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陶瓷缺陷及其防止办法

合集下载

陶瓷烧制中的常见缺陷及其预防与解决方法

陶瓷烧制中的常见缺陷及其预防与解决方法

陶瓷烧制中的常见缺陷及其预防与解决方法陶瓷是一种古老而美丽的工艺品,它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陶瓷烧制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缺陷,影响了陶瓷制品的质量和美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陶瓷烧制缺陷,并探讨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首先,一个常见的缺陷是烧结不均匀。

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由于材料的不均匀性或者烧制温度的不稳定,往往会导致烧结不均匀的问题。

这样的缺陷会使得陶瓷制品表面出现明显的色差或者质地不均匀的现象。

为了预防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选择质量均匀的原材料,并严格控制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

此外,可以采用预烧和再烧的方法,使得陶瓷材料在烧制过程中得到更加均匀的加热和冷却。

其次,裂纹是另一个常见的陶瓷烧制缺陷。

裂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烧制过程中的应力不均匀或者材料内部存在缺陷。

为了预防裂纹的产生,可以在烧制过程中适当增加温度的升降速度,减少烧制过程中的应力积累。

此外,可以通过添加一些助烧剂或者改变烧制的工艺参数,来改善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减少裂纹的产生。

另外,气泡也是陶瓷烧制中常见的缺陷之一。

气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材料中存在气体或者烧制过程中的气体释放不畅。

为了预防气泡的产生,可以在制备陶瓷材料的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工艺控制,减少材料中的气体含量。

此外,在烧制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烧制工艺,提高烧制温度和时间,使得气体能够充分释放。

最后,变形是陶瓷烧制中一个常见而令人头疼的问题。

变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材料的烧结收缩性不均匀或者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烧制过程中适当调整温度升降速度,减少烧结过程中的应力积累。

此外,可以选择具有较低烧结收缩性的陶瓷材料,或者采用预烧和再烧的方法,来减少变形的发生。

综上所述,陶瓷烧制中的常见缺陷包括烧结不均匀、裂纹、气泡和变形等。

为了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选材、烧制工艺和温度控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够提高陶瓷制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使其更好地展示出陶瓷这一古老而美丽的工艺品的魅力。

陶瓷技术问题总结

陶瓷技术问题总结

陶瓷技术问题总结引言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材料,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陶瓷制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如开裂、气泡等,这些问题影响着陶瓷制品的品质和性能。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陶瓷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开裂问题问题描述陶瓷制品在制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开裂现象,严重影响了陶瓷制品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分析与解决办法开裂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温度不均匀:陶瓷制品在烧结过程中,温度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局部热胀冷缩不一致,从而引起开裂。

解决方法是优化烧结工艺,提高温度均匀性。

2.成分配比不当:陶瓷材料的成分配比不当会导致结构不稳定,易产生裂纹。

解决方法是优化材料配方,调整成分比例。

3.制备工艺不当:陶瓷的成型、干燥、烧结等工艺参数选择不当也会导致开裂。

解决方法是优化工艺参数,控制制备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

气泡问题问题描述气泡是陶瓷制品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会降低陶瓷制品的强度和密实度。

分析与解决办法气泡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原料问题:陶瓷原料中含有杂质和水分,会在制备过程中产生气泡。

解决方法是选择纯净的原料,进行干燥处理。

2.工艺问题:陶瓷制品在成型和烧结过程中,控制不当会导致气泡问题。

解决方法是优化成型工艺,提高烧结温度和时间。

3.设备问题:陶瓷制品的成型设备和烧结设备如果存在问题,也会导致气泡问题。

解决方法是修复或更换设备。

其他问题除了开裂和气泡问题,陶瓷技术还会遇到其他一些问题,如强度不足、颜色不均匀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通常与原料、工艺和设备等方面有关。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包括优化材料配方、调整工艺参数和改进设备等。

总结陶瓷技术问题是制造陶瓷制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开裂、气泡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合理的材料配方、优化的工艺参数和良好的设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我们可以生产出更加优质的陶瓷制品,满足市场需求。

