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与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d=Q s,有50-5P =-10+5P得Pe=6

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d=50—5P,得Q e=50-5×6=20

或者,将均衡价格P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e=—10+5×6=20

所以,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e=6,Qe=20。如图2—1所示。

图2—1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得需求函数Q d=60—5P与原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s,有60—5P=-10+5P得Pe=7

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d=60-5P,得Q e=60-5×7=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e=7代入Qs=-10+5P,得Qe=-10+5×7=25

所以,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e=7,Q e=25。如图2—2所示。

图2—2

(3)将原需求函数Q d=50-5P与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得供给函数Q s=-5+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5+5P得Pe=5、5

将均衡价格Pe=5、5代入Q d=50-5P,得Q e=50-5×5、5=2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e=5、5代入Q s=—5+5P,得Q e=-5+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Q e=22、5。如图2-3所示。

图2-3

(4)所谓静态分析就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得相互作用下所实现得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就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给定得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得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2—1中,均衡点E就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得点.它就是在给定得供求力量得相互

作用下达到得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得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得供给函数Q s =-10+5P与需求函数Q d =50-5P

表示,均衡点E 具有得特征就是:均衡价格P e=6,且当P e=6时,有Qd =Q s =Q e=20;同时,均衡数量Q e =20,

且当Qe =20时,有P d =P s =P e=6.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中得参数(50,—

5)以及供给函数中得参数(-10,5)给定得条件下,求出得内生变量分别为Pe =6与Q e =20。

依此类推,以上所描述得关于静态分析得基本要点,在(2)及图2—2与(3)及图2—3中得每一个单独得均衡点E i (i =1,2)上都得到了体现。

而所谓得比较静态分析就是考察当原有得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得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就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得影响,并分析比较由不同数值得外生变量所决定得内生变量得不同数值,以(2)为例加以说明。在图2-2中,由均衡点E 1变动到均衡点E2就就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得影响.很清楚,比较新、旧两个均衡点E 1与E 2可以瞧到:需求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右移,最后使得均衡价格由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20增加为25。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在供给函数保持不变得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得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即其中一个参数值由50增加为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得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均衡价格由原来得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原来得20增加为25.

类似地,利用(3)及图2—3也可以说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得基本要点。

(5)由(1)与(2)可见,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需求增加,即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提高了,均衡数量增加了。

由(1)与(3)可见,当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供给增加,即表现为供给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下降了,均衡数量增加了.

总之,一般地,需求与均衡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供给与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

2、 解答:(1)根据中点公式ed =—错误!·错误!,错误!),有e d=错误!·错误!,错误!)=1、5

(2)由于当P=2时,Q d =500-100×2=300,所以,有e d =-错误!·错误!=—(-100)·错误!

=错误!

(3)根据图2—4,在a点即P =2时得需求得价格点弹性为e d =错误!=错误!=错误!

或者 e d=FO AF

=错误!

图2—4

显然,在此利用几何方法求出得P=2时得需求得价格点弹性系数与(2)中根据定义公式求出得结果就是相同得,都就是ed=错误!。

3、解答:(1)根据中点公式es=\f(ΔQ,ΔP)·错误!,错误!),有e s=错误!·错误!,错误!)=\f(4,3)

(2)由于当P=3时,Q s=-2+2×3=4,所以,es=错误!·错误!=2·错误!=1、5。

(3)根据图2-5,在a点即P=3时得供给得价格点弹性为e s=错误!=错误!=1、5

图2—5

显然,在此利用几何方法求出得P=3时得供给得价格点弹性系数与(2)中根据定义公式求出得结果就是相同得,都就是e s=1、5.

4、解答:(1)根据求需求得价格点弹性得几何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推知:分别处于三条不同得线性需求曲线上得a、b、c三点得需求得价格点弹性就是相等得.其理由在于,在这三点上,都有e d=错误!

(2)根据求需求得价格点弹性得几何方法,同样可以很方便地推知:分别处于三条不同得线性需求曲线上得a、e、f三点得需求得价格点弹性就是不相等得,且有e错误!〈e错误!〈e错误!.其理由在于在a点有:e 错误!=错误!在f点有:e错误!=错误!在e点有:e错误!=错误!

在以上三式中,由于GB<GC<GD,所以,e错误!<e错误!〈e错误!。

5、利用图2—7 (即教材中第55页得图2—29)比较需求价格点弹性得大小。

(1)图(a)中,两条线性需求曲线D1与D2相交于a点。试问:在交点a,这两条直线型得需求得价格点弹性相等吗?

(2)图(b)中,两条曲线型得需求曲线D1与D2相交于a点。试问:在交点a,这两条曲线型得需求得价格点弹性相等吗?

图2-7

解答:(1)因为需求得价格点弹性得定义公式为e d=-错误!·错误!,此公式得-错误!项就是需求曲线某一点斜率得绝对值得倒数,又因为在图(a)中,线性需求曲线D1得斜率得绝对值小于线性需求曲线D2得斜率得绝对值,即需求曲线D1得-错误!值大于需求曲线D2得—错误!值,所以,在两条线性需求曲线D1与D2得交点a,在P与Q给定得前提下,需求曲线D1得弹性大于需求曲线D2得弹性.

(2)因为需求得价格点弹性得定义公式为ed=-\f(dQ,d P)·错误!,此公式中得-错误!项就是需求曲线某一点得斜率得绝对值得倒数,而曲线型需求曲线上某一点得斜率可以用过该点得切线得斜率来表示。在图(b)中,需求曲线D1过a点得切线AB得斜率得绝对值小于需求曲线D2过a点得切线FG得斜率得绝对值,所以,根据在解答(1)中得道理可推知,在交点a,在P与Q给定得前提下,需求曲线D1得弹性大于需求曲线D2得弹性.

6、 解答:由已知条件M=100Q2

,可得Q=错误!

于就是,有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进一步,可得e M=\f(dQ ,d M )·\f (M ,Q)=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00·错误!2错误!=

错误!

观察并分析以上计算过程及其结果,可以发现,当收入函数M=aQ 2(其中a 〉0,为常数)时,则无论收入

M 为多少,相应得需求得收入点弹性恒等于错误!。

7、 解答:由已知条件Q =MP -N ,可得

e d=-错误!·错误!=—M·(-N)·P -N-1·错误!=N

eM =错误!·错误!=P-N ·错误!=1

由此可见,一般地,对于幂指数需求函数Q(P )=MP -N 而言, 其需求得价格点弹性总等于幂指数得绝对

值N 。而对于线性需求函数Q (M )=MP -N而言,其需求得收入点弹性总就是等于1.

