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资料

儒家思想资料

儒家思想资料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人民的影响和推崇。

儒家思想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主要由孔子、孟子等人提出和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尊重。

义指的是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公平正义和责任感。

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仪式,强调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礼节。

智指的是学问和智慧,强调知识和思考的重要性。

信则是指诚信和信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实。

二、儒家思想的社会伦理观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爱和支持。

儒家还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强调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三、儒家思想的教育观儒家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的关键。

儒家强调“教育无疆”,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责任。

儒家主张“以文化养人”,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修养个人的品德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儒家思想的政治观儒家思想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影响。

儒家主张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儒家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责任感,认为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福祉,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和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提 倡适度、平衡的生活方式,对现 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环保意识等 方面产生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 等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的道德 教育和价值观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 倡将知识和行动相结合,对现代 社会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方 面产生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中庸、包容等理念,这些理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 用,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东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和 影响
儒家思想对东亚文化价值观的 影响
儒家思想对东亚社会制度的影 响
儒家思想对东亚文学、艺术、 哲学等领域的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 的和谐关系,对现代社会的家庭 观念、社会道德和国家治理等方 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儒家思想强调 “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应注重 员工的需求和发 展。
儒家思想强调 “和谐”,企业 管理应注重团队 合作和沟通。
儒家思想强调 “诚信”,企业 管理应注重诚信 经营和诚信服务。
儒家思想强调 “责任”,企业 管理应注重社会 责任和可持续发 展。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儒家思想强调和 谐共处,对国际 关系有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的核 心理念
THEME TEMPLATE
目录
C理念
02
儒家思想的影响
03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04
01
儒家思想的历史背 景
THEME TEMPLATE
儒家思想的起源
创始人:孔子 形成时间:春秋时期 背景: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核心理念: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

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

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最具代表性和最为广泛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其核心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其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读者深刻理解和认识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及伦理思想的体系。

而其核心思想主要表现为礼、义、道、仁。

这四个概念不仅在儒家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内涵内蕴的基础。

礼的概念在儒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人们只有在社交场合中遵守礼仪,才能够建立互相尊重的互动关系。

礼乃人伦之基,它包含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关怀、敬意。

儒家认为,礼持之以恒,能够使个人实现自我理想,社会实现和谐。

义是用于指纠正社会不合理的情况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儒家主张“人无恒错”“有过则改”,同时儒家还提出“天下为公”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整个社会,并尽力为整个社会做贡献。

“道”是儒家文化中的关键性概念,其主要是指是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以及正常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是一种道德上的分享。

“仁”的概念在儒家文化中是最为核心的。

它是指人类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即依靠自己的道德勇气和智慧,为他人善待他人。

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纯粹的心灵状态,同样是实现礼义道的基础。

这四个概念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其基本原理是正义、公平和人性的本质真谛,这些观念为后来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灵感。

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它的影响几乎渗透进了各个社会领域,无论是政治、哲学、经济、伦理、文化、教育等都有儒家文化的影子。

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儒家文化的政治影响。

在中国历史中,从秦汉到终于明朝,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的官方学说。

儒家学说为中国政治模式的发展和维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儒家核心概念

儒家核心概念

儒家核心概念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培养仁德之心,可以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2. 礼:儒家注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儒家把礼看作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是实行仁爱之道的具体体现。

3. 参与:儒家思想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儒家追求具体的实践和实用的道德准则,强调“知行合一”。

4. 教育:儒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儒家强调学习,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君子之学”。

5. 天命:儒家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遵循天命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和行为。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体和社会的协调。

这些核心概念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其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社会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本主义、仁爱和和谐。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对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儒家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途径。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包括“仁”、“礼”、“义”、“智”、“忠”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人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儒家追求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倾听上。

同时,“礼”和“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其中“礼”强调的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义”强调的是个人的道义准则。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二、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教育、家庭和道德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君子治国”和“仁政”,即通过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儒家思想认为君主应具备道德高尚的品德和权力的正确运用,关注百姓的幸福和安全。

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帝王和政府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治国理念。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教育的传承。

儒家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模式,将师德与学生的品行培养相结合,为中国古代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

在家庭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尊重父母、关爱子女、忠诚于家族和社会等传统价值观,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道德方面,儒家思想通过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准则,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风尚。

儒家思想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使得道德规范成为中国社会的准则,为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形成贡献了重要力量。

