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一、就业综述

2010 七个怎么看

"招工难"引发的思考:对现在就业形势到底该怎么看

2010年07月05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招工难”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

●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怎样帮扶困难人员就业?

2009年8月,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消退,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却开始出现了“招工难”。到2010年春节前后这一现象逐渐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2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有70%预期今年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据广东省发布的监测信息,广东省用工缺口约90万人。许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没米下锅”,现在好不容易等来订单又找不到“煮饭的人”。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饭碗”是天大的事。就业领域里的“风吹草动”,无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数千万农民工返乡,到目前一些地方出现“招工难”,同时又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陷入找工作难的困境。很多人不禁疑惑:对现在的就业形势到底应该怎么看?

●“招工难”是如何形成的?

“招工难”现象引发了社会热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招工难”表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已发生“逆转”;也有人表示,“招工难”只是暂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那么,“招工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招工难”源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中小企业里,这些企业多为出口外贸型,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2009年年初,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订单大幅下滑,经营陷入困境,导致大批农民工集中返乡。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复苏,许多工厂新接订单持续增加,用工需求相应大量增加。

“招工难”源于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从事农业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速,就业机会也明显增加。如果扣除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实际收入与在沿海地区打工相差并不大。于是很多农民工返乡后便选择了在家乡就近就业和创业。

“招工难”源于东南沿海地区不少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农民工“用脚投票”,主动离开。这些地区的许多企业工人工资十几年不变,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的情况比较普遍。此外,农民工在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都无法享受与当地居民相同的待遇。特别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现在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对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有新要求,对自身权益越来越重视,敢于对条件差的企业说“不”。

“招工难”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企业用工信息与农民工外出务工愿望之间传递渠道不畅,导致招工单位和农民工的供需高峰期对接不上。今年由于国际需求的原因,春节前后企业用工需求激增,而农民工通常要在家过完元宵节才外出打工,因而这段时间就容易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招工难”也源于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急缺大量熟练工和技术工,但是多数农民工缺乏相应技能,造成“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但应看到,目前“招工难”现象只是表现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是局部性的而非全国性的,暂时性的而非长期性的,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2010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

此外,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做好这些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因此,既要看到“招工难”现象对于促使企业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招工难”并不意味着当前就业形势已经出现明显好转。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凸显了深层次的就业结构矛盾,今后还会进一步加剧。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长期性,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知识点

“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当前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上的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群体,目前约有1亿人。他们生长在农村,却不迷恋故土,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他们工作在城市,渴望融入城

市社会,却难以扎根城市。与父辈相比,他们找工作不光看工资待遇,更看重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但不少人缺乏技能,同企业岗位的要求对接不上。如何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近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工作岗位。

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一个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某项工作,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同时,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还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也说明,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大批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不创造财富却在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同时,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为实现更充分的就业,近年来党和政府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加大解决就业问题的力度。特别是2008年年底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出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使就业情况好于预期。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3%,低于4.6%的年度预期目标。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极为不易。

今年是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给就业问题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同时还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艰巨任务。这些问题应对不好,都会给扩大就业带来不利影响。而且目前30%—40%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属于灵活就业,部分已就业的农民工岗位不稳定,收入较低,也增加了保持稳定就业的难度。

同时,长期存在的劳动力“三碰头”形势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我们长期面临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局面,这是其他国家不曾有过的;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大量农民工包括青年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技术工人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却相当紧缺,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这些也都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

总之,特殊的国情、复杂的经济形势、突出的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党和政府已明确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千方百计做好扩大就业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观点声音

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干的活最苦最累,拿的钱最低最少,全社会理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

勇立经济潮头的沿海地区企业,要有远见和责任感,主动回应农民工多方面的权利保障诉求,否则一味抱怨“招工难”,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要转变,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

