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合集下载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

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

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

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

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

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

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

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

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

对于农村的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可以看到的变化了。

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

在奶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在里面住过很多次。

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

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

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

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一转变的多个方面,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转型1.1 城乡差距的缩小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逐渐开放,农村地区也开始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1.2 农民工现象的兴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成为了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一环。

他们离乡背井,进入城市工作,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在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3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2.1 义务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

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村孩子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竞争力。

2.2 高等教育的机会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素质,也为农村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人才。

2.3 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挑战尽管农村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教师资源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结构和农村社会变革3.1 农业转型与人口流动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另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3.2 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建立了覆盖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些举措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3 农村社会问题的挑战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自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来,中国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

首先,农村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经济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们的收入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同时,农民也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经济的腾飞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主要局限于农田劳作和传统的农村文化活动。

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农村社会的改革,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学校的普及和提高教育质量使得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使得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农村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普遍存在向城市转移的倾向。

然而,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家乡发展。

同时,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也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回流农村。

这种人口流动的变化不仅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增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活力。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改革开放的变革也带来了丰富的生活方式。

过去,农村居民的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生活节奏相对较慢。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了解和享受城市的文化和娱乐资源。

趣谈改革开放30年前后农村的变化

趣谈改革开放30年前后农村的变化

趣谈改革开放30年前后农村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

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从课外书上和老人们的谈话中,我也知道了不少30年前的事,这几天放假时,和几个小伙伴总结了一些30年问有趣的变化,从中可见一斑。

当然生活五彩缤纷,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装修像宾馆。

现在人越来越讲究住房质量,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简直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

一家两台大彩电。

有的一家还不止两台,免得一家人争频道。

家中有了“电影院”。

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已进入不少家庭,起码也有VCD机。

出门跟着轮子转。

以车代步,现在越来越普遍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轿车,彻底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难问题。

电话装在兜里边。

移动电话已不是“大款”身份的象征,连收破烂的蹬三轮车的也有手机,而且款式越来越小巧玲珑,不必专门提个“大哥大”包,只要装在衣服兜里即可。

衣着越来越靓丽。

现在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流行的靓丽衣服招摇过市。

奶奶也把婚纱穿。

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抹补拍婚纱照。

客人来了不做饭。

以前家庭主妇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忙活大半天还怕招待不周。

现在招待客人往往是上饭店,差的也上“大排档”。

在家也可以,只需一个电话,热菜便会送上门。

除夕围炉上酒店。

千百年来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团圆饭,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满,还要提前订桌呢。

买车买房敢贷款。

超前消费就是超前享受,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所以贷款买房买车行情看涨。

大学毕业自己干。

以前上了大学就是国家干部,就有了终身的“铁饭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改变,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连单位都不找,干脆自己当起“小老板”。

走出国门看新鲜。

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时尚,很多人还开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开洋荤。

老头老太舞翩跹。

当年最反对男男女女搂搂抱抱的老人,现在舞跳得最欢,天一亮就花枝招展到公园扭起来了。

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程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它初衷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而其中农村社会的变革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社会一直处于封闭和相对贫困的状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程。

首先,改革开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决定进行农业集体经济的改革,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和农田,掌握自己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政府也为农村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这些政策的推行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市场逐渐活跃起来,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

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教育和就业环境。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而改革开放后,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投入,农村地区的学校和教育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善。

这使得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为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支持。

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机会。

大量的农民工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为家乡和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来源。

再次,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多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和文化思潮的涌入,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最后,改革开放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流转问题、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等。

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地区面临着老龄化、留守儿童等问题。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生活和社会情况1.经济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经济总量较小的国家。

农村地区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而城市则相对较少。

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城市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较为有限,产业结构单一,人民生活水平也较为落后。

2.教育和医疗改革开放前,教育和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很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3.生活条件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简陋。

城市的居民多数居住在老旧的公房或者是集体宿舍,居住条件较为拥挤。

农村地区的房屋多数为土坯房或者简陋的小木屋,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民生活和社会情况1.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农民逐渐从农业转向非农业行业,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市则立足于加强现代产业的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

2.教育和医疗改革开放后,中国以教育和医疗事业为基础的社会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教育资源逐渐向农村地区延伸,农村孩子的教育机会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医疗服务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村地区的医院建设和医疗技术得到了提升,人民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3.居住条件改善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城市的居民开始普遍享受到了商品住房的分配,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农村地区也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农民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其他变化1.消费水平提升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得到了增强。

