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经典案例
博弈论经典案例

博弈论经典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博弈论的应用无处不在。
从商业竞争到政治决策,从人际关系到体育比赛,博弈论的智慧都在发挥着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经典的博弈论案例。
案例一:囚徒困境假设有两个犯罪嫌疑人 A 和 B 被警察抓住,但警察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有罪。
于是,警察将两人分别关押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并给出了以下的条件:如果 A 和 B 都保持沉默(不认罪),那么他们都会被判刑 1 年。
如果 A 认罪并指证 B,而 B 保持沉默,那么 A 将被无罪释放,B将被判刑 10 年。
如果 B 认罪并指证 A,而 A 保持沉默,那么 B 将被无罪释放,A将被判刑 10 年。
如果 A 和 B 都认罪并互相指证,那么他们都会被判刑 8 年。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对于 A 来说,如果 B 保持沉默,那么自己认罪可以无罪释放;如果B 认罪,那么自己认罪也能少判刑2 年。
所以,A 会选择认罪。
同样的,B 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最终的结果是,两人都认罪,都被判刑 8 年。
然而,从整体的最优结果来看,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那么他们总共只需要判刑 2 年。
但由于双方无法信任对方,都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了看似最优的选择,却导致了次优的结果。
这个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比如在商业竞争中,两个企业可能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降价策略。
如果双方都不降价,可能都能获得一定的利润;但如果一方降价,另一方不降价,那么降价的一方就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如果双方都降价,虽然都能获得一些市场份额,但利润都会大幅减少。
案例二:智猪博弈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
按一下按钮会有 10 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 2 个单位的成本。
若大猪先到槽边,大猪吃到 9 个单位,小猪只能吃到 1 个单位;若同时到槽边,大猪吃 7 个单位,小猪吃 3 个单位;若小猪先到槽边,大猪吃 6 个单位,小猪吃 4个单位。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博弈论是研究冲突和合作情况下的决策科学,它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等领域。
在博弈论中,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种策略和结果,下面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博弈案例。
1.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假设有两个囚犯被逮捕,但检察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定罪。
如果两人都坦白认罪,他们将每人被判6个月的徒刑;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他们将只被判2个月的徒刑;如果一个人坦白认罪而另一个人保持沉默,坦白的人将被判1年刑,沉默的人将被无罪释放。
在这个案例中,每个囚犯都面临着合作(保持沉默)和背叛(坦白认罪)的选择,他们必须考虑对方的动作来做出最佳的选择。
尽管每个囚犯都会选择坦白认罪,这样他们能够获得较短的刑期,但合作(保持沉默)是最好的策略,因为这样两人都只会被判2个月的徒刑。
2. 非零和博弈(Non-zero Sum Game):非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各方的利益不是完全相反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坐在两个对面的人之间有一块饼的案例。
这两个人都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如果两人都合作,他们将平分饼的一半;如果一个人背叛而另一个人合作,背叛的人将获得全部饼;如果两人都背叛,他们将不会有任何饼。
在这个案例中,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会选择背叛,因为这样他们有机会获得全部饼。
然而,如果他们能够建立信任和合作,他们可以共同获得更多的饼。
3. 报复博弈(Tit for Tat Game):报复博弈是另一个经典的案例,它出现在许多情况下,比如政治、商业等。
这个案例可以被描述为一种策略,其中一个团队以对抗和报复的方式回应对手的行动。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在政治竞选中,如果一个候选人发起攻击广告,另一个候选人就会以类似的攻击广告回应。
这种博弈往往会导致恶性循环,双方都会不断升级攻击,最终导致双方的声誉受损。
然而,一个更好的策略是采取合作和积极的行动来推动利益最大化。
经典的博弈案例

