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研究领域
包括病原体鉴定、病害发生规律、抗病机制等。
重要性
农业植物病理学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体种类
1 真菌
包括霉菌、锈菌、腐霉菌等。
3 病毒
如烟草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
2 细菌
如黑穗病菌、细菌性斑点病菌。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
果树病害的预警系总结和展望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 深入,我们有望更好地应对病害问题,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病原鉴定
通过病原体形态、生物学特 性等进行鉴定。
病害监测
利用野外观测、实验室检测 等方法监测病害发生情况。
防治措施
研究病害防治的有效方法和 策略。
农业植物病理学应用实例
1
番茄斑点病的防治
利用合理的旋转种植、耐病品种筛选等方法控制病害发生。
2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
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发高效的防治措施。
《农业植物病理学》PPT 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农作物疾病的起源、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的科学。
写作目的
通过这份PPT课件,我们旨在向大家介绍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实例,以加深对 该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农业植物病理学定义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包括对植物病原体、宿主植物 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完整版农业植物病理学

1.病菌通常以菌丝和分生抱子在病稻草和稻种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2.小麦赤霉病后期病部出现的蓝黑色小颗粒病征是子囊壳.4. 一般而言,不同水稻类型〔指制!、粳、糯三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强弱次序:糯稻 > 粳稻 > 粕稻.5.棉花黄萎病在成株期常见病症有两类:普通型与青枯型 ,最近几年在江苏还发生一种落叶形 .6.甘薯黑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以厚垣抱子和子囊抱子在贮藏窖、苗床及大田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种苗或种薯内潜伏越冬.7.防治柑桔溃疡病建立无病菌苗圃要设在无病区或远离柑桔园2 3 km,砧木种子采自无病果实 ,接穗采自无病区或无病果园.8.柑桔溃疡病菌通常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的主要原因是因最初气孔尚未形成病菌无法侵入,后期多数气孔处于老熟型,中隙极少或闭和,病菌侵入困难.菌的无性世代现用的拉丁学名A .A、Pyricularia griseaB、Pyricularia oryzaeC、Piricularia oryzaeD、Magnaporthe grisea2.水稻白叶枯病菌主要从水稻D 0A、水孔B、气孔C、水孔和气孔D、水孔和伤口3.白菜型油菜上病毒病的病症为D.A、枯斑B、条斑C、轮斑D、花叶4.小麦赤霉病的病部前期长有—B.A、白色霉状物B、淡红色霉状物C、灰色霉状物D、黑色颗粒状物5.小麦赤霉病菌主要在小麦的A讲行侵染的.A、抽穗期B、齐穗期C、开花期D、灌浆期6.棉属抗枯萎病最强为B.A、陆地棉B、中棉C、海岛棉D、木棉7.目前防治水稻纹枯病最好的药剂为—B.A、多菌灵B、井冈霉素C、链霉素D、托布津8.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的__C.A、长蠕抱属B、德氏霉属C、突脐蠕抱属D、梨抱属9.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病部的霉层区别在于B 0A、前者粉红色,后者白色B、前者白色,后者粉红色C、前者无,后者有D、前者有,后者无10.在以下药剂中,防治作物疫病效果最好药剂为A .A、甲霜灵钮锌B、多菌灵C、托布津D、百菌满11.药剂防治柑桔疮痂病应在新梢D 喷药.A、完全抽出B、抽出1/3C、抽出1/4D、芽长1 2mm12.药剂防治稻曲病第一次最正确施药时期为D 0A、孕穗期B、抽穗期C、扬花期D、抽穗前3〜10天13.小麦赤霉病菌的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C .A、10〜15CB、12〜18 cC、15 〜20 cD、20〜25 c14.作物的疫病菌和和炭疽病菌可产生D 0A、分生抱子B、抱子囊C、前者产生分生抱子,后者产生抱子囊D、后者产生分生抱子,前者产生抱子囊15.引起作物锈病的病原菌为A 真菌.A、担子菌B、子囊菌C、半知菌D、接合菌1的不同的发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抗病性是有差异的.〔 V 〕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是从叶外表直接侵入.〔x 〕3.稻纹枯病病斑在高湿下可形成白色粉末状物.〔V 〕4.小麦散黑穗病属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可以有屡次侵染.〔x 〕5.玉米小斑病菌致病的主要机制是产生毒素.〔V 〕6.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只有核酸,没有衣壳蛋白.〔,〕7.玉米霜霉病不是国内检疫对象.〔x 〕8.凡有利于油菜财虫发生的气象条件,就有利于油菜病毒病的发生.〔V 〕9.棉花细菌性角斑病主要是在棉籽上越冬,以种皮上的带菌率最高.〔x 〕10.烟草普通花叶病主要是靠是靠财虫〔烟财、棉财〕,其次是机械传播.〔x〕11.金柑最抗溃疡病、橙类次之、桔类最感病.〔x 〕12.水月中病与蒂腐病是柑桔在贮藏期的生理病害.〔x 〕13.作物青枯病共同特点是萎焉、维管束变色和病部有红霉.〔x 〕14.作物炭疽病的典型病症的共同点是叶部产生圆形、中央灰白或褐色,边缘红褐色斑或深褐色斑.〔x 〕15.作物立枯病与猝倒病区别在于前者倒伏,产生淡褐色菌丝,后者不倒伏,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x 〕明综合治理水稻纹枯病.答:以肥水治理为中央,限制病害开展,适时药剂防治.〔1分〕⑴打捞菌核,带出田间烧毁;〔1分〕⑵选用抗耐病品种;〔1分〕⑶ 合理灌溉,科学施肥.灌水做到“前浅、中晒、后湿润〞,施肥做到施足基肥, 合理追肥,切记中后期生长大量施用氮肥;〔1分〕⑷药剂防治.防治指标正常的丰产田:分英末期丛发病率15%,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20%,生长偏旺的肥水田防治指标降低5%左右.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200ml 〔10%水剂100ml升〕加水60L粗喷雾.