扭体反应潜伏期对照组小鼠的扭体反应潜伏期较短,平均为(25 ± 05)分钟;低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潜伏期有所延长,平均为(45 ± 08)分钟;高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潜伏期进一步延长,平均为(65 ± 10)分钟。

(二)扭体次数对照组小鼠 15 分钟内的扭体次数较多,平均为(185 ± 35)次;低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扭体次数减少,平均为(125 ± 25)次;高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扭体次数显著减少,平均为(65 ± 15)次。

五、结果分析1、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扭体反应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扭体次数显著减少,表明阿司匹林具有镇痛作用。

药理学——阿司匹林

药理学——阿司匹林

体内过程
阿司匹林体内过程: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大部分在 小肠吸收。0.5~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在吸收过程 中与吸收后,迅速被胃粘膜、血浆、红细胞及肝中的 酯酶水解为水杨酸。因此,乙酰水杨酸血浆浓度低, 血浆t1/2短(约15分钟)。水解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 迅速分布至全身组织。也可进入关节腔、脑脊液,并 可通过胎盘。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达 80%~90%.水杨酸经肝药本酶代谢,大部分代谢物与 甘氨酸结合,少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自肾排泄。
3.防止血栓形成
血栓素A2 (TXA2) 是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内源性 物质,可直接诱发血小板释放ADP,进一步加速血小板的聚集过 程。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COX活性,减少了血小板 TXA2的合成,因而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过量则 可引起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抑制 血管内皮细胞中COX活性,减少PGI2(prostacylin.前列环素) 的合成。PGl2是TXA2.的生理拮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能促进 血栓形成,故常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用于预防 心肌梗死
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 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调定点恢复(降至) 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 冒、流感等退热。该品 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 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 因,故需联合用药。
3.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4.防止血栓形成
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于 24~48小时内退热,关节红、 肿、疼痛缓解,血沉缓慢, 症状迅速减轻。由于控制急 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 故可用于鉴别诊断。对类风 湿性关节炎也可以迅速镇痛, 使关节炎症消退,减轻及延 缓关节损伤的发展。
9.其他
驱虫;治疗小儿皮肤黏 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 病);治疗X线照射或放 疗引起的腹泻;降压保 胎等。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结果分析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结果分析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结果分析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关节炎等疼痛和炎症症状。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了解其药物特性和效果。

本文将对阿司匹林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设计与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阿司匹林和安慰剂,通过对比两组数据的差异,来评估阿司匹林的效果和安全性。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随机分配实验对象至实验组和对照组;2.实验组每日口服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3.对照组每日口服相同数量的安慰剂;4.记录实验对象的生理指标和症状变化;5.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实验对象的生理指标和症状进行了记录和观察。

下面是实验结果的分析:生理指标我们关注了实验对象的体温、血压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体温:实验组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平均体温降低了0.5摄氏度,而对照组的体温没有明显变化。

这表明阿司匹林有降温的效果。

血压:在实验组中,血压平均下降了5 mmHg,而对照组的血压没有明显变化。

这说明阿司匹林对降低血压有一定的作用。

心率:实验组服用阿司匹林后,心率平均下降了10次/分钟,而对照组的心率没有明显变化。

这表明阿司匹林可以减缓心率。

症状变化除了生理指标的变化外,我们还观察了实验对象的头痛、关节疼痛和发热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头痛:实验组服用阿司匹林后,头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有80%的实验对象报告头痛减轻。

而对照组的头痛症状没有变化。

关节疼痛:实验组中有70%的实验对象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关节疼痛症状得到了缓解。

对照组的关节疼痛症状没有明显变化。

发热:实验组中有90%的实验对象服用阿司匹林后,发热症状得到了缓解。

对照组的发热症状没有明显变化。

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阿司匹林在体温、血压和心率方面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显示出退热、降压和减慢心率的效果;2.阿司匹林对头痛、关节疼痛和发热等症状有缓解的作用,显示出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实验步骤 】
1、给药前痛反应时间测定:热板温度55±0.5℃, 小鼠置于热板上,开始计时至痛反应表现出现 (舔后足)(痛反应时间),测2次,间隔
15min,取均值。
2、给药: 4只小鼠分别给:
ip40mg/ml 阿司匹林溶液200mg/kg(0.05ml/10g)
ip40mg/ml 阿司匹林溶液400mg/kg(0.1ml/10g)
(如痛阈提高百分率为负值,按零计算)
⑵ 绘图比较阿司匹林镇痛作用随时间变化特点(时
效关系) 并且观察阿司匹林镇痛作用是否呈现剂量依赖性 (量效关系)
80 (痛 %阈 )提 高 百 分 率
生理盐水
阿司匹林200mg/kg 阿司匹林400mg/kg 阿司匹林800mg/kg 60 40 20 0 20min 40min 60min 给药后时间(min)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实验九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热板法)
【实验目的】了解热板法进行镇痛实验、观察
镇痛药镇痛作用时效和量效关系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
动物: ICR种小鼠(雌性)18~22g 药物: 40mg/ml阿司匹林溶液 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
热板仪热板温度55±0.5℃→ 小鼠足趾刺激 → 小鼠痛反应表现 →记录小鼠痛反应时间或痛反应 潜伏期(置于热板 → 痛反应表现出现)
ip40mg/ml 阿司匹林溶液800mg/kg(0.2ml/10g)
ip生理盐水 0.1ml/10g
3、记录: 给药后20、40、60min如上分别测定痛反应 时间一次(如小鼠痛反应时间>60秒,按60秒计)
4、结果计算Βιβλιοθήκη ⑴ 按下公式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
用药后痛反应时间-用药前痛反应时间 痛阈提高百分率= (%) ×100% 用药前痛反应时间