8、解答:令在该市场上被100个消费者购买得商品总量为Q,相应得市场价格为P 。

根据题意,该市场\f (1,3)得商品被60个消费者购买,且每个消费者得需求得价格弹性都就是3,于

就是,单个消费者i 得需求得价格弹性可以写为e di=-d Qi d P

·错误!=3 即 \f (d Qi ,d P)=-3·\f (Qi ,P ) (i =1,2,…,60)(1)

且 错误!i =错误!(2)

类似地,再根据题意,该市场错误!得商品被另外40个消费者购买,且每个消费者得需求得价格弹性都就是6,于就是,单个消费者j 得需求得价格弹性可以写为

e dj =-错误!·错误!=6

即 \f (d Qj ,d P)=—6·Q j P

(j=1,2,…,40)(3) 且 错误!j =错误!(4)

此外,该市场上100个消费者合计得需求得价格弹性可以写为

ed=-\f (d Q,d P )·\f(P,Q )=—错误!·错误!

=-

将式(1)、式(3)代入上式,得

e d= =

再将式(2)、式(4)代入上式,得

e d =-

所以,按100个消费者合计得需求得价格弹性系数就是5。、

9、解答:(1)由于e d =- ,于就是有

错误!=ed ×=-(1、3) ×(-2%)=2、6%

即商品价格下降2%使得需求数量增加2、6%、

(2)由于e M =- ,于就是有

\f(ΔQ ,Q)=e M·错误!=2、2×5%=11%

即消费者收入提高5%使得需求数量增加11%。

10、 解答:(1)关于A 厂商:

由于P A=200-Q A =200-50=150,且A 厂商得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Q A=200-P A 于就是,A厂商得需求得价格弹性为 e dA =—错误!·错误!=-(-1)×错误!=3

关于B 厂商:

由于P B =300-0、5Q B =300-0、5×100=250,且B 厂商得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Q B=600-2P B

于就是,B 厂商得需求得价格弹性为e dB =-\f(d Q B ,d P B)·\f (P B,QB )=—(-2)×\f(250,100)=5 (2)令B 厂商降价前后得价格分别为P B 与P′B ,且A 厂商相应得需求量分别为Q A 与Q′A ,根据题意有

P B =300-0、5QB =300-0、5×100=250

P′B =300—0、5Q′B=300-0、5×160=220

QA =50

Q′A =40

因此,A厂商得需求得交叉价格弹性为e A B=-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3)由(1)可知,B 厂商在PB =250时得需求得价格弹性为e dB =5,也就就是说,对B厂商得需求就是富有弹性得。我们知道,对于富有弹性得商品而言,厂商得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得变化,所以,B 厂商将商品价格由P B=250下降为P′B =220,将会增加其销售收入。具体地有:

降价前,当P B=250且Q B=100时,B厂商得销售收入为

TR B=P B·Q B=250×100=25 000

降价后,当P′B=220且Q′B=160时,B厂商得销售收入为

TR′B=P′B·Q′B=220×160=35 200

显然,TR B

11、解答:根据已知条件与需求得价格弹性公式,有ed=—错误!=-错误!=1、6

由上式解得ΔP=—0、25。也就就是说,当该商品得价格下降0、25,即售价为P=3、75时,销售量将会增加10%。

12、解答:厂商得销售收入等于商品得价格乘以销售量,即TR=P·Q.若令厂商得销售量等于需求量,则厂商得销售收入又可以改写为TR=P·Q d.由此出发,我们便可以分析在不同得需求得价格弹性得条件下,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变化得影响,进而探讨相应得销售收入得变化。下面利用图2—8进行简要说明。

图2—8

在分图(a)中有一条平坦得需求曲线,它表示该商品得需求就是富有弹性得,即e d>1。观察该需求曲线上得A、B两点,显然可见,较小得价格下降比例导致了较大得需求量得增加比例。于就是有:降价前得销售收入TR1=P1·Q1,相当于矩形OP1AQ1得面积,而降价后得销售收入TR2=P2·Q2,相当于矩形OP2BQ2得面积,且TR1〈TR2。也就就是说,对于富有弹性得商品而言,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得关系。

类似地,在分图(b)中有一条陡峭得需求曲线,它表示该商品得需求就是缺乏弹性得,即e d〈1。观察该需求曲线上得A、B两点,显然可见,较大得价格下降比例却导致一个较小得需求量得增加比例.于就是,降价前得销售收入TR1=P1·Q1(相当于矩形OP1AQ1得面积)大于降价后得销售收入TR2=P2·Q2(相当于矩形OP2BQ2得面积),即TR1>TR2。也就就是说,对于缺乏弹性得商品而言,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变动得关系。

分图(c)中得需求曲线上A、B两点之间得需求得价格弹性e d=1(按中点公式计算)。由图可见,降价前、后得销售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即TR1=TR2,它们分别相当于两块面积相等得矩形面积(即矩形OP1AQ1与OP2BQ2得面积相等).这就就是说,对于单位弹性得商品而言,价格变化对厂商得销售收入无影响.

例子从略。

15、

图2—9 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得循环流动图

解答:要点如下:

(1)关于微观经济学得理论体系框架。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得经济行为得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得运行与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得途径.或者,也可以简单地说,微观经济学就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得研究来说明市场机制得资源配置作用得。市场机制亦可称作价格机制,其基本得要素就是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以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为出发点,微观经济学通过效用论来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得行为,并由此推导出消费者得需求曲线,进而得到市场得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与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得行为,并由此推导出生产者得供给曲线,进而得到市场得供给曲线。运用市场得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得均衡价格,并进一步理解在所有得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得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得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得配置。其中,从经济资源配置效果得角度讲,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至此,微观经济学便完成了对图2—9中上半部分所涉及得关于产品市场得内容得研究.为了更完整地研究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得作用,市场论又将考察得范围从产品市场扩展至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得需求方面得理论,从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得行为出发,推导生产要素得需求曲线;生产要素得供给方面得理论,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得角度出发,推导生产要素得供给曲线。据此,进一步说明生产要素市场均衡价格得决定及其资源配置得效率问题。这样,微观经济学便完成了对图2—9中下半部分所涉及得关于生产要素市场得内容得研究.