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

2010年,青岛市推出了惠及数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全年组织培训农民工5万人,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工给予200—500元的补贴;培训“金蓝领”2000人,其中技师1000人,高级工1000人……不仅培训力度比往年更大,而且适应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农民工技能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培训的针对性,着力提升农民工的就业层次,受到热烈欢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单一、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就业面临着特殊困难。必须给农民工更多的关怀、支持和鼓励,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求职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稳定企业就业。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吸纳就业的主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国家实施“五

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形成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大合力。

对各级政府来讲,要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要将大学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统筹安排。积极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障碍。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落实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蓄水池”。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对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毕业生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对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头等大事,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要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与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变。

对用人单位来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存在着过分看重高学历、看重工作经历、拒绝女生求职、故意压低待遇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应该树立长远眼光和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和储备优秀人才。

对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应该增强信心,切实提高就业能力。要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要勇于创业,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自主创业,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历,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能,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

此外,社会各方面要共同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跨过就业这道“坎”。广大学生家长要引导子女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合理确定就业预期。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怎样帮扶困难人员就业?

5月13日,由天津市残联等单位举办的“携手助残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拉开帷幕。财务会计、工程师、广告设计、软件编程师、车工、钳工……170多个用人单位提供的1500多个就业岗位,静候残疾人求职者的挑选。近年来,天津市每年都为残疾人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为许多残疾人朋友打开了就业的新天地,找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在我国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有一个自身条件较差、非常渴望工作岗位而又很难实现就业和创业的群体,被称为就业困难人员。这一群体,主要包括以“4050”人员为主的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零就业家庭人员”等。

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或重新找到工作岗位,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解决民生问题中的“短板”,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力度。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引导各类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于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推进城市环保、绿化、卫生、治安、交通、便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开发。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强化就业援助和服务。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设立专门为就业困难人员服务的综合服务窗口,免费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和需求,集中开展上门服务和“一对一”精细化援助。进一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落实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他们立足实际、各展所长,多渠道就业和创业,并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

“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深信,随着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实施,各类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必将得到进一步缓解,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更加均衡、就业环境更加完善、就业保障更加健全、就业质量更加良好的就业局面也一定会逐步成型。

知识点

“4050”人员

“4050”人员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就业的劳动者。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4050”人员占下岗失业人员的28.7%,全国“4050”人员约300万人。

深度阅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相关链接

1.《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2.《关于进一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二、农民工就业

2009年理论热点面对面

“凤还巢”再展翅——如何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

为什么今年农民工就业压力这么大?

党和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了哪些举措

返乡农民工应如何正确面对就业难?

安徽省是我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有1165万人。为促进农民工就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近年来,安徽省实施“凤还巢”工程,把“走出去”的农民工视做凤凰,把家乡建设成他们的栖巢,建立起一整套吸引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长效工作机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春节前夕,安徽省返乡农民工达615.8万人,其中1/3是由于企业关停、裁员等非正常原因返乡。安徽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凤还巢”工程的力度,安排资金l.5亿元,计划兴建100多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通过政策、场地、培训、服务和维权等五大扶持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本地创业,并带动乡邻就业。截至2009年5月,安徽全省已有70余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企业30余万个,吸纳2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和安徽省一样,去冬今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工集中返乡的现象。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果断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

为什么今年农民工就业压力这么大?

农民工,现在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词,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业的劳动者。改革开发以来,伴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亿人,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57.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2%。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面临的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我国农村有5.3亿劳动力,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只需要1.8亿常年劳动力。尽管已经专一了2.25亿人,但这些农民工的就业状态并不稳定,而且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有1.25亿人。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创。尽管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但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出口大国,外贸依存度约6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因此这场危机还是通过贸易、投资、服务等领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原有的消费方式和金融体制难以为继,出现了信贷市场冰冻、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等现象。伴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它们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不断萎缩,导致我国出口下降。我国出口的90%来自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95%来自加工制造业。由于国外的订单减少,这些地区和行业的许多外向型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不得不纷纷限产、停产或者外迁、倒闭。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东南沿海某省关停破产倒闭了2.4万户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相关行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5

