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名句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合集下载

如何通过古代诗词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何通过古代诗词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何通过古代诗词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传达中华文化的方式。

通过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传递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首先,古代诗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歌是历史的镜子”的说法。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以及各种重大事件。

通过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价值观念等。

例如,《离骚》这一篇反映了屈原处境的楚辞,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将古代文化保存下来并传递至今。

其次,古代诗词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诗词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以简约纷呈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些意境深远、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词之所以能够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在于其中融入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渗透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传统哲学思想。

通过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圣贤的推崇、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简洁且意境深远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对世界万物的探索和追求,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追求卓越的精神。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古代诗词融入到教育、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方面。

在学校中,可以设置古代诗词教学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诗词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文学领域,可以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来写作,这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还会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在舞台艺术等领域,可以将古代诗词融入到节目中,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领略中华文化的瑰宝。

诗词歌赋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诗词歌赋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诗词歌赋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其瑰丽绝伦的艺术魅力至今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被誉为四大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其他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极高价值,不仅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一种继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传达和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在消费者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通过它们,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精神。

诗歌是中国文化中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语言和风格表现出中国人独有的美学和哲学意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广泛地发扬光大,它成为了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是情感和意象的表达,还包括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和传递。

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它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还服务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代文人墨客所创作的各类书信和桥段中,人们可以看到这种服务于生活的意义。

而在诗歌艺术的表现中,人们可以发现对生存、生活和人类的思索。

它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诗歌歌唱是中国文化传统之一,它融合了音乐和诗歌中独特的特点,并以其和谐、优美、典雅的表现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它在世界文化中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做到了极致,以美学和意识形态为前提,创造了人们最喜欢的表现形式。

歌唱与诗歌一样,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表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创造力和内涵。

在歌唱表现中,同时呈现了音乐、文学、美学、哲学等多种形式,包括对生活、社会、人类等一系列的思考。

这些在歌唱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以致让人能体验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赋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完整文艺创作形式,它在中国千年文化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赋除了是对文化的传承,还用极富创造性的方式表达中国人的内心和情感,凝聚了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

古代诗词歌赋的文化传承

古代诗词歌赋的文化传承

古代诗词歌赋的文化传承古代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资源。

从唐代开始,中国诗词歌赋就开始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词歌赋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雄奇壮美的语言表达。

古代文人通过诗词歌赋表达个人内心感受和社会现实,将个体经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融汇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价值,经久不衰。

古代诗词歌赋的传承主要通过文人之间的交流和对后人的影响。

在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是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的。

文人互相传诵自己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赞赏和评价,从而促进了诗词歌赋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通过文人之间的良性竞争,也将古代诗词歌赋的水平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古代诗词歌赋的传承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对后人的影响来实现。

众所周知,很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都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并在世界文坛上广泛传播。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跨越,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世界各地的读者,使其在接受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加深了理解和认识。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歌赋的传承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

一方面,需要发掘和挖掘更多的古代诗词歌赋作品,以丰富中国文化遗产库。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古代诗词歌赋的研究和传承。

只有通过加强对古代诗词歌赋的研究和传承,才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启迪人们的心灵,传递文化精神。

总之,古代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只有通过加强对古代诗词歌赋的传承和发扬,才能更好地发掘中国文化宝藏,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文坛上更加卓越。

诗词中的对文化的传播

诗词中的对文化的传播

诗词中的对文化的传播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它犹如一条浩渺长江,融合着民族智慧和情感,以精美的词句和优雅的表达方式,将文化内涵传递给无数读者。

首先,诗词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它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在古代封建社会,文化交流的渠道有限,而诗词以其婉约、含蓄的表达方式,深受士人们的喜爱。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述长河渡头,抒发了壮丽景色和怀旧之情,读者读后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感受到了作者的思绪和情感。

这种情感的传达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诗词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赋予词句以深远的意义,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能力。

例如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歌颂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共鸣。

这样的情感表达使诗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力,传达出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们对于文化内涵的探索与思考。

诗词中的对文化的传播还体现在它对于历史、传统和民俗的记录与宣扬上。

诗词不仅是对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的记录,更是对于社会风俗、民间文化的描绘和展示。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诗人以皇后杨贵妃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宫廷风云,成为了后人研究唐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习俗、风雅和礼仪,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文化底蕴。

此外,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诗词不仅记录了过去的文化,也为现代的文化传播贡献了力量。

现代诗词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现实,丰富了诗词的内涵和形式。

例如当代诗人辛波斯卡的诗集《白雪唱红歌》以极简的语言,表达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使诗词更好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更广泛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诗词的美。

总之,诗词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媒介,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和艺术魅力,将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记录了历史、宣扬了传统,更为现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诗词的传播方式

诗词的传播方式

诗词的传播方式
诗词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有多种方式:
1.口头传播:古代诗词多以口头传统的方式流传下来,通过人们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和传播。

在宴会、聚会、文人雅集等场合,人们会互相吟诵、对诗对答,使诗词得以传承。

2.手抄本传播:在古代,诗词作品通过手抄本的形式传播。

文人学士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写在纸张上,传给亲友或在文人间流传,从而使诗词作品得以传承。