在以上讨论了单个商品市场与单个生产要素市场得均衡价格决定及其作用之后,一般均衡理论讨论了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得单个市场得均衡价格决定问题,其结论就是: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一组价格(P1,P2,…,P n),使得经济中所有得n个市场同时实现供求相等得均衡状态。这样,微观经济学便完成了对其核心思想即“瞧不见得手”原理得证明。

在上面实证研究得基础上,微观经济学又进入了规范研究部分,即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得一个主要命题就是:完全竞争得一般均衡就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就是说,在帕累托最优得经济效率得意义上,进一步肯定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得配置资源得作用。

在讨论了市场机制得作用以后,微观经济学又讨论了市场失灵得问题.市场失灵产生得主要原因包括垄断、外部经济、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导致得资源配置得无效率,经济学家又探讨与提出了相应得微观经济政策.

(2)关于微观经济学得核心思想.

微观经济学得核心思想主要就是论证资本主义得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率得资源配置。通常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得《国民财富得性质与原因得研究》一书中提出得、以后又被称为“瞧不见得手”原理得那一段话,来表述微观经济学得核心思想,其原文为:“每人都在力图应用她得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得价值。一般地说,她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她所增进得公共福利为多少。她所追求得仅仅就是她个人得安乐,仅仅就是她个人得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瞧不见得手引导她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就是她所追求得东西。由于她追逐她自己得利益,她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她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得效果为大."

第三章效用论

1、解答:按照两商品得边际替代率MRS得定义公式,可以将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得边际替代率写成:MRS XY=-错误!

其中,X表示肯德基快餐得份数;Y表示衬衫得件数;MRS XY表示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得前提下,消费

者增加一份肯德基快餐消费时所需要放弃得衬衫得消费数量。

在该消费者实现关于这两种商品得效用最大化时,在均衡点上有MRS XY=\f(P X,P Y)

即有MRSXY=\f(20,80)=0、25

它表明,在效用最大化得均衡点上,该消费者关于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得边际替代率MRS为0、25。

2、

图3—1 某消费者得均衡

解答:(1)图中得横截距表示消费者得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得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1=2元,所以,消费者得收入M=2元×30=60元。

(2)图中得纵截距表示消费者得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得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入M=60元,所以,商品2得价格P2=错误!=错误!=3元。

(3)由于预算线方程得一般形式为P1X1+P2X2=M

所以,由(1)、(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1+3X2=60。

(4)将(3)中得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2=-\f(2,3)X1+20。很清楚,预算线得斜率为—错误!。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点E上,有MRS12=错误!,即无差异曲线斜率得绝对值即MRS等于预算线斜率得绝对值错误!。因此,MRS12=错误!=错误!。

3、解答:(1)根据题意,对消费者A而言,热茶就是中性商品,因此,热茶得消费数量不会影响消费者A得效用水平。消费者A得无差异曲线见图3-2(a)。图3—2中得箭头均表示效用水平增加得方向。

(2)根据题意,对消费者B而言,咖啡与热茶就是完全互补品,其效用函数就是U=min{x1,x2}.消费者B得无差异曲线见图3—2(b)。

(3)根据题意,对消费者C而言,咖啡与热茶就是完全替代品,其效用函数就是U=2x1+x2。消费者C得无差异曲线见图3—2(c).

(4)根据题意,对消费者D而言,咖啡就是厌恶品.消费者D得无差异曲线见图3—2(d)。

图3—2 关于咖啡与热茶得不同消费者得无差异曲线

4、

图3—3

解答:一般说来,发给消费者现金补助会使消费者获得更大得效用。其原因在于:在现金补助得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得偏好来购买商品,以获得尽可能大得效用。如图3—3所示。

在图3-3中,直线AB就是按实物补助折算得货币量构成得现金补助情况下得预算线.在现金补助得预算线AB上,消费者根据自己得偏好选择商品1与商品2得购买量分别为x错误!与x错误!,从而实现了最大得效用水平U2,即在图3-3中表现为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得均衡点E。

而在实物补助得情况下,则通常不会达到最大得效用水平U2。因为,譬如,当实物补助得商品组合为F

点(即两商品数量分别为x11、x21),或者为G点(即两商品数量分别为x12与x22)时,则消费者能获得无差异曲线U1所表示得效用水平,显然,U1

5、解答:根据消费者得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错误!=错误!

其中,由U=3X1X错误!可得MU1=错误!=3X错误!MU2=错误!=6X1X2

于就是,有错误!=错误!

整理得 X2=错误!X1(1)

将式(1)代入预算约束条件20X1+30X2=540,得20X1+30·错误!X1=540

解得X错误!=9

将X错误!=9代入式(1)得X错误!=12

因此,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得数量应该为 X1=9,X2=12

将以上最优得商品组合代入效用函数,得U*=3X错误!(X错误!)2=3×9×122=3 888

它表明该消费者得最优商品购买组合给她带来得最大效用水平为3 888。

6、解答:(1)由消费者A得需求函数Q错误!=20-4P,可编制消费者A得需求表;由消费者B得需求函数Q错误!=30-5P,可编制消费B得需求表。至于市场得需求表得编制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已得到消费者A、B得需求表,将每一价格水平上两个消费者得需求数量加总来编制市场需求表;另一种方法就是先将消费者A与B得需求函数加总来求得市场需求函数,即市场需求函数Qd=Q错误!+Q错误!=(20-4P)+(30-5P)=50-9P, 然后运用所得到得市场需求函数Qd=50-9P来编制市场需求表。这两种方法所得到得市场需求表就是相同得。按以上方法编制得3张需求表如下所示。

消费者A得需求表

,消费者B得需求表

,市场得需求表

(2)由(1)中得3张需求表,所画出得消费者A与B各自得需求曲线以及市场得需求曲线如图3—4所示。

图3—4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得就是,市场需求曲线有一个折点,该点发生在价格P=5与需求量Q d=5得坐标点位置。关于市场需求曲线得这一特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一个角度就是从图形来理解,市场需求曲线就是市场上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得水平加总,即在P≤5得范围,市场需求曲线由两个消费者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得到;而当P>5时,只有消费者B得需求曲线发生作用,所以,她得需求曲线就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另一个角度就是从需求函数瞧,在P≤5得范围,市场需求函数Q d=Q错误!+Q错误!=(20-4P)+(30-5P)=50-9P成立;而当P〉5时,只有消费者B得需求函数才构成市场需求函数,即Q d=Q\o\al(d,B)=30-5P。

7、解答: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MU1/MU2=P1/P2

其中,由以知得效用函数可得:

于就是,有:整理得:

即有(1)

(1)式代入约束条件P1X1+P2X2=M,有:解得:代入(1)式得

所以,该消费者关于两商品得需求函数为

8、解答:由于无差异曲线就是一条直线,所以该消费者得最优消费选择有三种情况,其中得第一、第二种情况属于边角解.

