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北京西城区初三一模考试语文及答案

2024年北京西城区初三一模考试语文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统语文测试试卷2024.4聪啦I弥式+芯女献长芒悉盆愁洪考I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6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生1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须l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知\s.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班级进行了“古建文辉一语文中的中国古代建筑“主题探究活动,活动后计划举办专题展览。

下面是展览内容的初稿,请你进行审校、修改和补充。

展板一:汉字中的古建发展汉字是古建筑的活化石。

从最早的括土为穴、构木为巢,到巍峨宫殿、深深庭院,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在一个个方方正正、内涵丰富的汉安中得以张显。

@ 。

如“穴”是象形字,建筑学家认为,它描画了华夏先民早期居处一地穴的纵剖面,屋盖之下,左右两角由斜木支坏。

© 。

梁、柱、栏等都从“木",墙、堂、城等都从“土”,碑、砖、码等都从“石”,琉、玻等都从“玉",钉、钓等都从“金”…...1.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字音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因为这里形容建筑物高大雄伟的样子,所以“巍峨"一词中无错字。

B.因为这里表达“鲜明地展示"的意思,所以“张显"一词中有错字。

个篆文的“穴饕字c.“穴“读作“XU�“。

� I D♦“剖“读作“pao”。

2.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全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汉字凝固了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建筑材料也会影响到汉字的构造I I B.©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被汉字凝固@汉字的构造也会影响到建筑材料c.@汉字凝固了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D今@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被汉字凝问@汉字的构造也会影响到建筑材料@建筑材料也会影响到汉字的构造展板二:成语中的古建细节达筑是凝固的历史,吴轮美奂;成语是凝固的语言,包罗万象。

2020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答案

2020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答案

2020北京西城初三一模语文参考答案一、基础·运用(共16分)1.(1)答案:C评分标准:2分。

本题分项赋分,选C项2分,选A或D项1分,选B项0分。

(2)答案:A评分标准:2分。

本题分项赋分,选A项2分,选B或C项1分,选D项0分。

(3)示例:将“流落”改为“衰落”,将“中西交通中转站与边关门户”改为“边关门户与中西交通中转站”。

评分标准:共2分。

改好“流落”与“陆上丝绸之路”不搭配问题1分,改好“中西交通中转站与边关门户”语序和前文语境不搭配问题1分。

2.答案:D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3.(1)答案:B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2)示例:①唐②王维评分标准:共2分。

每空1分,朝代、人物名称准确即可。

4.答案:C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5.答案:D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共4分)6.答案:①万里赴戎机②关山度若飞评分标准:共2分。

每空1分,有错不得分。

7.答案:奉命于危难之间评分标准:1分。

有错不得分。

8.示例一:荡胸生曾云示例二:白云千载空悠悠示例三:不畏浮云遮望眼评分标准:1分。

有错该空不得分。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二)(共5分)9. 示例:①命运坎坷(或“痛苦飘零”“抗敌失利”等)②捐躯报国(或“舍生取义”等)评分标准:共2分。

每空1分,①从诗人身世之“沉”角度答,②从视死如归、死得其所、爱国尽忠、留名青史等角度答,意思对即可。

每空超过4个字的,不得分。

10.示例一: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画中人物被锁链束缚,却依然执笔题诗,器宇轩昂,坚贞不屈,正符合这两句慷慨赴死、忠心报国的意思。

示例二:乙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画中人物伫立滩头,面对波涛翻滚的洋流,孤独落寞,正符合这两句曾经在滩头感到惶恐、在洋中感慨伶仃的意思。

评分标准:共3分。

选择和题诗匹配1分,理由2分,其中画面细节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1分。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统一测试语文试卷 2020.4一、基础·运用(共22分)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举办了以“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为主题的校园戏剧节。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4题。

1.戏剧节中,老师让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介绍某一方面的戏剧知识。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而准备的材料。

请你帮他完善材料。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一幕幕戏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达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和悲欢离合)。

在我国,戏剧多称为戏曲,具有丰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中国戏曲是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瑰丽的奇葩。

它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于一炉,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戏剧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

