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和亲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消灭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南北方。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繁荣——“开皇之治”:人物隋文帝措施隋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史称“开皇之治”2.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出身门第,普遍士人虽有真才实学却常入仕无门。

(2)创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和差额选拔人才的制度。

(4)影响:①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②使普通士人有机会凭才能入仕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盛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认同。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名存实亡。

5.问题探究: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它们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两个短命的政权又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1)原因:相同原因:秦、隋两朝都实行了暴政,秦、隋两朝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走向灭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巩固统治:(1)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7.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 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2.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13.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初一历史下第3课盛唐气象练习题(附答案)

初一历史下第3课盛唐气象练习题(附答案)

1.在唐朝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知识点二民族交往与交融3.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4.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知识点三开放的社会风气5.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知识点四多彩的文学艺术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唐朝书法名家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欧阳询。

8.唐朝的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9.李白、杜甫在诗坛上享有怎样的赞誉?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随堂巩固案1.(2016•绵阳市)如图,两幅图是唐朝出现的新型工具,它们适用于(A )A.农业 B.工业C.商业 D.交通2.唐朝手工业发达。

下面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D )A.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B.造船、矿冶颇具规模C.青瓷、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D.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3.(2010年咸宁市)吐蕃人是我国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 B )A.维吾尔族 B.藏族C.哈萨克族 D.白族4.下图的两位历史人物体现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间的友好关系(A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像A.吐蕃 B.回纥C.南诏 D.突厥5.(扬州市趺中考)“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万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万头驯良的耗牛欢迎您!”这首藏族民歌中的“您”指的的是(B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C.李清照 D.金城公主6.为唐朝社会注入了生机勃发活力的因素不包括(D )A.国运昌盛,政局安定 B.科举选官等制度创新C.博大开放,汇纳百川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襄阳市中考)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B)A.汉朝时期 B.唐朝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8.(2016年齐齐哈尔)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诗篇,被誉为“诗仙”的是(A )A.李白 B.白居易C.杜甫 D.苏东坡9.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

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

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

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本文探索唐朝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远嫁尺带丹珠两次和亲的历史意义:和亲,作为一项民族怀柔政策,对唐与吐蕃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军事上,求得了边境一定的和平时期,人民能够休养生息;第二,在政治上,调整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关系,为唐王朝、吐蕃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交流。

标签:唐蕃和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意义贞观八年(625)年始,吐蕃提出与唐和亲。

起初唐朝不允,吐蕃出兵威胁,但在与唐朝的作战中铩羽而归,而后更坚定地向唐求婚。

唐太宗也认识到吐蕃实力强大,认为有必要以和亲来安抚吐蕃,以求得边境的和平,始开唐与吐蕃和亲的先河。

唐与吐蕃分别于641年和710年进行了两次和亲,拉近了唐与吐蕃的关系,两位公主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奉献结成了血浓于水的汉藏两族友谊桥梁,为唐、吐蕃的边境安宁、国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汉藏关系史上的丰碑。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

一、军事方面的影响和亲可以消除双方的对立状态,使边境安宁。

正如《旧唐书》中所载“思偃兵甲,遂通姻好,数十年间,一方清净。

”“金城公主,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

遂割深慈……”[1]但是,和亲的效果也许并不完美。

从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去世的十年间,吐蕃与唐没有发生冲突,虽然这与和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唐国力蒸蒸日上,而吐蕃正处于发展阶段,实力不足与唐朝相抗衡。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由大相禄东赞摄政,向吐谷浑扩张,并在大非川大败唐军,此时,文成公主仍然在世。

到了金城公主入藏(710)时,唐朝刚刚经历武则天临朝,政局不稳,周边的契丹、突厥、奚等皆起兵反唐,吐蕃实力强盛。

在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连年犯边,在“开元二年秋,吐蕃大将闉达焉、乞力徐等率众十余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渭等州,掠监牧羊马而去”“吐蕃既自恃兵强,每通表疏,求敌国之礼,言词悖慢”[2]、开元四年(716)吐蕃围攻松州、开元十五年(727)吐蕃攻入大斗谷随后移攻甘州,期间大小战争不断,直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会盟,战争才暂时停止。

唐王朝的和亲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唐王朝的和亲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唐王朝的和亲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作者:王锦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6期摘要:唐代和亲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是世所罕见的,和亲政策是唐王朝的对外政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仅维持了中原王朝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

唐王朝的对外和亲使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青藏高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更加完善,维护了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外交上的稳定形势。