其他有效药剂亦可.〔2分〕 2.为什么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易发生变异答:由于稻瘟病菌遗传和生理的特殊性,有以下主要因素易引起稻瘟病菌致病力变异.〔以下每项1分〕⑴突变⑵异核现象⑶准性生殖⑷有性重组⑸染色体数目不等⑹类似转座子元件的存在1.水稻叶瘟褐点型与水稻胡麻斑病褐点型病症的主要区别是:胡麻斑病褐点型病症边缘模糊,与褐色叶枯病的区别是褐色叶枯为有时中央可见一黑点、淡褐色点、边缘黄晕较宽而明显.2.灌溉中,漫灌、用灌、深水灌溉均有利于水稻白叶枯菌的传播与侵入.3.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秆〔茎、基〕腐与穗腐〔枯〕等病症,但在南方各省主要是穗腐〔枯〕.4.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绣、秆绣三种.5.甘蓝型油菜病毒病有两类病症:黄斑型与枯斑型 .6.瓜类疫病病症共同特点引起根和茎基部水渍状腐烂,上部枝叶变黄萎篇枯死,维管束不变色,病部常有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与抱子囊 .7.棉花枯萎病主要是从根鞘直接侵入为小,也可从伤口侵入.1.水稻苗期最易感叶瘟主要发生在C.A、1-2叶期B、2-3叶期C、3-4叶期D、5叶期2稻瘟菌菌株对鉴别品种珍龙13致病的属B.A、中A群小种B、中B群小种C、中C群小种D、中D群小种3.水稻黑粉病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的C .A、UstilagoB、NoevossiaC、TilletiaD、Entyloma4.防治稻曲病第一次施药应在D为最适官.A、孕穗期B、抽穗期C、扬花期D、抽穗前3〜10天5.小麦锈病是典型的A传播病害.A、气流B、雨水C、昆虫D、种子6.小麦赤霉病菌主要以B 越冬.A、子囊壳B、菌丝C、分生抱子D、厚壁抱子7.玉米小斑病的病斑在高湿条件下可长出C .A、白霉B、黑霉C、灰黑霉D、红霉8.甘薯茎线虫的食道为.A.滑刃型B.垫刃型C.矛线型D.以上都不是9.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是C—.A. PhythiumB. CeratocystisC. PhytophthoraD. Alternaria10.油菜菌核病菌的毒素为D 0A、有机酸B、糖蛋白C、乙醇酸D、草酸11.棉花枯萎病菌主要是从棉花的B侵入的.A. 叶片B.根部C.花器D. 水孔12.柑桔类中最感溃疡病的是B 0A、金柑B、甜橙C、桔类D、柑类13.梨锈病菌没有 C 阶段.A.冬抱子B.担抱子C.更抱子D.性抱子14.防治作物的霜霉病,可用A.A、托布津B、甲霜灵钮锌C、多菌灵D、链霉素15.作物青枯病属_A病害.A、高温高湿B、低温高湿C、高温低湿D、低温低湿1.稻白叶枯菌可在一些杂草根围越冬.〔V 〕2.稻瘟菌毒素对水稻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作用.〔V 〕3.稻纹枯病病斑在高温高湿下可形成白色粉末状物.〔 V 〕4.麦类白粉病在天气潮湿的情况下,病部可产生大量霉层,干旱时那么不产生霉层.〔x〕5.玉米小斑病菌致病的主要机制是产生毒素.〔V 〕6.油菜菌核菌不产生分生抱子.〔,〕07.甘薯黑斑病和甘薯茎线虫病均为国内检疫对象.〔X〕8.油菜的病毒病在我国由5种病毒引起的,以TMV最多.〔X 〕9.棉花细菌性角斑病主要是在棉籽上越冬,以种皮上的带菌率最高.〔V10.烟草黄瓜花叶病主要是靠汁液擦伤传病,其次是靠财虫〔烟财、棉财〕传播〔X 〕11.金柑最抗溃疡病、橙类次之、桔类最感病.〔X 〕12.水月中病与褐斑病是柑桔在贮藏期的生理病害.〔V 〕13.作物青枯病共同特点是萎焉、维管束变色和病部有红霉.〔x 〕14.作物炭疽病的典型病症的共同点是叶部产生圆形、中央灰白或褐色,边缘红褐色斑或深褐色斑.〔V 〕15.作物立枯病与猝倒病区别在于前者倒伏,产生淡褐色菌丝,后者不倒伏,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X 〕1.简述暴风雨与洪水之后易发生白叶枯病原因.答案要点:〔1〕风雨造成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传播.〔2〕风雨造成水稻叶片的相互摩擦,形成伤口,利于病菌的侵入.〔3〕暴风雨水稻植株的生长,抗性下降.2.简述水稻纹枯病开展出现水平扩展与垂直扩展原因.答案要点:由于病菌的致病性、品种抗病性与气候条件,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开展,形成了两个较明显的水平扩展〔分英盛期至孕穗期,株、丛间横向扩展〕和垂直扩展阶段〔孕穗后期至蜡熟前期,从稻株下部向上扩展〕.5.简述柑桔对溃疡病的抗性机制.柑桔溃疡病菌一般只侵入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对刚抽出来的嫩梢、嫩叶、刚谢花后的幼果,以及老熟了的组织不侵染或很少侵染. 由于很幼嫩的组织的气孔尚未形成,病菌无法侵入.而老熟了的组织,原有气孔多数处于老化,中隙极小或闭合,病菌侵入困难.柑桔不同种类和品种对溃疡病感病性的差异很大,-般是橙类、沙田柚、柠檬最易感,柑类的蕉柑、温州蜜柑等感病较轻,桔类如年桔、朱红桔、四会桔较抗病.金柑、南丰密桔最抗病.研究发现主要是柑桔不同品种的气孔数目、大小及孔口结构有较大差异.感病的品种,其单位面积气孔数目较多,孔口通过开张较大;抗病品种单位面积气孔数较少,孔口通过开张较小.。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理论上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主要农作物病害的发病规律,提出相应的防病控病措施;实践上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症状,辨别常见病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鉴定植物病害的常用技术与方法,提高实际诊断植物病害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水稻病害(4学时)第一节稻瘟病(1学时)第二节水稻纹枯病(1学时)第三节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学时)第四节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恶苗病和稻曲病(1学时)本章重点、难点:水稻三大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重要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
植物病害症状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三者互作的结果。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水稻病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分布危害情况。