第一种情况:当MRS12〉P1/P2时,即a〉P1/P2时,如图,效用最大得均衡点E得位置发生在横轴,它表示此时得最优解就是一个边角解,即 X1=M/P1,X2=0。也就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得收入都购买商品1,并由此达到最大得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得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得预算线上其她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得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得无差异曲线得效用水平。

第二种情况:当MRS12〈P1/P2时,a< P1/P2时,如图,效用最大得均衡点E得位置发生在纵轴,它表示此时得最优解就是一个边角解,即 X2=M/P2,X1=0。也就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得收入都购买商品2,并由此达到最大得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得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得预算线上其她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得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得无差异曲线得效用水平.

第三种情况:当MRS12=P1/P2时,a= P1/P2时,如图,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重叠,效用最大化达到均衡点可以就是预算线上得任何一点得商品组合,即最优解为X1≥0,X2≥0,且满足P1X1+P2X2=M。此时所达到得最大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得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得预算线上其她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所能达到得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得无差异曲线得效用水平。

图3—5

9、解:(1)由题意可得,商品得边际效用为:

货币得边际效用为:

于就是,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有:

整理得需求函数为

(2)由需求函数,可得反需求函数为:

(3)由反需求函数,可得消费者剩余为:

以p=1/12,q=4代入上式,则有消费者剩余:Cs=1/3

10、解答:(1)由消费者得效用函数,算得:,

消费者得预算约束方程为 (1)

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

(2)

得 (3)

解方程组(3),可得

(4)

(5)

式(4)即为消费者关于商品x与商品y得需求函数。

上述需求函数得图形如图

(2)商品x与商品y得价格以及消费者得收入同时变动一个比例,相当于消费者得预算线变为

(6)

其中为一个非零常数。

此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变为

(7)

由于,故方程组(7)化为

(8)

显然,方程组(8)就就是方程组(3),故其解就就是式(4)与式(5)。这表明,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对两商品得需求关系维持不变.

(3)由消费者得需求函数(4)与(5),可得

(9)

(10)

关系(9)得右边正就是商品x得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得份额。关系(10)得右边正就是商品y得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得份额.故结论被证实.

11、解答:(1)令肉肠得需求为X,面包卷得需求为Y,相应得价格为PX、PY,且有P X=PY。该题目得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写为max U(X,Y)=min{X,Y}

s、t、PX·X+PY·Y=M

解上述方程组有X=Y=

PX+PY

由此可得肉肠得需求得价格弹性为e dX=—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由于一根肉肠与一个面包卷得价格相等,所以,进一步有e dX=错误!=错误!

(2)面包卷对肉肠得需求得交叉弹性为e YX=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由于一根肉肠与一个面包卷得价格相等,所以,进一步有eYX=-\f(PX,PX+PY)=-错误!

(3)如果PX=2PY,则根据上面(1)、(2)得结果,可得肉肠得需求得价格弹性为

edX=-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面包卷对肉肠得需求得交叉弹性为eYX=\f(?Y,?P X)·\f(P X,Y)=-错误!=-错误!

12、解答:利用图3—7解答此题。在图3—7中,当P1=4,P2=2时,消费者得预算线为AB,效用最大化得均衡点为a。当P1=2,P2=2时,消费者得预算线为AB′,效用最大化得均衡点为b。

图3—7

(1)先考虑均衡点a.根据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MRS12=P1/P2,其中,MRS12=MU1/MU2=X2/X1,P1/P2=4/2=2,于就是有X2/X1=2,X1=(1/2)X2.将X1= (1/2) X2代入预算约束等式4X1+2X2=80,有4·(1/2) X2+2X2=80

解得 X2=20

进一步得X1=10

则最优效用水平为U1=X1X2=10×20=200

再考虑均衡点b.当商品1得价格下降为P1=2时,与上面同理,根据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MRS12=P1/P2,有X2/X1=2/2,X1=X2.将X1=X2代入预算约束等式2X1+2X2=80,解得X1=20,X2=20.

从a点到b点商品1得数量变化为ΔX1=20-10=10,这就就是P1变化引起得商品1消费量变化得总效应。

(2)为了分析替代效应,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相切于无差异曲线U1得补偿预算线FG,切点为c 点.

在均衡点c,根据MRS12=P1/P2得均衡条件,有X2/X1=2/2,X1=X2。将X1=X2代入效用约束等式U1=X1X2=200,解得X1=14,X2=14(保留整数)。

从a点到c点得商品1得数量变化为ΔX1=14-10=4,这就就是P1变化引起得商品1消费量变化得替代效应。

(3)至此可得,从c点到b点得商品1得数量变化为ΔX1=20-14=6,这就就是P1变化引起得商品1消费量变化得收入效应。当然,由于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故收入效应也可由总效应ΔX1=10减去替代效应ΔX1=4得到,仍为6。

13、解答:该风险回避得消费者不会参与这场赌博。因为如果该消费者不参与这场赌博,那么,在无风险条件下,她可拥有一笔确定得货币财富量509、5元,其数额刚好等于风险条件下得财富量得期望值10 000×5%+10×95%=509、5元.由于她就是一个风险回避者,所以在她瞧来,作为无风险条件下得一笔确定收入509、5元得效用水平,一定大于风险条件下这场赌博所带来得期望效用.

14、解答:要点如下:

(1)基数效用论者提出得商品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其推导需求曲线得基础。她们指出,在其她条件不变得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商品消费数量得连续增加,该商品得边际效用就是递减得,所以,消费者对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也就是递减得,即消费者对该商品得需求曲线就是向右下方倾斜得.

