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复习题

合集下载

22-23年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题目

22-23年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题目

方法论:思考一:谈谈学习本门课程对你写硕士论文有何帮助?思考二:结合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理论的认识。

思考三:你认为矛盾与和谐是什么关系?思考四:你觉得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有规律有可寻吗?为什么?历史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为什么?思考五: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性研究方法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与理论指导意义?思考六: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思考七:如何看待世界历史的现实本质和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大纲一、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文化自信为主题,选取适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身。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

并且当代社会实践和现实为开放性提供了现实基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状态。

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最本质的作用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

(1)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能够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生命力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结合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与形式被传承下来。

人文社会科学复习题

人文社会科学复习题

人文社会科学复习题1.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科学化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

2.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

双重属性是指科学性和价值性,双重功能是指科学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3.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1)坚持真理原则A 不受阶级立场左右B 不受个人观点左右(2)具体的研究方法A 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B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

C 抽象和具体方法。

抽象:是通过分析把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的属性抽取出来进行深入的研究,舍弃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掌握其共同的、必然的、和本质的东西。

具体,是指在理性思维中把事物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完整地再现出来的认识。

D 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历史,是指客观现实以及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逻辑,是指以概念、范畴、科学理论等思维形式对上述两方面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应和概括,即历史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

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价值分析法。

经济分析法:肯定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在阶级社会里,各门人文社会科学都有阶级性。

历史分析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毕生的科学研究中一直十分强调,分析任何社会问题都必须把问题置于它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

价值分析法:价值判断要回答的是事物的理想化状态。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致性。

4.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是什么?双重属性是指科学性和价值性,双重功能是指科学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a.科学性:必须从客观事物出发,秉持科学的原理和法则,按照科学的逻辑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复习试题(2015)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复习试题(2015)

1、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创立标志、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2、答:1)历史条件: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创立标志: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3)两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4)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1)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

(3)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越”。

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

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至多国,并进入了科学模式的探索时期。

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现实:(1)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4)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一系列根本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现实。

3、试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1、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在推进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使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以及其他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当时形成的诸多的社会主义思潮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总结

《一》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是什么?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4.“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4.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今天的启示4、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8、新经济政策的特征?主要精神?5.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再认识的主要观点。

6.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7.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果。

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9.“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

10.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是什么?9.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1.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基本经验教训。

十四、试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试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8.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有哪些?2.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总体评价。

3. 对苏联模式的成就、利弊分析与评价★试述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和弊病。

6、试述战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多次错过改革机遇及其影响,同时分析苏联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如何认识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17、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没能够全面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它是如何形成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的?3.评社会主义各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空想色彩,增加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成分的过程。

5.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举例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6.浅析苏东剧变与苏联模式的联系。

7.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分析当代社会主义改革。

9.列宁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二》1、当今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的两大挑战是什么?应如何正确应对这两大挑战?3、科学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是什么?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标志是什么?1、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那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2、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5、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包括那些要点?16、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包括哪些要点?其现实和理论依据是什么?6、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六、分析题试析当代世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与流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doc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doc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______ 阶段,二是_____ 阶段,三是——阶段。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______ 、_______ 、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3、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时代主题随之三度转换,其中,_____ 是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

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产生了两大哲学思潮,它们是:______ 思潮和______ 思潮。

5、美国“_____ ”的创始人鲁滨逊认为历史运动是由经济的、地理的、心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历史学的内容应当无所不包,历史决不仅仅是“政治史”。

6、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著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 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 _____ 、、 ___________ 三个时期, 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 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著作。

8、从20世纪上半叶从中国社会的实践出发,立足于带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实践本位观和群众本位观,为中国教育学的现代化和本土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

9、20世纪中期以后,两大科学部类的各个学科孤立发展的情况逐步改变,各种联系被逐步发现,出现了进一步把握科际联系,从而创造出一个综合性的“_______ ”体系的可能性。

10、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一是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_____ ;二是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_____ ;三是人本主义。