陶瓷强度不足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

陶瓷强度不足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

陶瓷强度不足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
在陶瓷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强度不足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主要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问题——陶瓷制品所选用的原材料,其质量和配比的
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制品的强度。

如果选用了质量不佳或者配比不当
的原料,就会导致制品的强度不足。

2.生产工艺问题——陶瓷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如控制温度、时间、压力等因素不当,也会对制品强度产生影响。

3.设计缺陷问题——如果陶瓷制品的设计存在缺陷,比如支撑
面积小、角度过陡等,也容易导致其强度不足。

对于陶瓷制品强度不足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处理措施:
1.选择高质量、适合的原材料,并严格控制配比。

2.确保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的合理控制。

3.优化设计,确保制品的支撑面积足够大且角度适中。

总之,陶瓷强度不足问题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物质质量问题、生产工艺问题以及设计缺陷问题所引起的。

对于不同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证制品的强度符合要求。

陶瓷|釉面常见缺陷分析处理

陶瓷|釉面常见缺陷分析处理

陶瓷|釉面常见缺陷分析处理釉面缺陷是釉面砖生产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施釉工序容易出现的各种缺陷,并从原料、成型、烧成等车间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一.缺釉缺釉这种缺陷是由于坯体表面的灰尘、油污在施釉前未擦干净;釉浆比重过大使淋釉操作不易掌握造成棱角处缺釉。

解决这种缺陷必须按工艺卡控制好釉浆的工艺性能以方便施釉操作,施釉前将坯体上的灰尘、油污用海绵擦净。

二、厚度不均匀厚度不均匀施釉后如果釉层薄厚不均,会使产品出现色差,影响外观质量。

淋釉、喷釉要按操作标准操作,机械手施釉要调整好操作程序。

无论是淋釉施釉还是机械手施釉,都需要保证釉层厚度的均匀一致。

三、边角出现龟裂边角出现龟裂当喷釉、浸釉、淋釉操作不当时,很容易在制品内边角处出现堆釉,致使釉层过厚,产生小裂,如不处理、烧成后就会滚釉。

这是因为坯体边缘部分较为致密,边角棱角角度较大造成,可通过减少喷水量,釉浆添加盐水等方法解决!四、釉面不平釉面不平釉面不平时,烧成后的釉面难以平整,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

产生的原因:喷嘴雾化不好;釉浆的干燥速度过快,流动性不好或密度太大,施釉操作不熟练。

解决方法是用整形锉修整喷枪的喷嘴,使其雾化好;调整好釉浆的工艺性能;对施釉工加强技术培训。

五.釉滴釉滴这种缺陷是使用机械甩盘甩釉和喷釉的施釉线上最常出现的缺陷。

这种缺陷是由聚集在施釉箱内壁的釉滴掉落在坯体上而产生的。

釉滴产生的原因:釉箱吸尘装置的吸力不足,使釉雰在釉箱内壁聚集或其他设备运行引起釉箱产生振动等。

解决措施:检查施釉箱是否振动;清理吸尘系统,增大吸尘系统吸力。

六.釉料凝块釉料凝块这种缺陷是使用机械甩盘甩釉和喷釉的施釉线上最常出现的缺陷。

釉料凝块产生的原因与釉滴类似,是由施釉箱内壁釉料凝块落到制品上引起的。

产生的原因:1)吸尘系统吸力过大,当釉料受到过大吸力的影响而撞到釉箱壁上,则容易凝结成硬块;2)釉料配方中使用的塑性料过高,如墙地砖使用的底釉,由于其配料中塑性料含量高,因此,更易产生釉料凝块;3)釉箱振动加速了凝块的脱落。

[整理]陶瓷烧成缺陷及原因分析

[整理]陶瓷烧成缺陷及原因分析

陶瓷烧成缺陷及原因分析发布时间:2008-8-4 15:07:14 阅读:52 次新闻来源:作者:(一)变形:产品烧成变形是陶瓷行业最常见、最严重的缺陷,如口径歪扭不圆,几何形状有不规则的改变等。

