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惹谁了

合集下载

人际交流中的语言信息

人际交流中的语言信息

8、信息可以用于肯定和否定 肯定、否定、拒绝
种族性歧视 异性恋主义 年龄歧视 性别歧视
9、信息有不同的文化包容性
1、名副其实、避免名义倾向 名义倾向:人们只注意指代对象(人、物、事件)的
语言和符号,而不太注意对象的实际情况。 实在倾向:刚好相反,首先注意对象的实际情况,而
各个年代的姓名都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新中国成立前出生人名 (女名)多为淑兰、淑英、秀英、秀珍等,反映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对 女性形象的高度概括;
新中国成立时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者姓名多使用“军、伟、 华、红、建国、建华”等字眼,突出表现了当时的革命文化特征;
从70年代开始,出生者名字出现多元化趋势,“伟、涛、勇、辉、静、 颖”等名大量出现;
每个传播者都基于自己对语言意义的建构和理解来使 用语言符号,这个通过语言来传达的意义就是传播者 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地传达,语言符号的 意义和传播者希望传达的意义经常出现偏差。
3、信息有本义和引申义 “死亡” 一个词的本义是全球通用的,大部分人都会认同一个
词的本义,并给出相似的定义。相比之下,词的引申 义则因人而异,很少有人会在一个词或是非言语行为 的引申义上达成共识。
无知是通往知识的必经之路
3、区分事实和推论,避免事实和推论的混淆 她穿了一件蓝色的夹克 她心怀莫名的怨恨
事实性的陈述与描述性的陈述 防止用事实性的陈述去做推论性的陈述 要给自己的推论性陈述留有余地
候选人C有更多的政府经验 候选人L是更好的选择 候选人C不道德 候选人L收受过某人的贿赂
“我初中时,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 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因此拒绝给 我寄生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沦为社会青年……我得了一场 重病,病好后……被分配到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

歧视河南人的来龙去脉大扫描

歧视河南人的来龙去脉大扫描

歧视河南人的来龙去脉大扫描歧视河南人的来龙去脉大扫描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2000多年前,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名人1000多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剧,诸如武王伐纣、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帝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

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

但近年以来,却出现了一股歧视河南人的行为。

对河南人的歧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

有河南人前去抗议后,店方改为:“处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钱”。

再遭强烈抗议,后改为:“处理河南坏鸡蛋,每斤一毛钱”等等。

这种刻意的侮辱显然是低级而又无聊的。

2005年3月,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龙新派出所在无任何证据证明在其辖区内存在“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前提下,为打击辖区的刑事犯罪,在一个市场附近的大街上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

4月15日,在河南省国基律师事务所任职的河南籍公民任诚宇和李东照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的行为侵害了二人的名誉权为由,向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经法院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向原告、河南籍公民任诚宇、李东照赔礼道歉,原告任诚宇、李东照对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表示谅解,原告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首先,这些横幅有逻辑错误,会给社会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会给社会公众造成一种错觉,即警方打击的是河南籍犯罪团伙,举报河南籍犯罪团伙的才有奖励。

深圳招聘注明“河南籍已招满” 谁在制造地域歧视

深圳招聘注明“河南籍已招满” 谁在制造地域歧视

深圳招聘注明“河南籍已招满” 谁在制造地域歧视近日深圳一公司在招聘时因注明“河南籍已招满”,被指责“地域歧视”。

而几天之前,东北游客在三亚被歧视的留言也在网上热传。

地域偏见无处不在,并不是中国特色,但户籍政策和政治资源的地域倾斜,却使中国成为了地域歧视的重灾区分享到:2006年,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全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经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调解结案。

地域歧视无处不在,在美国南北地区互相调侃讽刺,在英国爱尔兰人被视为养猪的乡下人网络上但凡是个涉及地域歧视的帖子,河南人几乎每次都是躺着也中枪。

但这种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区别对待”,并非只针对河南人。

长期以来,北京人、上海人、东北人、广东人都被扣上了各种偏见的帽子。

湖北,川东,贵州,湖南等地,也多因打工人口问题而不招其他地区人待见。

地域歧视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外国人也有很强的地域情结。

美国的南北、各个州之间互相调侃讽刺,比如有的州被称为牛仔、乡巴佬,甚至语言、族裔都不一样。

英国更是如此,苏格兰人就和威尔士人合不来,但他们都觉得爱尔兰人是吝啬鬼,养猪的乡下人。

法国巴黎甚至把非巴黎人称为外省人地域歧视其实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笑话、谣言等口述记忆加深地域偏见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从地区差异过渡到地域歧视,则存在一个“刻板印象”的构建过程。

