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防范知识
防电信诈骗知识内容

防电信诈骗知识内容
防电信诈骗一定做到6个一律
1、接电话,遇到陌生人,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不汇款!
2、只要一谈到中奖,一律不信。
3、只要一谈到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的,一律挂掉。
即使号码中有“110”也不能信,因为号码可能为利用改号软件设置的假号码,执法部门不会通过电话办案。
4、陌生号码短信,但凡让回复的,一律删掉。
5、微信、短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6、所有不熟悉的170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
有近8成的诈骗信息都源于170号段。
被骗后怎么办公安部电信诈骗止付平台已运转,遭遇电信诈骗请第一时间到公安机关报案,并告诉警察:
1、受害人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码;
2、受害人转出现金的账号及账户开户行;
3、转账的准确金额及准确时间;
4、骗子的账号,账号用户名及账号开户行;
5、汇款凭证或电子凭证截图;公安机关可凭这些信息,对嫌疑人的银行卡紧急止付,尽最大努力保护受害人被骗的金额。
电信诈骗的安全知识

电信诈骗的安全知识电信诈骗的安全知识汇总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厂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和冒充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和招嫖等形式进行诈骗。
以下是一些防范电信诈骗的安全知识汇总:1.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2.随意轻信诈骗短信导致财务损失的案例数不胜数,对此,提醒广大市民,要以我市近年来开展的“反盗骗行动”成果为鉴,不轻信来路不明的手机短信,不要拨打短信中的陌生电话,不轻点陌生链接,不随意给陌生人转账。
3.有些不法分子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植入广告等方式骗取钱财,对此,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随意点击广告,特别是二维码和链接,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微信,以避免上当受骗。
4.不要将个人隐私信息轻易告诉他人,特别是银行账户和密码、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等。
5.认真鉴别短信真伪,一些短信是诈骗短信,但其形式和内容都很逼真,对此,提醒广大市民,要认真鉴别短信真伪,特别是对于以“警方”、“公安”、“法院”、“银行”等名义发来的短信,要先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核实,避免上当受骗。
6.切勿轻信虚假兼职信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兼职、代购等虚假信息骗取钱财的案例时有发生,对此,提醒广大市民,要谨慎识别信息真伪,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网络兼职、代购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7.不要将个人短信验证码随意透露给他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验证码等方式骗取钱财,对此,提醒广大市民,要谨慎识别短信验证码真伪,不要随意透露给他人,避免上当受骗。
8.妥善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法分子通过窃取、获取、盗取等方式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对此,提醒广大市民,要妥善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要随意透露给陌生人,不要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微信,以避免上当受骗。
预防电信诈骗小知识简短

预防电信诈骗小知识简短
预防电信诈骗的小知识:
1.提高警惕:对陌生来电、短信、邮件和社交媒体信息保持谨慎,特别是涉及到个人信息、金融交易或要求转账的信息。
2.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将个人敏感信息提供给陌生人或不
可靠的网站,例如银行账号、社保号码等。
3.不信任陌生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所称的身份,警惕冒充
公安、银行等单位的骗局。
4.多重验证:通过多重验证方式确认身份,如电话号码、身份
证等,确保对方真实身份。
5.防范网络病毒:安装强大的防病毒软件,及时升级系统补丁,避免被黑客通过电脑植入木马或病毒。
6.定期检查账户:定期查看自己的银行、支付宝、微信等账户,保持对财务状况的了解,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7.寻求帮助:遇到可疑情况时,及时向警方或相关机构报告,
寻求帮助和咨询。
8.提高安全意识:定期关注电信诈骗形式和方法的变化,加强
自我保护意识,遵循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则。
防范电信诈骗教育课件PPT