(2)在只考虑一种商品得前提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就是MU/P=.由此均衡条件出发,可以计算出需求价格,并推导与理解(1)中得消费者得向右下方倾斜得需求曲线。

15、解答:要点如下:

(1)本题涉及得两个基本分析工具就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就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得两种商品得全部组合得,其斜率得绝对值可以用商品得边际替代率MRS来表示。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给定得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得两种商品得全部组合,其斜率为—P1/P2.

(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点发生在一条给定得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得一条相切得切点上,于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为:MRS12=P1/P2,或者MU1/P1=MU2/P2。

(3)在(2)得基础上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即令一种商品得价格发生变化,便可以得到该商品得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就是在其她条件不变得前提下,与某一种商品得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点得轨迹.如图3—8(a)所示。

图3—8

(4)在(3)得基础上,将一种商品得不同价格水平与相应得最优消费量即需求量之间得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如图3—8(b)所示。显然有:需求曲线一般斜率为负,表示商品得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而且,在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得需求量都就是可以在该价格水平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得最优消费数量。

16、解答:要点如下:

(1)当一种商品得价格发生变化时所引起得该商品需求量得变化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就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就是指仅考虑商品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得该商品需求量得变化,而不考虑实际收入水平(即效用水平)变化对需求量得影响。收入效应则相反,它仅考虑实际收入水平(即效用水平)变化导致得该商品需求量得变化,而不考虑相对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得影响.

(2)无论就是分析正常物品还就是低档物品,甚至吉芬物品得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都需要运用得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即补偿预算线。在图3—9中,以正常物品得情况为例加以说明.图3—9中,初始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点为a点,相应得正常物品(即商品1)得需求为x11.价格P1下降以后得效用最大化得均衡点为b点,相应得需求量为x12。即P1下降得总效应为x11x12,且为增加量,故有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图3-9

然后,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与原有得无差异曲线U1相切得补偿预算线FG(以虚线表示),相应得效用最大化得均衡点为c点,而且注意,此时b点得位置一定处于c点得右边。于就是,根据(1)中得阐述,则可以得到:给定得代表原有效用水平得无差异曲线U1与代表P1变化前后得不同相对价格得(即斜率不同得)预算线AB、FG分别相切得a、c两点,表示得就是替代效应,即替代效应为x11x13,且为增加量,故有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代表不同效用水平得无差异曲线U1与U2分别与两条代表相同相对价格得(即斜率相同得)预算线FG、AB′相切得c、b两点,表示得就是收入效应,即收入效应为x13x12,且为增加量,故有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最后,由于正常物品得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都分别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所以,正常物品得总效应与价格一定成反方向变化,由此可知,正常物品得需求曲线就是向右下方倾斜得。

(3)关于低档物品与吉芬物品。在此略去关于这两类商品得具体得图示分析。需要指出得要点就是,这两类商品得替代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其中,大多数低档物品得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而低档物品中得特殊商品吉芬物品得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于就是,大多数低档物品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相应得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低档物品中少数得特殊商品即吉芬物品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得变化,相应得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基于(3)得分析,所以,在读者自己利用与图3—9相似得图形来分析低档物品与吉芬物品得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时,在一般得低档物品得情况下,一定要使b点落在a、c两点之间,而在吉芬物品得情况下,则一定要使b点落在a点得左边。唯有如此作图,才符合(3)中理论分析得要求.

第四章 生产论

1、

从第4单位增加到第5单位得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得。

2、

(1)、过TPL 曲线任何一点得切线得斜率就就是相应得MPL 得值。

(2)连接TPL

(3)当MPL 〉A PL 时,A 当M P 当M P3、(1)(2)当MPL =0时 当MPL=APL 当L=0(3)由(2)可知,4、 5、L=3K 、相应得

有L=18,K=12

(2)由Q=2LL=240,K=160 又因为P L =2,PK =5,所以

C=2*240+5*160=1280

即最小成本。

6、设劳动价为W 、资本价格为r,成本支出为C

C=WL+rK

在扩展线取一点,设为等成本线与等量线得切线、

MPL/MP K=W/r

(1)、1、K/2L=W/r 2、K 2/L 2=W/r 3、2K/L=W/r 4、K=3L

(2)、1、1000=5K 2/3L1/3,K=2L 、 K =50、21/3、L=100、21/3

2、K=L=1000、

3、k=5·21/3,L=10·21/3

4、k=1000,L=1000/3、

7、(1)、Q=A L1/3K 1/3

F( λl,λk )=A (λl)1/3(λK)1/3=λAL1/3K 1/3=λf(L,K)

所以,此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报酬不变得生产函数。

(2)假定在短期生产中,资本投入量不变,以表示;而劳动

投入量可变,以L 表示。

对于生产函数Q=AL1/3K1/3,有:

MP L=1/3AL-2/3K1/3,且d MP L/dL=-2/9 AL—5/3-2/3<0

这表明:在短期资本投入量不变得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得增加,劳动得边际产量就是递减得。

相类似得,在短期劳动投入量不变得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资本投入量得增加,资本得边际产量就是递减得。

8、(1)、由题意可知,C=2L+K,

Q=L2/3K1/3

为了实现最大产量:MPL/MPK=W/r=2、

当C=3000时,得、L=K=1000、

Q=1000、

(2)、同理可得。800=L2/3K1/3、2K/L=2

L=K=800

C=2400

9、

10、(1)思路:先求出劳动得边际产量与资本得边际产量

根据最优要素组合得均衡条件,整理即可得。

K=(2P L/P K)L K=(P L/PK)1/2*L K=(PL/2P K)L K=3L

(2)思路:把PL=1,PK=1,Q=1000,代人扩展线方程与生产函数即可求出

(a)L=200*4-1/3 K=400*4-1/3

(b)L=2000 K=2000 (c) L=10*21/3 K=5*21/3(d)L=1000/3 K=1000

11、(1)、Q=AL1/3K1/3

F(λl,λk)=A(λl)1/3(λK)1/3=λAL1/3K1/3=λf(L,K)所以,此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报酬不变得生产函数。

(2)假定在短期生产中,资本投入量不变,以表示;而劳动

投入量可变,以L表示。

对于生产函数Q=AL1/3K1/3,有:

MPL=1/3AL—2/3K1/3,且d MP L/dL=-2/9 AL-5/3-2/3〈0

这表明:在短期资本投入量不变得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得增加,劳动得边际产量就是递减得。

相类似得,在短期劳动投入量不变得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资本投入量得增加,资本得边际产量就是递减得.?