主要原因是装窑方法不当。

如匣钵柱行不正,匣钵底或垫片不平,使窑车运行发生震动,影响到产品的变形。

另外,产品在烧成中坯体预热与升温快时,温差大易发生变形。

烧成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太长也会造成大量的变形缺陷。

使用的匣钵高温强度差、或涂料抹不平时也会造成烧成品的变形。

(二)开裂:开裂指制品上有大小不同的裂纹。

其原因是坯体入窑水分太高(大于2%以上),预热升温和冷却太快,导致制品内外收缩不匀。

有的是坯体在装钵前已受到碰撞有内伤。

坯体厚薄不匀,配件(如壶把、咀等)重量过大或粘结不良也会造成制品开裂。

防止的办法是:(1)入窑坯体水分小于2%,车速适当减少冷却量。

(2)装窑时套装操作谨慎,垫片与坯体配方一致。

配件大小、重量与粘接位置恰当。

有的在粘接泥浆中加入10-15%的釉料,可以使咀、把与主体牢固熔接一体,如此可克服开裂缺陷。

(三)起泡:烧制品起泡有"坯泡"与"釉泡"两种。

坯泡分为"氧化泡"与"还原泡"两种。

氧化泡指坯泡外面覆盖釉层,断面呈灰黑色,多形成于窑内低温部位。

主要是瓷胎与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烧失物未完全排除所致。

予热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度差过大。

在坯釉料中,碳酸盐。

硫酸盐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等都是造成产品起泡的主因。

此外时装车密度不当、入窑水份高等原因亦须注意。

还原泡又称过火泡,断而发黄,多发生于高温近喷火口处的制品。

主要由于坯体内硫酸盐与高价铁还原不足,强还原气氛不足及烧成温度过高造成。

釉泡系沉积炭及分解物在釉熔前未能烧尽挥发,气体被阻于釉面层中形成。

若延长釉熔时间或适当平烧即可解决。

瓷砖产品缺陷及一般解决办法

瓷砖产品缺陷及一般解决办法

吸水率不合格
总结词
吸水率不合格是指瓷砖的吸水率超过 标准范围。
详细描述
吸水率不合格可能是由于原材料的选 用、生产工艺控制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吸水率过高会导致瓷砖容易吸湿变形、 变色,影响使用效果和寿命。
硬度不够
总结词
硬度不够是指瓷砖的莫氏硬度低于标准要求。
详细描述
硬度不够可能是由于配方中瘠性料过多、烧成温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硬度不够的瓷砖容易划伤、磨损,影响装 饰效果和使用寿命。
感谢观看
THANKS
原材料配比不符合要求,影响产 品性能和外观。
设备老化
设备维护不当
设备长时间未得到及时维护,导致设备性能下降。
设备老化
设备使用年限过长,磨损严重,影响产品品质。
工人操作不规范
工人技能水平不足
操作工技能水平低,操作不规范,导致产品出现缺陷。
工人责任心不强
操作工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产品出现缺陷。
04
预防措施
加强生产工艺控制
总结词
通过严格控制生产工艺,可以减少瓷砖产品的缺陷, 提高产品质量。
详细描述
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每道工序都符合工艺要求,包 括配料、搅拌、成型、烧成等环节,避免因操作不当 或工艺不稳定导致产品缺陷。
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
总结词
优质的原材料是生产高质量瓷砖的基础,严格把控原 材料质量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缺陷。
表面平整度差
总结词
表面平整度差是指瓷砖表面凹凸不平 ,存在波浪形、桔皮状等缺陷。
详细描述
表面平整度差可能是由于生产过程中 模具磨损、温度不均、压制压力不足 等原因造成的。这会导致铺贴后表面 不平整,影响美观和使用效果。
色差

陶瓷制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陶瓷制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陶瓷制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陶瓷制品是一类常见的产品,但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本文将探讨陶瓷制品质量的通病以及防治措施。

通病一:开裂或断裂开裂或断裂是陶瓷制品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其原因可能包括设计不当、材料质量不合格、工艺不当等。