【乙】北京的京剧雍容华贵,河南的豫剧高亢激越,江浙的越剧委婉悠扬,河北的评剧通俗亲切,安徽的黄梅戏淳朴流畅。

【丙】它们与其他各类剧种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1)文中加点字读音和横线上所选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心弦.(xián)悲欢离合 B.心弦.(xuán)悲欢离和C.心弦.(xián)悲欢离和 D.心弦.(xuán)悲欢离合(2)有同学认为材料中应补入下面一句话:各剧种因地域文化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而各具特色。

你认为这句话应补在【甲】【乙】【丙】哪个位置上最为恰当?(2分)(3)结合文字内容,解释文中“奇葩”一词的意思。

(2分)答:2.戏剧节期间,同学们欣赏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亲身感受了戏剧的魅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戏剧欣赏水平,语文老师举办了东西方戏剧鉴赏讲座。

(1)讲座开始的时候,老师先让同学们补出下文横线上剧作家的名字。

北京市西城区初三一模考试卷语文及答案.doc

 北京市西城区初三一模考试卷语文及答案.doc

北京市西城区初三一模考试卷语文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6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8.答案示例:理由一,【甲】句与上文“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直接相关(1分);理由二,【乙】句与下文的“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自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直接相关(1分);理由三,【甲】【乙】两句构成递进关系,强调的是【乙】。

(1分)评分标准:共3分。

共3条理由,每条理由1分。

19.答案示例:选A (1分)原因一:“祖国山河好”和“人民岁月新”上下联词性相对,“祖国”对“人民”,“山河好”“岁月新”。

而“五洲同欢庆”则不相对。

(2分,前后各1分)原因二:“人民岁月新”的最后一个字“新”是平声,符合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的要求,而“五洲同欢庆”的最后一个字“庆”则为仄声,不符合这一要求。

(2分,前后各1分)。

评分标准:共5分。

选A ,1分。

每条理由各2分。

难度:中等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1.阅读《母亲》,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母亲洪烛①荠菜成了江南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卖。

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

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

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

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

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统一测试语文试卷2020.4一、基础•运用(共2 2分)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举办了以“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为主题的校园戏剧节。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 4题。

1.戏剧节中,老师让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介绍某一方面的戏剧知识。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而准备的材料。

请你帮他完善材料。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一幕幕戏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达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和悲欢离合)。

在我国,戏剧多称为戏曲,具有丰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中国戏曲是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瑰丽的奇葩。

它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于一炉,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戏剧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

【乙】北京的京剧雍容华贵,河南的豫剧高亢激越,江浙的越剧委婉悠扬,河北的评剧通俗亲切,安徽的黄梅戏淳朴流畅。

【丙】它们与其他各类剧种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1)文中加点字读音和横线上所选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心弦(xi a n)悲欢离合B .心弦(xu a n)悲欢离和C.心弦(xi a n)悲欢离和D .心弦(xu a n)悲欢离合(2)有同学认为材料中应补入下面一句话:各剧种因地域文化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而各具特色。

你认为这句话应补在【甲】【乙】【丙】哪个位置上最为恰当?(2分)(3)结合文字内容,解释文中“奇葩” 一词的意思。

(2分)答:___________2.戏剧节期间,同学们欣赏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亲身感受了戏剧的魅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戏剧欣赏水平,语文老师举办了东西方戏剧鉴赏讲座。

(1)讲座开始的时候,老师先让同学们补出下文横线上剧作家的名字。

(1分)《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西城区2024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西城区2024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统一测试试卷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4一、基础·运用(共14分)1.答案:D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2.答案:A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3. 答案:D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4. 示例:这些含有建筑细节的成语,有的保留了与建筑相关的原义,有的发生了语义演变。

评分标准:共2分。

将“保护”改为“保留”,1分;将成语意义的发展分出两种情况,1分。

5. 答案:C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6. 答案:B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7. 示例:与汉字、成语、诗文交汇,共同构筑了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

评分标准:共2分。

与汉字、成语、诗文(语文)1分,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1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共4分)8.①答案:八百里分麾下炙②示例: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九万里风鹏正举等评分标准:共2分。

每空1分,有错不得分。

9.答案:一鼓作气评分标准:1分。

有错不得分。

10.答案:富贵不能淫评分标准:1分。

有错不得分。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统一测试试卷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第1页(共4页)(二)(共5分)11. ①示例:期望失望②答案:兔③示例:荒凉破败评分标准:共3分。

每空1分。

①③空意思对即可。

12. 示例:①悲伤痛苦的老兵②思乡忧国评分标准:共2分。

每空1分。

意思对即可。

(三)(共7分)13.答案:B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14.答案:甲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