我国外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又是异地打工,不具备当地的居民身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当这些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不得不裁员时,他们受到的伤害自然最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春节前,全国返乡农民工为7000万人左右,约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春节后,大约80%以上的返乡农民工重新回到城市,其中有4500万人已经找到工作,1100万人仍处于寻找工作状态;留在家乡的返乡农民工中仍有120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也就是说,总共有2300万返乡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积极促进这些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2009年面临的重要任务。

党和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了哪些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就业直接关系到农民民生和农村稳定。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提出促进就业、加强培训、支持返乡创业、做好社会保障、保护土地承包权益等一系列支持措施。

200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出台一揽子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促进就业政策举措,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实施“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为农民工就业创造市场需求。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从2009年开始,国家和地方及时推出10多万亿元的投资项目来推动经济增长。上马项目“快”“重”、“准”、“实”,其中一个重要考量就是稳定就业形势。一大批新开工项目尤其是就业容量大的项目纷纷上马,对于被迫返乡而暂时就业无着落的农民工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机遇。从2009年起,3年内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平均下来每年有3000多亿元的投入,可直接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2009年铁道部计划完成600O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能够提供600多万个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主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门路和信息。目前60%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主要依靠亲戚朋友与同乡近邻获得就业信息,信息往往不是很准确。春节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春风行动”,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春风行动”期间,全国送岗下乡活动提供岗位370多万个,组织招聘会8000多场次,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560多万人次,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农村劳动者实现就业377万人。

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在岗农民就业岗位。就业的现实最重要依赖企业的吸收,扶助企业就是扶持就业。2008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具体措施来减轻企业负担。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政策实施到位以后,有望阶段性减缓企业负担2000多亿元,稳定数千万个困难企业职工的就业岗位。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6月1日,国家连续7次调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6%,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这些企业的负担,有力的稳定了这些企业的就业岗位。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返乡农民工经历过城市生活和现代企业管理,返乡时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才能,是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财富。面对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新趋势,劳务输出地政府纷纷实施“创业扶持工程”,通过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全程服务等措施,吸引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江西省出台举措,返乡农民工创业可申请最高为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可享受相关费用减免。对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自创办之日起,一年内减半交纳房租费和水电费,三年内免缴物业管理费,卫生费,治安费。目前江西省682万外出农民中,经商办企业的占6.12%,达到42万人,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昔日的“打工经济”正在转变为“创业经济”。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素质。目前,农民工面临的失业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农民工自身素质与许多行业和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返乡农民工中,有73%的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这些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不仅能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且还能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储备人才,同时也可以暂时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2009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湖南省出台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对初、高中毕业生,本人愿意的,可免试就读技工院校,并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学费补贴;愿意接受技能培训的,给予每人600元培训补贴。截至2009年4月,全省有55万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培训。

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返乡农民工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一季度末,返乡农民工当中的90%已经陆续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已经找到了工作,未外出的大约700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10%,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就地就业。总的看,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已经基本稳定。

返乡农民工应如何正确面对就业难?

江西省万安县农民魏山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之星。前几年,他在广东等地打工。

自2008年以来,在家乡政府的扶持下,魏山联合当地一些返乡农民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办了嘉山农庄,主要从事多元杂交猪、特种淡水鱼养殖及观光农业。当年就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700多户农户致富。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广大返乡农民工怎样才能像他们那样,努力通过各种办法克服困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既要坚定信心,也要务实理性。有信心才有希望。要看到,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已经发挥作用,总体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困难是暂时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进城后没有找到固定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应该主动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积极采取与企业协商薪酬,灵活做工、弹性工时等多种办法实现就业。“我工作不固定,哪儿有活就上哪儿干,就是打短工、干零活,总比待在家里强。”在北京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一位来自河南省安阳市的农民工说。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明天一大早还要赶往几十里外的工地干活。像他这样的许多农民工尽管不停地奔波,但还是愿意留在城里,心里盘算着年底能给家里带回的收入。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求人不如求己,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自己创业。有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应该争取自己创造就业机会。2009年年初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约有2万农民工陆续返乡,他们不等不靠,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主动寻找出路,其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户5600多户,开办私营企业的132户,发展种养殖的近900户。昔日的打工仔不仅摇身变成了今天的小老板,而且还为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创造了就业岗位。

