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清平乐》,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古诗词,感受其音韵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诗词理解作者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清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词结构。

2.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诗词鉴赏: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词的正确朗读、理解和背诵。

2. 难点:诗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诗词背后的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诗词PPT、教学视频、朗读音频。

2. 学具:诗词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词主题。

2. 新授:介绍诗词背景,逐句解读诗词。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

4. 巩固: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

5. 总结:对诗词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

板书设计1. 诗词《清平乐》2. 作者:李白3. 诗词结构:七言绝句4. 主要意象:明月、清风5. 情感:豁达、乐观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清平乐》。

2. 选做题:写一篇关于《清平乐》的感悟或评论。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背诵《清平乐》,是否能够感受到诗词的音韵美,以及是否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背后的哲理。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为《清平乐》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细节:诗词解读与鉴赏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清平乐》的教学设计中,诗词解读与鉴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一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对诗词的文字和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还要求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进而领悟到诗词背后所蕴含的哲理。

1. 诗词解读诗词解读主要包括对诗词中文字、意象、情感的理解。

对于《清平乐》而言,首先应关注的是其文字的音韵美。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通过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村居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感受宋词的魅力。

3.通过抓词眼,体会词人情感,感悟词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村居美好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激发交流热情,感受学习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谈话导入,与词相约。

1、让学生根据歌曲谈感受,引出词。

2、师过度引出课题:其实这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多媒体出示)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诗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唐诗里的梦想和远方,宋词里的风雅与深情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

有人说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在这个万物萌发的春天,我们和宋词有个约会。

现在让我们走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二、诗词比较,感受节奏。

全文展示,指名读并提问:同学们,观察这首词,你发现它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解释词的相关知识:(1)词牌名根据学生的回答,发现题目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名是什么。

古代的词都合乐演唱的,不同的乐曲,对“词”中句子的长短、节奏、韵脚都有具体要求。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名字,这就叫词牌名。

教师明确:词牌名就相当于规定了这首歌应该唱什么调,正所谓:词有定调。

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词牌名比如——西江月、菩萨蛮、水调歌头、卜算子等等。

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师指导朗读:我们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中间有一个空挡,要停一拍。

清平乐 /村居,一起读。

(2)上下阕学生发现词的句子是长短不一的,教师从而引出:正因为词这个特点所以他又叫长短句。

但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可以随意长短,而是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调有定句。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10《清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10《清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精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把握诗词大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留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留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诗词同学们,从古至今描写春天的诗作可谓不胜枚举。

初春时分,诗人们会不自觉地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意浓浓,诗人们会不经意间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那么,暮春时节,诗人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走进黄庭坚的这首词《清平乐》。

(二)读通词文1.自读:请你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作的节奏。

出示PPT: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指名读,学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3.同桌互读。

(三)探究春归,体会词境1.探究春归。

春归何处?开篇的四个字向我们透露了作者想要寻找春的踪迹。

请你认真阅读词作,思考作者黄庭坚先后想用什么方法去寻找春天。

预设:(1)“寂寞无行路”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先是自行寻找,但春天没有留下任何足迹。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一句告诉我们,作者想要问询其他人,唤回春天。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去向黄鹂鸟询问。

小结:正如大家所说,为了找到春天,作者经历了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三个阶段。

2.感悟春情。

同学们,从作者执着的寻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1)我觉得作者特别喜爱春天,不舍春天离去。

(2)我觉得作者寻春的方式很有趣,不仅去问别人,而且去问询黄鹂鸟。

小结:执着地寻找春天、留住春天,作者的惜春之情、寻春之意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3.读中生情。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随着作者的思绪去寻找春天吧。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 清平乐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 清平乐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4.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诗词。

5.让学生感悟诗词的韵律,培养主动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一些古诗词。

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过程:第十课时清平乐一、揭题导入。

1.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二、学生读古词。

三、理解词意。

1.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百啭:鸟婉转地鸣叫。

解:懂得,理解。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2.词意: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又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

但黄鹂婉转鸣叫,没有人理解它说的是什么,黄鹂趁着风飞过夏季盛开的蔷薇。

四、细读、探究。

1.自主学习:词人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美好春光珍惜和热爱的情感的?2.学生汇报。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孤寂,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跃然纸上。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他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 清平乐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 清平乐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 清平乐教案教学内容《清平乐》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对《清平乐》的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清平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汉语表达方式。