人们开始享受到更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购买力大幅增加,消费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2.社会文化变迁改革开放后,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人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国外文化和思想,开放的政策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至今已快35年,在这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十几年里,我因为尚未出生和年纪过小不能记事,没有看到它的变化,但后十几年里面,我是亲身感受到了它的变化了的。

因为出生在农村,所以对农村这十几年来的变化感受很深刻,下面我将从衣、食、住、行、用和休闲娱乐这几个方面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分别阐述。

一、衣小时候我家人穿的衣服很多都是我妈妈自己做的,夏天的短袖短裤和冬天的毛衣棉袄都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纯手工或者是用缝纫机做出来的衣服,布料材质、颜色、样式会是怎样的,而现在家里能找到的我妈妈做的衣服可能就只有冬天穿的毛衣和毛裤了。

另外一个对比就是雨衣,我小时候穿过蓑衣、戴过斗笠,可能有些人只是在古装剧里看到过这两样东西吧,这两样东西就是那时候的雨衣,除此之外,还有一样雨衣就是一张比较大的塑料纸。

大家再来看看现在的雨衣,穿起来美观、轻便、舒服,一般也不会漏水。

二、食小时候除了米饭以外,我吃得最多的几样东西是土豆、红薯和南瓜,每餐的菜大多是自家种的蔬菜,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桌上的菜才会多几样,也才会有荤菜,当然荤菜一般也是自家的腊肉。

那个时候特别期待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好东西,可以喝饮料,而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喝到的东西,现在几乎天天都能吃到喝到。

三、住回想我以前的家和周围邻居的家,好一点的也不过一层平房,大多是土房,很少有两层楼房的。

而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而且最低的也在三层,大多都是四五层的。

四、行这方面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道路的变化,二是交通工具的变化。

十多年前,我们那里还很少有公路,一般从家里出发都要走一段泥土路才能到公路,而我现在回家,下车后还不到50米就到家了。

以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都很少见,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摩托车,也有不少家庭拥有了汽车。

五、用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特别高兴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家的彩电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买的,因为动画片里的人物和动物终于有了颜色,我还记得我家买了彩电之后,邻居每天晚上都会来我家看电视。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大变身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大变身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大变身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改变了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不适当的生产关系;清除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体制障碍,放松了户籍限制,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促进了乡镇企业、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基础服务得到巨大的提高,这些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不仅有力推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和历史巨变,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下面我主要想从三方面讲讲这30年来农村的巨变:一农村改革模式的转变从农村改革开始到2003年前后,农村改革以“减弱控制”为主要特征;2004年以后,农村改革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农村公共品供应为主要特征。

党的十七大以后,农村改革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新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3年:以“减少控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模式。

我们对农村改革经验的概括着重于国家、集团和农民之间利益关系调整的得失成败。

农村改革必须打破来自国家权力对农民的高度控制,让农民依据市场关系自由地安排生产;在改革的关键步骤上,中央政府的决断具有重要意义;从改革目标的确立到最后实现,比之中央政府的率先行动,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推动制度创新,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从推动农村发展的政府行为方面看,除几次农产品价格调整出自中央政府之外,一些重要的改革行动最初都来自地方政府的创新性行动。

如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

农村发展的根本障碍,是我们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并大体延续至今的对农民实行的控制,农民应该享有的公正权利得不到保障和尊重。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农民权利变革。

1.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家庭联产承包制在1978年后迅速推广,当时的迅速变革固然与新制度符合农民利益有关,但从变革的可操作性上看,农民内部没有分化,利益要求比较一致,特别是精英分子的积极性很高,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

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

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

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

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

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

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

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

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
出现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
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
事。

对于农村的住房变化,这个
算是最直观、最明显可以看到的
变化了。

当年的建筑,土墙,灰
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
也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
象。

在奶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
这种房子,我也在里面住过很多
次。

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
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住土墙
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

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

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

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

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

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

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

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

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

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
思想观念。

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

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

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

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

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改革开放即将四十年,农村发展变化巨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把"三农"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制定了农村发展和惠民政策。

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辅农业,农民权益保护,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新农村建设,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使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民的收入将会增多,生活水平更加提高。

改革开放即将三十八年,虽然农民不断增收,但是与城镇居民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社会福利政策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很多农民对自身未来生活还存在很大顾虑,农民的收入都为了教育和养老两方面,很多农村当中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农村占全国的近70%,并且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付出了很大牺牲,所以,在国家工业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进一步向三农方向倾斜。

毕竟农业富则国家富,农业稳则国家稳!所以农村发展进程依然需要关注,更多的人才应当涌入农村建设当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