3.书写传播: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诗词作品开始通过书籍的形式传播。

诗集、文集、文选等著作将多位诗人的作品集结在一起,通过印刷和发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欣赏诗词。

4.媒体传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诗词的传播途径更为广泛。

诗词作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形式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和了解诗词。

5.口耳相传:在民间艺术表演、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等场合,诗词常常以歌谣、戏曲、舞蹈等形式传扬开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让更多人熟知和喜爱诗词。

6.教育传承:学校教育是诗词传播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接触和欣赏各个时期的诗词,从而增强对诗词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些传播方式,诗词作品得以广泛传承和流传,传递着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词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词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独具魅力和深远影响。

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传承和交流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

一、中国古诗词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古代文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古诗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政治、教育、艺术还是社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艺表达方式。

通过古诗词,文人们能够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丰富多样,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人们沉浸其中,产生共鸣。

最后,中国古代诗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古诗词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文化传统,通过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是我们中国人身世文化的重要标识和精神纽带。

二、传承古诗词文化的意义传承古诗词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承古诗词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和传唱古代诗词,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传承古诗词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湛的艺术成就。

通过欣赏和演唱古诗词,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加对美的敏感度。

最后,传承古诗词文化有助于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提升自己的内涵修养,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三、有效传承古诗词文化的途径为了有效地传承古诗词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古诗词的教育。

学校课程可以设置专门的古诗词选修课,教授学生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技巧。

同时,在语文课上,也应该加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力度,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学习古诗传承中华文化

学习古诗传承中华文化

学习古诗传承中华文化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对古诗的学习和传承产生了疏远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学习古诗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古诗的传承。

一、古诗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1. 艺术传承:古诗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感。

学习古诗可以让人们欣赏古代文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映射与表达,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 历史传承:古诗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

3. 情感传承: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学习古诗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表达能力,让情感得以释放和升华,同时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情感传统与价值观。

4. 人文传承: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特质。

学习古诗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二、促进古诗传承的建议1. 加强古诗教育:学校应该将古诗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加强对学生的古诗教育,培养他们的古诗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古诗普及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2. 创新古诗传播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平台推广古诗。

可以开发一些专门的古诗学习软件或网站,提供古诗赏析、注释、创作和朗诵等功能,以便更广泛地传播古诗。

3. 加强古诗研究与翻译:加大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和翻译力度,使更多的人可以读懂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同时,鼓励学者进行古诗的创作与改编,使古诗与现代社会更好地对接。

4. 引导社会关注与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加大对古诗传承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通过设立奖励基金、举办展览和古诗比赛等方式鼓励人们学习和创作古诗,推动古诗传承的发展。

为什么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

为什么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

为什么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从历史传承、审美价值和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传承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自古以来,古诗词就是人们表达思想、记录历史的高雅艺术形式。

从《诗经》、《楚辞》到唐宋的诗词盛典,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价值。

它作为文化的媒介,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和民众生活的细节,还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哲理,承载了我们民族的独特精神。

因此,古诗词被广大人民传颂,成为我们文化的重要一环。

二、审美价值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古代诗人通过有限的字词与句式,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美感。

诗人运用音韵、意象、对仗等艺术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韵律与质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简练的词句创造出了寂静月夜的清幽之美。

这种美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人们共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古诗词之美,不仅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更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传统。

三、文化表达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通过古诗词,人们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深刻体验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

古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写大漠风光,抒发了壮志豪情和对边疆文化的热爱。

这些诗词作品不仅代表了作家个人的情感,更寓意着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综上所述,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同时也是审美体验的源泉,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无论是欣赏古诗词还是创作古诗词,都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名句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全世界汉语热的兴起,国外人士和到我国学习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愈来愈浓,汉语水平较高的人,往往对中国古典诗词名句津津乐道,但对名句的深刻内涵了解并不深,不免常常提出些疑问。

我认为,可从三个大方面向他们介绍和讲解,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入的理解。

一、中国古代许多优秀诗人作品中的名句,有的是他们高尚人格的具体展示,有的则教人如何修养自我,培养美好道德规范,是潜移默化的道德品行教育。

屈原在长篇抒情诗《离骚》中留下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其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他一生忧国忧民,对腐败的楚国政治非常不满,作为三闾大夫,屡屡上书谏诤,却不被楚王接纳,最后在失望中投汨罗江而死。

前一句形象地展示了他对苦难民众的关怀;后一句则抒发了他为寻求改革弊政之路不断探索的情怀。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在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时,就毅然退隐山林,宁肯过着清贫生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在《饮酒诗》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真实地记载了他隐居的生活,而且可以看出他的清高、不卷入世俗的美好情操。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狂放不羁,更不向权贵低头,他留下了不少千载传诵的佳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也使人对他不屈服于权势的铮铮铁骨而敬佩。

公元745年(天宝四年),李白将要离开山东去游吴、越,非常向往天姥山传说中的神仙世界,于是抒发情怀,写出了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名篇。