1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______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人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空想平均主义的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C.19世纪的庸俗社会主义D.19世纪初期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3.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A.圣西门B.亚当·斯密C.傅立叶D.欧文4.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A.柏拉图B.圣西门C.康德D.李嘉图5.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A.科学的品格B.实践的力量C.现实的意义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6.科学社会主义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C.共产主义者同盟上D.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8.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布尔什维克B.中国共产党C.共产主义者同盟D.德国社会民主工党9.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0.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著作是()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共产党宣言》C.《资本论》D.《费哥达纲领批判》11.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通过社会改良实现的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12.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这说明(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13.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14.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1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C.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16.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A.波兰人民共和国B.巴黎公社C.苏维埃俄国D.中华人民共和国1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B.恩格斯C.马克思D.斯大林18.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开始于()A.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C.新中国成立之后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之后1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2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1.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 )A.无产阶级先锋队B.工农联盟C.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民主2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2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A.人民当家作主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和压迫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25.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2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27.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A.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C.什么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C.政治腐败蔓延D.杰出人物的产生29.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A.阶级性和先进性B.革命性和斗争性C.先进性和科学性D.先进性和革命性3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技术社会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社会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在东方的国家里,较早使用“科学”这个名词的国家是(B)。

A.中国B.日本C.韩国D.新加坡2.STS获得蓬勃发展,形成世界范围内的STS研究与教育高潮的时间是(D)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试图描述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结构的第一人是(B)A.开普勒B.培根C.圣西门D.亚里土多德4.顾炎武《日知录》中,“社”是古代的一种(A)A.乡村基层组织B.乡村组织C.城市基础组织D.城市组织5.传统意义上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是(B)A.库恩B.斯宾塞C.圣西门D.恩格尔6.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是(D)A.马克思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7.美国和(A)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两大发源地。

A.英国B.日本C.德国D.前苏联8.全美STS协会的所在地处于(B)A.康奈尔大学B.宾夕法尼亚大学C.斯坦福大学D.里海大学9.按照交叉学科的形态划分,信息科学、协同、突变论等属于(D)A.综合学科B.新兴学科C.边缘学科D.横断学科10.(B )是棉花的最早种植者,有相当高的棉纺织和染色技术。

A.古埃及人B.古印度人C.古希腊人D.古巴比伦人11.被称为“古代科学巨匠”的是古希腊时期的(C )。

A.亚里士多德B.欧几里得C.阿基米德D.阿波罗尼12.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中药学著作是明代李时珍的()等。

A.本草纲目B.神农本草经C.天工开物D.医学原理13.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的出现,是(C)A.第一次技术革命B.第二次技术革命C.第三次技术革命D.第四次技术革命14.下列组织中,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是(B)A. 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院所B. 大学的科研组织C. 企业建立的科研组织D. 民间建立的科研组织15.三门峡水库问题主要出在(A)A.科学认知不足B.技术本身C.社会问题D.文化问题16.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综合实践模式、历史主义模式和(A)A.知识论模式B.研究纲领模式C.实用主义模式D.学科发展模式17.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科学法是(B)A.俄罗斯科学发展学说B.科学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联邦法C.1998—2000饿罗斯科学改革构想D.关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18.突变理论主要以(A)工具进行研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题一.填空1.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2.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4.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如何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

5.从理论内容的角度看,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四大系统。

6〃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马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

7.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莫尔针对英国的“圈地运动”,提出了“羊吃人”的不朽名言。

8.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采用文学游记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

9.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

10.中期空想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

11.中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12.中期空想社会主义是带有小生产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

13〃欧文首次用经济学原理揭示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提出剩余产品的概念,初步接触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4〃傅立叶正确指出1825年(英国)第一次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15〃傅立叶天才地预见到资本主义竞争必然导致垄断。

16〃圣西门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冷酷的利已主义。

17.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付诸于实践的第一人是欧文。

18。

第一次把公有制同大生产联系起来的是欧文。

19〃康帕内拉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光荣”的思想。

20〃傅立叶提出每个人都有劳动的权利。

x21〃巴贝夫提出“人民革命”和“人民专政”的思想。

22〃巴贝夫最早提出消灭三大差别的观点。

23〃圣西门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及其实现目的手段的表述与今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极其相似。

24.第一次初步提出按劳分配思想的是圣西门。

25〃傅立叶第一个“确立了劳动和享受的同一性”这一社会哲学原理。

26〃圣西门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消亡的思想。

27.思格斯称赞傅立叶第一个表明“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28〃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9.科学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30.马克思、思格斯根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条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至少在英法德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

