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节日
陕西省春节祭祖传统习俗

陕西省春节祭祖传统习俗陕西省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因此在春节期间,陕西省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祭祖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陕西人民对祖先的崇敬,也展现了陕西独特的文化传承和风俗习惯。
本文将介绍陕西省春节祭祖传统习俗。
首先,陕西省春节祭祖的时间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或初二。
家人们会在这一天早早起床,清理祠堂、打扫墓地,准备祭祀所需的食物和用品。
祭祀之前,家人们都会穿上整齐干净的衣服,准备祭祀用的鞭炮和红纸。
接着,首先点燃鞭炮,以祈求祖先庇佑家人平安幸福,随后全家人在神桌前跪拜,向祖先行香敬奉。
祭祀过程中,陕西省的人们会端详祖宗牌位,叩首祷告并献上鞭炮、糕点、水果等食物。
然后,家人们会一同品尝祭祀食物,表示与祖先共食、共享天伦之乐。
在祭祀结束后,家人们会继续在墓地祭奠祖先,为逝去的亲人献上鞭炮和花束,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与祝福。
除了祭祀仪式,陕西省的春节期间还有一些特色的传统习俗。
比如,人们会在村庄的公共场所摆放传统舞台,表演民间乐曲和舞蹈,以庆祝春节的到来。
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会举办舞龙舞狮的活动,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展示狮子的灵活动作和舞龙的壮观场面,以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陕西省的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独特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比如,打团圆的游戏是陕西省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
家人们坐在一起,轮流互相射击纸团,射中的人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和鼓励,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民间表演,比如秧歌舞和皮影戏等,吸引了许多观众。
总之,陕西省春节祭祖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展现了陕西人民对祖先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这些习俗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祖先的智慧和奉献精神,也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社区的归属感。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习俗,让它们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陕西省文化独特魅力的象征。
陕西中秋节的习俗

陕西中秋节的习俗陕西中秋节的习俗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当地的特色习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陕西中秋习俗吧。
陕西中秋习俗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
不论贫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陕西的中秋习俗2016-08-17 21:54 | #2楼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陕西,赏月、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陕西的风俗作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陕西的风俗陕西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地方,有很多有意思的传统习俗。
从百里到千里的风俗各不相同,在陕西的不同地方也是这样的。
首先说说陕西的结婚风俗。
在陕西,结婚是一个很隆重的事情,婚礼通常会持续好几天。
在关中地区,新娘出嫁的时候,会有一个有趣的仪式叫做“挑花轿”,新娘会坐在一个美丽的花轿里,由很多人抬着走过村子。
而在陕西南部的秦巴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婚礼更特别,会有一些很有趣的庆祝活动。
再说说陕西的吃的文化。
陕西人很喜欢吃面食,比如油泼面、凉皮,还有泡馍等等,这都是陕西人的最爱。
在陕西北部的延安地区,因为地势原因,人们更喜欢吃一些不一样的食物,比如玉米面、高粱面等等。
介绍一下陕西的传统节日。
陕西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农历三月三的“播五谷节”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做一些祭祀和表演等活动。
再说说陕西的民间艺术。
在陕西有很多不一样的民间艺术,比如秦腔、皮影戏、腰鼓舞等等,每逢节假日或者庆典活动,陕西的民间艺术总是特别热闹。
在文章的末尾,我想和大家共享一个前段时间在陕西西安发生的有趣事情。
在去年的春节,我去了一趟陕西西安,赶上了当地的传统表演活动。
在西安古城墙旁,我看到了一场精彩的秦腔表演,演员们穿着古装,唱着古老的调子,把秦腔这一传统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陕西特有的民俗风情,也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陕西的风俗既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也有一些特别的地域风情。
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既凸显了陕西的历史底蕴,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陕西的风俗文化,感受这片古老土地的独特魅力。
陕西庙会会谱

