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案例90后小伙农村养殖泥鳅年入超600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陈红农村泥鳅的生态养殖“陈老板,xx建的养殖池准备投放泥鳅苗,急需2万条鱼……”6月21日上午,四川省泸州市纳西曲坝镇莲河村的泥鳅养殖者陈红又接到了泥鳅苗的订单。
陈红说,目前泥鳅苗很受欢迎,顾客几乎每天都买。
只是太忙了。
2013年,在外工作多年的陈红回到家乡创业。
经过几次调查和思考,他瞄准了泥鳅养殖。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试种和培育,陈红泥鳅养殖已从单一的成品发展到泥鳅苗种养殖一体化养殖。
今年陈红预计销售泥鳅苗50万尾,成品泥鳅1.5万公斤,预计直接经济收入约20万元。
辞掉高薪工作,去农场工作,偷老师的技能。
陈红曾经跟随他的同胞到福建的一家化工企业工作。
几年之内,他从一个学徒成长为公司的骨干,月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近万元,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
“一个300平米的鳗鱼塘,一年能卖6吨成品鳗鱼,毛收入54万元,每亩养泥鳅2-3万元……”2013年初,陈红陪朋友去工厂附近的农场,看到农场里一箱箱活灵活现的鳗鱼和泥鳅,陈红被农场火爆的销售场面深深震撼和吸引。
动手吧。
尽管家人反对,陈红还是高收入、稳定地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去了福建省长乐市的一个水产养殖场工作,月薪只有2000元。
白天,陈红跟着农场师傅搞养殖,下班后,他向农场师傅学习泥鳅养殖、销售等技术。
晚上,他还从养殖场借来泥鳅养殖的书籍学习。
7个月后,陈红初步掌握了泥鳅及相关养殖技术。
“目前市场上野生泥鳅很少,大部分依靠人工养殖。
泥鳅不仅受欢迎,而且还很贵,每公斤的价格在40元以上……”陈红回到家乡曲坝镇,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建一个池塘养殖泥鳅和鳗鱼。
创业初期,调整目标养泥鳅。
2013年3月,陈红回到家乡,投资10多万元,将自己4亩稻田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他从市场上买了近1000斤本地鳗鱼和300斤本地泥鳅,投入养殖。
由于黄鳝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几个月之内,陈红的养殖池内出现了大量的xx黄鳝,当年损失了3万多元。
“第一,养殖池没有经过严格消毒。
刘锦:养殖泥鳅创业有成

赛前 . 他 只借助 书籍 和 网络学 习 了 场 . 现在家庭 渔场 中入驻塘主2 2 人. 点 养殖技 术 . 用 一 亩 地 进 行 泥 鳅 养 开发 鱼 塘 2 4 个 . 新 的 农 家 乐 正 在 建 殖试验 . 对 于搞 大 规 模 的 养 殖 。 刘 锦 设 进 行 中。 ( 杭 前)
1 0 2 0 1 5 1 8 做好服务. 致富农民。
水, 并 更 改饲 料 投 放 比例 . 池 塘 最 终 摆 脱 了绿 藻 的 网扰 。 为了改善水质 .
划 书。 经 过初赛 、 复赛 , 刘 锦 最 终 获 刘 锦 在 河 面 上 种 植 了竹 叶 菜 .在 池 得 了 i等 奖 . 得 到创业扶持 资金1 万 塘 里 套 养 了 白 鲢 . 经 过 半 年 的努 力 . 元 在 比 赛 举 办 方 的牵 线 下 . 还 得 到 泥鳅 养 殖 终 于 获 得 了成 功 创 业 指 导 老 师 免 费 一 年 的 创 业 咨 创 新 是 创 业 中 必 不 可 少 的 要 询 创 业 项 目得 到 认 可 . 但 是 资 金 和 素 . 2 0 1 3 年 刘 锦顺 利 转 变 经 营 方 式 . 技术从何来 ? 刘 锦很犯愁 。 在 参 加 比 重 新 整 合 资 源 . 成 立 了 阳 景 家 庭 渔
蒋
致 富 服 务
编辑: 马i 痿( y l l d q r @1 6 3 c o n有 于 是 在 获 奖 后 的 第 二 天 .他 就 找 到 村 里 寻求 帮 助 没 想 到 当 地 也 非 常 看 好 这 个 项 目, 市、 镇、 村 三 级 领 导 就此 开 了现场 会 . 对 如 何 帮 助刘 锦 创 业 给 了 许 多建 议, 最终在市人社局 和村里 支持下 . 刘 仅 用 了三天 时 间 . 就 流转 土地 面 积近 刘锦. 2 0 0 9 年 大 学 毕业 后 返 乡 3 0 亩. 获 得 政 府贴 息 贷 款 2 0 万元 . 顺 创业 . 经过不 断学习与摸索 . 养 殖 泥 利 地 成 立 了 扬 中 市 阳 景 养 殖 有 限 鳅 终 获 成 功 目前 成 立 了 阳 景 家 庭 公 司 。 2 0 1 1 年4 月. 刘 锦 的 第 一 批 泥鳅 渔场 . 事 业 不 断 取 得 新 的发 展 苗 终 于 进池 了 说起创 业 的想法 . 刘锦 告诉 记 者 . 缘 自几 年 前 一 次 去 云 南 昆 明 出 差 的 经历 . 当地 好 多 人抢 着 购 买 泥 鳅 . 而 且价格卖到6 0 元 一 公 斤 当 时 他 很 惊讶. 泥鳅在他 家乡太多 了 . 价 格 也 远没 这么 高 . 他 想 如 果 把 家 乡 的 泥 对 于 一 个 以 前 没 从 事 过 农 业 生 产 的年 轻人来 说 . 开 始 养 殖 泥 鳅 困 难 比较 大 虽 然 之 前 查 阅 了 养 殖 书 籍. 也 实 地 考 察 了许 多 泥 鳅 养 殖 场 . 但 还 是 碰 到 不 少 问 题 2 0 1 1 年 的 盛 夏. 连 日的 阴 雨 天 气 . 让 泥 鳅 池 塘 上 鳅 运 到 云 南 去 卖 肯 定 会 赚 大 钱 但 漂 满 了 绿 藻 . 严 重 影 响 了 泥 鳅 的 生 当 时 只是 想 想 . 并 没 付 诸 行 动 长. 一 时 间刘 锦 手 足 无 措 村 里得 知 2 0 1 0 年4 月的一天 . 刘 锦 得 知 江 此 事 后 . 帮他联系 了泥鳅养 殖专家 . 苏 省 镇 江 团市 委 举 办 “ 青 春 镇 江 梦 市 农 委 专 家 多 次 到 基 地 给 予 技 术 想起 航 ” 首届 镇江青年创 业大赛 . 经 过 几天思 考 . 他 报 名 泥 鳅 生 态 养 殖 参 赛 项 目。 经历一个月 的市场调研 、 养殖技 术学 习等环 节 . 做 好 创 业 计 指导, 终 于 发 现 是 由 于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而 造 成 绿 藻 泛 滥 通 过 多 次 的 换
