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国宝藏观后感
《国家宝藏》观后感作文 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最近央视出现的一个非常火的综艺,就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我花了一晚上看了两期,感受颇深。
首先,有十分有文化底蕴又不失颜值的文物,其中包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曾侯乙编钟、“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各种釉彩大瓶,每一件文物都穿越了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其次,还有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明星的助阵,加上主持人张国立的精彩演绎,让整个节目看起来即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高大上、有文化、有内涵的节目。
看节目看的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为古人的智慧而折服,为那些文物而感叹,也为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感动。
其中,我还非常喜欢第二期中的一段话:当一个伟大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很多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历史上,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因为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而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伟大的人。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人,不被人所知,也在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我们能说他们不伟大吗?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这个时代一定会很伟大。
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对历史、对文物、对每一份工作、对每一个职业都带有敬畏之心,努力做好自己该做好的每一件事。
《国家宝藏》观后感2《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即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首先,《国家宝藏》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还有4万密集弹幕。
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9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
这样一个文博体裁的节目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央视节目的年轻化,《国家宝藏》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和年轻人沟通,用年轻人关注的点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100

《国家宝藏》是一部关于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纪录片,通过展示一系列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遗址,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每一件文物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和遗址,如秦始皇陵、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这些地方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这些文物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每一个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此外,纪录片还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个文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有着深刻的意义,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国家宝藏》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它通过展示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宝藏观后感

中国宝藏观后感中国宝藏展览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盛宴,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这次观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宝藏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被这些宝藏中的精美工艺所惊叹。
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华丽的金器、玉器和铜器。
这些器物不仅表现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展示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例如,展出的一件黄金小盘,它细腻娇嫩的纹样和精致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仿佛可以看到古代工匠一丝不苟地打磨每一个细节。
这些宝藏的细腻工艺令人折服,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所敬佩。
其次,这次观展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展览中的宝藏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从陶瓷器到绘画艺术,从佛教艺术到书法篆刻。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展出的中国历代名画。
他们藏身于这一巨大的艺术殿堂中,将绘画艺术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展出的《千里江山图》,它将中国壮美的山水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可以让观者身临其境。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给我留下了美的享受,更向我展示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和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这次观展激发了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
在观展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大量唐代、宋代、元代等各个朝代的宝藏,这些宝藏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变迁。
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次观展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之,中国宝藏观后感是一场文化盛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宝藏的魅力与内涵。
通过观展,我对中国宝藏的精美工艺、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次观展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我深信,中国宝藏将继续成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让世界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
国家宝藏观后感300字

国家宝藏观后感300字国家宝藏观后感300字(精选11篇)国家宝藏观后感300字篇1《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机会,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庸俗一点说,也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保障精神文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为国家喉舌,中央台的这类文化节目还是很有质量保障的,绝对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众的关注,引起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国家宝藏观后感300字篇2回看第三季,有很多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居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
宝刻渊薮,汗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
守婆娑净土,乘雪域雄风,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逴跞古今,并鉴四大文明,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八表同风,开启中国大统一。
二千二百年秦始皇帝陵……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会为我们拥有如此烂漫的文化感到自豪,但对于“自家宝贝”我们大部分人却知之甚少。
回忆起我们看博物馆的'那些文物时,往往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
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却总是不求甚解。
更多的是对这些文物毫无兴趣的同胞,认为又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这又有什么好看的。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视角,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内涵,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国家宝藏作文