与此同时,他又以自由自在的神仙天地联想世俗社会的权贵如何欺压良善之人,从而发出了震惊世人的高傲的呐喊之声。

此外,又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表现了他对穷困百姓的同情与关注,并揭露了统治者及依附他们的富豪的骄奢淫逸。

宋代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表现了一种在艰难困苦中矢志不渝、永葆冰清玉洁之身的气节。

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亦是作者宁死不降的高尚民族气节的显示。

明代诗人于谦在《咏石灰》中亦借物抒怀,唱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响亮之声,也是其“宁肯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气节的体现。

类似这样的名句还有不少。

如能结合作品向留学生加以深入阐述,他们也必然会对这些古人产生崇敬之情。

在诗词名句中,还有一些是启发世人,特别是孩子们重视思想品德修养的,也对一代代的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诗经·卫风》中的《木瓜》,就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名句,意思是,他人赠我以木瓜、木桃,我应以美好的佩玉相赠,正如后世人们所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如果世界上人们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些为争夺、占有产生的许多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再如曹植《七步诗》中的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在曹丕逼迫下出口而成,他批评曹丕的“兄弟相残”,流传下来,就成为警戒世人不要内部互相残杀的名言。

唐代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则在于昭示母爱的伟大,教育人们不要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些如能向留学生细细讲解其内涵,也会使他们产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认同感。

二、许多古典诗词名句,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历史知识、古典掌故和民风民俗的介绍。

如能深入讲解,可使留学生加强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汉代韩婴《韩诗外传》中所引一个叫皋鱼的人见到孔子时说的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也是人们常常引用的名句,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是不依个人意志而转移的,发人深思。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一首《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可说是家喻户晓,它把人生中四件最令人高兴的事,用诗句连在一起,内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示出来了。

如“甘雨”、“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等词语,都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

再如人们在婚恋中常常引用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其实来源于李白的一首诗《长干行》,其中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古代儿童常作竹马之嬉戏,实际上是拿着竹竿当马骑,又常把未熟的青梅置于床上而绕床戏耍,那种天真活泼,心无猜忌,是培养日后长大产生爱情的基础。

还有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牵扯到唐代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以及唐代社会的动荡、诗人杜甫的颠沛流离。

王维的怀亲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则包含着农历九月九日全家团圆登高,还要在臂上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当时王维在遥远的异乡,家中兄弟们团聚则少他一个,自然免不了思乡、思亲之悲苦。

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传统文化的色彩是非常浓郁的。

还有些名句,包含着一些典故甚至是有趣的故事,如能结合诗句加以解释和说明,是很有趣味的。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他的成名之作。

据说他十六岁时赴长安应试,以此作拜见当时的名诗人顾况,顾况开始对他并不以为然,见他的名字中有“居易”二字,便打趣说:长安的米价正贵,在这儿居住可不容易啊!待他读到全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大为嗟叹:“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

”以后便推荐了白居易。

全诗是这样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晓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以后人们常用“野火烧不尽”的名句比喻某些正确事情或新生事物遭到暂时的挫折,但终会“东山再起”,最后取得成功。

以诗句本身的艺术魅力,再加上穿插的生动典故,将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生辉。

再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的故事更为生动。

据史书记载,其夫赵明诚对清照的才情不服气,闭门谢客三日,写出了五十首词,并把清照的词加入其中,请来访的友人陆德夫评判优劣,但陆德夫品味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忙问:“哪三句”?陆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诚这才真正佩服妻子的才情高于自己。

再如项羽《垓下歌》中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中《渡易水歌》中记叙荆轲去刺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都包含了不同的历史故事,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详加剖析。

三、诗词名句,常常以意境美、意象美给人艺术上的美感享受,并可以在创作方法、写作技巧上使爱好者得到启发。

诗词名句是从中国古典诗词的汪洋大海中捞取的艺术珍珠,必然有很高的价值。

《诗经》、《离骚》、汉魏乐府离我们所处的时代比较久远,许多名句不加注释一时难以理解,但隋唐以后的作品就比较好懂了。

而且名句俯拾即是,让人步入语言艺术的长廊,目不暇接。

先看唐诗中的作品。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远在江南,送友人返洛阳,以自己的心如冰洁玉莹作比,表示自己的气节清廉,比喻是多么生动啊!又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气势又是何等壮阔!他的《静野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朝辞白帝彩云间”、“孤帆远影碧空尽”、“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名句,意境意象多姿多色,更是流传千古而不衰。

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运用对仗的佳作。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他的《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晴”与“情”同音,是双关词语的运用。

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又是生动的比喻。

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又是生动的村野春江的素描画;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是以形容词作动词的巧用,一个“绿”字,曾先用“到”、“过”、“入”、“满”,最后选定“绿”,多么富有形象感和色彩感。

还有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排比手法的妙用,为此,人称他为“贺梅子”。

清代龚自珍《离京》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又是咏物抒怀的典范之作。

这些名句都是古典诗词的精华所在,亦是古老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值得向外国留学生和国外友人详加介绍和讲解,从而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