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GB13690-2009《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依据GB13690-2009《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按物理、健康或环境危险的性质共分3大类:1、物理性质1.1爆炸物:爆炸物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76。
爆炸物质(或混合物)是这样一种固态或液态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其本身能够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而产生气体的温度、压力和速度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其中也包括发火物质,即便发火物质a)b)1.21.3内装强1.4氧化性气体氧化性气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79。
氧化性气体是一般通过提供氧气,比空气更能导致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任何气体。
1.5压力下气体压力下气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0。
压力下气体是指高压气体在压力等于或大于200kPa(表压)下装入贮器的气体,或是液化气体或冷冻液化气体。
压力下气体包括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溶解液体、冷冻液化气体。
1.6易燃液体易燃液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1。
易燃液体是指闪点不高于93℃的液体。
1.7易燃固体易燃固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2。
易燃固体是容易燃烧或通过摩擦可能引燃或助燃的固体。
易于燃烧的固体为粉状、颗粒状或糊状物质,它们在与燃烧着的火柴等火源短暂接触即可点燃和火焰迅速蔓延的情况下,都非常危险。
1.8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自反应物质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3。
化物质的物质和混合物。
1.9自燃液体自燃液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5。
自燃液体是即使数量小也能在与空气接触后5min之内引燃的液体。
固体氧化性固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0。
氧化性固体是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因放出氧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固体。
1.15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1。
a)易于爆炸分解;b)迅速燃烧;c)对撞击或摩擦敏感;d)与其他物质发生危险反应。
1.16金属腐蚀剂金属腐蚀物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8。
初级题库第三章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

第三章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危险品化学品指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化学品。
()2.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爆炸品指不受外界条件作用就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发生爆炸的物品。
()3.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气体是指在20℃和101.3kPa条件下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或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4.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液体是指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汽的液体。
()5.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迅速燃烧,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6.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氧化性物质是指本身可燃,通常能放出氧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7.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有机过氧化物指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对热、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
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
()8.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毒性物质指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
()9.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腐蚀性物品指通过物理作用使生物组织接触时会造成严重损伤的物质。
()10.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爆炸物指包括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和含有一种或多种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的爆炸性物品。
消防员考试: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

消防员考试: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1、单选按化学品的危险性分类,自燃固体指即使数量小也能在与空气接触后()之内引燃的固体。
(A)5min(B)10min(C)15min(D)20min正确答案:A2、判(江南博哥)断题自燃物品的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遇空气自燃性、遇湿易燃易爆性、积热分解自燃性。
正确答案:对3、单选下列不具有腐蚀性毒害性的气体是()。
(A)氢气(B)氧气(C)氨气(D)硫化氢正确答案:B4、单选许多易燃固体严禁与酸、氧化剂接触。
是因为它具有()的危险特性。
(A)燃点低,易点燃(B)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C)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D)自燃性正确答案:B5、单选易燃液体的主要危险特性是()。
(A)高度的易燃易爆性(B)蒸发性(C)热膨胀性(D)流动性正确答案:A6、单选下列属于氧化性物质的是()。
(A)氯酸铵(B)过氧化苯甲酰(C)氢化钾(D)三氯化钛正确答案:A7、单选下列属于有机过氧化物的是()。
(A)氯酸铵(B)过氧化苯甲酰(C)氢化钾(D)三氯化钛正确答案:B8、单选属于氧化性物质的是()。
(A)黄磷(B)金属钠(C)三氯化钛(D)氯酸铵正确答案:D9、判断题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氧化性固体指因放出氧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固体。
正确答案:错10、判断题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自燃液体指即使数量小也能在空气接触后5min之内引燃的液体。
正确答案:对11、单选对有机过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机过氧化物具有分解爆炸性。
(B)有机过氧化物具有易燃性。
(C)有机过氧化物具有伤害性。
(D)有机过氧化物危险性的大小与分解温度无关。
正确答案:D12、单选爆炸品主要危险特性不包含()。
(A)爆炸性(B)敏感性(C)殉爆(D)蒸发性正确答案:D13、判断题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有机过氧化物是热不稳定物质或混合物,容易放热自加速分解。
危险化学品法律法规及其危害