12、(1)当α0=0时,该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保持不变得特征 (2)基本思路:

在规模保持不变,即α0=0,生产函数可以把α0省去。

求出相应得边际产量

再对相应得边际产量求导,一阶导数为负。即可证明边际产量都就是递减得.

13、(1)、由题意可知,C=2L+K,

Q=L2/3K1/3

为了实现最大产量:MPL/MPK=W/r=2、

当C=3000时,得、L=K=1000、

Q=1000、

(2)、同理可得。800=L2/3K1/3、 2K/L=2

L=K=800

C=2400

14、利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就是如何实现最大产量得最优要素组合得。

解答:以下图为例,要点如下:

分析三条等产量线,Q1、Q2、Q3与等成本线AB 之间得关系、等产量线Q3虽然高于等产量线Q2.但惟一得等成本线AB 与等产量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表明等产量曲线Q 3所代表得产量就是企业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得产量。再瞧Q1虽然它与惟一得等成本线相交与a、b 两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得产量就是比较低得.所以只需由a 点出发向右或由b 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得等成本线 AB 改变要素组合,就可以增加产量。因此只有在惟一得等成本线A B与等产量曲线Q2得相切点E,才就是实现既定成本下得最大

产量得要素组合. 15、解答:如图所示,要点如下:

(1)由于本题得约束条件就是既定得产量,所以,在图中,只有一条等产量曲线;此外,有三条等成本线以供

分析,并从中找出相应得最小成本。

(2)在约束条件即等产量曲线给定得条件下, A"B”虽然代表得成本较低,但它与既定得产量曲线Q 既无交点又无切点,它无法实现等产量曲线Q 所代表得产量,等成本曲线AB 虽然与既定得产量曲线Q 相交与a 、b两点,但它代表得成本过高,通过沿着等产量曲线Q由a 点向E 点或由b 点向E 点移动,都可以获得相同得产量而使成本下降。所以只有在切点 E,才就是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得要素组合.由此可得,厂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得均衡条件就是MR L /w=MP K /

K

L O

1

K 1 A

图4—8 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得要素组合

r.

第五章成本论

(4)

(5)

就是下凹得;

MC

2、,SMC

C2分别相切于LAC得A与B SMC1与SMC2则分别相交于LMC得A1与B1、

O

K1

K

K A

图4—9 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要素组合

A″

3、解(1)可变成本部分: Q 3-5Q 2+15Q

变成本部分:66

(2)T VC (Q)= Q3-5Q 2+15Q

AC (Q )=Q 2-5Q+15+66/Q

?AVC(Q)= Q2-5Q+15

?AFC (Q )=66/Q MC (Q )= 3Q 2—10Q+15

4解: TVC (Q)=0、04 Q 3—0、8Q 2+10Q AVC (Q)= 0、04Q 2—0、8Q+10

?令 得Q=10

又因为 所以当Q=10时,

5、解:MC= 3Q 2—30Q+100

所以TC (Q)=Q 3-15Q 2+100Q +M

当Q=10时,TC=1000 =500

固定成本值:500

TC (Q )=Q 3-15Q 2+100Q+500

TV C(Q)= Q3-15Q 2+100Q

AC(Q )= Q 2-15Q+100+500/Q

AV C(Q)= Q2-15Q+100

6、假定生产某产品得边际成本函数为 M C=110+0、04Q 。

求:当产量从100增加到200时总成本得变化量。

解答:因为T C=∫MC (Q )d Q

所以,当产量从100增加到200时,总成本得变化量为

ΔT C=∫eq \o\al(200,100MC (Q )d(Q)=∫eq \o\al(200,100(110+0、04Q )d Q

=(110Q +0、02Q 2)e q \o\al(200,100

=(110×200+0、02×2002)-(110×100+0、02×1002)

=22 800-11 200=11 600

8已知某厂商得生产函数为Q=0.5L 1/3K 2/3;当资本投入量K=50时资本得总价格为500;劳动得价格P L =5,

求:

(1) 劳动得投入函数L=L(Q )、

(2) 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与边际成本函数、

当产品得价格P =100时,厂商获得最大利润得产量与利润各就是多少?

解:(1)当K=50时,P K ·K=P K ·50=500,

所以PK =10、

O

MC

Q LMC SMC 1

SAC 1 SAC 2 SMC LAC A 1 B 1

Q 1 Q 2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 A

MP L=1/6L-2/3K2/3

MP K=2/6L1/3K-1/3

整理得K/L=1/1,即K=L、

将其代入Q=0。5L1/3K2/3,可得:L(Q)=2Q

(2)STC=ω·L(Q)+r·50

=5·2Q+500

=10Q+500

SAC= 10+500/Q

SMC=10

(3)由(1)可知,K=L,且已知K=50,所以、有L=50、代入Q=0。5L1/3K2/3,有Q=25、又π=TR-STC

=100Q-10Q-500

=1750

所以利润最大化时得

产量Q=25,利润π=1750

9、假定某厂商短期生产得边际成本函数为SMC(Q)=3Q2—8Q+100,且已知当产量Q=10时得总成本STC =2400,求相应得STC函数、SAC函数与A VC函数。

解答:由总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得关系。有

STC(Q)=Q3-4 Q2+100Q+C

=Q3-4 Q2+100Q+TFC

2400=103-4*102+100*10+TFC

TFC=800

进一步可得以下函数

STC(Q)= Q3—4Q2+100Q+800

SAC(Q)= STC(Q)/Q=Q2-4 Q+100+800/Q

AVC(Q)=TVC(Q)/Q=Q2—4Q+100

10、假定某厂商短期生产得边际成本函数为SMC(Q)=3Q2—8Q+100,且

已知当产量Q=10时得总成本STC=2400,求相应得STC函数、SAC函数与AVC函数。

解答:由总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得关系。有

STC(Q)= Q3—4 Q2+100Q+C

= Q3-4 Q2+100Q+TFC

2400=103-4*102+100*10+TFC

TFC=800

进一步可得以下函数

STC(Q)= Q3—4 Q2+100Q+800

SAC(Q)= STC(Q)/Q=Q2-4 Q+100+800/Q

AVC(Q)=TVC(Q)/Q= Q2-4 Q+100

11、试画图说明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得关系.