经典的博弈案例【篇一:经典的博弈案例】博弈论的几个经典例子散文吧>>博弈论的几个经典例子请点击上面“m龙的微观”欢迎订阅关注!一、囚徒困境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
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
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
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
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二、旅行者困境两个旅行者从一个以出产细瓷花瓶著称的地方旅行回来,他们都买了花瓶。
提取行李的时候,发现花瓶被摔坏了,于是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
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价格大概在八九十元的价位浮动,但是不知道两位旅客买的时候的确切价格是多少。
于是,航空公司请两位旅客在100元以内自己写下花瓶的价格。
如果两人写的一样,航空公司将认为他们讲真话,就按照他们写的数额赔偿;如果两人写的不一样,航空公司就认定写得低的旅客讲的是真话,并且原则上按这个低的价格赔偿,同时,航空公司对讲真话的旅客奖励2元,对讲假话的旅客罚款2元。
为了获取最大赔偿而言,本来甲乙双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都写100元,这样两人都能够获赔100元。
可是不,甲很聪明,他想:如果我少写1元变成99元,而乙会写100元,这样我将得到101元。
何乐而不为?所以他准备写99元。
可是乙更聪明,他算计到甲要算计他写99元,于是他准备写98元。
博弈论经典案例

博弈论经典案例1. 囚徒困境:这是一种经典的博弈论案例,两名囚犯被关押在不同的牢房中,警方缺乏确凿的证据将他们定罪,决定让他们进行交涉。
如果两人都认罪,每人将会被判刑5年;如果一个人认罪而另一个人保持沉默,认罪的人将会被判刑1年,而保持沉默的人将被判无期徒刑;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每人将被判刑3年。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囚犯都面临着是否信任对方合作的决策。
2. 麦氏定理: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N·纳什于1950年提出的经典问题。
假设有两家咖啡店A和B,它们的位置一个在城市的北边,另一个在南边。
两家咖啡店需要决定每天早上的开门时间。
如果A咖啡店在北边开门,而B咖啡店在南边也同样开门,北部居民会去A店,南部居民会去B店,两家店的收入会平均分。
但是,如果A店在北边开门,而B店在南边关门,南部居民不得不去北边排队等待,这将导致北边的队伍变长,北部居民也会选择去B店。
麦氏定理指出,当两家店选择不同的开门时间时,总是有一种策略,使得两家店的收入之和最大。
3. 社交圈中的追逐游戏:在一个社交聚会上,一对情侣分手后,男方试图追回女方。
男方完成了一连串的行动,女方必须在每个行动之后做出回应。
游戏的目标是让女方接受男方的求爱。
这个案例涉及到博弈论中的策略选择和不确定性。
4. 价格竞争:在一场市场竞争中,两家公司决定销售产品的价格。
低价通常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公司也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成本和利润。
每家公司需要在出售产品的定价上权衡竞争和利润之间的平衡。
这个案例涉及到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和即时反应策略。
5. 投标博弈:在一场拍卖中,多个竞争者竞相出价,以获得拍卖品。
每个竞争者必须决定自己的出价,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这个案例涉及到博弈论中的最优出价和风险评估。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五篇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五篇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选择。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篇一囚徒困境学习管理学或经济学的人一定都了解一些博弈论方面的知识。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回味。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
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
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
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
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十大博弈论经典案例

十大博弈论经典案例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在这个案例中,两名囚犯被捕,但检察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判定他们犯罪。
如果两名囚犯都沉默,他们将被判处较轻的刑罚;如果其中一人选择交代,而另一人保持沉默,那么交代的囚犯将获得豁免,而另一人将被判处重刑;如果两人都交代,他们将被判处较重的刑罚。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囚犯都面临着一个困境,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自己都会受到损失。
2.《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之间可以进行合作的博弈。
在合作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合作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例如,两家公司可以通过合作来共同开发新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合作博弈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的利益。
3.《竞争博弈》。
竞争博弈是指参与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博弈。
在竞争博弈中,参与者的利益往往是相互对立的。
例如,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竞争销售同一种产品,它们的利润往往是相互竞争的。
竞争博弈强调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以争取最大的利益。
4.《博弈的策略》。
在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来影响结果。
策略是参与者在博弈中可以采取的行动。
不同的策略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博弈论就是研究参与者如何选择最优策略以达到最大利益的学科。
5.《信息不对称博弈》。
信息不对称博弈是指参与者在博弈中拥有不同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方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在博弈中占据优势。
信息不对称博弈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
6.《博弈的均衡》。
博弈的均衡是指在博弈中参与者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的结果。
在这种状态下,参与者不会再改变自己的策略,因为任何单方面的改变都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结果。
博弈的均衡是博弈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参与者的行为和结果。
7.《博弈的合作与对抗》。
在博弈中,合作和对抗是两种常见的行为方式。
合作可以带来共同的利益,而对抗则是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
在实际的博弈中,参与者往往需要权衡合作和对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博弈论经典案例