小泥鳅腾起了'致富浪'

实用信息 ׀ PRACTICAL INFORMATION79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Jul.1th 2016小泥鳅腾起了“致富浪”致富人物:湖南省宜章县岩泉镇白洋塘村李格平致富项目:泥鳅养殖致富收益:亩产1500斤,一年2批,现在的市场价为25元/斤,一年可赚20多万元。
致富关键:把握好水温和PH值李格平曾经在外务工,开过铲车,做过搬运工,收入不高,家庭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一次,他在网上看到泥鳅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水中人参”之称,特别适宜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便远赴广州、湖南资兴市等地学习泥鳅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
2014年12月,李格平投资8万多元,在家乡租赁5亩地挖成池塘,从广东佛山引进了首批10万尾泥鳅幼苗走上了创业路。
但泥鳅对环境比较挑剔,对饲养技术要求苛刻,养殖伊始,由于缺乏经验,李格平养殖的泥鳅要么死亡,要么逃逸,要么被鸟和蛇吃掉,10万尾泥鳅幼苗存活率仅有30%至40%,当年赔了3万多元。
但李格平并不气馁,他渐渐摸索出门路:用豆腐渣、鱼粉等配成高蛋白的饲料,发酵后每天早晚准时进行喂养;最关键的是把握好水温和PH 值,如果养殖用水不达标,饲料的配方不合适,就会导致泥鳅烂嘴、白头甚至死亡。
干中学学中干,经过不断总结和调整,他终于得心应手,一池池泥鳅被他照料得十分欢实。
2015年10月,李格平加大投资力度,又购进15万尾幼苗,并在池塘四周围起了尼龙网以预防天敌。
还购买了一套测水温水质的设备,坚持每天测试,使泥鳅的存活率提高至70%。
李格平用的是生态养殖法,养出的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销路不愁。
他说:“每批泥鳅亩产1500斤,一年2批,现在的市场价为25元/斤,一年可赚20多万元。
目前,第二批泥鳅已销售了1500多斤。
”小泥鳅掀起了“致富浪”,李格平的致富路,正越走越宽。
(根据新农网资料改写)泥鳅。
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在餐馆打工的他,对农贸市场卖泥鳅的商机。
于是,他辞掉工作,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了5亩鱼塘,开始养起泥鳅。
现如今,小贺养殖场生意蒸蒸日上。
今年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突破600万元。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
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
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馆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千多元的*。
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
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市场。
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2000斤野生小苗,便开始养起了泥鳅。
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
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又养了一段时间,小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
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
无奈之下,他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
太和小伙养泥鳅年收入超百万

太和小伙养泥鳅年收入超百万 养殖技术获专利2014-10-31 07:26中国新闻网评论(0人参与)A -A +太和县坟台镇程旭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伸因小时候的爱好,对泥鳅产生了兴趣。
经过6年钻研,他研究出一套泥鳅养殖和繁育技术,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目前,他已给这项技术申报专利。
小伙爱上养泥鳅毕伸是坟台镇林庄村人,村庄周围沟塘多,沟塘里到处都有泥鳅的身影。
读小学时,顽皮的毕伸放学后不是回家做作业,而是与同伴一起捉泥鳅。
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泥鳅产生了兴趣。
初中毕业后,毕伸四处打听养殖泥鳅的“高人”。
经上网查询,得知河南省、天津市等地有大型泥鳅养殖厂,他一一登门,拜师学艺。
在自然条件下,泥鳅的繁殖成活率低,而在人工条件下却很高。
但是,人工繁育技术很难掌握。
毕伸一方面学习繁育技术,一方面更加重视实践操作。
2012年,他投资20余万元,在家乡的一个土塘里投放了450公斤泥鳅幼苗试养殖。
一年后,共产出成品泥鳅1200多公斤,还繁殖了一批泥鳅幼苗。
申请养殖技术专利试养成功后,毕伸扩大了养殖规模。