18 2022年1月21日
添加页脚
化学品分类—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年版)
易制毒化学品目录
危险化学品目录发(2015版)
1、酸类/3种 2、硝酸盐类/11种 3 、氯酸盐类/3种 4、 高氯酸盐类/4种 5 、重铬酸盐类/4种 6 、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类/15种 7 、易燃物还原剂类/16种 8、 硝基化合物类/11种 9 、其他/7种
• 所有可能损害机能的,可逆和不可逆的,即时和/或延迟的显著健康影响都包括在内
• 将化学物质划为特定靶器官/有毒物,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接触者的健康产生潜在有害影响。
• 分类取决于是否拥有可靠证据,表明在该物质中的单次接触对人类或试验动物产生了一致的、 可识别的毒性效应,影响组织/器官的机能或形态的毒理学显著变化,或者使生物体的生物化学 或血液学发生严重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人类健康有关
• 皮肤过敏和呼吸过敏而言,对于诱发所需的数值一般低于引发所需数值。关于需向致敏个 人告知某混合物含有某种特定过敏物的规定
6 2022年1月21日
添加页脚
化学品危害—健康危害
•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
• 本危险类别涉及的主要是可能导致人类生殖细胞发生可传播给后代的突变的化学品。但是,在 本危险类别内对物质和混合物进行分类时,也要考虑活体外致突变性/生殖毒性试验和哺乳动物 活体内体细胞中的致突变性/生殖毒性试验
添加页脚
化学品危害
• 健康危害/11项
急性毒性、皮肤腐蚀/刺激、严重眼损伤/眼刺激、呼吸或皮肤过敏、生殖细胞致突变性、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特异性靶器官 系统毒性(反复接触)、吸入危险
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要点

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危险品化学品指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化学品。
()2、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爆炸品指不受外界条件作用就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发生爆炸的物品。
()3、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气体是指在20℃和101.3KPa条件下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或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4、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液体是指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汽的液体。
()5、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迅速燃烧,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6、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氧化性物质是指本身可燃,通常能放出氧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7、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有机过氧化物指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对热、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
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
()8、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毒性物质指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
()9、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腐蚀性物品指通过物理作用使生物组织接触时会造成严重损伤的物质。
()10、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爆炸物指包括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和含有一种或多种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的爆炸性物品。
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其本身能够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而产生气体的温度、压力和速度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环。
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

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危险品化学品指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化学品。
()2、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爆炸品指不受外界条件作用就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发生爆炸的物品。
()3、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气体是指在20℃和101.3KPa 条件下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或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围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4、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液体是指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汽的液体。
()5、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迅速燃烧,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6、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氧化性物质是指本身可燃,通常能放出氧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7、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有机过氧化物指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对热、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
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
()8、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毒性物质指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
()9、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腐蚀性物品指通过物理作用使生物组织接触时会造成严重损伤的物质。
()10、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爆炸物指包括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和含有一种或多种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的爆炸性物品。
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其本身能够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而产生气体的温度、压力和速度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环。
中国GHS---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

中国GHS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简介2011年5月19日,北京召开中国GHS实施国际研讨会,由此全面推进了我国危险化学品统一分类标签的管理体系。
我国是一个化学品生产和进出口大国,实施GHS有助于我国对化学品实行正确分类和标记,这不仅能有效保护我国国民健康和环境,而且有益于我国的化学品进出口贸易和对外交流。
GHS英文全称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意为“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全球协调制度”。
GHS于2002年12月由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专家委员会通过,并随着执行经验的获得定期更新和改进。
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通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鼓励各国尽快执行GHS,以便到2008年使GHS获得全面实施。
国际GHS系统旨在对世界各国不同的危险化学品分类方法进行统一,从最大限度减少危险化学品对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是联合国出版的指导各国化学品危害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国际GHS共设有27个危害分类种类(如表1),包括16个物理危害分类、10个健康危害分类和1个环境危害分类。
每一分类均详细定义了分类基准、危害标示元素以及分类流程。
表1-27个GHS化学品危害分类GHS对于化学品的危险信息的表述手段有两种:标签和安全数据表(国内又称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GHS危害标签内容有6项,包括:1)危害图形符号;2)警示语;3)危害成分;4)危害警告信息;5)危害防范措施;6)制造商或供应商。
危害标签使用黑色象征符号加白色背景和红框的菱形图式。
当前各国化学品标签涉及的项目大致有35种,为进行描述,应选定主要的标签元素,这些标签元素包括产品名称、供应商名称、化学名称、表述危险的象形图、表述危险的标记字符、警示性说明和预防性措施等。
中国GHS的历程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GHS国家协调机制,最先由多部委联合实施,涉及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环保总局等10个部门。
企业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标准