国家宝藏作文国家宝藏,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的代表之一,拥有着数不尽的珍贵文物和厚重历史。
每一件文物都有着其独特的故事和寓意,让人不断探究着它的来龙去脉。
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视角,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
在国家宝藏中,有着一件件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文物。
例如南京博物院藏品中的楚王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白塔寺出土的唐代箭袋、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青铜器等,都让人们对于历史的演变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端门两侧的石狮子、太和殿上的九龙壁和寿字、拱妃楼的砖雕和云板等,也让人们更能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国家宝藏中有着不少代表着世界历史文化的文物。
如敦煌石窟藏品中的《佛说法华经》、中央文物修复中心珍藏的唐三彩集瓶、南阳博物院所藏的汉代战马和金就藏野史等等,这些文物的存在不仅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瑰宝。
国家宝藏的珍贵文物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如山西博物院所藏的霸王别姬木版年画、河北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图和慈禧御制百寿图和灵隐寺所藏的《法华经》原卷等,这些文物往往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用途,记录了历史潮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历史背后的人类情感。
国家宝藏的文物还有着千姿百态的工艺魅力。
如山东博物馆所藏的青铜器、南京博物院藏品的陶瓷和瓷器、中央文物修复中心收藏的书画和金银器、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丝绸和织物等等,这些文物的制作手法、装饰特色和材料选择都代表着不同时期的特色和工艺水平。
国家宝藏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的代表之一,在文化和历史重要性上都无可替代。
这些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了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历史遗产,让珍贵文物的光芒永久闪耀在历史长河中。
国家宝藏读后感

国家宝藏读后感《国家宝藏》是一部让人无法忘怀的电视剧。
它以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为背景,通过展现文物的发现、保护和研究过程,向观众展示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它让观众对国家宝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剧中,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们不辞辛苦,不怕困难,为了保护国家宝藏,他们时刻奋战在一线。
他们不仅要在博物馆里对文物进行精细的保护工作,还要深入到各地进行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守护着国家的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在剧中,每一件国家宝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从古代的青铜器、瓷器到现代的书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它们见证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这部剧,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还可以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
同时,这部剧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是后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也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观众通过这部剧可以了解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文物保护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此外,这部剧还展现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成就。
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们不仅在国内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还积极参与国际文物保护事务,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部剧让观众对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也让观众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总的来说,《国家宝藏》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电视剧。
它让观众对国家宝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观众了解到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也让观众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希望这部剧能够继续传播文物保护的理念,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国家宝藏。
2024年国家宝藏读后感600字

2024年国家宝藏读后感600字
《国家宝藏》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段时空之旅,一次心灵的触动。
通过这部影片,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亲身经历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岁月,感受到了国宝背后的故事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这部纪录片以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为时间坐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我国文物事业取得的光辉成就。
影片中,我见证了我国从战乱到和平,从贫穷到富强,始终坚守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承的决心。
这些国宝不仅仅是物质的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影片中介绍的每一件国宝都让我为之震撼。
它们有的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风姿绰约,有的则是失散多年的游子,如今终于重回故土。
每一件国宝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无数宝藏,这些宝藏不仅仅是物质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的坚韧和毅力。
同时,这部影片也让我深刻反思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忘记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只有保护好我们的文物,才能让后人继续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国家宝藏》是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纪录片。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和尊重我们的文物,为我们的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国家宝藏有感600字(精选25篇)