去年,毕伸流转土地20余亩,建了9个标准化的泥鳅养殖池,并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当年,销售收入达20万元。
今年8月份,河南省一泥鳅养殖户邀请毕伸前去进行技术指导,“根据产量,每亩每年收取4000元到5000元”。
去年12月份,毕伸在太和县水产局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把积累多年、相对零碎的泥鳅养殖技术,编写成《一种泥鳅的繁殖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泥鳅养殖技术,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
目前,这项专利技术已进入实审阶段。
太和县水产局局长梁贺告诉颍州晚报记者,农民申请养殖专利在该县尚属首例。
若该技术专利申请成功,对太和县的水产养殖和农民创收,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记者曹亚伟通讯员方克奎。
重庆武隆陈明亿稻田里养泥鳅获取另外的财富

重庆武隆陈明亿稻田里养泥鳅获取另外的财富帅小伙田里藏宝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重庆市武隆区的陈明亿,看中了家乡的稻米,一时冲动回乡创业,却遭遇重重困难。
阴差阳错赚了点钱,让他以为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干,却没想到差点倾家荡产。
创新是一切进步的源泉,要想赚钱,就要和他人不一样。
只有做他人没做的,才会有意想不到的丰厚收获。
看重庆市武隆区的陈明亿,如何从稻田里获取另外的财富。
(《致富经》20171114帅小伙田里藏宝)这里的山上有大片的梯田,而在这片梯田里,除了水稻,还有另外一种东西。
陈明亿:过来过来他就是陈明亿,这片水稻田就是他的,而在稻田里还有着他的另一种财富。
今天,这些游客来到这片已经收割过的稻田里,对陈明亿稻田里的另一种财富一探究竟,然而,即使是陈明亿自己,也不能确定今年的财富到底能有多少。
陈明亿:这个稻茬非常尖,因为是才割的,会割到我们的脚。
所以我们踩的时候尽量去踩稻子的中间,只要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问题,大家明白了吧。
游客:明白了游客们手里拿着的工具叫做鱼笼,是专门为今天的活动准备的,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到陈明亿藏在稻田里的财富呢?游客:没有,没有很快,游客们接二连三有了发现。
游客:有了有了虽然游客们玩的开心,但是,陈明亿心里却很紧张,因为游客抓到的鱼,并不是他真正期待看到的东西。
终于,一名游客有了新发现。
见到泥鳅,陈明亿总算稍微放下心来。
在这片稻田里,泥鳅是陈明亿财富的重要组成,去年,依靠着泥鳅,他卖出了200多万元,但是,陈明亿的泥鳅多数依靠自然繁殖,他也不知道今年能收上来多少。
这些游客都是受到陈明亿邀请来玩的,陈明亿经常在周末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他宣传和销售泥鳅的重要手段。
活动结束后,有很多游客当场把泥鳅买了下来。
游客:这泥鳅是在他们这里买的,30元一斤呢记者:30块钱一斤游客:对为了保证泥鳅的品质,陈明亿每年都只投入20多斤泥鳅改良品种,其他的都依靠田里的泥鳅自行繁殖,所以,每年能逮上来多少斤泥鳅,陈明亿心里也没有底。
张家敏:小泥鳅养成富民大产业

张家敏:小泥鳅养成富民大产业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5年第13期祝新华在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之乡”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只要提到养殖专业户张家敏,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这位泥鳅养殖大王,感谢他带领村民养殖泥鳅走上富裕路。
目前,银河村超过80%的农户养泥鳅,家家人均年纯收入过万元。
一、打工偷艺养泥鳅提到张家敏养泥鳅,那还要从他到养殖场打工说起。
1989年,张家敏从部队退伍回到农村老家,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发现城里人喜欢吃泥鳅,恰恰他们村里不冷不热的气候条件盛产野生泥鳅。
可是野生泥鳅的产量很低,于是他投资1万元在自家的池塘里尝试着把野生泥鳅通过驯化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
可泥鳅养了3个月快要卖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很多泥鳅纷纷生病——烂鳃,缺乏经验的张家敏束手无策。
那一年,张家敏泥鳅的死亡率高达80%,亏损6000多元,这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毁灭性打击。
从那以后,张家敏再也没有养泥鳅,种过水稻、打过工、也办过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勉强维持生计。
事情在13年后发生了转机。
2002年,一个韩国老板看中了银河村适合泥鳅生长的自然条件,投资建了一个泥鳅养殖场。
张家敏主动要求,到养殖场里替韩国老板打工。
说是打工,其实是“卧底”。
通过一年的摸索,张家敏不但掌握了养泥鳅的整套技术,而且还从韩国老板那里得知,在国内才卖10多元钱/kg的泥鳅,在韩国却卖到160元/kg。
2003年,张家敏又主动辞去了养殖场的工作,筹资10多万元在村里养起了6亩泥鳅。
他首先把泥鳅吃饲料的习惯从夜间驯化到白天,为了给泥鳅增加点美味佳肴,他在池子周围装上电灯,以便泥鳅捕食虫子。
可不知道一亩泥鳅塘到底喂多少饲料合适?饲料喂多了泥鳅吃不完,浪费不说,沉在塘底还容易污染水质,导致泥鳅生病;喂少了泥鳅吃不饱,长不快。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位做饲料生意的老乡跟他谈起一种能浮起来的膨化饲料,才把这个难题解决。