陕西庙会会谱陕西庙会会谱西安1、西安市大雁塔庙会。
腊月初八释迦摩尼成道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四月初八释迦摩尼生日以下均为农历。
2、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东开通巷卧龙寺庙会。
四月初八释迦摩尼诞辰日每月初一和十五。
3、西安市西大街都城隍庙会。
每月初一和十五举行祈福道场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和寒食节十月初一举行度亡道场四月初八举行古乐演奏。
4、西安市南门内湘子庙街湘子庙会。
十一月初九日每月初一和十五日。
5、西安市大学习巷44号清真寺回民节日一月二十九阿舒拉日三月二十一圣记八月十日27登宵夜八月二十八拜拉特夜九月十三入斋十月八日盖德尔夜十月十三九月二日开斋节十二月二十日古尔邦节。
6、西安市小寨大兴善寺古乐演奏。
三月十六七月十五九月十九每月初一和十五及法会期间举行灌顶和火供仪式。
佛教认为灌顶能使弟子菩提心猛发佛性显露善根增长罪业清净等。
火供可增福延寿消灾免难。
7、西安市西影路铁炉庙村北1号青龙寺庙会。
四月初樱花盛开时.。
8、西安市西北一路152号广仁寺喇嘛庙会。
十月二十五腊月二十八到二十九三月二十六到二十八。
9、西安市伍道什字东街八仙庵古会。
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四月十四到十六每月初一和十五。
10、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春节庙会。
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
11、雁塔区三兆村无量庙会。
三月三。
12、雁塔区曲江新区春临村青华宫道观。
二月十五四月十四五月十三十一月十一。
13、西门里洒金桥香米园刘北池云居寺西五台庙会。
六月十五至十九。
14、灞桥区马腾空白雀寺庙会。
四月初八七月十四。
15、灞桥区狄寨镇社火游演.正月十五。
16、长乐坡庙会十字沟庙会。
三月二十九。
17、灞桥区新筑街道办新筑忙前会四月初八。
18、灞桥区新筑街道办杨贺村八仙鼓杨贺锣鼓春节期间。
19、灞桥区狄寨庞家村娘娘庙会.正月二十三。
20、灞桥区席王乡石家道村、刘村和莫灵庙村三村轮办每年一村老洞庙会。
二月初二。
21、灞桥区席王乡永丰街村关帝庙会树苗会.二月十三。
22、霸桥区席王街道办西张坡村万亩樱桃园节。
家乡的节日作文关于陕西榆林市

家乡的节日作文关于陕西榆林市一年中的节日榆林人最注重的还是春节。
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无论这些年俗有多么古老、程序有多么繁杂,但这片黄土地上的老老少少还是愿意年复一年地重温、上演。
榆林的年是用红色染成的,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色音符谱成的。
红灯笼、红窗花、红对联、红鞭炮、红被子、红鞋垫、红裤带、红内衣,闹红火用的红旗、红战鼓、红绸子、红扇子、红伞、红腰带、红袄子,姑娘抹的红口红,唢呐手用的红手套,长号上、鼓槌上系的红布条,吃的红烧肉、喝的红西凤、唱的红太阳、扭的红五角图案,给闹红火的人们赏的红苹果、大红枣、红皮鸡蛋,给娃娃包压岁钱用的红纸包,女人围的红围巾等。
哪里红色最艳丽,哪里的年气就最浓重;哪里最红火,哪里的人就最快乐!送灶君上天榆林人从过年前的'一个月就开始准备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元宵、闹秧歌、转九曲、观灯、放花才算基本结束。
榆林人讲究过富年,对于年货的准备极为重视。
腊月里踏进集市,会看到一派热闹非凡的红火景象。
腊月二十三是恭送灶王爷、灶王奶奶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家家都要杀只鸡(据说它将成为灶王爷的坐骑)、上供香,恳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关于祭灶糖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这种糖很甜,让灶君和灶王奶奶吃了之后就不在人间搬弄是非。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糖很粘,可以把灶君和灶王奶奶的嘴粘住,让他们不能乱说话。
腊月二十三榆林人要送灶君上天。
农村有些地方吃一顿猪肉烩粉捞饭,有些地方吃一顿杂面,燃放爆竹,送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上天。
年茶饭临近过年了,最具特色的就是忙前忙后做那些年茶饭。
从早晨到傍晚,碾米磨面、做豆腐、杀猪宰羊、卤肥肉。
年茶饭种类繁多,有茶有饭。
茶食简单,将黄米碾成面方便炒熟,搅进去芝麻、花生、瓜子仁,再将杏仁泡甜炒干,碾成面搅在一起,喝时再煮熟,就着麻花当早点。
黄酒,也叫米酒,或浑酒。
而米酒专门为佐餐之用,做黄酒用黄米、软米或谷米按照一定比例兑好,用开水浸泡一个时辰,放在碾子上压成细面,然后入笼蒸熟,取出放凉,再加入酒曲,也可以倒入少许白酒,一块搅好拌匀,放在密封的坛子里或盆子中,放置热炕头发酵。
陕西春节风俗习惯有哪些

陕西春节风俗习惯有哪些陕西春节节日风俗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
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
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
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
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
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关中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豆要蒸好多馍和包子,并准备礼馍。
礼馍分为三种:一种是媳妇要给娘家带的“大馍”,状如蜗牛壳,里面包的是菜油、干面、葱花合拌的馅;一种是带给不太走动的远方亲戚的“小馍”,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馍,做成老虎、小鸟、鱼等各种吉祥动物的形状,在馍顶部表面会用红色颜料点上红点,象征吉祥。
这些馍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初一讲究不出门,不能走亲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
初十到正月十五,称为“追节”,舅舅要带着灯笼和自家用面蒸的鱼到外甥家,给外甥“送灯”。
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妇和新生小孩的家里,要把自家蒸的花馍摆出来看。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
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
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
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年终于来临了。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
陕西省春节期间的传统花卉与盆景展示