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 修正设计:对于容易受力的部分,如角部或边缘,可以增加适当的加强结构,使其更加坚固并能承受外力。

2. 选择良好材料:优质的原材料是制造高质量陶瓷制品的基础。

选择合格的材料可以降低开裂或断裂的风险。

3. 控制烧制温度:合适的烧制温度是制造陶瓷制品的关键。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开裂或断裂。

通病二:色差或不匀陶瓷制品的色差或不匀也是一个常见的质量问题。

造成色差或不匀的原因可能是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烧制过程不精确等。

以下是一些防治措施: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避免原材料造成色差或不匀。

2. 控制烧制过程:烧制过程中要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取出,以免造成色差或不匀。

3. 色彩配方优化:对于需要色彩的陶瓷制品,可以进行配方优化,选择更适合的颜料和添加剂,以获得均匀的色彩。

通病三:气孔或麻点气孔或麻点也是陶瓷制品常见的质量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与原材料中的杂质有关,或者与烧制过程中的气体排放不畅有关。

以下是一些防治措施:1. 杂质筛选和处理:对原材料进行筛选和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减少气孔或麻点的产生。

2. 烧制环境优化:烧制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气氛,使气体能够顺利排放,减少气孔或麻点的产生。

3. 控制烧制温度和速度:合适的烧制温度和速度可以帮助陶瓷制品更好地排除气体,减少气孔或麻点的产生。

以上是陶瓷制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设计、优质材料的选择以及精确控制生产过程,可以有效降低陶瓷制品质量问题的发生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陶瓷生产过程中缺陷及解决

陶瓷生产过程中缺陷及解决

陶瓷生产过程中缺陷及解决色差导致色差的原因也各种各样,原料、坯料加工、成形和烧成等各个环节,控制不好都会产生色差。

两批或两块之间色差1、进厂坯用原料质量波动2、颜料加入量为准确3、球磨细度变化4、色料颗粒大小及级配变化5、白料及色料的比例发生变化6、压制成形7、透明釉施加量发生变化8、烧成制度单块砖上的色差1、无规律的色差:A混料器工作状态不佳,B、白料及色料的颗粒尺寸及颗粒级配相差悬殊2、规律性色差产生这种色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推料器安装不当或发生变形等导致它与平台配合不良,喂料时将平台上粉料来回搓细后推入模腔造成。

二、夹层夹层又叫起层、层裂、分层和重皮。

出现夹层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模内粉料中的气体排除不畅造成的。

其影响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为二方面的原因:一、是粉料性能方面的原因,另一个是压机方面的原因1、粉料性能对夹层缺陷的影响①粉料水份对夹层缺陷的影响②陈腐时间对夹层缺陷的影响③粉料颗料级配对夹层缺陷的影响④粉料结块对夹层缺陷的影响⑤粉料表面质量对夹层缺陷的影响2、冲压制度不合理导致夹层缺陷3、模具问题导致夹层缺陷三、变形影响变形的因素很多,如坯体配方、成形、干燥制度等都会导致变形的产生。

对瓷质砖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烧成制度,主要是辊道上下温差设定不合理所致。

烧成对变形的影响1、翘角这种变形的特点是坯体的四角都上翘,长度约为30mm,其余表面是平直或只有少许下凹,这种缺陷发生于窑的中间与两侧。

它是由于烧成后期辊道平面上下温差过大所致。

一般多发生在烧成过程的最后2-5分钟。

解决的办法:①、如果出窑尺寸正确,降低烧成带最后2—3组(箱)辊棒上部的温度(5—10℃或更高,视调试效果确定)并对等升高辊道下面的温度。

②、如果烧成后产品尺寸偏大,则仅升高辊道下面的温度5—10℃度或更多,(视调试效果确定)③、如果烧成后产品尺寸偏小,则仅升高辊道上面的温度5—10℃度或更多,(视调试效果确定)2、角下弯角下弯下好与翘角缺陷相反,它是坯体的四周都下弯,长度约30mm,其余表面是平直或只有少许下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