31.列宁依据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论,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32.1921年3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行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33.列宁晚年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

34.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的实质是通过剥夺农民和牺牲农业毁灭农民经济的办法来发展工业。

35.布哈林认为:苏联在相当时期内将是“落后型的社会主义”。

36.布哈林最早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

37.列宁认为合作制是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最好途径。

〃38.斯大林时期肃反严重扩大化的思想根源是其“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化”的观点。

39.斯大林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阶级斗争扩大化,极大地丑化了无产阶级专政,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40.斯大林1936年宣布已建成社会主义,1938年明确提出五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

41.斯大林任苏共总书记期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最长一次相隔13年才召开。

42.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坚持指令性计划制度,其主要特点为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强制性。

43.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44.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一次浪潮发端于1950年初南斯拉夫。

45.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南斯拉夫首先突破了苏联模式,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南斯拉夫国情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

46.东欧剧变开始于1989年的波兰。

47.戈尔巴乔夫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奋斗的目标,实质上是要建立“民主社会主义”。

48〃1991年8月19日,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举事,最后失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49〃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50〃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于从思想理论上清理“左”的教条主义,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51.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12月18日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开始。

52〃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53.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并系统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地概括和全面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54.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5.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现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6.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

57.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事,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六大确定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5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思想列入党章,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5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6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判断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人物也多是有产阶级知识分子,因而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2.空想社会主义极大地启发了无产阶级的觉悟。

√3.空想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甜蜜补充。

×4.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麻痹了无产阶级的斗志。

×5。

从十六世纪初至十九世纪初随着无产阶级日趋成熟,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越来越趋于消极和反动。

×6。

没有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7.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

√8.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

√9.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毫不相关的新思想体系。

×10.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11.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关于“黄金时代”的传说。

×12.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追溯到《诗经》的《伐檀》、《硕鼠》等篇章√13.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追溯到《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

×14.欧文提出“剩余产品”的概念就是后来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

×15傅立叶指出1825年危机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遭到思格斯的否定×16.博立叶天才地预见到资本主义竞争必然导致垄断。

√17.马克思否认了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18.马克思承认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19.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可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0.亚当〃沙夫认为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的选择是正确的。

×2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只是战争环境的需要。

×22.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使苏俄迅速恢复了经济。

√23.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使苏俄经济陷入困境。

x24战时共产主义”就是把“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商品经济”观点付诸于实践√25.“战时共产主义”就是企图在一个小生产占优势国家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26.列宁晚年主张社会主义要保留商品经济。

×27.列宁晚年主张在过渡时期商品货币关系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

√28.列宁晚年认为,进入社会主义后有计划的产品经济将取代商品经济√。

29.斯大林认为:不实行充分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胜利。

×30.列宁认为:不实行充分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胜利。

√31.列宁晚年曾提出党政之间应有各自的职权范围。

√32.托洛茨基最早提出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基本规律”。

√33.托洛茨基最早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

×34.布哈林最早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

√35.布哈林“发财吧”这一口号的实质是右倾机会主义。

×36.布哈林提出: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是逐渐缓和直到“开始静息”,这是符合实际的。

√37.布哈林主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熄灭论”。

×38.斯大林支持布哈林“发财吧”的主张。

×39.斯大林主张“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40,斯大林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只是一种暂时的退却。

√41.“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只是一种暂时的退却。

×42.苏维埃政权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家的和平赎买。

×43.就主要倾向而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体制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44.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种错误的战略选择。

×45.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

√46.斯大林晚年有限度地承认商品经济。

√47.斯大林宣称价值规律的作用被严格地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48.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9.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0.毛泽东曾经主张:在所有制问题上,除了国营和集体经济外,还可以搞点私营经济作补充。

√51.毛泽东主张:正确认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52.毛泽东最早提出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命题。

√53.1956年初,中共中央宣布“知识分于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4.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实施。

×55.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是党内出了修正主义。

×56.“欧洲共产主义”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57.“欧洲共产主义”坚决反对暴力革命。

×58.“欧洲共产主义”是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人结合自己国情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59.“民主社会主义”是发达国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

60.“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61.“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通过议会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62.“民主社会主义”不排斥必要时走暴力革命的道路。

×〃63.“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