抓住机会提高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是返乡农民工就业难、收人低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岗位的返乡农民工,应该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等学好了本领后再外出打工。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返乡农民工座谈会上,一位领到培训券的农民工就激动地表示,在就业的寒冬里,不妨安心“磨镰”,待危机过后,形势好转,就又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种下梧桐枝叶展,凤还巢后天地宽。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下,亿万农民工一定能战胜就业“寒冬”,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大学生就业

2007年理论热点面对面

本科毕业为何到技校“回炉”: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跨过就业这道“坎”?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择业观?

2006年8月,27岁的小张从北京一所名校本科毕业3年后,又回到校园里读书。不过这次他不是攻读研究生,而是花两年时间读技校,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拿着本科文凭“回炉”读技校,在10年前,这事听起来肯定不可思议,如今却已并不新鲜了。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上,技校生成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香饽饽”。与此相对,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大学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就业的反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那么到底怎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有人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快的发展,这是在长期坚持内涵发展基础上实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国家、对民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努力培养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人才资源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但是,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不上大学也是要就业的,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在今后,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

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7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 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这种教育渐趋普遍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俨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国家政策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转变成大众化教育。这样一来这个教育政策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千万个人和家庭的民生问题。 1.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大学毕业生中流传着“毕业即失业”这一略带调侃的流行语,但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毕业生和高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在迫切关注这一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毕业生人数增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增加。现今大学生的数量又创历史新高,人力资源市场供远远大于求,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就逐年增加。而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95万,而预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1]。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大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里不仅仅是指人数和职位数量上的矛盾即人数远少于

岗位数量,在这里更多的是指结构性失调。比如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员,这形成了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毕业生没有工作,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岗位空缺。 个人以及社会观念问题 很多大学生有着眼高手低的心态,对于一些工资比较低或者工作比较辛苦的岗位都不愿意从事。但是我国由于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影响,高薪岗位人数需求较少,大学生与研究生和博士生竞争相对又处于劣势,如此一来本科生能获得高薪职位的人数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社会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单位开始对求职人员在文凭学历上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只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为取得获得更高学历而放弃找工作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就是这一有力验证。但是若考试失利之后,毕业生又必须面临就业问题,这时就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于工作经验也有要求时,只有文凭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无疑又成了“孤儿”。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由于工作相对稳定而被称为“铁饭碗”,因此一直是毕业生希望的出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当中,但是因为公务员的考试和考研一样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考试没有通过选拔,毕业生同样会失去许多就业的好机会。 2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采取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校企联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此外,政府非常重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前总理温家宝指出当前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2009年全国“两会”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两