儒家核心内容

儒家核心内容

儒家核心内容
儒家的核心内容包括:
1. 仁: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爱。

仁是儒家思想的基石,儒家强调人应该以仁为准则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2. 礼:礼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社会的规范和仪式。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仪,能够维持社会秩序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儒家强调遵循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尊重和倡导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怀和奉养。

儒家认为孝顺父母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儒家强调孝道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尊重和照顾年长者。

4. 君子:儒家理想人格的概念,指的是道德高尚、具有仁爱心和完善品德的人。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感,以及正确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君子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5. 教育:儒家非常重视教育,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帮助人们成为拥有成熟智慧和实践能力的君子。

儒家教育注重德育,强调培养人的仁爱心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智育,培养人的学问和知识。

这些核心内容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道德伦理体系,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家庭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的稳定重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主要思想

儒家主要思想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核心篇一:儒家文化结构的核心儒家文化结构的核心是“家”。

这种“家”文化的结构可以用“忠”、“孝”、“仁”、“义”四个字来概括。

这四个字之中又以“孝”为根本。

“孝”维系了家庭与家族的基本伦理;“孝”的向上延伸和扩展成为“忠”,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家族,帝王就是头号大家长——不忠不孝是十恶不赦的重罪,人人得而诛之;“义”是家族伦理的横向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结党营私,结党夺权争利,使儒家文化官场的传统文化;而“仁”则是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对下的恩典,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被儒家当作圣人,是永远伟大、光荣和正确,出了问题都是小人(即下级)的过错和责任。

“忠”、“孝”、“仁”、“义”是搭起中国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上下纵横互为支撑,形成一个不可拆散的完整框架,衍生出中国文化中大部分意义、价值、伦理与道德的体系。

所以社会公德是不受重视的,自私自利衍生为团体、血缘和地域利益的亲疏,远近,轻重和高下。

所以任人唯亲是儒家这种文化的延伸;而强权就是真理,有权有钱就有地位,只要有了地位,对于小人(劳动人民,下级和后辈)就会永远正确。

儒家构建的传统腐败文化的根源就是胜者为王,王者为圣,小人卑贱,败者为寇。

儒家统治的秘诀就是愚民弱民,塞民之口,利用流氓,屠民精英,所以法家和兵家就成了儒家的补充。

岳飞之类英雄虽然是国家栋梁,但是有能力的老百姓是君王最大的忌惮,所以岳飞的遇害不是偶然的,秦桧在官场和社会上的亨通是贯穿儒家政治的始终的,当然必要时还有替皇帝背黑锅和骂名的义务。

儒家文化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蔑视是根子里的,对法律至上是万分敌视的,这就是中华民族全民腐败的根源。

《儒文化的劣根》改革打经济起步走,目标是建立现代社会。

这就要政治、思想文化、国民性等各方面统统地去旧图新朝前迈,哪一方面跟不上趟,现代社会建立之难就难于中国男足举起世界杯。

尽管咱们的立国指导思想是泊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的主流却是儒文化,而儒文化跟“平等、自由、博爱、创新”的现代社会基本精神格格不入,必须被坚决清除。

可事情很奇怪,清除的号角不光迟迟没吹响,这几年儒学反借国学之名火起来了,孔老头这把“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李大钊语)又被涂抹得金壁辉煌、花枝招展。

这无疑大大地加大了清除的艰巨性、跟迫不及待。

咱们来说说儒文化的主要坏话。

特别是缔造者孔丘的坏话,好打根儿上瞅瞅清儒家到底是个啥东东。

一、极力弘扬等级观念,维护等级秩序,以君为本,媚上欺下。

中国的奴隶、封建社会都把人分等分级分门别类。

除了大致分统治者跟被统治者(官、民,贵族、平民,主、仆)外,还细分有十几个等级。

儒家老大孔丘活在奴隶制要玩完、封建制粉墨登场的大变革时代,原先森严的等级秩序那会儿有些松动,一些下级也用上级才能用的礼、乐举行仪式、享受生活、负该上级负的社会责任。

孔丘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说这是乱世,要治乱世只有一个药方就是“克已复礼”。

意思是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瞅瞅清自个儿的身份、地位,完了,严格照古礼法规定的自个儿这一级的规范说话办事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谁也不挣脱礼教的枷锁,社会就oK了。

跟“克已复礼”类似,孔丘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要为政者首先摆正大伙儿的名份,划分清等级,大伙儿都要严格遵守各自的名份,不许违礼犯上。