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和发病严重程度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重点掌握水稻三大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章麦类作物病害(4学时)第一节小麦赤霉病(1学时)第二节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1学时)第三节小麦锈病(1学时)第四节小麦黑穗病和小麦全蚀病(1学时)本章重点、难点:小麦三大病害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和三种锈病的侵染循环特点及药剂防治适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小麦病害总体发生情况,及小麦一般病害的典型症状和病原物。
理解小麦三大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
掌握小麦三大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杂粮病害(2学时)第一节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0.5学时)第二节玉米瘤黑粉病和玉米丝黑穗病(0.5学时)第三节甘薯黑斑病(0.5学时)第四节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病毒病(0.5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以及甘薯黑斑病等重要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其农业文明也历史悠久。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农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也出现了专业的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农业作物和花卉的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害虫对植物以及植物对害虫的影响。
它也讨论植物病理学检测、诊断、防治和病害预防控制的知识。
此外,农业植物病理学还研究农药的有效性以及植物病原体抗药性。
农业植物病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关于野生植物和农业植物的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寄生虫等病原体,从而帮助农民准确地诊断和控制各种病害,有效地在农业生产中挽救作物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农业植物病理学,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各种病原体的情况。
病原体可以分为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寄生虫等,它们都可能对植物造成伤害,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如果植物受到病害影响,我们要进行病害诊断。
一般来说,根据病害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病原体是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寄生虫等,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种类,确定害虫的具体病原体。
有了病原体的识别,我们针对性地将对此病原体有效的防治措施应用到农业植物上,这也是病害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环节。
目前,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是农药,它们可以有效控制害虫,但有时也会损害我们种植的植物。
因此,应当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度使用。
此外,有些植物病原体对农药产生了抗性,这也是农药疗效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农业植物病理学上也涉及植物病原体的抗药性的研究,并制定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以防止农药的使用不当。
本文所讨论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涉及植物病原体、病害诊断、防治措施以及农药使用等知识的学科,是农业生产中害虫防治和植物病害控制的重要学科。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良好的成果,有助于充分发挥植物的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136 农业植物病理学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代码:5136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讲授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薯类、果树、蔬菜等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并进行有关的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能掌握上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具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常见植物病害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教师提问与学生答疑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重要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鉴定、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实验技能。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门课程与“栽培学”、“育种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密切相关,学生应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
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应先修“普通植物病理学“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水稻病害一、学习目地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水稻生产过程中常见病害的发生种类,分清主要病害和次要病害。