这种膨化饲料,泥鳅的吸收率达到95%以上,成本还低。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和很多地方一样,云南省原阳县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往外跑,但是有人却回来重新拿起了锄头,别人眼中没有效益的梯田,在他看来却是一片待开发的金矿。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
在江苏学习了二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李敏(云南元阳县人)回到家乡,看到从小到大玩耍的梯田变成荒地,里很不是滋味,决定租下一片地创业,虽然正值春耕,但是荒废的梯田并不少,从农户手中流转了30亩田,带动农户一起养殖泥鳅,春耕期间放到水稻田里养殖,可以实现生态循环种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小伙农村养殖泥鳅年入超600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下面分享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在餐馆打工的他,对农贸市场卖泥鳅的商机。
于是,他辞掉工作,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了5亩鱼塘,开始养起泥鳅。
现如今,小贺养殖场生意蒸蒸日上。
今年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突破600万元。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
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
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
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馆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
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
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
市场。
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
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2000
斤野生小苗,便开始养起了泥鳅。
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
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
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又养了一段时间,小
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
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
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
无奈之下,他
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
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
尽管卖的价格达到了每斤四
十多元,但整个收入也只有可怜的几千块钱。
这不但让小贺赔了
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虽然伤心,但小贺平静下来一想,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技术。
于是,他决定到浙江海洋学院系统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
善自己。
就这样,小贺破例成为了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名进修生。
2013年,学业完成后,因为有过泥鳅养殖的创业经历,小贺选择了在舟山重新创业。
就这样,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小贺和几位同学筹措了20万元,合伙承租了一处20多亩的鱼塘,走上了泥鳅养殖的创业之路。
为了能够尽快回笼资金,他们很快就养出了几千斤泥鳅。
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泥鳅拿到市场上卖,不但不顺利,反而还备受冷落。
原来是因为客户对初出茅庐小伙子们的怀疑态度,使得大量泥鳅积压,根本卖不出去。
为此,他们白天一边搞生产,一边跑市场。
为了能够赢得客户,他们甚至把泥鳅苗免费送给客户去养殖。
没想到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有了转机。
就这样,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售后跟踪服务,他们终于赢得了行业的认可。
2014年,他们的育苗量就有5000万尾,产值达到了150多万元。
经过了短短两年的泥鳅养殖再创业,现如今,小贺他们泥鳅兄弟养殖场的生意是蒸蒸日上。
2015年他们将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将突破600万元。
这几个90后小伙儿,已基本使这一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