“克已复礼”及“正名”是儒家核心政治主张,孔丘不光满世界宣扬,还言行一致地亲自践行。

在官运亨通前,做为鲁昭公的亲信幕僚,虽说自个儿没资格上朝,却替昭公制定了一套可繁琐的大夫上朝下朝的礼仪。

昭公强按着大臣们的头皮做了一阵儿,在费时费力的折腾中,叫昭公显摆足了君威,叫大臣强化了自个儿的臣属意识。

后来,孔丘飞黄腾达当了县长,(那会儿国下面没省、市,县上头就是中央,县长是封疆大吏,高干的干活)上任头件大事儿就是大修衙门,以树官威,以别民居,这种做法儿到今儿还被可多领导学习。

第二件事儿是在全县严查违反礼法的行为。

严禁兜里趁钱儿但头上没乌纱、没封号的群众出门象领导样坐马车,只许坐牛车;挂了只许用一个棺材,不许象领导样棺材外再套个大棺材;吃饭不许用雕刻了繁华花纹的器具,不许欣赏八人及以上表演的歌舞;穿衣料子不能太贵;身上不许佩戴够级别才能戴的贝呀、玉呀啥的,等等。

再后来孔丘调鲁国中央工作,青云直上历任司空(似农工水利部长)、司寇(公安司法部长、警察总监)、大司寇(主管政法的副总理)、摄相(代总理)。

满朝文武,数他对国君、上官的礼最多、腰最弯,恭敬到了半真半装的战战兢兢、哆哆嗦嗦的地步,叫同僚大呼恶心,但国君跟上官却很开心。

身居高位,身处各国纷争的战争年代,他不想着咋样礼贤下士、不拘一格招揽人才,以及锐意改革进取好赶紧富国强兵、保土卫民,却仍把精力花在违礼纠察上。

他发现鲁国世袭实权三大家族“三桓”的封县垒的城墙都太高太厚,严重超标,跟京城城墙似的,人称“三都”,就调唆国君、迷惑“三桓”,悍然发动“堕三都”的军事行动。

结果引发三场内战,多少生灵涂炭,多少人民流离失所,国家政权差一点儿被颠覆,城池差一点儿被齐国趁乱占领,国防实力大大削弱。

尽管孔丘重视以亲情为中心的人情世故,但在维护等级秩序上却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颜回是他公认的德行最高的**,淡泊名利,团结同学,记人好不说人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搁社会上跟同学中广有贤名,威望大大地高,是事实上的学生班长。

英年早挂后,同学们剧烈要求稍稍厚葬,以彰其德,以寄哀思。

可老头儿死活不叫,说颜回同学一辈子没当过官儿,再贤也不过一介草民,贤而不贵只能薄葬,厚葬只有贵人才配,哪怕他可坏蛋。

他这话不得人心太,先前老唯他命是尊的学生这回没搭理他,硬给颜回的小棺材外又套了个大棺材。

老头儿就对着颜回的死尸哭着说:“乖呀,你地一辈子守礼,死了死了地却违礼一回,使你德行地有亏。

乖啊,这事儿你地甭怨老师,要怨就怨你的同学吧。

”搁他的老眼珠子里,等级远重于德行,最好的德行就是服从等级秩序。

儒家后来靠皇权撑腰,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后,对等级的推崇越发起劲儿,使得中国封建社会越往后等级越森严,平等越不提一词。

等级观念越往后越深入人心,到今儿,搁华夏儿女的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尽管嘴上已有时嘣出“平等”字眼儿了。

在等级秩序中,君主是最高一等,是等级的核心,礼仪的极致。

儒家的“三纲五常”中最主要的是以君为纲、臣为目,纲举目张,一张大网就跟逮鱼样罩住了人民群众。

君是君主制国家的主人,唯一的主人,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跟民是主仆关系。

君是一切礼法的原始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文化精英们关心的中心。

比方历来被做为重视民众标榜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语、的重心其实在舟不在水。

说这话的人最关心的是咋样叫水好好载舟,保证舟的安全才是目的,必要时调节一下下水流甭使它太急了、堵塞了只是个手段,完全是为了甭叫水把舟弄翻了,以便能舟行万里,舟行万年。