浅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则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在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呈现出农民工“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格局。所以,应统筹考虑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进工厂、下车间,不仅能有效缓解每年出现的“招工难”问题,还能大大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同时还有利于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一、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 自2004年起,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此后,“用工荒” 现象逐渐蔓延,如今连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比如根据广东省人保厅估计,2011年春节前后广东“缺工”总量在100万左右,相当于用工量的3%至4%。而在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安徽、河南等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 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农民工“招工难”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出现。这跟我国产业工人的流动性较大有关。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队伍的“主力军”。但是,受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务工城市“落地生根”。 由于就业不稳定,他们的职业流动性也很高。我们测算的结果表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要远远大于城镇居民,其职业转换率大约为城镇居民的5.7倍。其中男性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个农民工的年流动次数达到1.07次,即平均每年都要转换一次工作。 从行业类型来看,目前各地出现的“用工荒”主要出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而且大多数用人单位不仅缺技术工人,普通工人也陷入“招工难” 的境地。 “招工难”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比如由于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减少了农民工走向城镇的“推力”,而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劳动权益保障的缺失又加大了促使农民工回乡的“拉力”。此外,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另一方面,与农民工“招工难”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量在660万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将达近700 万人。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些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大约有30%约200余万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就面临着失业。 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率比农民工还要高,这已成为就业领域的一道“奇观”。我们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资料计算了青年失业率。2005年,全国16-24岁青年劳动力失业率为7.0%,其中城市青年失业率为10.6%,农村青年为4.2%,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以上。即使是在城镇失业人群内部,大学生的就业优势似乎也不显著。比如在2008年全部城镇失业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 整改措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421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Employment assistance measures for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暑假,学校实行了夏季小学期制度。我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有价值的学习和实践。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在人民网、《国际商报》分别实习;二是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并最终获得了中国传媒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三是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参加国家人事部翻译专业资格(catti)三级口译培训。这个暑假过得紧张而又充实,自己的思想认识也日趋提高。 暑假前,我送走了09级的师哥师姐们,她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今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危机。“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普遍呼声。师哥师姐们的毕业去向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窒息的就业压力、不同走向的毕业就业结果,启发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同样也是我们这些在校学生。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暑期实践,就这个问题写一篇思想汇报给党组织。 首先,必须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系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掌握足够的

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0大学生就业形势2010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咨询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捡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别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大概比以往更加迷茫。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高学历,却敲别开企业的大门本科生遍地基本上,硕士生也没那么希奇,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别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只是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往常人们如此说。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大概如何也敲别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就学历来说,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别去、下别来的尴尬位置。同样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如此说:我们公司惟独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那个必要;假如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如此出来才会有‘销路’。挑选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能够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但是,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觉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聘请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轻视!尽管在舆论的压力之下,聘请方修改了苛刻的聘请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友依然穷追别舍。相比之下,有些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友时刻换空间回帖说:听到如此的消息,15年前愤慨,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另有友则在高唱你损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欲我只能懦弱。这一事件,别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并且也使学历贬值的咨询题凸现出来!学历贬值,大学确实无用? 当所有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还是很难寻到工作。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便在学子们的脑海中应运而生。前别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早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虽别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生在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卑视,位居各种常见就业卑视的前列。高学历敲别开企业的大门,除了埋怨社会的别公,企业的苛刻,大学生能否从自身的角度来思考敲门方式存在的咨询题呢?在采访德勤华东区校园聘请经理胡艳红时,她一再强调:德勤特别看重应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以学别到东西为由挥霍四年的青春时光,或者为拿一纸文凭而晃晃度日,面对hr的火眼晶晶,如此的学生定会原形毕露!高学历敲别开企业的大门的原因之一,别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含金量落低!学生在校不行好学习专业知识,实习时别积存为人处事能力,再高的学历关于企业来说不过一张象征意义的白纸而已。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早‘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别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别得别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白费,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咨询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进展到今天成为一具群体。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现在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干真正发射光芒。上海社科院青青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别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觅就业出路时,拷咨询的别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咨询题。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别完善导