“水稻三大病害“为本章重点讲授内容,学生应系统掌握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纹枯病三大重要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重点)1 症状(识记)2 病原物形态特征、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识记)3 病害循环(理解)4 病害流行因素(理解)5 防治措施(应用)(二)水稻病毒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恶苗病(次重点)1 症状(识记)2 病原物形态特征、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识记)3 病害循环(理解)4 防治措施(应用)(三)水稻胡麻叶斑病、水稻褐条病、水稻线虫病(一般)1 症状(识记)2 病原物形态特征、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识记)第二章麦类作物病害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麦类作物上病害发生的种类,系统掌握小麦“三锈”、赤霉病、白粉病田间诊断鉴定、病原物生物学特性、病害流行、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植物病理学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课程编号:101C2004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学时: 72学分: 4.5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它属于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完基础数学、物理、化学及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后开设的一门课程。
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操作与田间教学等几个环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病害防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学生在将来的生产实践中能够识别病害、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合理、科学的控制病害的策略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内外特别是我省病害分布概况和防治技术的进展状况,对各类作物的分布概况、栽培面积、病害的种类和为害情况有个统一的认识。
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各类作物主要病害的分布、为害情况、侵染循环、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等,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和科学研究。
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重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实物标本和观看幻灯片加强学生对主要病害症状的了解程度,在生产时间中遇到某一植物的病害时,能够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识别病害,制定防治策略的目的。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学时分配表第一章小麦病害7 1 6 14第二章水稻病害 3 1 3 7第三章杂粮病害7 1 3 11第四章棉花病害 3 1 1.5 5.5第五章油料作物病害 2 1.5 3.5 第六章葡萄病害 4 3 7 第七章果树类病害7 1 3 11 第八章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2 1 3 第九章茄科蔬菜病害 4 1 5 第十章葫芦科蔬菜病害 3 1 1 5 合计42 6 24 72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第一章麦类病害(时数8 )一、主要内容第一节小麦锈病(一)小麦锈病在历史上发生及为害状况(二)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特点(三)小麦锈病病原物(三)小麦锈病的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四)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因素(五)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二节小麦黑穗病(一)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在历史上发生及为害状况(二)小麦三种黑穗类病害症状识别(三)小麦三种黑穗病病原物(四)小麦三种黑穗病侵染循环规律(五)影响小麦黑穗病发生的因素(六)小麦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三节小麦病毒病(一)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在历史上发生及为害状况(二)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症状区别(三)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病原物(四)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的发生规律(五)小麦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第四节小麦全蚀病(一)小麦全蚀病在历史上发生及为害状况(二)小麦全蚀病症状(三)小麦全蚀病病原物(四)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五)小麦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五节小麦白粉病(一)小麦白粉病在历史上发生及为害状况(二)小麦白粉病症状(三)小麦白粉病病原物(四)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五)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第六节小麦赤霉病(一)小麦赤霉病在历史上发生及为害状况(二)小麦赤霉病症状(三)小麦赤霉病病原物(四)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五)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七节小麦纹枯病(一)小麦纹枯病在历史上发生及为害状况(二)小麦纹枯病症状(三)小麦纹枯病病原物(四)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五)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二、课程的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小麦锈病的周年侵染循环过程,小麦全蚀病的TAD现象,小麦黄矮病的侵染循环规律。
农业植物病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生长过程中受不良环境影响或受到病毒侵害、寄生,而使植物呈现病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现象。