观国家宝藏有感观国家宝藏有感600字(精选25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国家宝藏有感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国家宝藏有感篇1“请再翻慢一点,那么厚一本时间……”这首歌的词填得真是好。
正如《国家宝藏》的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爷爷所说:“一看到这酷炫的开场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
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对于一万年来说,它只是其中的一半;对于时代,对于社会,它是从禅让制到民主的变换,是从马车到飞机的进化。
人们总会遗失掉最初的美好,可是那些用历史铸成的文物不会——它们很忠诚,它们相信:我们铭记历史,我们终将不朽!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件展品——《千里江山图》仿佛就在述说这一切。
长达11米的画卷,浓厚却不俗的青墨五色,以及画师王希孟的精湛画功构成了这幅古代乃至当代的山水画巅峰之作。
说来有点可笑——让我真正记住这幅画作的,不是天才少年王希孟的绝妙画技,不是国宝守护人李晨的精彩演绎,而是画作上千年不褪的颜色。
很难想象,这幅古画上的颜色、色泽,乃至渔夫衣服的白色,竟都是孔雀石一类的上等宝石,经过长达20天的磨制才得以制成的,也难怪这幅山水画在平凡中却透露出璀璨。
我想,这些颜色定有时光的血脉,不然它们怎会“容颜永驻”呢?《千里江山图》令我惊叹,乾隆的“各种釉彩大瓶”让我钦佩……而那古老的石鼓却使我生出几许感动。
这十座石鼓上刻着从大篆到小篆的演变过程,是祖先留给子孙的宝藏。
但时间的沉淀让上面的700多个字,仅剩下300多个了。
它们很神秘,也很“残酷”。
是它们,让史学家司马光小小年纪就失了父亲,后来以此为动力,专注于研究史实。
我想:那流传至今的《资治通鉴》一定也记载了他一生的疼吧?“万物皆有灵”是啊,这些蕴藏着奥秘、交织着血与泪的古物怎能没有灵魂呢?我们这些年轻之人若不去保护、去倾听它们,岂不是有愧于为他们作出牺牲的前人和同胞呢?观国家宝藏有感篇2前几天,我好好欣赏了一番《国家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中国宝藏观后感今天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一些关于观后感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
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中国宝藏观后感1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
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
《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
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
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据悉,九家博物馆馆长将组成“国宝守护联盟”,亲笔签名的99套9张签名纪念门票套装将送给幸运的热心观众。
这组套票堪称“绝版”,早已全部启用电子门票的南京博物院专程为《国家宝藏》重制纸质门票,一周前新馆刚刚开放的湖南省博物馆为《国家宝藏》提前印制了新馆门票,节目以满满的诚意为观众准备了这份特别的礼物。
其实“签名套票”只是一个符号和代表,旨在希望更多人士走进博物馆。
除此之外,伴随《国家宝藏》的正式启动,一系列丰富有趣的主题互动将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在体验和交互的润物无声中建立情感的链接和时代的共鸣,让博物馆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传统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巡视员罗静说:“《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
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宝藏观后感2和男票在家看了《国家宝藏》一二,还有被神翻译神配音的《博物馆奇妙夜2》,看完了感叹,原来错过了那么多宝藏!我问闹闹,你不会是看了国家宝藏电影来安排线路吧?显然没有!不过冥冥之中,独立钟、三一教堂、富兰克林墓地都游览了,也像是寻宝一样。
《国家宝藏》和《博物馆奇妙夜》都有点像历史科普电影,需要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
编剧把美国重大人物和事件都编进了电影,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独立战争、刺杀林肯。
又想起《勇闯夺命岛》里提到的刺杀肯尼迪、登月计划、外星人事件的胶卷,包括《变形金刚》里也提到的登月计划。
看来美国人很喜欢研究自己国家的秘密啊。
我们在费城的时候,还花2美元买了一个独立宣言小礼物。
看了电影之后才打开看看,不过里面没有具体的《独立宣言》内容,缩印的签名版。
看看《独立宣言》的内容,“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生而为人的感觉该有多好。
《国家宝藏2》里有个情节,凯奇他们去法国寻找宝藏线索,在街头和警察谈孟德斯鸠。
突然想起来,怪不得法国人如此有优越感,认为法语如此美丽,还看不起山姆大叔,因为人家有卢梭、孟德斯鸠这帮子牛人,没办法,必须膜拜啊。
无论是《独立宣言》,还是《人权宣言》,都是人生而为人的基本保证。
文明的精神,才是社会进步的原因。
老外的博物馆,真的都很不错。
印象最深刻的是芝加哥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差不多是科学与工业扫盲博物馆。
很多可以参与互动的科学实验、纪录片、各种模型,原来博物馆可以这么好玩啊。
在此之前,我也没有去过多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
印象中的.博物馆都是落满灰尘不见阳光的地方,员工也都是处在颐养天年等待退休的年纪。
感受也都一样,没走几步就逛完了。