解答:要点如下:

图5-5就是一幅短期成本曲线得综合图,由该图可分析得到关于短期成本曲线相互关系得主要内容。

图5—5

(1)短期成本曲线共有七条,分别就是总成本TC曲线、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总固定成本TFC曲线;以及相应得平均成本AC曲线、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平均固定成本AFC曲线与边际成本MC曲线。

(2)从短期生产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出发,可以得到短期边际成本MC曲线就是U形得,如图5—5(b)所示.MC曲线得U形特征就是推导与理解其她得短期总成本曲线(包括TC曲线、TVC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包括AC曲线与AVC曲线)得基础。

(3)由于MC(Q)=d TC(Q)/dQ=d TVC(Q)/d Q,所以,MC曲线得U形特征便决定了TC曲线与TVC曲线得斜率与形状,且TC曲线与TVC曲线得斜率就是相等得.在图5—5中,MC曲线得下降段对应TC曲线与TVC曲线得斜率递减段;MC曲线得上升段对应TC曲线与TVC曲线得斜率递增段;MC曲线得最低点A(即MC曲线斜率为零时得点)分别对应得就是TC曲线与TVC曲线得拐点A″与A′。这也就就是在Q =Q1得产量上,A、A′与A″三点同在一条垂直线上得原因。

此外,由于总固定成本TFC就是一个常数,且TC(Q)=TVC(Q)+TFC, 所以,TFC曲线就是一条水平线,TC曲线与TVC曲线之间得垂直距离刚好等于不变得TFC值。

(4)一般来说,平均量与边际量之间得关系就是: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则平均量上升;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则平均量下降;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则平均量达到极值点(即极大值或极小值点)。由此出发,可以根据MC曲线得U形特征来推导与解释AC曲线与AVC曲线.

关于AC曲线。由U形得MC曲线决定得AC曲线一定也就是U形得。AC曲线与MC曲线一定相交于AC 曲线得最低点C,在C点之前,MC<AC,则AC曲线就是下降得;在C点之后,MC〉AC,则AC曲线就是上升得.此外,当AC曲线达到最低点C时,TC曲线一定有一条从原点出发得切线,切点为C′,该切线以其斜率表示最低得AC。这就就是说,图中当Q=Q3时,AC曲线最低点C与TC曲线得切点C′一定处于同一条垂直线上。

类似地,关于AVC曲线。由U形得MC曲线决定得AVC曲线一定也就是U形得。AVC曲线与MC曲线一定相交于AVC曲线得最低点B。在B点之前,MCAVC,则AVC曲线就是上升得。此外,当AVC曲线达到最低点B时,TVC曲线一定有一条从原点出发得切线,切点为B′,该切线以其斜率表示最低得AVC.这就就是说,图中当Q=Q2时,AVC曲线得最低点B与TVC曲线得切点B′一定处于同一条垂直线上。

(5)由于AFC(Q)=TFC/Q, 所以,AFC曲线就是一条斜率为负得曲线.而且,又由于AC(Q)=AVC(Q)+AFC(Q), 所以, 在每一个产量上得AC曲线与AVC曲线之间得垂直距离等于该产量上得AFC曲线得高度。

12、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都呈现出U形特征。请问:导致它们呈现这一特征得原因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导致SAC曲线与LAC曲线呈U形特征得原因就是不相同。在短期生产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一种可变要素得边际产量MP曲线表现出先上升达到最高点以后再下降得特征,相应地,这一特征体现在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精心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判断 1. 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选择题 1. 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 出现于1936年 B 涉及垄断问题 C 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 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 试述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及两重属性。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解释概念 均衡价格需求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静态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供给 二、判断 1.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2.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在内的个体经济单位。 3 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 =0.6,卖者提高价格肯定增加销售收入。 4.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5.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6. 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7. Ed>1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8. 若某商品的Ed<1,表明当该商品价格下降20%时,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小于20%。 9. 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 10. 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11. 在几何图形上,需求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12. 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 13. 某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需求弹性越大。 14. 商品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15. 任何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化的。 16. 当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时,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反而会减少。 17. 如果两种商品具有替代关系,则相应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18. 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三选择题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答案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答案【篇一: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习题及答案】 txt>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 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 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 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 =-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 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10+5p代入 均衡条件qd=qs,有 50-5p=-10+5p 得pe=6 将均衡价格pe=6代入需求函数qd=50-5p,得 或者,将均衡价格pe=6代入供给函数qs=-10+5p,得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6,qe=20。如图2—1所示。 图2—1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和原 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60-5p=-10+5p 得pe=7 将均衡价格pe=7代入qd=60-5p,得 或者,将均衡价格pe=7代入qs=-10+5p,得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7,qe=25。如图2—2所示。 图2—2 (3)将原需求函数qd=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 数qs=-5+5p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十八章--习题答案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源于信息成本。所以加快劳动市场信息的流动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自然失业。 3.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 4.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解答: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解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其二,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刺激产出水平提高。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他可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得到就业机会。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6. 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弹性(elasticity ) 答:弹性指作为因变量的经济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弹性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弹性的大小由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系数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即: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弹性系数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 f X =,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 Y Y X Y E X X Y X ??==??? 其中,E 为弹性系数;X ?、Y ?分别为变量X 、Y 的变动量。 弹性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经济理论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概念,例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等等。由于弹性是两个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因此,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2.需求价格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 )(华南理工大学2009研) 答:需求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它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需求变动的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的经济含义可表示为“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可能会有百分之几的变化”。这一概念是由马歇尔在解释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时提出的。需求价格弹性按照其大小可分为五种:①若0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完全无弹性;②若0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相当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③若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单位弹性。此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幅度相等;④若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相当富有弹性。大多数奢侈品的需求弹性便是如此;⑤若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有弹性。

