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l练习题课件(11张PPT)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 戊戌变法(共15张PPT)

康有为在此讲“中外之故救国之法”,广招 弟子,意欲改革清朝的政治与教育制度,并培养 了梁启超、韩文举、陈千秋、麦孟华等一批维新 变法人才,因此草堂被视作戊戌变法的策源地。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2:49:53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62021/9/62021/9/6Sep-216-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6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梁启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维新派的这一系列宣传活动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
冲击了封建社会腐朽沉闷的思想文化, 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 国家命运的热情,调动了人们探索救国之道 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做了有力 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 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 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六课 戊戌变法
教学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历的史失败八,使年先级进的上中册国人R认J识到,单
凭引进外国器物以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 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 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32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识记“公车上书”时间、内 容和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政治团体; 2、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3、认识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进步运动, 学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先进知识分子忧国忧 民、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从而培养以天下为 己任的人生价值观。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第6课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清政府)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太平天国 义和团运动 洋务运动 康有为 梁启超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康、梁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
万木草堂 后改名《中外纪闻》
1891~1897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想。培养与造就大批变法维 新骨干(如梁启超等)。在万木草堂亲自讲学,前后历时7年。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 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1898年9月被清政府查封停办。
《时务报》书影
《时务报》《国闻报》刊头
“明定国是”诏书影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 于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的人参与 21 日 政治
戊戌变法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2)标志: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裁撤冗官, 有利于民族 精简机构。 资本主义的
重要影响
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波及全国
中外纪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8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 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 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 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 的呢?
——《变法通议》
梁启超 (1873—1929)
报刊 地点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 时 务 报 》上海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
《 国 闻 报 》天津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百日维新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实行变法
百日维新的内容 1898.6.11-1898.9.21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除“旧”布“新”)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教育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分析变法的内容,说说它们分别所产生的影响?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3、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 一项是( ) 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官治,取消旗 人特权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4、“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 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据 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 )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 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 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 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 的呢?
——《变法通议》
梁启超 (1873—1929)
报刊 地点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 时 务 报 》上海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
《 国 闻 报 》天津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百日维新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实行变法
百日维新的内容 1898.6.11-1898.9.21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除“旧”布“新”)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教育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分析变法的内容,说说它们分别所产生的影响?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3、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 一项是( ) 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官治,取消旗 人特权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4、“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 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据 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 )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 (共28张PPT)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绪。1889年亲政。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为什么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光绪帝 支持的变法会失败?
2、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
派的利益,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②、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③、光绪帝没有实权。 ④、变法脱离群众。
公车上书 时 间: 1895年春 导火线: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 内 容: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 响: 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 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 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 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 则变,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 …… 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 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谊 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以恢复琉 球,扫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
4、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第一幕:粉墨登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意即“举 子上书” 。汉朝时,政 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 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 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 “公车”。 在这里,由于这次 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 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所 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 “公车上书”。
3、变法内容及作用:
类别 变法内容
进步作用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 裁撤冗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官,任用维新人士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 业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 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 教育 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 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思想的 新思想; 传播。 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的需求。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人教版(2017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课件_第6课 戊戌变法 (共32张PPT)

A)
①时务报 ②国闻报 ③知新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④直报
D.②④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
“政治制度”。这里的“政治制度” 应理解为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C.在思想领域里开展新文化运动
(
B)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课堂小结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探究研讨
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 地主阶级顽固派
得到哪些人的拥护?
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新课讲解 3、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 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 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光绪帝与康有为、梁 启超在一起
《明定国是诏》
新课讲解 2、百日维新
类 别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军 事 内 容 影 响
栽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 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 分子参与政权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严重
救亡图存
维新变法
序幕
公车上书
失败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
高潮
宣传变法
课后作业
任务一:完成《戊戌变法课后作业1》
任务二:预习下节课并解决以下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是什么?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典型例题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共29张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思想兴起
思想兴起
维新变法运动历程
政治实践
◎5、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宣传维新变法运动
运动兴起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 思想兴起政治实践◎5、戊戌变
公车上书 --揭开变法序幕
《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侵略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
宣传思想 梁启超 “法者,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共29张PPT)
维新派宣传变法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有利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变法运动做了思想准备(舆论准备)
高潮:戊戌变法
2. 光绪帝同意变法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②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③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
2. 百日维新的内容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国闻报》
《国闻报》
发展;宣传变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时务报》 强学会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
宣传思想
梁启超 (1873~1929年)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思想兴起
维新变法运动历程
政治实践
◎5、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宣传维新变法运动
运动兴起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 思想兴起政治实践◎5、戊戌变
公车上书 --揭开变法序幕
《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侵略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
宣传思想 梁启超 “法者,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共29张PPT)
维新派宣传变法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有利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变法运动做了思想准备(舆论准备)
高潮:戊戌变法
2. 光绪帝同意变法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②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③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
2. 百日维新的内容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国闻报》
《国闻报》
发展;宣传变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时务报》 强学会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
宣传思想
梁启超 (1873~1929年)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课件PPT

