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__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管理资料】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汇编PPT文档54页

Thank you
【管理资料】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 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汇编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1917—1927)第一个十年,也称为 二十年代文学、“五四”时期文学。 第二阶段(1928—1937)第二个十年,也称为 三十年代文学、“左联”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1937—1949)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 三个十年,也被称为四十年代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
导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讫、 对象、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讫 从1917年初文学革命发端,到1949年7月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召开,这段文学史,习称中国现代文学史。 它上承中国近代文学,下启中国当代文学。
(二)研究对象和意义
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的文学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历史进 行研究总结的一门学科。 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 中国旧文学,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空 前伟大的转变,为一个新的文学世纪拉开 了序幕。所以人们最初也把它称作中国新 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 1、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 2、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 3、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二)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 的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 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 的文学’”。 “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 治、经济、教育、思想等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 程相适应, 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 与改造。 它所发生念与品格的变革。
四.文学观念的变文体叙述的创新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共54页PPT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文学的现代化开端

文学的现代化开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文化与文学已开始了民族存亡背景下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论证,许多观念的现代性变革,其起点在1898年前后发生。
甲午战争失败后,知识分子意识中的民族危机感日益强化,这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严复的译著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标举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以近代科学的眼光来思考民族命运,从人类世界的发展历史中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正面临被淘汰的民族危机,有了对自身的深深的不足感,于是有了强烈变革的要求,有了追随日本明治维新的想法,有了学习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自觉。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他所说的第二期的时间“从甲午战役到民国六七年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先导期基本一致。
这一历史阶段从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寻求变革,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
第一,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晚清王朝尽管在新政措施上左右摇摆,但还是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生产的法律。
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给予臣民言论、著作、岀版等有限自由。
1910 年颁布《著作权章程》。
1911年颁布《钦定报律》。
同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虽未及公布,但它是民国初年暂行民法典的蓝本。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明确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并且先后颁布《中华民国出版法》《中华民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注册程序及规费施行细则》,这些法律从制度层面保障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报刊、书籍等现代出版业的发展。
维新时期发生过作用的报刊传媒,在清末的十年里有了相当的规模,在民国更是大步地前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朱栋霖)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
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3、1937 ——1949年10月。
由于战争的影响,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 大块,文学呈现出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面貌,在国 统区、沦陷区出现了象沙汀、艾芜、张天翼、何其芳、钱 钟书、张爱玲等颇负盛名的作家。在解放区,则出现了赵 树理、柳青、孙犁、李季等作家。其中,赵树理的小说被 认为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真正的“诗界革命”要具备“三长”,“第一 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 之,然后成其为诗。”
2) 黄遵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 命的最早倡导者)
真正以诗人面目倡导诗界革命的是黄 遵宪,他大胆地把口语中的词汇和现代科 学知识的词汇写入诗中,用传统格律诗的 形式吟咏新的事物,并且能够创造出美的 意境。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00)
主编简介:
朱栋霖: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朱泉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栋霖
朱晓进
龙泉明
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 授从1917年——2000年中国新文学、发 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成就。
教案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常识,了 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和基本的历史经验。
作品阅读:要求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 代表性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 位有所了解。 分析能力: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各种历史现象 的分析,要求提高正确地观察和评价其中一些突出的 文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对主要作家作品的分析,要求 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案
《少年中国说》:——新文体”的典范之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梁启超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说:
“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今日 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
真正的“诗界革命”要具备“三长”,“第一 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 之,然后成其为诗。”
2) 黄遵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 命的最早倡导者) 真正以诗人面目倡导诗界革命的是黄 遵宪,他大胆地把口语中的词汇和现代科 学知识的词汇写入诗中,用传统格律诗的 形式吟咏新的事物,并且能够创造出美的 意境。 《杂感》: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1、 1917——1927年。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诞生了象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 郭沫若、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这 样—批举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
2、1928——1937年。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出现了如《子夜》、 《家》、《骆驼祥子》、《雷雨》等等一批饮誉文坛的杰 作,除了原有的一批作家外,活跃于文坛的又增加了象巴 金、老舍、丁玲、沈从文、曹禺、田汉、夏衍、艾青、林 语堂、梁实秋等大家,以及几位很有文学才华的作家,如 叶紫、萧红等。