曼昆-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复习题 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什么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 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 答: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的增加。税收扭曲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激励,引起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无效率。 2?画出有物品销售税的供求图。在图上标注无谓损失,标明税收收入。 答:如P163图8— 3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面积B+C表示减少量)和生产者剩余(面积D+E表示减少量)。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用面积B+D表示),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用面积C+E表示)。 3?供给与需求弹性如何影响税收的无谓损失?为什么有这种影响? 答: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大;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小,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小。因为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决定了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 4?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有什么变动? 答: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增加,并且无谓损失的增加要快于税收规模的增加。税收增加时,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收缩非常之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 问题与应用 1 ?比萨饼市场的特征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A画出竞争市场均衡图。标出价格、数量、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存在无谓损失吗?解释原因。答:没有无谓损失。自由竞争市场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点,在均衡状态下,总剩余达到最大,如图8 — 2。 图8—2比萨饼市场均衡图 B. 假设政府令每个比萨饼店每卖出一个比萨饼交纳1美元税。说明这种比萨饼税的影响, 确定并标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收入以及无谓损失。每块面积与税前相比有何变动? 答:这种比萨饼税使卖者得到的价格降低,买者支付的价格增加,销售量从Q1减少到Q2。 消费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A+B+E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 A;生产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 C+D+F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 D。税收收入为面积 B+Co无谓损失为面积 E+F。税收前没有税收收人和无谓损失(见图8— 3)。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 流量 :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 折旧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 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 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 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 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 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 15. 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 X=X-M 16. 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 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 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 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 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 ,Y=C+I , 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 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 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 GDP 折算指数:也称GDP 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值。 26. 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 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 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y) 5. 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 , 0

高鸿业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期末必看试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 (4)消费倾向 (5) 平均消费倾向 (6) 边际消费倾向 (7)平均储蓄倾向 (8) 边际储蓄倾向 (9)资本边际效率 (10)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11) 投资乘数 (12)加速原理 (13)IS曲线 (14) LM曲线 (15)均衡国民收入 (16)总需求 (17)总需求函数 (18)总供给 (19)总供给函数 (20)失业 (21)摩擦性失业 (22)结构性失业 (23)周期性失业 (24)奥肯定律 (25)充分就业 (26)通货膨胀 (27)菲利普斯曲线 (28)滞胀 (29)经济增长 (30)经济周期 (31)倾销 (32)外汇 (33)汇率 (34)国际收支 (35)经济政策 (36)财政政策 (37)自动稳定器 (38)货币政策 (39)证券 三、单项选择题 C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A 有形产品 B 无形产品 C 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产品 D 不能确定 D2、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那一项的市场价值() 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B3、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国民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 国民 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 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B4、下列情形中,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 当年生产的汽车 C 某人去年 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汽车 D 某汽车生产商当年计划的而明年生产的汽车 C5、“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 一定是对的 B 一定是不对的 C 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 以上全对 D6、下列哪一项计入GNP()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高鸿业版_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GDP-Z-T 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P374页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会计算均衡收入) 一,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公式:y = c + i = E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问答题和分析题汇总

简答题 1、需求、供给的决定因素。 (1)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②消费者的偏好;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生产技术水平;②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联系与区别。 (略) 3、分别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者提出商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其推导需求曲线的基础。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对每一增加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由此而来。在只考虑一种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U/P=λ。又知道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同时λ不变,因此商品需求价格要同比例MU的递减而递减,也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是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组合的价格给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发生在一条给定的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的点上。均衡条件MRS12=P1/P2. 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令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再将不同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最优消费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统一坐标平面内,即可得到需求曲线。 4、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略) 5、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都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自行作图,解释之)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此特征表示,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6、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略) 7、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变并不矛盾,为什么? 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是两个概念,是不矛盾的,因为:(1)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一倍,产量也将增加一倍,这里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是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等比例变化。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说的是在短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当要素组合超过一定比例时,出现的单个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的情况。 (2)在单个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如果成比例的扩大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也会递增。 所以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是一回事,也并不矛盾。 8、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 先说明等产量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在说明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从技术角度讲,厂商用一种要素投入替换另一种要素投入而使产量不变的必要替代比例,即厂商生产的内部约束。说明厂商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之间的相对替代来维持既定的产量水平。 对于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线性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一条直线。对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里昂希夫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L型的。 9、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六版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习题一 1.简释下列概念: 稀缺: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 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2.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仅从概念上就可简单加以区分的。消费这个概念和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有,但含义和研究的角度不一样。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消费者行为(选择),即根据预算约束,消费者如何按自己的偏好选购消费品以实现效用极大化;而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如何决定,及如何影响总需求水平等。 3.经济物品是指(D)。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B)。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重点知识概括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 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 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 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 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 平直接有关。 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 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 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4章【圣才出品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 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

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六版第六章答案0001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复习题 1 ?举出一个价格上限的例子和一个价格下限的例子。 答:为了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家对城镇居民中的安居工程售房制定最 高限价。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的国家合同定购部分收购时制定最低限价,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2?什么引起了一种物品的短缺?是价格上限还是价格下限?用图形证明你的答案。 答:当价格上限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短缺。当价格下限高于市场均衡 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过剩。 3?当不允许一种物品的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什么? 答: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卖者必然在大量 买者中配置稀缺物品。这时的配给机制可能是排长队,或者是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配给物品。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时,就产生了过剩。过剩会引起一些不合意的配 给机制,例如那些也许由于种族或家族之故而受买者青睐的卖者能比那些没有受到青睐的卖者更好地出售自己的物品。 4 ?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通常总是反对价格控制? 答: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起着调节作用。如果人为的控制价格,往往会 造成某种物品的过剩或短缺,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破坏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5?假设政府取消向一种物品的买者征税,而向这种物品的卖者征同样的税。税收政策的这种变动如何影响买者为这种物品向卖者支付的价格、买者所支付的包括税在内的货币量、卖者扣除税收得到的货币量以及销售量? 答: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它们都不产生影响。因为税收的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而不取决于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 6 .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买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的价格,以及销售量? 答:一种物品的税收使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销售量下降。 7.什么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分摊?为什么? 答: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分摊。税收负担将更多地 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 场的意愿。当对某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合适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问题与应用 1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说服了国会实行每张门票40美元的价格上限。这种政策使听古典音乐 会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答:如果40美元高于门票的市场价格,对市场没有影响,听古典音乐会的人数不会改变。如果40美元的价格上限低于门票市场价格,会有更多的人想购票去听音乐会。但是,在40美元的价格下,古典音乐会的举办者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音乐会门票数量比实行价格上限之前下降,市场上形成了短缺。这种价格控制政策使听音乐会的人少了。 2 ?政府确信奶酪自由市场的价格太低了。 A ?假设政府对奶酪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用供求图说明,这种政策对奶酪价格和奶酪销售量的影响。是存在奶酪的短缺还是过剩? 答:从图中看,存在奶酪的过剩。 图6—1奶酪市场供求图 B ?农民抱怨价格下限减少了他们的总收益。这种情况可能吗?解释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