材料三 “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
材料四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诏令精简机构与人员,主要有:裁撤詹 事府、通政司等衙门...;裁撤湖北等三省巡抚...;裁撤...;仅京师一地被裁 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人”,以致“朝野震骇,颇 有民不聊生之戚”。
材料五 1898年9月4日,光绪帝先是罢免礼部六堂官,次日又拔擢谭嗣同四 人入值军机处,两次人事变动均没有征求过西太后的意见。数日以后,光 绪帝向西太后提出重开懋勤殿的提议,以维新党人组成新的决策机构, 这将使西太后的权力最终不保。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
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
光 绪 皇
变法。
帝
因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 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 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 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 做“公车”,故称为“公 车上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日本之于台湾,未加一矢,大言恫吓,全岛已割......故谓 割地之事是小,亡国之事是大......伏起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31岁
万 木 草 堂
34岁
公 车 上 书
38岁
广东南海人;
父亲、祖父都是清 朝官员
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怎样重大的转变?
时代的缩影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材料四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诏令精简机构与人员,主要有:裁撤詹 事府、通政司等衙门...;裁撤湖北等三省巡抚...;裁撤...;仅京师一地被裁 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人”,以致“朝野震骇,颇 有民不聊生之戚”。
材料五 1898年9月4日,光绪帝先是罢免礼部六堂官,次日又拔擢谭嗣同四 人入值军机处,两次人事变动均没有征求过西太后的意见。数日以后,光 绪帝向西太后提出重开懋勤殿的提议,以维新党人组成新的决策机构, 这将使西太后的权力最终不保。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
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
光 绪 皇
变法。
帝
因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 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 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 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 做“公车”,故称为“公 车上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日本之于台湾,未加一矢,大言恫吓,全岛已割......故谓 割地之事是小,亡国之事是大......伏起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31岁
万 木 草 堂
34岁
公 车 上 书
38岁
广东南海人;
父亲、祖父都是清 朝官员
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怎样重大的转变?
时代的缩影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 (共26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康有为 和 梁启超 , 邀请各省 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 求 变法 。史称“ 公车上书”。从此,维新变法 运动揭开了序 幕。
• 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 一次请愿运动,冲破了清朝政治舆论沉闷的 局面,在封建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地震动,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 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组织学会, 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等。
维新政治团体遗址—
强学会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在各地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是 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 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 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 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中外纪闻 强学会 励学斋 蜀学堂 南学会 兴儒会 农学会 国闻报 强学会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资产阶级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顽固派是如何对待维新 变法的?
慈禧
戊戌变法的结果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主要是强学会等学会,《时务报》和《国闻报》。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支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百日维新
在什么背景下,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 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 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康有为 和 梁启超 , 邀请各省 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 求 变法 。史称“ 公车上书”。从此,维新变法 运动揭开了序 幕。
• 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 一次请愿运动,冲破了清朝政治舆论沉闷的 局面,在封建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地震动,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 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组织学会, 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等。
维新政治团体遗址—
强学会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在各地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是 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 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 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 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中外纪闻 强学会 励学斋 蜀学堂 南学会 兴儒会 农学会 国闻报 强学会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资产阶级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顽固派是如何对待维新 变法的?
慈禧
戊戌变法的结果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主要是强学会等学会,《时务报》和《国闻报》。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支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百日维新
在什么背景下,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 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 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进口就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0“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
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
器。”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近代政治派别是( )
A.顽固派
•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什 么?(2分)
•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变法为什么会失败?(4 分)
• 1—5DBBDB
6—12CDCDB AB
• 13...⑴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2分)资产阶级维 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2分) ⑵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技,材料二主张不但 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技,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6分) ⑶义和团运动;(2分)太平天国运动;(2分)义和团 运动不反抗清政府,太平天国运动反抗清政府。(6分) 14.(1)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2
•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 道路
• 8、戊戌变法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重要改革 成果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9、“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一千
三百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第一年洋
• (2)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政治(2分)。
(3)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2分); ②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 情(2分)。
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榕树因为扎根于 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显出非常的 角度来看它。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 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 。志当存高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 上下而求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也,而不可夺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有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合抱之木 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故能成其私。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与之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材料三: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 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 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 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 清一统升庆平。 ──《拳匪纪实》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什么历史 运动?近代史上这个阶级还发动了哪个 运动?两次运动有什么最大区别?
(6分)
• 14.、材料一: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 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B.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 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
• D.邓世昌勇撞“吉野”号的气概
• 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 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 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 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 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 1、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 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 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2、“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 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行维新 的工作。”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 )
•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 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 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 的官职。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绪帝宣布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2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 方面?(不得摘抄原文)(2分)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的重要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2、洋务运动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化实践的起点,证明 此观点的重要理由之一是
A.其目 的是“自强”“求富” B.它创办了一批机器大生产的工业 C.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D.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 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 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 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 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 回答: (1)上述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4分) (2)在对待西学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不同? (6分)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 C,精减机构 D,裁汰冗员 • 6、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 7、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 B.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C.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 4、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 此揭开了( ) A.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B.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 C.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D.变法维新的序幕
• 5、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 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 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 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 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