这里舟才是主位、本位,水是次位、客位。

亦即君是本位,民是客位。

君主既然是一国唯一的主人,忠君便是所有的仆人对君主一个人的忠诚、敬仰,一切人听命于一个人。

对君主的个人崇拜,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国君、大臣还能围在一个榻榻米上商量事儿;到汉时儒生叔孙通制定了朝仪,比孔丘当初定的严厉了可多,叫皇上成为一种大大庄严、大大肃穆、大大恐怖的权威,君主高高在上,大臣见皇上时,有卫士在旁监视,甭管谁态度不合规格,比方偶尔抬下头,胡乱放个屁啥的,就要被处罚,这使君主远离了大臣,更远离了人民,不过这会儿宰相跟年老体弱德高望重的大臣还可坐着跟皇上说话唠嗑;到宋时,座位也撤了,统统地站班、跪禀,常有体力不支的昏倒在朝堂上,成为一道政治风景,但这会儿大臣还可自称为“臣”;到清时,不光要跪了,王公大臣也得口称“奴才”。

大臣尚且如此,更甭说普通人民了。

总之,君主越来越高大、神圣,臣、民越来越矮小卑贱。

好不容易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没了皇上,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不归一人一家私有,一劈头想发扬民主。

可革命果实老被人抢,就又体味到忠的必要,要求党员宣誓效忠他个人。

完了,蒋中正也强调“忠于领袖”,搞党国一体,在国**专制,在党个人独裁。

完了,共和国开幕,咱们一度无限忠于毛主席,跟臣民喊皇上样喊“毛主席万岁”,终于导致了“文革”浩劫。

截止到今儿,最后一个被忠于的个人应该是“英明领袖华主席”。

直到改革开放、破除个人崇拜后,才只提忠于党和人民,不再提个人。

这是个可不小的进步,进这一步花了几千年,费老鼻子劲儿了。

君本主义助推个人专制、中央集权及国民奴性。

皇权无限,一元独裁,民权不见也不争,是中国灾难重重,举步维艰,终于落在西方屁股后头可远的第一原因。

跟以君为本并行不悖的是以官为本。

官既是君的统治工具,很多官尤其一把手在自个儿的一亩三分地儿里又是一个小君,在自个儿的天地里,自个儿的利益高于一切,啥事儿自个儿说了算,要求下属跟群众忠于自个儿。

如今正经的君本位没了,但官本位仍市场广大,想清除不费九牛二虎之力恐怕不中。

为维护等级,弘扬君本,儒家宣扬愚忠,认为民对官、臣对君、下级对上级只能服从,不能反抗,不配监督,甚至不能批评。

孔丘说他特恶心在下位的说在上位的坏话。

如果上头实在坏蛋了太,一个有良心的人,应该温柔并尽可能婉转地劝谏一下下(孔丘反对直谏,那可能直斥上非、强加于上,涉嫌僭越),上头不听,良心又不允你同流合污,就只能拍屁股走人,而不能张扬上恶鼓动把上头掀翻。

即便恶如殷纣——孔丘远祖微子的弟弟,吃人肉喝人血了,孔丘仍然对伯夷、叔齐俩人拦住造反的周武王的骏马,反对他以下犯上,等周武王革命成功后俩人不吃周朝粮活活饿死的行径,大加称赞,树为忠臣标兵。

这是赤条条地宣扬不辨是非善恶、只遵守名份等级的愚忠。

孔丘认为周武王有原罪,虽然同时又提倡承认既成事实,服从新的领导,以免新的革命,新的以下犯上。

至于恶人治下受煎熬的百姓,孔丘会充满同情地叹息,完了说那是你的命不好,命该如此,认了吧,对这样的领导,该忠还得忠。

等级制度、君(官)本位必然导致社会不公,越往上权利越大越多义务越少,越往下权利越小越少(直至无)义务越多。

历代礼法都保护上层利益。

撇开君主的权力跟利益没边没沿不说,在臣民中,上等人能得赏赐的土地,下等人得不到,下等人要服劳役,上等人不用。

要是犯了法,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下等人当刑必刑,没得商量,上等人除了极恶必刑,还可用钱赎,用罢官降爵、流放代。

下等人杀上等人死罪难跑,上等人杀下等人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如果下等人是上等人的奴仆,又有错,杀了大多白杀,如果不是奴仆,又没错,则处罚也轻于以下杀上及同等人互杀,很少偿命。

要是遇到民告官、奴告主、子告父、下官告上官,受理的人必须不问青红皂白先把民、奴、子、下官打一顿或骂一顿再审,一旦有丁点儿不实,就是诬告,罪加一等,即使定了被告的罪,赢了官司的原告,也有可能因犯上而被流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