关键词:丝绸之路;和亲;影响和亲亦称“和戎”、“和蕃”,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和亲作为历代统治阶级处理国家和民族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国历史上曾被广泛使用,从西汉到清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史书对于和亲的记载多有出现,但最盛莫过于汉、唐两代,汉代是和亲的开端,而唐代是和亲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大一统和强盛无不与其统治者所使用的政策有关,和亲便是其一系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籍记载,唐王朝与突厥、吐谷浑、吐蕃、奚、契丹、宁远国、回纥(后称回鹘)、南诏等 8个族(国)推行了和亲政策。

一、陆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唐王朝与突厥的和亲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突厥位于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隋时分为东西二部。

唐初东突厥强大,颉利可汗几乎年年入侵唐土,唐“边州略无宁岁”。

唐与西突厥的和亲,就是为了对付东突厥这一强敌,唐初的和亲政策,都是围绕如何消灭东突厥这一战略目标而制订的,因此,唐采取笼络西突厥,以打击东突厥。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西突厥统领叶护可汗遣使,向唐求主婚,唐以“权许其婚,以威此狄”为目的,“高祖遂许之婚”,后因东突厥从中作梗,和亲未成。

贞观二年(628 年),唐为离间东突厥,册封附属于东突厥的薛延陀酋长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嫁新兴公主到薛延陀”后未成婚。

唐与吐蕃两次和亲的区别

唐与吐蕃两次和亲的区别

唐与吐蕃两次和亲的区别摘要:在唐与吐蕃交往的过程中,有战有和,当然和平相处是两国关系的主题,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到吐蕃,历史上关于这两次和亲行为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认为她们都促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也加速了吐蕃社会的进步,但是我认为这两次和亲的区别还是很大,特别是在影响方面,以下将详细说明关键词:唐朝吐蕃和亲区别历史上对文成公主进藏的研究都比较多,也对这次和亲行为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唐朝初年的时候,中原政权日益强大,且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而西南地区正处于发展期的吐蕃,此刻迫切需要来自唐朝的技术和文化,因此吐蕃人一边向唐朝展示武力,一边向唐朝要求和亲。

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对此断然拒绝,松赞干布并不放弃,他一边在大唐周边攻城掠地,一边继续向唐朝求亲。

并且在公元639年娶了泥婆罗的尺尊公主为妃,将强大的泥婆罗也拉上了自己的战车,对唐朝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唐太宗此时为了准备征伐高昌,也不得不与吐蕃妥协,在公元640年答应了吐蕃的求婚,当然唐太宗也可能是出于限制吐蕃的目的,他没有把自己女儿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而是把任城王李道宗的一个女儿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1在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她带去了大量的人员和物品,特别是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她带去了农书、佛经、历法等等典籍,还有很多的乐师、技师和文士,之后她又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从中原吸引了很多的人才到吐蕃,这些科技和文化大大的提升了吐蕃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吐蕃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使得普通吐蕃人对唐朝的态度变得非常友好。

吐蕃从文成公主的和亲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但是唐朝反而是对吐蕃放松了警惕,而吐蕃在实力进一步增强后则连年掠夺唐朝边境地区,使唐朝损失惨重,因此唐朝这次和亲活动的目的可以说完全没有达到,只是直接的创造了一个威胁自身一百多年的对手。

当然文成公主本人在吐蕃享有很高的声誉,松赞干布对她也很尊敬,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又在吐蕃生活了三十多年,她死后,吐蕃给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表现了吐蕃人民对她的喜爱。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唐代和蕃史实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蕃和亲则是唐代和藏族的历史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将从唐蕃和亲的历史背景、唐蕃和亲的方式、唐蕃和亲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唐蕃和亲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唐蕃和亲的历史背景唐蕃和亲是指唐代与吐蕃部落之间的联姻关系。

在唐朝(618年至907年)期间,中国中原地区形成庞大的帝国,而在蕃族地区,吐蕃在青藏高原上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

为了稳定和加强两地区的关系,唐朝开始采取和亲政策与吐蕃部落加强联系。

二、唐蕃和亲的方式唐蕃和亲的方式主要是一些公主被送到西藏,和藏族的君主结婚,以此来加强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利益合作关系。

在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唐蕃和亲共有十次。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盘盘公主、文成公主和宽政公主。

盘盘公主嫁给了洛阳王,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松赞干布,宽政公主则嫁给了吐蕃的长颂贵族。

除了通过婚姻加强唐蕃关系外,唐朝还采取了印度佛教的手段,通过传授佛法和建造寺庙,加强影响力。

三、唐蕃和亲的影响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和藏族之间的关系得到加深和延长,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对西部地区的统治更加稳定。