无论是十朝古都还是六朝古都,博物馆都这么小,真有点说不过去,难道因为文物都被掠夺了吗?也很遗憾,没有去华盛敦的史密斯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
估计去卢浮宫的中国人不少,不过在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时,很少遇到同胞。
旅行社的线路中,几乎也都很少安排博物馆之行。
说实话,电影总有相似之处。
《国家宝藏2》里面,总统从密室里出来后,看见的是一辆擎天柱卡车,瞬间串戏,柱子哥可以出场了。
凯奇和哈里斯的伦敦街头飙车戏,也有点《勇闯夺命岛》里旧金山追车的影子。
其中出现抢车的那个镜头,车主人就像是《勇闯夺命岛》里的悍马主人啊。
还有油桶掉落的情节,在《勇闯夺命岛》里掉的是水桶。
中国宝藏观后感3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
《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和自发进入博物馆的兴趣,从而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起联系。
然而,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并非易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不愁观众,仅有这些够了吗?不够。
一个博物馆是不是真正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看你用你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
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
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将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表示:“《国家宝藏》从全新切口进入文化节目,汇集了领域内顶级的资源,加上我们多年创新积累的经验,我们有信心打造出一个新的文化节目标杆。
”《国家宝藏》将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九件国宝。
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观后表示,《国家宝藏》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宝藏观后感4《国家宝藏》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宣传古代文物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全国九大博物馆的代表文物。
既了解了历史,又了解了文化。
结合明星守护人推荐和影视表演还原了当时文物诞生的初衷,也让我们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诞生的不易和难得。
《千里江山图》是宋徽宗时期的王希孟所作,宋徽宗赵佶欣赏十八岁的王希孟的画作,王希孟用青金石,赭石,孔雀石,砗磲等宝石作画五次才做出这幅千年不褪色的传世画卷。
把石头变成作画用的粉末工序繁杂,原材料寥寥可数。
技艺之精湛,材料之难得,为这幅传世名画增添一丝神秘色彩。
《各种釉彩大瓶》又名瓷母,十七种釉彩都集中在一个瓶子上,包括珐琅彩,青花等,纹饰精美,烧制过程复杂,难度很高。
温度很难把控。
成功烧制率0.23%,守护人王凯演技精湛,志愿者张珄解说全面完整。
《石鼓》上面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文字把中国人连接在一起。
梁家辉守护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忘记国家的文字。
还有守护国宝的梁家,梁家保护石鼓南迁和亲人分离,多年之后才得以相见。
中国宝藏观后感5利用电视媒体讲传统文化,最忌照本宣科、呆板教条,好节目一般会把生动故事和声画语言作为赢得观众的两大法宝,如能将二者互渗互糅便更加难能可贵。
《国家宝藏》表面上是说文物、讲历史,实质上是通过与国宝相关的古今故事来赓续民族文脉,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首期节目中选择的三件藏品不但件件堪称国家级珍宝,且在文化、艺术、物质几个领域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见节目在素材选择过程中的匠心所在。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节目通过舞台小戏的形式别开生面地还原了一个个动人的国宝故事,其间最沁人心脾的不是“物”而是“人”,以及这些人物所承载的民族精魂、历史风貌、文化担当与人格魅力。
在演绎过程中,还原历史与表达当下的融合虽还偶显生硬,但基本实现了“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有效互动。
可以说,节目组利用杂糅互搭的创新性思维,找到了文物与戏剧在大众传播中的契合点,把冷冰冰的远古器物掰开揉碎地精细解析、情感充溢地导入温度,让深蕴于国宝中的文脉精粹在故事的裹挟下润物无声地化人养心。
如果对文化类节目做些更高的要求,那便是希望可以跨越时空,完成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勾连和灵魂对话,使那些遥远的文化意象在当代“活起来”。
当然,这不是要牵强地生拉硬拽,而是用情怀、智慧和技艺在精神层面实现古今的无缝链接。
《国家宝藏》在每一件文物的叙述单元里都做了“前世今生”的创意设计,所谓“今生”便志在于此。
《千里江山图》卷之于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海涛,各种釉彩大瓶之于故宫志愿者团队,石鼓之于原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主任梁金生,分别存在着某种独具特色的传承关系,而节目对于每一种关系的解锁和升华,则令观众或叹为观止、或动容感佩。
主创团队有心的寻找、有力的表述、有情的抒发、有理的感悟,让每一件珍贵器物在无形中宛如一根文化红线贯穿历史、吞吐古今,焕发出生生不息、灼灼其华的时代气息,并富有生命力地绵延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