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通常带有负面色彩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作为对社会团体最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

尽管商业社会的形成和通讯的发达促进了人际在更广范围内的交往,有助于消除地域偏见,但这种刻板印象的构建并未中断。

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社会记忆,这种记忆会通过笑话、误解、谣言等口述记忆得以保存和表现,在英国没品笑话百科(sickipedia)上,利物浦就因少女妈妈问题成为最遭地域歧视的地方之一,而这些段子的传播性很高,又会加深人们已经形成的地域偏见。

困境中的阅读以及突围

困境中的阅读以及突围
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每一个想要认真阅读的人只能是有选择地读。为什么要选择呢?因为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对自己有用的好书,但读好书的一个条件是不读坏书,怎么才算坏书呢?这又是一个问题。首先是谁说了算?父母说的不算,老师说的不算,我说的当然也不算。只有时间说了算。时间是迄今为止人类所面对的最残酷、最公正的法官。我相信,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由卓越的心灵培育出的伟大作品永远是指引人类精神前行的明灯。有的人也许猜出来了,我想强调读经典。我知道现在好多人一提起经典就撇嘴,认为经典不过时了吗? 可我们现在还能读懂唐诗,唐诗里的那些爱恨情仇仍然能够打动我们,说明千百年来人性的那些基本程式没有变,变了的只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器具和生活方式。因而我觉得一个大学生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出的人生观、世界观完全可以成为今后生活的准则。
知识资讯的增殖是一个规律,后代总是超过前代。再加上现代传播手段的增多,书写工具的简便更使现在的知识总量几十倍、几千倍地超过了前代。中国古人把上学不叫上学,叫“念书”,把知识分子不叫知识分子,叫“读书人”,是因为那时人们接受知识的手段很有限,除了口口相传而外就只能通过读书。现代科技的发达使人们接受知识的手段大大增加了,除了传统的读书、读图,加上广播、电影、电视及其它电子音像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巨大挑战。大家都知道钱钟书的学问大,记忆力强,但现在只要在电脑上装一个google搜索软件,钱钟书的许多工作便可以省掉了。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但现在好多人包括所谓的知识分子也有许多不读书的,不只三日,恐怕有三年、三十年也没有完完整整读过一本书的,但未必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为不读书不等于他不看电视,不上网。
但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的确又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一方面是知识资讯的大量繁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爆炸”,一方面又是人在知识资讯面前的无所适从;一方面是知识剩余,看不胜看,一方面是精神匮乏,没什么可看。这种矛盾性的焦虑,是摆在所有读书人面前的大问题。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买书的速度远远大于读书的速度。一方面家里的藏书多得读不完,一方面到了书店还要买,我是错把占有欲当成了求知欲,就像有的人把冲动当成了爱情一样。

浅谈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成因及对策思考1

浅谈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成因及对策思考1

浅谈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成因及对策思考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劳动力歧视,劳动力市场歧视扭曲了劳动力市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更加突出,随之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对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对于规范和引导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并且,正确认识目前存在的劳动力歧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对于劳动力的妥善安置也甚为关键.因此,本文首先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其次对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对劳动力市场歧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

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基本理论(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概念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收到的不公正待遇。

这里所指的非经济个人特征,注意是指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民族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

(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根据概念,歧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工资收入歧视这种歧视是指从事相同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低于另外一部分人的工资收入,即同工不同酬。

可见,工资收入歧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别以外的经济因素引起的。

2、就业歧视这种歧视指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的情况下,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当的失业比重.在世界各地,至今还普遍存在着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遭受歧视的不公正现象.3、职业歧视这种歧视指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某项工作,却因为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被限制或被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低档次位置上。

传奇大牛施一公在北大的精彩演讲

传奇大牛施一公在北大的精彩演讲

传奇大牛施一公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我从来没有机会来北大做学术讲座,或是跟同学们在一块聊聊天,因此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借这个机会我想把我的经历分享一下,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分享。