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就业。本人目前尚未毕业,感到主要的问题是现在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很多,实践能力差;大学生自尊心很重,可能比较不能受气;大学生普遍较迷惘,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或是明确的目标。 第二是大学生的婚恋观,心理不够成熟。拿的是父母的钱,缺去谈恋爱,挥霍,堕落,可是谈来谈去,搞不定其实只不过就是因为寂寞在一起了。有些大学生同居,开房,租房,这些事情,好像只要肯去尝试就是很开放的人了,是一种潇洒。但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婚恋经验,缺乏责任感,只能是年轻时的一场悲剧。 目前主要就这两点。针对第一点,一,可以暂时迷茫,暂时想不出方向不要紧,那就努力学好本专业,多看书,充实自己,而不是因为无聊而寂寞,因寂寞而堕落。但仍旧要努力地,一步步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理想。理想如果确立,就要实践,这点特别重要。给自己安排一个整体计划,分配到各个不同阶段,落实到每一天的行动中。针对第二点,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隔壁班就有一对同居的,另外一些同学,谈恋爱的,开房的,不计其数。至于他们相信的爱情,只有当事人清楚。这种事,最主要是看自己的,只要自己想清楚了,认真考虑过了,无悔了,就行了。 望对你有所启发。 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 1、要正确认识自己.要知道自己是在1个特殊的环境培育出来的.甚至是在1个不完善的社会和不完善的教育制度下培育出来的并不完善的1代.从而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尽快走向成熟和尽量的完善; 2、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缺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缺乏失败的考验; 3、缺乏对民族、社会、历史和劳动人民真实了解.缺乏对底层民众的深厚感情; 4、缺乏透析书本知识和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5、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6、缺乏我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 7、缺乏踏实苦干奉献的精神; 8、过于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和赚钱发财享受的欲望等等 专家分析认为,大学生创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限制。创业计划大赛中,评委发现许多创业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缺乏;2、缺乏经验。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3、心态问题。学生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还要有责任感,要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务实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须踏实做事;4、创新能力薄弱。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5、资金问题。表现在急于得到资金,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另外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地使用,

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措施,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减员。要保持援企稳岗政策的连续性,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发挥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稳定就业的导向作用,尽可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强化就业服务。组织实施“春风行动”等各种农民工就业服务活动,加强用工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推进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城市和县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对接,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有效岗位信息。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及时举办招聘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择业机会。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系统,完善统计和调查制度,提高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预测和反应能力。 加强技能培训。要根据企业用工急需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信息,组织开展上门、对口培训和岗前培训,实现培训和上岗就业无缝对接。根据农民工意愿,分级分类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强化企业责任,用人单位要结合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优化创业环境。要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给予农民工创业更大的支持。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后续支持等创业服务。做好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农民工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农民工创业属于政府贴息的项目要按照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帮助其解决创业资金困难。 加强权益保护。依法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指导、帮助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及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推进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落实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网友提问 网友:一方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又要扩大就业,两者是否矛盾 答:两者并不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生产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一方面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支持那些技术先进、附加值较高、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发展,这是扩大就业的需要,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知识点 “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 “五缓”是指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 “四减”是指阶段性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 “三补”是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 “两协商”是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支持困难企业职工通过集体协商,采取缩短工时、调整工资等措施,共同应对困难,稳定劳动关系。 ●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位于四川德阳市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今年招聘了6名清华大学毕业生。该公司人力资源处负责人说:“我在企业负责招聘工作20多年了,今年第一次出现30多名清华大学毕业生到我们企业求职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更加理性、更加务实。如今,“基层”、“创业”、“西部”等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热词。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30余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党和政府在落实和完善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又及时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措施,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就业。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主渠道;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实施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公共服务;举办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这些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越来越成体系,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种渠道和重要保障。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大学生通过就业帮扶措施,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下面是小编整理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暑假,学校实行了夏季小学期制度。我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有价值的学习和实践。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在人民网、《国际商报》分别实习;二是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并最终获得了中国传媒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三是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参加国家人事部翻译专业资格(catti)三级口译培训。这个暑假过得紧张而又充实,自己的思想认识也日趋提高。 暑假前,我送走了09级的师哥师姐们,她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今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危机。“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普遍呼声。师哥师姐们的毕业去向也是“几家欢乐几

家愁”。窒息的就业压力、不同走向的毕业就业结果,启发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同样也是我们这些在校学生。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暑期实践,就这个问题写一篇思想汇报给党组织。 首先,必须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系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就业准备基础。在《国际商报》实习期间我认识到,很多用人单位其实非常缺人,他们求贤若渴,他们缺少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做事认真严谨的精英人才。而现在很多的毕业生知识不够全面,专业不够精通,思想不够深刻,故造成了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各种实践或者实习活动。今年暑假的实习以及社会实践也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为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更好地深化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 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追求大城市,不愿到乡镇;追求大专院校,不愿到中小学;追求大企业、大单位,不愿到小企业,小单位:追求到东部地区工作,不愿到西部和边疆工作。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