提高警惕 做好防护 保护财产 不乱转账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 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目录
01 什 么 是 电 信 诈 骗
02 电 信 网 络 诈 骗 常 见 手 段
03 家长牢记的防范知识
“一律挂掉
只要陌生人一谈到中奖了要先交税 3
一律挂掉
陌生短信让人点击不明网址链接
4 一律挂掉
5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
一律不点
6 一提到“安全账户骗,家长们还需注意:假如您遇到类似情况,接到有关孩子在外情况的陌生电话时,保持平静 心态,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尽快与幼儿园、班级老师取得联系,及时核实陌生信息的真伪。
码、手机验证码。
电信网络诈骗常见手段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发布股票外汇等投资理财信息、 婚恋交友平台等渠道锁定受害人并骗取其信任,冒充投 资导师、金融理财顾问引诱受害人加入“投资”群聊、 听取“投资专家”直播课、接受“股票大神”投资指导。
诱导受害人在其提供的虚假网站或APP上投资,前期小 额投资试水可获得返利,一旦受害人加大资金投入后, 就会发现无法提现或全部亏损,并被诈骗分子拉黑,且 虚假网站、APP无法登录。
电信网络诈骗常见手段
扫码送礼泄露信息
经常能看到“扫码关注送好礼”等 宣传广告,街边扫码送礼的活动更 是随处可见。很多人抵挡不住免费 的诱惑,便会参与扫码领取礼品。
免费礼品容易拿,其中风险要警惕。 因为通过扫描二维码有可能被窃取 个人信息及账户信息,使得重要个
人信息被泄密。
冒充公检法诈骗
自称公检法机关或通管局、医保局, 以涉嫌严重违法犯罪并需要保密等 为由,索要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验 证码进行“资金清算”或者让你直 接把钱打到所谓的“安全帐户”。
防范电信诈骗小知识十条

防范电信诈骗小知识十条
防范电信诈骗小知识十条如下:
1.不轻信陌生电话:对于来自陌生号码的电话,尤其是那些自称是公检法、银行、保险等机构的电话,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相信对方提供的信息。
2.不透露个人信息:不要在电话中透露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
如果对方称是某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挂断电话后直接联系该机构进行确认。
3.不转账给陌生人:无论对方如何威胁或诱惑,都不要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
即使是看似熟悉的账户,也要在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操作。
4.警惕网络钓鱼: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或扫描不明二维码,这些都可能是网络钓鱼的手段,用以窃取个人信息。
5.保护好个人账户:确保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的安全,定期更换密码,避免使用弱密码。
6.及时更新软件:确保手机、电脑等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及时更新,以防范安全漏洞。
7.谨慎处理垃圾邮件:对于包含可疑链接、附件的垃圾邮件,要谨慎处理,不要轻易点击。
8.核实信息来源:在收到亲友发出的汇款请求时,务必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9.加强防范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天上会掉馅饼,避免贪图小便宜而吃大亏。
10.及时报案:一旦发现被骗,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以便及时追回损失。
总之,防范电信诈骗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
同时,也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及时报案以减少损失。
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安全知识

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安全知识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安全知识大全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安全知识大全如下:1.不轻信: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2.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
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
3.不转账: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单位财务人员和经常有资金往来的人群等,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
4.要及时报案: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可直接拨打110,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
安全账户子虚有,大额汇款要三思;个人信息顶重要,密码账号保管好。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自觉学习并宣传预防网络电信诈骗的知识,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安全知识有哪些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安全知识包括:1.不轻信: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2.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
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
3.不转账: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单位财务人员和经常有资金往来的人群等,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
4.要及时报案: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可直接拨打110,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
防范电信诈骗知识竞赛题

防范电信诈骗知识竞赛题
1. 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电信手段,以虚假、欺诈、欺骗、胁迫等手段获取他人财产的行为。
2. 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法有哪些?
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法包括假冒公检法、冒充亲友、谎称中奖、伪装客服、虚假投资等。
3. 如何防范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
防范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相信陌生号码的来电、不将自己的银行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等信息告知他人。
4. 如何防范冒充亲友的电信诈骗?
防范冒充亲友的电信诈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核实对方身份真实性、尽量使用其他方式联系亲友、不随意转账汇款、谨慎处理来自陌生号码的求助信息。
5. 如何防范谎称中奖的电信诈骗?
防范谎称中奖的电信诈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提高警惕,保持冷静、不相信陌生人的奖品信息、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
卡号、不轻易参与陌生的中奖活动。
6. 如何防范伪装客服的电信诈骗?
防范伪装客服的电信诈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不相信来电或短信中的号码显示、不随意拨打陌生号码来确认、不随意提供个人账户信息。
7. 如何防范虚假投资的电信诈骗?
防范虚假投资的电信诈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谨慎选择投资项目,理性分析收益率和风险性、不随意相信陌生人的投资推荐、不随意将个人资金转入陌生账户。
8. 发现电信诈骗嫌疑时应该怎么办?
发现电信诈骗嫌疑时,应立即停止与对方的交流,并报警通知执法机关。
同时将遭遇的电信诈骗情况告知亲友,以提醒他们提高警惕。
怎样预防电信诈骗小知识