我之所以愿意把我的一些经历讲出来,是为了让大家理解我产生这些想法和作出各种选择的缘由。

我不奢望我这些想法能够影响所有人,但我确信这些想法一定能够影响一部分人,当然影响大家并不是希望大家走我走过的路。

我认为,在中国,只要有一部分人能够有大志,去做一些事,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一定是有前途的。

所以,像我们北大、清华的学生,是全国学子的翘楚。

大家要有大的志向,担负起中国的未来。

如果你们毕业后,仅仅为自己的柴米油盐担心,仅仅关注自己的房子、车子,那是很不应该的,至少我会很伤心,很失望。

少年壮志“在哪出生”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以前不太明白,直到2003年还是2002年回国时,看到国内有一本书,那本书的名字叫《河南人惹谁了》。

虽然书名让我义愤填膺,但也没想得很多、很深,只是觉得说河南人“不知道羞辱”,很不痛快。

有一次,我去中山大学演讲,讲完以后,校领导请我吃饭,挺有意思。

吃饭的时候其中有一位同事就问我,说:“一公,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河南郑州的。

他低低头挠了半天脑袋,说:“你老家是哪儿的?”我想了想说,我父亲那一支是云南大理的,云南人吧。

他说:“哦,这还差不多。

”听完那番话,我才恍然大悟,河南人看来在外面惹了很多人。

但是我还是挺以河南郑州出生为荣的。

我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我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

他们婚后,响应祖国号召,到了河南焦作煤矿工作,于是我就出生在了河南。

我是1967年在郑州市出生的。

听父母讲,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搞得最热火的时候,郑州的武斗刚刚开始。

母亲生我时找不到医院,最后在一家“保皇派”医院里战战兢兢地生下了我。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母给我取了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一心为公。

由于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我两岁的时候,我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驻马店镇的一个小村庄里。

河南省驻马店市名声变臭的关键时间节点

河南省驻马店市名声变臭的关键时间节点

河南省驻马店市名声变臭的关键时间节点如果说河南被黑的最惨的城市,那大概就是驻马店了吧!提起驻马店大家的第一印象是穷、土,甚至在网上一度被调侃为总部(骗子总部、偷井盖总部、打架总部)。

如果不是因为驻马店遭受世界级洪水,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局面……不幸的是,厄运降临到了驻马店市。

1975年8月,在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计60多个水库相继发生垮坝溃决,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

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

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6天,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最惨烈的水库垮坝惨剧。

当年水库溃坝,1700万亩地被淹、600万房屋倒塌、2.6万人直接丧生,直到20天后,水里还泡着37万人。

驻马店被冲的干干净净,部分活不下去的被迫去外谋生。

首先是那些本来就游手好闲的人,去了外地只能重操旧业,做了下三滥的事情,结果臭名远扬;其次是去外地逃生的部分农民只会种地又没文化,一些人心生邪念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结果也是臭名远扬。

同时期相比,做坏事的人中有驻马店户籍的人呈爆发式增长,久而久之,把整个驻马店名声搞坏。

但凡有条活路,没人愿意做下三滥的事。

河南人的负面形象,其实就是当时有部分活不下去的人没办法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

以上就是河南驻马店当时的情况,这样你就能搞懂驻马店以及河南被黑几十年的真正原因。

建国以来,河南虽有大平原,但缺乏漕运,加上国家产粮任务,几乎全拿来种地,南阳、驻马店、周口、商丘很适合种地,产粮也猛,但却一个比一个穷,基本是河南人均GDP后四位。

就是搞农业不赚钱,辛辛苦苦种一年地,还不如出去打三个月工。

再遇到水灾、旱灾,别说卖粮自己都得饿肚子。

当时的情况导致部分人做的坏事连累了整个驻马店的名声!不仅驻马店,1亿人的河南流出高达1300多万。

那河南为什么不发展工业?18亿亩耕地红线。

如果河南发展工业,其他省尤其沿海工业大省就会断粮。

盘点中国名人故里之争

盘点中国名人故里之争

盘点中国名人故里之争盘点中国名人故里之争中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若干年后,斯人已去,其故里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自然就成为惠及后人的一方宝地。