企业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人员管理、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使用管理、采 购和验收、储存、废弃化学品处置和应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13495.1 消防安全标志 第 1 部分:标志GB 13690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通则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瓶装气体分类GB/T 1648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内容和项目顺序GB 17914 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 17915 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 17916 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T 17519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指南GB/T 27476.2 检测实验室安全 第 2 部分:电气因素GB/T 29510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31190 实验室废弃化学品收集技术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493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JGJ 91 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TSG R0006 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 人员管理3.1 实验室人员应具备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知识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包括:a) 熟悉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GB 15258 GB 15603 GB 15630 GB 16163b) 掌握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和安全操作规程。
3.2 实验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专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和危险化学品事故紧急处置能力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GB13690-2009《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按物理、健康或环境危险的性质共分3大类:1、物理性质1.1爆炸物:爆炸物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76。
爆炸物质(或混合物)是这样一种固态或液态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其本身能够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而产生气体的温度、压力和速度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其中也包括发火物质,即便它们不放出气体。
发火物质(或发火混合物)是这样一种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它旨在通过非爆炸自主放热化学反应产生的热、光、声、气体、烟或所有这些的组合来产生效应。
爆炸性物品是含有一种或多种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的物品。
烟火物品是包含一种或多种发火物质或混合物的物品。
爆炸物种类包括:a)爆炸性物质和混合物;b)爆炸性物品,但不包括下述装置:其中所含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由于其数量或特性,在意外或偶然点燃或引爆后,不会由于迸射、发火、冒烟或巨响而在装置之处产生任何效应。
c)在a)和b)中未提及的为产生实际爆炸或烟火效应而制造的物质、混合物和物品。
1.2易燃气体易燃气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77。
易燃气体是在20℃和101.3kPa标准压力下,与空气有易燃范围的气体。
1.3易燃气溶胶易燃气溶胶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78。
气溶胶是指气溶胶喷雾罐,系任何不可重新灌装的容器,该容器由金属、玻璃或塑料制成,内装强制压缩、液化或溶解的气体,包含或不包含液体、膏剂或粉末,配有释放装置,可使所装物质喷射出来,形成在气体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微粒或形成泡沫、膏剂或粉末或处于液态或气态。
1.4氧化性气体氧化性气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79。
氧化性气体是一般通过提供氧气,比空气更能导致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任何气体。
1.5压力下气体压力下气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0。
压力下气体是指高压气体在压力等于或大于200kPa(表压)下装入贮器的气体,或是液化气体或冷冻液化气体。
压力下气体包括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溶解液体、冷冻液化气体。
1.6易燃液体易燃液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1。
易燃液体是指闪点不高于93℃的液体。
1.7易燃固体易燃固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2。
易燃固体是容易燃烧或通过摩擦可能引燃或助燃的固体。
易于燃烧的固体为粉状、颗粒状或糊状物质,它们在与燃烧着的火柴等火源短暂接触即可点燃和火焰迅速蔓延的情况下,都非常危险。
1.8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自反应物质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3。
1.8.1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是即便没有氧(空气)也容易发生激烈放热分解的热不稳定液态或固态物质或者混合物。
本定义不包括根据统一分类制度分类为爆炸物、有机过氧化物或氧化物质的物质和混合物。
1.8.2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如果在实验室试验中其组分容易起爆、迅速爆燃或在封闭条件下加热时显示剧烈效应,应视为具有爆炸性质。
1.9自燃液体自燃液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5。
自燃液体是即使数量小也能在与空气接触后5min之内引燃的液体。
1.10自燃固体自燃固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6。
自燃固体是即使数量小也能在与空气接触后5min之内引燃的固体。
1.11自热物质和混合物自热物质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4。