博弈论经典案例1. 恶魔的游戏 (Devil's game)这是一种博弈论的思想实验,假设有两个玩家 A 和 B 同时选择一个数字,如果两个数字相等,则 A 赢;如果两个数字不相等,则 B 赢。
问题在于,无论 A 和B 怎样选择,是否存在一种策略,使得 A 有必胜的把握?答案是不存在这样的必胜策略。
因为无论 A 和 B 怎样选择,都有 50% 的概率两个数字相等,这个概率不受选择策略的影响。
所以,这个游戏是一个“随机游戏”,任何一方都没有必胜策略。
2. 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是最著名的博弈论案例之一。
在这个游戏里,有两个人被抓住了,被判处各自坐牢20 年。
检察官给他们一个选择:如果两个人都认罪,那么各坐8 年;如果其中一个人认罪,而另一个人不认罪,那么认罪的人不用坐牢,而不认罪的人要坐 30 年;如果两个人都不认罪,那么各坐 20 年。
问题在于,两个人应该做什么选择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个游戏的特殊之处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合作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他们又互相不信任。
如果两个人都认罪,那么他们的利益是最小的,但是这么做可以避免另一个人的背叛,因此是一种安全策略。
如果两个人都不认罪,那么他们的利益也不是最大的,因为他们错失了合作的机会。
最终,由于信任问题,两个人可能会都选择认罪,而得到不太理想的结果。
3. 鸽子和猫 (Pigeon and Cat)这是一个有趣的案例。
假设有一个狭长的走廊,有一只鸽子和一只猫在两端等待。
如果鸽子朝左走,那么猫就会朝右走;如果鸽子朝右走,那么猫就会朝左走。
如果两只动物在同一个地方相遇,那么鸽子就会被吃掉。
问题在于,这个走廊有多长时,鸽子才有足够的概率逃脱?答案是 2/3。
如果走廊长度小于等于 2/3,那么猫可以直接守在鸽子的对面,而鸽子无法逃脱。
如果走廊长度大于 2/3,那么猫不得不冒着追错方向的风险前进,这就给了鸽子逃脱的机会。
精编博弈论经典案例资料

精编博弈论经典案例资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博弈论的身影无处不在。
从日常的购物决策到商业竞争,从国际关系到体育比赛,博弈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的有力工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经典的博弈论案例,感受其中的智慧与策略。
案例一:囚徒困境假设有两个犯罪嫌疑人 A 和 B 被警方抓获,但警方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他们。
于是,警方将两人分别关押,并分别告知他们以下政策:如果 A 和 B 都保持沉默(不坦白),那么两人都将被判刑 1 年;如果 A 坦白而 B 沉默,那么 A 将被释放,B 将被判刑 5 年;如果 B 坦白而 A 沉默,那么 B 将被释放,A 将被判刑 5 年;如果 A 和 B 都坦白,那么两人都将被判刑 3 年。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对于 A 来说,如果 B 坦白,那么自己坦白会被判 3 年,沉默会被判 5 年,所以坦白更好;如果 B 沉默,那么自己坦白会被释放,沉默会被判 1 年,还是坦白更好。
同样的逻辑对于 B也适用。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A 和B 都选择坦白,两人都被判刑3 年。
然而,从整体的最优结果来看,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总共只需要判刑2 年。
这个案例反映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比如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会采取过度降价的策略,最终导致双方的利润都受到损失。
案例二:智猪博弈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头有一个饲料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饲料供应的按钮。
按一下按钮会有 10 个单位的饲料进槽,但谁按按钮就需要先付出 2 个单位的成本。
而且,大猪吃的速度快,如果小猪去按按钮,大猪会在小猪跑回来之前吃掉大部分饲料;如果大猪去按按钮,小猪也能吃到一部分饲料。
如果小猪按按钮,大猪等待,那么大猪能吃到 9 个单位的饲料,小猪只能吃到 1 个单位的饲料(扣除成本后净收益为-1);如果大猪按按钮,小猪等待,那么大猪能吃到 6 个单位的饲料,小猪能吃到 4 个单位的饲料;如果大猪小猪都去按按钮,那么大猪能吃到 7 个单位的饲料,小猪能吃到 3 个单位的饲料(扣除成本后净收益为 1);如果大猪小猪都等待,那么双方都吃不到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