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2)有业不就,宁可当“漂”族 当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就业着急上火时,“有业不就”的大学毕业生却日趋增多。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就业工作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来,我们对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改革,建立 了一整套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因此,在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就业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挑战是非常严峻的。现在就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有人说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不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就业主要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同时存在。 (3)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目标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 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 尽管大学生们非常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面对现实,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大 造成就业难度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因世界经济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也深受影响.同时各大高校不断扩招, 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在剧烈增长,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大 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主要有社会、用人单位校方和大学生自身几个方面,从大学生就业观念、高校促进就业、创新创业如SYB培训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等方面阐述了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从这些原因出发。结合近年来酒店行业的发展分析,我将大学生自身和高校的教学结合,再统筹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总结了大学生应该多加强个人素质,提高个人能力,多参与就业活动,学校应该适当给学生提供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市场情况,帮助大学生创业以及高校应多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酒店行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 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失业军中的一半是青年,仅以中东和北美区为例,要稳定该地区的就业形势,就必须在2020年以前创造一个亿的就业机会,我国也不例外大学生就业问题从2001年就日益突出。从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持续存在。主要现状有: 1.就业岗位供需明显不平衡 毕业生规模增长超出社会有效需求的问题日趋明显需求是就业的前提,市场是就业的基础,当前困扰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难题恰恰是供与需的矛盾,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曾经被称作是最难就业年,看看2014吧,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酒店专业的角度分析,虽然3013年酒店行业被打压的不少,关门倒闭的很多,但酒店里人力资源的需求却不少,但进一步讲,它的人员缺口不再像从前那么紧张。从劳动力供求全局看, 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未来一段时期不太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自然很大, 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2.地域差距明显 近几年,我国的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特别是199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高峰阶段。然而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 眼高手低,不顾自身的条件..就片面追求高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奔向大城市. 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情有独钟,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就酒店行业分析,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择业,由于近两年经济变化,政府政策改革,酒店行业是高端的站住脚,低端的生存不下去,要说酒店有发展有前景,大家都奔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独木桥”现象非常严重,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不屑一顾”。 3. 用人单位的盲目要求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 年的工作经验, 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就拿酒店企业为例,酒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抱着满怀希望, 渴求运用到实践中,结果用人单位以经验不足要求一切从头学起,暂且不谈本科 与专科的区别吧!很多此类专业的同学想想就觉得不值得,最后选择放弃了.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 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还设置身高、性别等障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分析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分析 [摘要] 从99年扩招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大,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变得格外的严峻。本文主要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 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共政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突出。 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从2002年的145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3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往年遗留下来未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需要安置的大学生有700多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7%左右,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1500万个左右,这样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增加的需要.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当前大学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 (三)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甚至不少企业停止招聘。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本报记者汪瑞林通讯员黄伟周娅 CFP供图 引子义乌人才市场招工场景CFP供图 别样的“虎头”就业行情 就业乃民生之本,时刻牵动人心,就算过大年也不例外。 虎年伊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统计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在1200万左右。人保部门特别提醒高校毕业生,虽然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冲击。这则消息让很多毕业生倒吸一口凉气。春节没过完,他们就开始往来奔波,参加各地的新春招聘会。 风云突变。从大年初四、初五开始,“珠三角缺工200万”、“深圳春节后缺工80万”、“广州春节后缺工20万”,诸如此类的消息开始充斥网络和报端,有关“民工荒” 的话题急速升温。在广州火车站,大量招工企业打着横幅等在火车站外,其中不乏格兰仕这样的知名企业;在义乌人才市场,一眼望去,招工的比求职的还多;一些企业老板向工人承诺:最低薪酬1800元,提供四人一间的住房和夫妻房,房间配备电视、洗衣机……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一边是民工成了“香饽饽”;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在现实压力和舆论引导下一再降低期望值,一边是企业老板为民工加薪、提高福利待遇,部分企业民工的待遇超过了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面对这种现象,许多人不解:大学生与民工同为求职者,用