自热物质是发火液体或固体以外,与空气反应不需要能源供应就能够自己发热的固体或液体物质或混合物;这类物质或混合物与发火液体或固体不同,因为这类物质只有数量很大(公斤级)并经过长时间(几小时或几天)才会燃烧。
注:物质或混合物的自热导致自发燃烧是由于物质或混合物与氧气(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并且所产生的热没有足够迅速地传导到外界而引起的。
当热产生的速度超过热损耗的速度而达到自燃温度时,自燃便会发生。
1.12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混合物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7。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混合物是通过与水作用,容易具有自燃性或放出危险数量的易燃气体的固态或液态物质或混合物。
1.13氧化性液体氧化性液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9。
气体性液体是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因放出氧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液体。
1.14氧化性固体氧化性固体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0。
氧化性固体是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因放出氧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固体。
1.15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1。
1.15.1有机过氧化物是含有二价-0-0-结构的液态或固态有机物质,可以看作是一个或两个氢原子被有机基替代的过氧化氢衍生物。
该术语也包括有机过氧化物配方(混合物)。
有机过氧化物是热不稳定物质或混合物,容易放热自加速分解。
另外,它们可能具有下列一种或几种性质: a)易于爆炸分解; b)迅速燃烧; c)对撞击或摩擦敏感; d)与其他物质发生危险反应。
1.15.2如果有机过氧化物在实验室试验中,在封闭条件下加热时组分容易爆炸、迅速爆燃或表现出剧烈效应,则可认为它具有爆炸性质。
1.16金属腐蚀剂金属腐蚀物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88。
腐蚀金属的物质或混合物是通过化学作用显着损坏或毁坏金属的物质或混合物。
2.健康危险2.1急性毒性急性毒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2。
急性毒性是指在单剂量或在24h内多剂量口服或皮肤接触一种物质,或吸入接触4h之后出现的有害效应。
2.2皮肤腐蚀/刺激皮肤腐蚀/刺激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3。
皮肤腐蚀是对皮肤造成不可逆损伤;即施用试验物质达到4h后,可观察到表皮和真皮坏死。
腐蚀反应的特征是溃疡、出血、有血的结痂,而且在观察期14d结束时,皮肤、完全脱发区域和结痂处由于漂白而褪色。
应考虑通过组织病理学来评估可疑的病变。
皮肤刺激是施用试验物质达到4h后对皮肤造成可逆损伤。
2.3严重眼损伤/眼刺激严重眼损伤/眼刺激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4。
严重眼损伤是在眼前部表面施加试验物质之后,对眼部造成在施用21d 内并不完全可逆的组织损伤,或严重的视觉物质衰退。
眼刺激是在眼前部表面施加试验物质之后,在眼部产生在施用21d内完全可逆的变化。
2.4呼吸或皮肤过敏呼吸或皮肤过敏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5。
2.4.1呼吸过敏物是吸入后会导致气管超过敏反应的物质。
皮肤过敏物是皮肤接触后会导致过敏反应的物质。
2.4.2过敏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某人因接触某种变应原而引起特定免疫记忆。
第二阶段是引发,即某一致敏个人因接触某种变应原而产生细胞介导或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
2.4.3就呼吸过敏而言,随后为引发阶段的诱发,其形态与皮肤过敏相同。
对于皮肤过敏,需有一个让免疫系统能学会作出反应的诱发阶段;此后,可出现临床症状,这里的接触就足以引发可见的皮肤反应(引发阶段)。
因此,预测性的试验通常取这种形态,其中有一个诱发阶段,对该阶段的反应则通过标准的引发阶段加以计量,典型做法是使用斑贴试验。
直接计量诱发反应的局部淋巴结试验则是例外做法。
人体皮肤过敏的证据通常通过诊断性斑贴试验加以评估。
2.4.4就皮肤过敏和呼吸过敏而言,对于诱发所需的数值一般低于引发所需数值。
2.5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生殖细胞突变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6。
本危险类别涉及的主要是可能导致人类生殖细胞发生可传播给后代的突变的化学品。
但是,在本危险类别内对物质和混合物进行分类时,也要考虑活体外致突变性/生殖毒性试验和哺乳动物活体内体细胞中的致突变性/生毒性试验。
2.6致癌性致癌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7。
致癌物一词是指可导致癌症或增加癌症发生率的化学物质或化学物质混合物。
在实施良好的动物实验性研究中诱发良性和恶性肿瘤的物质也被认为是假定的或可疑的人类致癌物,除非有确凿证据显示该肿瘤形成机制与人类无关。
2.7生殖毒性生殖毒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8。
2.8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599。
2.9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601。
2.10吸入危险注:本危险性我国还未转化成为国家标准。
2.10.1本条款的目的是对可能对人类造成吸入毒性危险的物质或混合物进行分类。
2.10.2“吸入”指液态或固态化学品通过口腔或鼻腔直接进入或者因呕吐间接进入气管和下呼吸系统。
2.10.3吸入毒性包括化学性肺炎、不同程度的肺损伤或吸入后死亡等严重急性效应。
3.环境危险3.1危害水生环境对水环境的危害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见GB20602。
3.1.1急性水生毒性是指物质对短期接触它的生物体造成伤害的固有性质。
3.1.1.1物质的可用性是指该物质成为可溶解或分解的范围。
对金属可用性来说,则只金属(Mo)化合物的金属离子部分可以从化学物(分子)的其他部分分解出来的范围。
3.1.1.2生物利用率是指一种物质被有机体吸收以及在有机体内一个区域分布的范围。
它依赖于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体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药物动力学和接触途径。
可用性并不是生物利用率的前提条件。
3.1.1.3生物积累是指物质以所有接触途径(即空气、水、沉积物、土壤和食物)在生物体内吸收、转化和排出的净结果。
3.1.1.4生物浓缩是指一种物质以及水传播接触途径在生物体内吸收、转化和排出的净结果。
3.1.1.5慢性水生毒性是指物质在与生物体生命周期相关的接触期间对水生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潜在性质或实际性质。
3.1.1.6复杂混合物或多组分物质或复杂物质是指由不同溶解度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单个物质复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可以描述为具体特定碳链长度/置换度数目范围的同源物质系列。
3.1.1.7降解是指有机分子分解为更小的分子,并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