怎样预防电信诈骗小知识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信诈骗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电信诈骗是指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通讯方式进行欺诈行为的一种犯罪行为。
电信诈骗手段多样,常见的有冒充公检法机关、银行、快递公司等进行虚假诈骗;通过网络诱导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等方式实施欺诈。
如何预防电信诈骗,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技能。
二、了解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1.冒充公检法机关电话或短信:电信诈骗者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声称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并要求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等操作。
2.冒充银行客服电话或短信:电信诈骗者冒充银行客服工作人员,声称受害人银行账户存在异常情况,并要求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等操作。
3.冒充快递公司电话或短信:电信诈骗者冒充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声称受害人有包裹需要领取,并要求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等操作。
4.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者通过网络诱导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等操作。
三、如何预防电信诈骗1.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电话、短信、邮件等信息,特别是涉及到个人财产安全的信息。
2.核实身份:如果接到冒充公检法机关、银行、快递公司等的电话或短信,要求对方提供工作证明和相关证件,核实对方身份。
3.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向任何陌生号码泄露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密码等重要信息,以免被电信诈骗者利用造成财产损失。
4.谨慎转账: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转账请求,在确认对方身份并核实转账目的后再进行转账操作。
5.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网络账号和密码,不随意下载未知来源的软件和文件,避免被网络病毒攻击。
四、如何应对电信诈骗1.及时报警:如果发现自己被电信诈骗,要及时报警并与银行联系冻结账户,防止财产损失扩大。
2.保留证据:对于接到的可疑电话、短信等信息,要及时截屏或录音保存证据,以便后续处理和追究责任。
3.向亲友求助:如果发现自己被电信诈骗,可以向亲友求助并协助处理此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作案地域跳跃化
为防止受害人因报警及时造成帐户资金冻 结,犯罪嫌疑人往往选择异地作案,即甲地拨 打乙地电话实施诈骗,遥控受害人向异地指定 银行卡转汇资金,随后网上分解资金,丙地提 取现金,给公安机关冻结资金流向、调查固定 证据带来相当难度。如在一起电信诈骗案中, 嫌疑人在山东乳山办卡,在湖北武汉诈骗,在 江苏南通取款,地域横跨三省。上述案例中, 提款人为防止被抓获,在广东珠海、东莞、深 圳、广州市等多地活动,在每一座城市落脚不 超过2天,甚至深入内地湖北武汉市、湖南长沙 市、江西九江市取款,为案件侦办造成困难。
二、电信诈骗的主要作案手法
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主要有以下作 案手法:
一
假冒公职人员
六
无抵押贷款
二
冒充熟人
三
购车退税
七
短信电话中奖
八
账号变更
四
银行卡消费透支
五
电话欠费
九
亲友意外
十
医保、社保卡违规
一
假冒公职人员
冒充公安、检查院、法院、财政等司法、 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谎称因为办案需要, 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事主将钱转至所谓安 全帐户。
罪嫌疑人、固定证据方面的困难。
2 作案方式信息化
犯罪嫌疑人借助网络、电信“互联互通” 科技便利,通过互联网服务器,使用任意显 号软件、VOIP网络电话等技术手段,批量群 发群拨短信、电话,落地接入本地电信、移 动电话,实施诈骗行为,诱导受害人向指定 账户转汇资金,随后通过网银系统短时间内 转存、分解,利用自动柜员机多处分散提现, 为案件调查、赃款控制、追缴带来相当难度。 如在实际案例中,犯罪嫌疑人通过技术手段 显示公安机关电话号码,骗取受害人信任, 成功实施诈骗。
在此类作案手法中,今年新出现的比较 典型的诈骗手段是“邮包涉毒”。犯罪分子 冒充邮局或者公检法工作人员,谎称事主有 包裹涉及毒品或违禁品,要求事主将资金转 入“安全账户”进行验证。