2、无性繁殖:是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是指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产生孢子的方式。
3、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由细胞壁、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被的单细胞微生物。
4、寄生性植物: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营寄生生活。
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生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寄生植物抗病性:寄主抵抗病原物侵染或限制侵染危害的一种特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
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
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的…5、菌物的多型性:在菌物生活史中,有的菌物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
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6、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和植物自身遗传因子异常而导致的病害。
7、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的状态。
病状:在病部看到的状态。
病征:在病部上长出的病原体个体。
8、植物检疫:指由国家颁布条列和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害性病、虫、草传播蔓延的一项法规防治措施。
9、真菌: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膜,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
10、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的最低温度。
11、稀释终点:把病组织汁液用水稀释后,使病毒保持侵染能力的最大稀释度。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训报告

一、前言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防治的科学。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植物病害的理解,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训。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学习了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及病害防治方法等技能,为今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症状特征和病原物形态特征。
2. 掌握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及病害防治方法。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训地点: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四、实训内容1. 田间调查在实验基地,我们跟随指导老师进行了田间调查。
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观察,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症状特征和病原物形态特征。
例如,小麦白粉病在小麦植株上表现为叶片、茎秆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玉米纹枯病则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2. 标本采集与制作在田间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病害标本。
首先,要选择典型病斑,避免采集已干枯或腐烂的标本。
然后,用消毒的剪刀或刀片将病斑从植株上剪下,放入消毒的塑料袋中。
回到实验室后,将病斑放置在解剖镜下观察,了解病原物形态特征。
最后,将病斑制作成玻片标本,以便于观察和保存。
3. 病原鉴定通过观察玻片标本,我们学会了如何鉴定病原物。
例如,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物为白粉菌,其菌丝体为白色,分生孢子梗为褐色;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物为纹枯病菌,其菌丝体为淡黄色,分生孢子为椭圆形。
4. 病害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病害,我们学习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例如,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等;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等。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及病害防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植物病理学稻瘟病Pyricularia grisea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有发生。
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
随水稻品种抗病性和天气条件的不同,病斑分为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等4种。
节瘟主要发生在穗颈下第一、二节上,初为褐色或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
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并向上下扩展。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形成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并可延及整个谷粒。
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其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状物。
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稻谷上越冬。
因此,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借风雨传播到英苗或本田稻株。