15.示例:①兴复汉室/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讨贼兴复②竭尽全力,以死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亲理细事评分标准:共3分。

每空1分。

三、名著阅读(5分)16. 示例: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但红军并没有被打败;他们越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饥饿、寒冷和疾病等困难,最终胜利完成了长征。

红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评分标准:共5分。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班级开展“发现汉语之美”语文学习活动。

请阅读同学们的发言稿,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第一位同学的发言稿。

我认为汉语之美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妙准确。

①诗人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过程大家耳熟能详。

起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修改,“绿”字一出,诗意盎然,换一个字都不行。

小说造句妙,诗歌用词精。

②《》中“武松打虎”一节,写武松看到榜文,知道真有老虎,又怕折返回去被酒家耻笑,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几句描写,既点出老虎出来觅食的时间,又写出人物惶恐不安的心境,还渲染出恐怖悲凉的气氛。

揣摩、品味汉语词句的妙处,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1)有同学对画线词语的字形、加点字的读音有疑问。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应写为“耳熟能祥”B.“冈”应读为gǎngC.“惶恐不安”应写为“慌恐不安”D.“坠”应读为zhuì(2)在①____、①____中分别填入朝代和作品。

(3)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第二位同学的发言稿。

寒假写春联的活动让我记忆犹新。

同学们写的春联都很精彩,但是小龙和小芳同学写的也很精彩。

小龙同学写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风华少年必成龙”,把俗语、去年牛年、今年虎年和自己的名字都嵌到对联里了。

小芳同学写的“古有中原壮士持戈应战,不负万里疆土;今来西城学子执笔作答,无悔三年青春”,是在祝福我们考试取得好成绩啊!我发现春秋战国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对偶句①《论语》中有这样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中也有这样的对偶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唐诗宋词中的对偶句就更多了,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每遇敌机空袭,听到警报声,就要躲入地下防空洞。

2022年北京西城一模答案初三语文

2022年北京西城一模答案初三语文

2022年北京西城一模答案初三语文1、1“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下一句是“唯见江心秋月白”。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一名言出自于《师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40. 下列词语中加双引号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翩”然(piān)记“载”(zǎi)流“逝”(shì)“戛”然而止(giá)B.农“谚”(yàn)“萌”发(méng)悬“殊”(shū)阳奉阴“违”(wéi)(正确答案) C.骨“骼”(gé)“漂”移(piāo)连“翘”(qiào)招摇“撞”骗(zhuàng)D.“携”带(xié)两“栖”(xī)“彗”星(huì)“瞬”息万变(shùn)4、1一人不排队挤上公交车,众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

”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这个挤公交的人语言幽默、得体。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1公司号召大家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作为公司秘书的你说:“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你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修辞格是()[单选题] *夸张夸张拟人比喻(正确答案)7、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红缯zēng 紫绡xiāoB、龟裂guī记载zài(正确答案)C、贮藏zhù焦核héD、宠幸chǒng 炫耀xuàn8、1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形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将进酒(qiāng)岑夫子(chén)欢谑(xuè)馔玉(zhuàn)B、虾蟆陵(há)贾人(jiǎ)钿头(diàn)荻花(dí)C、樯橹(qiáng)酹(lèi) 凝噎(yè)兰舟催发(fà)D、郯子(tán)六艺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句读(dòu)(正确答案)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夜)缒而出②越国以鄙(远)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与郑人(盟)⑤晋(军)函陵⑥共其(乏困)⑦既(东)封郑[单选题] *A.①③⑥/②⑦/④⑤B.①③⑤/②⑦/④⑥C.①③⑦/②⑥/④⑤(正确答案)D.①③⑦/②④/⑤⑥11、下列句子括号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单选题] *A.中国山水画不在乎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地进入其中,更讲求山水画的意境,而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对事物的深入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西城区2018年九年级统一测试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6分)暮春时节,学校举办“春光作伴好读诗”系列活动。

九年级的同学开展了“美丽《诗经》”专题活动。

有同学查阅资料后,写出关于《诗经》的一段文字,请你参与完善,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

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然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愁别xù()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1。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yuán()自《诗经·小雅·鹿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用典出自《诗经·大雅·荡》。