在经济方面,唐蕃和亲的方式增加了唐朝与吐蕃贸易往来的机会,也使唐朝的经济更加繁荣。

在文化方面,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的文化和佛教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总之,唐蕃和亲是唐代对西藏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交往形式之一。

唐蕃和亲不仅加深了唐朝和藏族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藏族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和西藏地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成公主与吐蕃的和亲和她对西藏的影响

文成公主与吐蕃的和亲和她对西藏的影响

文成公主与吐蕃的和亲和她对西藏的影响公元7世纪,唐王朝意识到与西域地区的吐蕃王朝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性。

为了维持和平与稳定,唐朝派遣了一位王族公主作为和亲使者,她便是著名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的婚姻事宜成为唐朝与吐蕃王朝间长期合作的标志,同时也对西藏地区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和亲的背景与意义1. 唐朝与吐蕃王朝的关系唐朝与吐蕃王朝的关系复杂而纷繁。

吐蕃是当时西藏地区的主要政权,其疆域广阔,实力强大。

为了避免边界冲突和争端,唐朝选择与吐蕃王朝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以确保西域地区的稳定。

2. 和亲的意义和亲是指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来维护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在唐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和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通过公主的嫁娶,双方能够建立亲戚关系,增加政治和经济交流,促进贸易与文化的发展。

二、文成公主的和亲之旅1. 出嫁吐蕃文成公主,唐中宗与武则天所生的亲生女儿,容貌美丽智慧过人。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成为第一位被选为和亲使者的公主,并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

2. 与吐蕃王朝的交流文成公主由唐朝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抵达吐蕃。

在和亲之旅中,由于文成公主的聪明才智和外交手腕,她在吐蕃得到了极高的尊重和崇敬。

她不仅将唐朝文化引入吐蕃,还推动了吐蕃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文成公主对西藏的影响1. 文化传播文成公主的到来为西藏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文化传播。

她带去了唐朝的文化、宗教和艺术,为西藏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成公主使得西藏地区的宗教繁荣起来,佛教在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2. 社会发展文成公主的嫁入对吐蕃政权和西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传授给吐蕃人民许多先进的种植和农业技术,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提高了社会经济水平。

她在吐蕃地区修筑了许多灌溉和水利设施,改善了当地的水源供应与灌溉系统。

3. 西藏政治的改革和统一文成公主的到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藏地区的政治格局。

她的丈夫松赞干布是吐蕃帝国的建立者,而文成公主的出嫁使得唐朝对吐蕃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亩历史
第2期 版面设计/徐曼历史学堂
唐蕃和亲的影响
山东 张文英
张老师:
暑假期间,我观看了20集电视剧《文成公主》,把我带到了1300多年前的盛唐时代,走进充满神奇与诱惑的吐蕃社会,和文成公主一起经历了她所经历的一切。

她的美丽,她的学识,她的胸怀,她的追求,她的胆略,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联系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更觉得文成公主入藏不愧为“和亲”的典范。

老师能否就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再具体谈一谈?
您的学生:齐小薇 齐小薇同学: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朝廷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给蕃邦国王,以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无奈,有的出于自愿,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所使用,而唐朝的汉藏和同为一家,就是古代“和亲”的典范之一。

唐蕃和亲,对于唐朝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唐太宗曾说:“北狄风俗,多出内政,亦即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

”通过和亲,达到稳定边防的政治目的。

唐蕃和亲,给了双方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的机会。

随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下令臣民拜汉族的文士为师,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农技,种植谷物,学习演奏乐器,还派了一批又一批贵族子弟远赴长安学习。

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推行改革,吐蕃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整整30年间,边疆无事,汉藏和睦相处。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至今藏族人仍把她视为神。

这些祠庙和坟墓,成了汉藏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唐蕃和亲,对吐蕃的风俗习惯影响巨大。

如吐蕃人原是“毡帐而居”,在文成公主
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带头改变生活习惯,改穿汉装,效仿唐朝建筑风格,派遣酋豪子弟入国子监学习诗书等。

直到现在,西藏还保持了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唐代诗人陈陶记载:“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汉藏融合之深由此可见。

总之,唐蕃和亲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和亲有利于经济的交流,文化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它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

今虽不搞“和亲”,但“和为贵”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作者简介:张文英,山东桓台县实验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主持编写过《新教材详解》、《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诱思探究》、《中华学王》等多种教学资料,在《山东教育导报》、《中学政史地》、《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先后获得过市优秀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振兴淄博劳动奖章、市师德标兵等多项荣
1
·人教网·半亩历史版权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