病害控制:(1)种植抗病品种。
(2)减少病源。
(3)改进栽培方式,加强水肥管理。
(4)药剂防治。
其他有效药剂有富+-1号(稻瘟灵)、异稻瘟净、春雷霉素、多菌灵、克瘟散、嘧菌胺等。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症状病害症状有:普通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短侵染线,后沿叶缘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加长加宽而扩展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
病害循环:病菌主要潜伏于稻种表面、胚和胚乳表面,随病稻种越冬或随病稻草、稻桩越冬。
细菌病害都种子带菌。
传播: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病害控制:(1)杜绝种子传病。
(2)种植抗病品种。
(3)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
(4)药剂防治:叶青双、龙克菌、叶枯灵、叶枯净、链霉素等(5)生物防治。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
小麦锈病症状:三种锈病共同的特点是在叶或茎秆上产生黄色或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夏孢子飞散。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褐斑。
小麦锈菌的生物学特性:(1)严格的寄生性。
(2)高度的寄生专化形和变异性。
(3)气流传播流行的广泛性。
(4)孢子繁殖迅速,流行的爆发性。
(5)对温、湿度、光照比较敏感。
侵染循环:(1) 小麦锈菌以夏孢子随气流进行高空远距离传播。
(2)小麦锈菌以夏孢子在田间进行初次和多次重复侵染。
(3)三种锈菌的越冬,越夏方式和地区不同。
病害控制综合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
(2)实行抗锈基因合理布局。
在条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其他不同的流行区域实施抗病基因合理布局,以阻断病菌的侵染循环。
(3)栽培防治。
适期播种,避免早播,以减轻秋苗发病,减少秋季菌源。
月下地区要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的积累和传播。
(4)药剂防治。
在锈病爆发流行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大面积控制锈病流行的主要应急措施。
药剂拌种是在小麦条锈病菌常发易变区控制菌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小麦锈病的药剂主要有粉锈宁、戊唑醇、丙环唑、速保利等三唑类和嘧菌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可用于拌种或成株期喷雾。
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简单说一下小麦白粉病的症状?答:主要为害叶片,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白粉状霉层,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
病害循环病原菌的越冬和越夏:越夏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植物上越夏。
另一种越夏方式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
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
在新疆闭囊壳越冬。
传播和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高空气流作远距离传播。
病害控制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初侵染来源。
(3)加强栽培管理。
主要措施有:①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
②合理施肥。
③合理灌水。
(4)药剂防治。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1. 请给描述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答:小麦全蚀病主要为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第一、二节处。
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
病害循环: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
病原物的传播:典型的土传病害,引种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大小麦散黑穗病的病原菌以休眠菌丝在种子胚内越冬,气流传播,花器侵染的系统性病害。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穗部病害。
症状:此病是一种苗期系统性侵染病害。
病害循环: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沾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
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其中以土壤带菌为主。
病害控制:(1)种植抗病品种。
(2)杜绝和减少初侵染菌源。
(3)种子处理。
(4)加强栽培管理。
玉米黑粉病Ustilago maydis病害症状:此病为局部侵染病害。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任何地上部的幼嫩组织都可受害。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也可混在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越冬。
病害控制:(1)减少菌源。
(2)选用抗病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
(4)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②喷药防治。
甘薯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症状:苗期,生长期及储藏期均可发生。
主要为害薯苗、薯块,不为害绿色部分。
(1)苗期症状(2)生长期症状。
(3)储藏期症状。
病害循环:病菌以子囊孢子、厚担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
病害控制:(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选用无病种薯。
①无病留种田②精选种薯③种薯消毒。
(3)培育无病壮苗。
(4)安全储藏。
(5)选用抗病品种。
(5)加强栽培管理。
甘薯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1. 症状:可为害薯块、薯蔓以及须根。