2. 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清平乐》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3. 理解: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4. 赏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背诵: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清平乐》2. 诗歌内容:分行书写诗歌原文,突出重点词汇和意象。

3. 诗歌解析:简要介绍诗人的背景和情感表达。

4. 赏析要点:列举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的赏析要点。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清平乐》。

2. 按照板书设计的要点,写一篇关于《清平乐》的赏析文章。

3. 搜集白居易的其他诗作,选择一首进行朗读和理解。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清平乐》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第【1】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的含义,能有感情地个性化诵读古诗;2.发挥想象,激活学生情感,创造性地解读古诗;3.初步了解辛弃疾,感受他对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想象,将古诗词由薄读厚,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课前预习:了解辛弃疾,熟读古诗,通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句。

课前谈话:通过之前对辛弃疾的了解,你知道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位真男儿,当他志不得伸,只能看着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宝剑如今只能静静挂在墙上时,他说——(齐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当他看到被金兵强占的土地上生活凄苦的难民时,他说——(齐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他心中始终装着的是——,是——,他豪情万丈,英勇无畏,他就是——。

(板书:南宋辛弃疾)教学过程:一、正音释词,初步理解全诗1.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被罢免了官职之后隐居山林,暂时忘掉了烦恼,告别厮杀的战场,今天,就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师板书课题,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2. 题目是“村居”,那么诗中可能描绘的是什么呢?(生说)这就是村居的意思。

3. 谁来为我们读读这首词,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指名读诗正音:⑴剥bao多音字,另外一个音是bo,注意区分: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报,比如吃香蕉前先——香蕉皮,吃桔子前先——桔子皮,要吃莲子,当然要先把莲蓬给——。

⑵蓬peng ,在这儿,读轻声好,还是读它的原音好呢?老师试读,学生判断,得出结论:读原音更押韵些。

齐读最后两句诗句。

齐读古诗。

4. 读书莫放拦路虎,在预习的时候你扫除了哪些拦路虎呢?注解:⑴翁媪:老年夫妇。

翁指——,媪是女字旁,猜猜这是指谁?⑵吴音:吴地方言,其特点就是说起话来让人感觉温软柔绵;⑶相媚好:亲热的说话,“媚”:一个女子弯着眉毛在跟你说话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意思能弄懂吗?指名说⑷锄豆:给豆子锄草;⑸无赖:古今意义迥异,这儿指顽皮可爱。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10.清平乐【教学内容】教科书P116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诵读感知(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2.思考: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3.思考: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鉴赏: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鉴赏: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第【1】篇〗清平乐村居(个性化学习教研课)[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宋词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3. 感受宋词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习卡片32份、幻灯片、调试音乐、电脑控制器、粉笔、教鞭。

学生准备:教科书、字典词典及古诗词工具书。

[教学流程]:一、课题导入:(在黑板上写好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的词牌、村居是词的题目,读题时中间有停顿。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学习指南一(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这是第一次学习宋词,请看学习指南,对它有个初步了解。

(读读学习资料,完成学习卡片一)三、初读课文:说到村居,就使我们想到农村的生活,在你眼里,农村是什么样的?(指名说)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的,打开书24页,自由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字音读正确。

四、学习指南二: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甚至熟读成诵了,看来这学期的积累活动,让你们爱上了背诵诗词,这样很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下去。

请看学习指南二莲蓬,读轻声和二声都可以,你试着读一读,看看读什么感觉好些?(学生试读)读二声有点韵味。

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板书“莲蓬”五、认识“莲蓬”:莲蓬是什么呢?南方的孩子对它很熟悉,对我们北方孩子来说,莲蓬比较少见。

有知道的吗?莲就是——莲花,荷花。

(初夏时,当荷花在荷叶中盛开,莲蓬只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在美丽的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

莲蓬里有莲子,莲子的营养丰富,香美可口)出示图。

六、指导读词(屏幕出示课文)把书轻轻放下,看屏幕,读词和读诗一样,稍慢些读,适当停顿,词分上下两片,中间停顿长一点儿。

(指名读课文)七、学习指南三(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在学古诗词的时候,掌握了一些方法,比如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意(以图解诗),这首词的插图画得就很形象,生动,不妨可以试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收录于《全宋词》中。

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

上片写春天的归去。

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

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

"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

下片写夏季的到来。

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

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

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

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
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也听不懂。

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都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无穷。

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
设想新奇。

课下注意仔细体会,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现惜春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和同学讨论交流,诵读。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解春(蔷薇开)
)
惜春(不复归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