教案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1、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 学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划分,因此,这 两门内容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现代文 学是在批判继承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因此,是同属中国文学这个大的框 架下同构但不同质的两种文学。
.教 案
2、文学理论课程 : 它与文学理论课程有着互为依托的关 系,文学理论课程的许多理论原理将在本 课程中得到运用,而现代文学课程中许多 文学现象,又将成为文学理论课程的重要 例证。
b、演幕外戏(分幕); c、 “幕表制”
三)、散文: 在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内,最有成就的文学 样式就是散文。 梁启超,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开创 了“新文体”,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思想评论、时 事政治评论、社会评论和文化学术评论文章,他 不以“传世之文”而以“觉世之文”要求自己, 文章融忧患、变革和爱国思想于一体,鼓吹政治 变革和对国人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 代表作:《少年中国说》、《新民说》、《说希望》
稿人队伍的扩大)
教案
第三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
学习要点:
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 孕育。
教案
I.诗界革命: 1) “诗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提出。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广东新 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 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 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导文体改 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 为《饮冰室合集》。
教案
2)徐 念 慈: 《余之小说观》 :
“昔冬烘头脑,恒以鸩毒霉菌视小说, 而不许读书子弟一尝其鼎,是不免失之过严; 今近译籍稗贩,所谓风俗改良,国民进化, 咸惟小说是赖,又不免誉之失当。”
“小说与人生,不能沟而分之”
教案
4、戏剧界革命: 陈独秀,1904年《论戏曲》: “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 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 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 成立了春柳社, 1908年,王钟声演出了根据英国同名小说 改编的戏剧《迦因小传》,该剧标志着国内新 兴话剧的萌芽。
教案
5、语言载体革命: 提倡“俗语”、白话,是许多知识分子的 共识,几乎形成了一个白话文运动。最早提 出这一观点的是黄遵宪,他主张“言文合 一”。以后如裘廷梁、陈荣衮、梁启超等都 提倡写作白话文章,只不过,惟有梁启超是 从文学的角度去提倡这一观点的,而其他的 主要是从维新的社会角度出发。他们的主张 为以后的五四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学习要点: 19、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历史背景; 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教案
一.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要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它以一种灾难性事 件的形式,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当我国在接踵而 至的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 甲午战争(1894年) 等历次侵华战争中一再受辱、国家存 亡系乎进退之际,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经济的、政治的、 社会的,等等)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 面对新的现实必然发生变化。
3、外国文学 : 它与外国文学也有很多联系,中国现代 文学是在自身求变的内因和在外国文学影 响下的外因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外国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作《中国现代文学30年》钱理群、温儒敏、 福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吴
《中国现代文学史》 民大学出版社2000
教案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常识,了 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和基本的历史经验。 作品阅读:要求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 代表性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 位有所了解。 分析能力: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各种历史现象 的分析,要求提高正确地观察和评价其中一些突出的 文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对主要作家作品的分析,要求 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文字界于文言白话之间。
教案
3、小说界革命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 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 。
程光炜等主编 中国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郭志刚 孙中 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教案
“现代”的含义
语言上,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文学形式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 内涵、地位逐渐平等; 内容上,真正属于“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美学心理、审美标准。
现代文学的分期
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 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 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 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教案
“新文体” (又称“报章体”)特点:
教案
2、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 的,他以舆论界与文界的“陈胜吴广”自命, 倡导文界革命。 他学习日本政论家德富苏峰的文章,吸纳 西方古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的随笔体 文章,并结合中国魏晋文章的旷达,而实践创 造了一种“新文体”。
教案
《少年中国说》:——新文体”的典范之
教案
中国文学史观念的现代性萌动
1904年,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启动了新 的文学史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文学的标准:真善美
王国维: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美学观, 强调了“超然于利害之外”的“文学自己之价 值。 他建构了实实在在的文学本体新品质,他 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定位上解放出来,成 为本体自主的独立存在 。
教案
二)、戏剧: 这一时期,进行了戏剧改良运动,主要 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汪笑侬式的 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 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
教案
二是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在话剧当 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统称为“文明戏”。
“文明戏”特点:
a、剧作的革命色彩浓烈 ;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00)
主编简介:
朱栋霖: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朱泉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栋霖
朱晓进
龙泉明
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 授从1917年——2000年中国新文学、发 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成就。
教案
第四节
文体叙述的创新
学习要点: 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 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 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教案
一)、诗歌 :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 的诗歌社团,代表人物如高旭、马君武等等: 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以反清为主要特色,在诗 歌艺术上并无任何创新之处,并且,他们还在 宗盛唐之音、还是倾向江西诗派上发生过大的 争执。从黄遵宪倡导“我手写我口”到五四时 期,胡适尝试写作白话新诗期间,诗歌并没有 取得多少实质性现代化成就。
李贽:“童心”,“道不离人,人不
离道”,“人道即是天道”、“吃饭 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
朱 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裂变, 梁启超倡“新民”说。 所谓“新民”,就是新的 “人”的观念。 这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 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梁启超故居,位于广东 江门市新会茶坑村
20世纪中国文学和“人”的发现
教案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898——1917年)
教案
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