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因为经常网购,或者 有可能收到外地亲属寄来的包裹,所以极有 可能受骗。
二
冒充熟人(猜猜我是谁)
打电话给事主冒充其同学、同乡、朋友或让事 主猜其是谁,在赢得事主信任后,假称其在外地因 嫖娼、赌博等违法犯罪受到处罚,或发生交通事故、 家人住院等为由,请求事主向指定账户汇款实施诈 骗。
5 受害人群不特定化
犯罪嫌疑人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向某 一个号段或者某一个地区拨打电话、发送短 信,侵害对象除地域集中外,无其他特定条 件,受害者包括社会各个阶层,既有个体业 主、公司职员、大学生,也有企业职工、普 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中老年人由于信息 相对封闭,对防范宣传不敏感,对骗子使用 现代手段作案不了解,极易上当受骗,将绝 大部分存款转汇,造成财产损失。
一 电信诈骗特点
1
作案过程不接触化
诈骗案件与其他刑事犯罪相比,无现场、无 痕迹物证,难以发现、固定和提取犯罪证据。在 侦办传统诈骗案件中,往往采取比对嫌疑人体貌 特征确定犯罪嫌疑人。而电信诈骗犯罪中,犯罪 嫌疑人仅通过电话与受害人联系,与受害人不见 面,受害人对犯罪嫌疑人了解仅限于电话号码、 银行账号,不掌握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难以确 定犯罪嫌疑人。加之,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通常 采用网银系统转存及分解资金、自动柜员机提现 等手段,与银行工作人员不接触,加大了确定犯
电信诈骗犯罪特点及对策
武汉市公安局经侦处
1 电信诈骗的犯罪特点 2 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法
电信诈骗的防范对策
3
近年来,伴随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于手机、固 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 迅速蔓延。电信诈骗作为一种“不接触犯罪”的新型犯罪来势 较猛,涉案金额大,侵害对象广,动辄骗取受害人积攒数年的 “辛苦钱”、“养命钱”、“看病钱”、“防老钱”,给群众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
6 犯罪组织职业化
电信诈骗犯罪往往由多人共同实施, 相互间有明确分工,既有策划整个诈骗 活动的“指挥组”,也有具体实施对话 诈骗的“导演组”,同时还有专门负责 网上转存、资金分解的“转汇组”及组 织实施取款提现的“取款组”,各环节 互不接触,这也给公安机关的打击带来 很大困难。
7 犯罪活动国际化
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既有国内公民, 也有境外人员,同时还有境内外相互勾 结作案,隐蔽性很强,打击难度也很大。 如实际案例中,诈骗集团在台湾运作诈 骗过程,专门雇佣大陆居民在境内提款 转存,造成了案件办理上的难题。
8 赃款流动快速化
从银行转账汇款到对方账户资金到账,往 往只需要15分钟的银行信息中心数据整理时间。 电信诈骗实施成功后,犯罪嫌疑人会在银行资金 到账的第一时间通过网络银行实行赃款的转移, 按照ATM机提款上限分解到众多银行账号中, 迅速组织人员提现。若受害人未能及时发现受骗, 很难通过银行在被骗存款转存、分解、提现前采 取控制措施。如一起电信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 在收到汇款后,立即通过网上银行转入多个二级 账户银行卡,随后继续分解,基本以2万元为单 位,转入200多个账户,然后组织人员通过银行 自动柜员机上提现,致使被骗款项流失。
3
作案手段智能化
犯罪嫌疑人利用受害人缺乏相关法律常识 的特点,冒充电信局、公安局、检察院等单位 人员,往往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 份证号码涉嫌经济犯罪为名,以没收资金为威 胁,以核对存款为理由,通过语言对话进行心 理暗示,电话遥控受害人转汇资金存款,环环 相扣,令受害人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实际案例 中,犯罪嫌疑人冒充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以查 办经济案件、涉毒案件为由进行诈骗。
三
购车(房)退税
冒充税务人员,用电话或短信方式联系 事主,谎称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事主 可享受购车退税,并留下所谓“服务电话”, 以交纳手续费、保证金等名义,诱导其到 ATM进行假退税真转账的操作。
四
银行卡消费透支
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客服人员,向当事人发送 “银行卡刷卡消费”、“信用卡透支”等短信,称 其身份证被人利用在外地办理了信用卡,此卡在某 地方消费了几千元,详情联系XXX电话,否则银行 人员将从其银行卡中扣除。如果当事人电话“垂询” 时,多名犯罪分子便分别冒充银行客服人员为当事 人提供服务。只要其确定当事人卡上存有大量资金, 他们便会“忠告”当事人把钱转到嫌疑人提供的银 行账户,骗取当事人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