人单位缘何厚此薄彼?大学生真的竞争不过民工吗?大学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到底有多大?如何走出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 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和通讯员历时近一月进行了采访调查。 民工“俏” 过大学生: 现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角逐 ●民企用人崇尚“拿来就用”,这对实践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很不利。 ●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聘用民工成本相对低廉。 ●新《劳动合同法》使部分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更为谨慎。 2月27日,南京虎年首场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江苏省人才市场和南京人才大厦同时举行,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2万多个岗位,尽管这比去年新春首场综合招聘会多了近七成,还是难以满足4万进场求职者的需求。记者注意到,入场求职者不少,但用人单位仍抱怨“招人难”。从事中央空调安装维护的南京朗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介绍,节后订单快速增长,今年员工数量计划翻一番。“家居顾问、营销、会计等岗位都缺人,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位负责人介绍,这个看似不高的门槛,一上午下来,只收到十来份简历,“看的多,真正坐下来谈的少,符合我们要求的就更少了。” 对此,南京市人才市场副主任张军分析,节后用人单位已不再将储备人才作为招聘重点,而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招到能立刻上岗的人。与以前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导不同,民营企业成为用人大户,以南京人才市场虎年首场招聘会为例,民企占到79%。同时,过去国有企事业单位“传帮带” 的老传统在多数民企行不通,“拿来就用” 成为主流,这对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高校毕业生很不利。宁波市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外贸的企业,公司总经理陈益军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50人,民工超过60%,尽管用工数量不算多,但今年也缺工近40%。记者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到该公司,主要从事外贸销售工作。尽管随着经济好转、订单增加,人手变紧了,但陈益军并不敢轻易招聘大学毕业生,“上手较慢,动手能力弱,两到三年才

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计划.docx

科技学院 2011 届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计划 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一直是我系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业困难 的毕业生由于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性差异可能都有不同的就业困难成因,部分就业困难学生还可能身具多种就业困难状况。为贯彻学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学院2011 届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我院困难学生的就业帮 扶工作,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帮扶机制,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工作原则 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 安排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尽快帮助他们就业。 二、帮扶工作小组 组长:毛平 副组长:肖作武杜四武 成员:朱立新王丽红付小霞夏季王文雯李巍各毕业班班主任 注:各班主任是帮扶第一责任人,要准确掌握就业困难毕业生情况,增强帮 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帮同学之所难、扶同学之所困。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和就业帮扶工作台帐 信息库和台帐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专业、学号、就业困难表现(身体、心理、适应性、求职技巧、经费等)、帮扶责任人、目前就业状况等要素, 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困难毕业升的就业情况。 (二)加强就业指导 帮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就业;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及时疏导他们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 (三)一对一帮扶 根据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原因、不同特点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免费提供切实有效的求职技巧辅导和 岗位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四)政策帮扶 结合我系实际情况,积极帮助困难毕业生利用国家及省市有关优惠政策,为 其提供政策引导及利用对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领域单一。 ?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虽报名门槛抬高、基层艰苦岗位增多,但仍吸引了全国141万名大学生报考,“国考”竞争比达64:1。都知道考“国考”就像买彩票一样,即便那么难,但是每年都有好多大学生挤这条“独木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求稳定的心理,他们往往对工作时间固定、双休日稳定、工作压力较少、工作环境舒适等一些岗位比较“上心”,所以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更多的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2、就业地区集中。 ?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城市,扎堆“北上广”,加剧了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才过剩和大学生就业难。 ?3、就业期望偏高。 ?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 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对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 ?4、就业稳定性差。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而在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更为凸显。201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