药理学实验报告

药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研究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5日实验者:张三、李四一、实验目的1. 了解阿司匹林的基本药理作用。

2. 掌握阿司匹林镇痛作用的实验方法。

3. 分析阿司匹林剂量与镇痛效果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等作用。

其镇痛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阿司匹林片(100mg/片)、生理盐水、大鼠、实验用鼠笼、剪刀、镊子、酒精棉球、药杯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量筒、计时器、温度计、分析天平、离心机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2. 实验动物给药:按照实验设计,将阿司匹林片分别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0mg/kg、20mg/kg、40mg/kg。

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疼痛行为观察:观察大鼠在给药前后的疼痛行为,如舔舐伤口、翻滚、咬爪等。

4. 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疼痛行为评分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空白对照组大鼠在给药前后的疼痛行为评分无明显变化。

2. 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在给药后的疼痛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且随剂量增加,疼痛行为评分逐渐降低。

3.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的疼痛行为评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六、实验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镇痛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

这与阿司匹林抑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理作用相一致。

七、实验讨论1.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

2. 本实验中,阿司匹林的镇痛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但并非剂量越高,镇痛效果越好。

过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温度和醋酸浓度对小鼠扭体疼痛模型的影响,刘和莉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2期 第137页
阿司匹林与可待因的协同镇痛作用研究 ,孙备,柏俊, 杨士友, 安徽医药,2002.12.25
布洛芬、佐美酸钠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印嘉骏 《中 国药学杂志》, 1984(7)
阿司匹林_布他比妥和咖啡因联用的镇痛作用及其急性毒 性的定量分析,郑青山《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1998(4):256-260Fra bibliotek可行性分析
自身理论基础:学习过阿司匹林和杜冷丁的药理作用,了 解扭体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技能:已熟悉实验的基本流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 如溶液配制,小鼠的捉拿、固定以及给药方法。
学院的药理实验室拥有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可以为本实 验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中两种常用实验方法的比较,叶夷 露 《浙江医学教育》 2008年第7卷 第8页
实验步骤
取50只小鼠,分为五组,每组雌雄小鼠各五只 第一组进行阳性对照试验:0.2ml/10g腹腔注射0.1%杜冷丁试剂 第二组:按照0.4mg/10g剂量腹腔注射阿司匹林溶液; 第三组:按照0.6mg/10g剂量腹腔注射阿司匹林溶液 第四组:按照0.9mg/10g剂量腹腔注射阿司匹林溶液 第五组进行阴性对照试验:按照0.2ml/10g注射生理盐水 注射完药品30min后,按照0.15ml/10g注射0.05%酒石酸锑钾溶液,
“扭体反应”是给小白鼠或大白鼠腹腔注射某些 药物(醋酸溶液、酒石酸锑钾溶液等)所引起的 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 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 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酒石酸锑钾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 膜引起疼痛,观察给予醋酸15分钟内发生扭 体反应的小白鼠数或各小鼠发生扭体次数,是 一种敏感、简便、重复性好的方法。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立题依据
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 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 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镇痛药物可 以抑制扭体反应,将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若使 扭体反应发生率减少50%以上的,可认为有镇痛 作用。
小鼠扭体法是筛选镇痛药的常用方法之一。
药物与剂
组别

实验鼠
(mg/kg) 数(只)
1
扭体次数(15min内) 2 34567 8
9 10
t检验主要用以检验量反应的两组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异在 统计学上是否有显著意义。
T值与P值及结论的关系如下: t﹤t0.05时,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 t≥t0.05时,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t≥t0.01时,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采用Excel表计算平均值、标准差SD、进行t检验(P值)
观察15min内小鼠扭体次数。
结果处理
记录15分钟内各小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次数。将实验结 果汇总列表
表 1.阿司匹林对小鼠腹腔注射酒石酸引起疼痛的作用
组别
1 2 3 4 5
药物与剂量 (mg/kg)
实验鼠数 (只)
扭体反应鼠数 扭体出现时间
(只)
(s)
扭体反应百分率 (%)
表 2. 各组扭体次数统计
实验器材
药品:0.1%度冷丁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0.05%酒石酸锑钾溶液、阿司匹林溶液(自配)
实验对象:昆明小鼠,雌雄各半,50只 器材:鼠笼,注射器,计时器
实验方法
预实验 1.探索酒石酸锑钾的剂量范围 2.配制等比稀释药液系列,使每只小鼠给药容量
相等,本实验为0.2mL/10g 3.配制0.1%杜冷丁生理盐水1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