以薯块和近地面的秧蔓受害最重。
薯块受害症状有3种类型:(1)糠皮型(2)糠心型(3)混合型。
2. 病害控制:(1)加强种苗检疫,选用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地,繁殖无病种薯。
(3)实行轮作,消除病残体。
(4)药剂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1.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
2.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
3. 病害控制:(1)选用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
(3)加强栽培管理(4)药剂防治。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1.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2. 病害症状:叶片发病,初为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病斑,有2~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黄色或灰褐色,边缘淡黄色;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
茎部发病,初为淡黄色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绕茎大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随后病斑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致使组织腐烂,髓部消解,皮层碎裂,故城白杆、霉杆等。
后期病部产生黑色菌核。
3. 病害循环:该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茎中越夏、越冬。
4. 病害控制:(1)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初侵染来源。
(3)改善油菜生态环境。
(4)药剂防治(5)生物防治。
油菜白锈病Albugo candida1. 症状:叶片发病,表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后呈黄色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隆起的白漆色疱疹,疱疹破裂后散出白粉。
幼茎和花梗发病,弯曲成龙头状。
2. 病害循环:病菌的卵孢子除在病残体中越夏外,也可混在种子中越夏。
越夏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染油菜引起初侵染。
在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冬季以菌丝或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
翌春气温回升,孢子囊随气流传播。
3. 病害控制:有效药剂有:瑞毒霉锰锌、退菌特、代林锌。
向日葵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1. 症状:根据菌核病的发生部位和症状可分为根腐型(立枯型)、茎腐型、叶腐型、花腐型。
2. 发病规律:此病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及种子间越冬。
向日葵列当Heliantus annuus L1. 症状:向日葵被列当寄生后,植物矮小,叶片变黄,花盘直径变小,籽实瘪粒数增加。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1. 症状:整个生长期均可为害。
田间常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黄色网纹型、黄化型、紫红型、凋萎型、矮缩型。
2. 给我说一下症状类型?答:同一病株可表现一种症状类型,有时也可出现几种症状类型。
无论哪种症状类型,其病株根、茎维管束均变为黑褐色。
病害循环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的短绒、种壳和种子内部,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担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称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
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
如耕地、灌水、大风。
侵入于发病: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由跟梢直接侵入。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症状: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
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普通型、落叶型、枯死型。
棉花苗期病害Thanatephorus cucumeris症状:棉花病害的种类很多。
主要分为两种:一类以引起烂种、烂芽、烂根、茎基腐为主;另一类以为害幼苗叶片和茎为主。
苹果和梨树腐烂病valsa ceratosperma maire症状:主要为害主干、主枝和较大的侧枝及辅养枝,致使皮层腐烂。
腐烂病的症状有溃疡性和枝枯型两类,溃疡性为主。
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主枝上。
发病初期,病部表面红褐色至暗褐色、水泽状、略隆起,以手压之病部稍下陷。
后皮层腐烂,常溢出黄褐色或红褐色汁液。
病组织松软,湿腐状,有酒糟味。
后期病部失去水干缩下陷,呈黑褐色,边缘开裂,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
在雨后和潮湿情况下,小黑点可溢出橘黄色或淡黄色卷须状孢子角。
病害循环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
传播和侵染:翌春,在雨后或高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便可释放出大量孢子。
由于孢子常与胶质物一起形成孢子角,所以,必须先通过雨水冲溅分散,然后随风雨进行大范围传播扩散。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叶柄、卷须、幼果、果梗及花序等幼嫩部分。
番茄病毒病Tobacccco mosaic症状:常见的症状类型有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3种。
病害控制:(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
(4)早期避蚜治蚜。
(5)弱病毒的利用。
(6)药剂防治。
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还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第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