○3。

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诗经》无需唤醒,它一直在。

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了我们的血脉,着我们的容貌,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诗经》中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1.文中括号内应填写的汉字和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离愁别(序)(缘)自蕴藉(jiè)B.离愁别(绪)(源)自蕴藉(jí)C. 离愁别(序)(缘)自蕴藉(jí)D. 离愁别(绪)(源)自蕴藉(jiè)2.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放在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甲】《诗经》,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乙】《诗经》,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丙】《诗经》,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A.○1【甲】○2【乙】○3【丙】B.○1【甲】○2【丙】○3【乙】C.○1【丙】○2【甲】○3【乙】D.○1【乙】○2【甲】○3【丙】3.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塑造淬炼融入B. 融入淬炼塑造C. 融入塑造淬炼D. 塑造融入淬炼4.传统楹联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

济南历下亭有一副对联,上联就引了《诗经》中的语句,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2分)春光大不同,看 ,抱荷无与青山老风气何其古,闻诗声朗朗,A.雨雪霏霏把盏犹吟名士多 B.杨柳依依把盏犹吟名士多C. 杨柳依依掩卷常思绿水绕D.雨雪霏霏掩卷常思绿水绕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均出自《诗经》,这些成语在句子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A.人的一生难免有得有失:得之,不必洋洋得意;失之,不必耿耿于怀....。

B.好朋友遇到困难,他却爱莫能助....,不能施以援手,他感到十分遗憾。

C.他违反了校规,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他山之石....,我们要引以为戒。

D.上回蒙他相助,我才渡过难关。

这次我投桃报李....,定要助他一臂之力。

6.请将《蒹葭》的诗句补充完整,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之美。

(2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 2017年9月,全国首个以“诗经”为主题的特色小镇“诗经里”开园迎宾。

小镇的建筑、景观等名字都富有“诗经”特色,如“国风广场”(右图)“关雎小巷”等。

请你为园中某建筑或景观(亭子、池塘等),起一个具有“诗经”特色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2分)答:8.下列关于儒家经典着作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祭祀的歌谣。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名着,也是文学名着。

《曹刿论战》一文出自《左传》。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古诗文默写(共2分)9.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10.《饮酒》中表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原因的诗句是:。

(1分)(二)古诗词阅读(共6分)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诗,完成11-13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1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1[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

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2分)答:1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2分)答:1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2分),。

(写出连续两句)(三)文言文阅读(8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6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魏学洢)【乙】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节选自《文与可○1画篔筜谷偃竹○2记》苏轼)注:① [文与可]北宋时期着名的画家。

姓文,名同,字与可。

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

② [篔筜(yún dāng)谷偃竹]文与可画的一幅画卷,以竹子为题材,后来送给了苏轼。

篔筜谷,地名。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若听茶声然.予不能然.也B. 能以.径寸之木以.追其所见C. 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D. 各具.情态而节叶具.焉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翻译:(2)与可之教予如此。

翻译:16.艺术是相通的,从【乙】文看,你觉得艺术作品之所以获得【甲】文中提到的“技亦灵怪矣哉”的成就,一方面需要①;一方面需要②。

(2分)三、名着阅读(共5分)17. 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旨在谋求多国共同发展,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

如果从下面三则《论语》中选择一句来表达对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的认识,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2分)①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选择句。

理由:18. 小刘同学在读《西游记》原着前,认为孙悟空是个神通广大的猴子;读完整本《西游记》,他发现孙悟空不仅神通广大,而且重情重义。

比如孙悟空被师父误解而被逐出师门,当师父遇难,他还是回到师父身边,降服妖怪,护送师父西天取经。

你在阅读名着前后,对某一文学形象产生过怎样不同的认识?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产生新认识的过程。

(100字左右)(3分)答: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9—20题。

(共7分)【材料一】“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这是近期大热的电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开场白。

这部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物。

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

《人民日报》刊文称赞:《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5分钟微纪录的形式,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让国宝活起来,火起来,再次掀起了“国宝文物热”。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纪录片。

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们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利用哪怕乘公交、坐地铁的闲暇片刻来一窥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

可谓“充电5分钟,穿越8000年”。

【材料二】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的一件祭器。

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励精图治,还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

一个叫“何”的同宗贵族铸了一方尊,并在尊身底部刻下122字铭文,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后世称之为“何尊”。

“何尊”中的铭文字字千金,其中有四个字“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