陕西省春节期间的传统花卉与盆景展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向往的团圆时刻。
在陕西省的春节期间,传统花卉与盆景展示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活动。
这些美丽的花卉和盆景作品不仅展现了陕西省独特的文化风情,也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年味儿。
一、传统花卉展示在陕西省春节期间的传统花卉展示中,牡丹花是最受瞩目的。
陕西省以其丰富的牡丹资源而闻名,每年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展。
牡丹花盛开时,五彩斑斓的花朵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不仅有各种品种的牡丹花,还有由花艺师精心打造的牡丹盆景,将牡丹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牡丹花,陕西省春节期间还会展示其他传统的花卉,如杜鹃花、桃花、梅花等。
这些花卉既有自然生长的,也有经过培育和修剪形成的盆景植物。
每一株花卉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搭配,展现出浓厚的春意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传统盆景展示盆景艺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陕西省春节期间的传统盆景展示更是将这一艺术推向了高潮。
盆景是通过精心修剪和塑造盆栽植物,使之呈现出自然山水或园林景色的艺术形式。
在传统盆景展示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盆景作品,包括山水盆景、庭院盆景、花果盆景等。
陕西省传统盆景展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在作品中,常常会见到中国传统建筑、古代文人雅士、民间故事等元素的呈现。
这些元素使得盆景作品更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内涵,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三、传统花卉与盆景展示的意义陕西省春节期间的传统花卉与盆景展示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通过展示各种传统花卉和盆景艺术,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此外,传统花卉与盆景展示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触动。
在春节期间,人们可以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欣赏到美丽的花卉和盆景作品,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也使得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总结起来,陕西省春节期间的传统花卉与盆景展示是一项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
陕西汉中的风俗介绍

陕西汉中的风俗介绍
1.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家人团聚,共叙天伦。
家家
户户都要做年饭,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守岁等。
大年初一
凌晨,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2.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汉中人过的传统节日。
这天晚上,家家户
户都要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吃完汤圆后,人们还要到街上去
看灯、观灯、猜灯谜。
同时还要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
歌等。
3.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4.中元节
中元节也叫“七月半”或“七月半鬼节”。
传说中,“七月半”是阴间的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
它是道教的祭祀节日;在民间
传说中,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有关;也有一说是纪念春
— 1 —
秋时期晋国的名僧盂兰盆会;也有一说是与佛教的“盂兰盆经”有关。
—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陕西的节日
篇一:陕西传统节日端阳节习俗
陕西传统节日端阳节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
广为流传的要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
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陕西也不例外。
陕西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
陕西人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
主要活动是送五毒肚兜、五彩缕、香荷包、雄黄等,悬挂艾
草,点雄黄酒,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
五彩缕香包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
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
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
《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五彩缕”顾名思义是由五种颜色的彩线合成的,据说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缕。
这大概是与中国的五行观念相联系的。
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中央黄土),《续汉书》载:“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饰门户。
故汉(汉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
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
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
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
当然比较
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荷包又称“香囊”。
端午节期间,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制
作香荷包的习俗。
在陕西,节前,各家各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香包,这种香包就叫“祛灾包”,有时是小孩的母亲自己做的,有时是小孩的祖母做的,有时是小孩的外祖母节前送来的。
香包的大小,形状没有规定,小则直径只有半厘米,陕西关中人称之为杏核,一般串在彩缕上。
大则直径有十多厘米,为红色,有彩色花边,一般挂在小孩的胸前,陕西人叫它钵盂。
还有小鸟、西瓜、柿子、辣椒等真是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荷包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又装有药材和香料,带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
最为有趣的是端午节这天,有些地区流行“抢荷包”的习俗,父母要叮嘱孩子将荷包藏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抢去。
抢荷包一方面是羡慕荷包制作的精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被抢者不能生气。
五毒兜肚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
五毒是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
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
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
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
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
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
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
有些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
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
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
小孩长大了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书起来。
有的还会转赠会别人,接受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般年轻人可能都不
会做。
悬挂艾草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艾草借以避邪。
艾草,又名“艾蒿”,是菊科多年生植物。
《本草纲目》说:“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
”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防病和治病。
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采之入药,可以防病治病。
艾草性温、味苦,煎服有止痢、止血作用。
晒干的艾草,是中国针灸术必不可少的药物。
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
《荆楚岁时记》载:“端午日,荆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
”可见这一风俗形成
不仅地域辽阔,时代也很久远。
按陕西关中人的说法,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
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讲述五月端午节时,蛇精白娘子因为饮了雄黄酒就现出了蛇的原形。
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端午节的早晨,陕西人一般要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哨子面。
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粽子,又称“角黍”。
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周处《风土记》和《本草纲目?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世多用糯米矣。
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风行全国。
但以地域而言,南方盛产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食品,花样繁多。
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馈赠亲友;北方人也根据当地的物产,制作黏秫米粽子或油糕。
现在粽子已经成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
不过每当端午节来临时,粽子仍然是最畅销的食品。
许多家庭还在自己制作粽子,欢度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