从黄帝、炎帝、尧帝、舜帝,到老子、姜尚,再到诸葛亮、赵云、李白、曹雪芹,乃至众多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如孙悟空、西门庆等,都引起了诸多城市之间的争抢,好不热闹。

1、黄帝故里之争事件背景:河南省新郑市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陕西黄陵县是黄帝的陵冢,两地都和黄帝有关。

由此,祭拜黄帝,去陕西还是去河南,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腾讯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甚至开辟专栏解析陕西、河南的“黄帝之争”,陕西人认为陕西桥山上的黄帝陵,早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每年清明公祭始祖的场所;但河南人则认为河南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黄帝在这里建都立业,所以更应该在这里祭拜。

轩辕故里是以轩辕诞生在天水市清水这一史实为基础,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延伸,不断融合辐射的特定地域文化。

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影响颇为深远。

清水,这个陇上古县,虽然至今还鲜为人知,但他却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轩辕故里”。

争夺地:河南新郑、陕西黄陵和甘肃清水。

2、炎帝故里之争事件背景:湖北随州自称“炎帝故里”,此乃湖北省文化旅游整体布局的结果。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服务业)》明确提出开发“随州炎帝故里”。

湖北倾力打造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随州亦跻身其中。

随州的炎帝故里项目是“炎帝神农故里名胜风景区”,规划总面积3000亩,预期投资4.4亿元。

第二个“炎帝故里”在湖南株洲炎陵县。

湖南省在其《“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打造省级精品旅游路线——长沙一株洲(炎帝陵)一南岳一永州(舜帝陵)的寻根祭祖旅游线。

而《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规定的株洲市四大城市职能之一就是“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人惹谁了
——河南人群形象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

如果说河南人坏,我觉得这样就有些侮辱中华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现代人们过度西方化的表现。

我第一次见到有关河南人的不好评论是在2010年的时候,那时演员郝蕾连续发布几十条微博,“怒骂”河南人,文中脏话连篇,文中脏话连篇,引起网友一片哗然。

还有2011年的《失恋33天》片中有个令河南观众纠结的地方,“傍款”女李可说着一口标准的“台湾腔”,其男友介绍道:“我的女朋友普通话说得很好,大家都听不出来她是河南人。

”影片后面还让李可在电话里爆了句河南粗口。

虽然“笑果”很好,但让河南影迷难以接受。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认为这是个别现象。

因为对个别人印象不好而影响对整个人群的印象。

这样的一些事件不仅仅有河南的其他地方的也普遍存在,例如,余远谋写了一首《九头鸟歌》,曰:“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就是在说湖北人奸猾狡诈。

2011年9月,来自湖北的朱先生与胡女士是一对80后的夫妻,这些天正通过中介租房,遭遇业主的“地域歧视”。

原定于昨天早上签租房协议,不料前晚中介打电话给他们,说房东突然决定不租房给他们了,原因是他们是湖北人。

还有一则笑话是侮辱四川人的是这样写的:在一辆火车的软卧中,坐着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两位中国人(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四川人)。

那个美国人将抽了一半的香烟扔出车
外,日本人就说:“你太浪费了!”美国人说这种香烟美国多的是,根本不稀罕,还让日本人别多管闲事。

日本人很是恼火,于是拿出一部手机,打了一个电话后也扔出车外。

上海人看不过去了,说道:“这东西很值钱的,扔了多可惜!”日本人说:“这东西我们国家多的是,根本不稀罕,你别多管闲事!”上海人听了心里很不是味,他越想越生气,抓起身边的四川人扔出车窗外。

美国人和日本人大惊,问这是为什么。

上海人答道:“四川人我们国家多的是,根本就不稀罕,你们别多管闲事!”这则笑话对四川人贬低,等等。

像这种地域性的歧视非常普遍,而不仅仅是河南人。

比如清末明初流传一个顺口溜:山东出响马,东北出盗贼,河南遍地流光锤。

可见不仅仅是河南人遭到污蔑。

对于为什么污蔑河南人的是谣言,首先,污蔑河南人的那些事情别的省也出现过,就我看过的新闻来说并不比河南的少。

其次,由于近几年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中央都有相应的支持政策,这几年东西部都富裕起来了,河南属于中部人口众多比较贫穷,因此,外面的人就会说河南人是土包子封闭等,这就像前几个月西班牙电视节目辱华事件是一样性质的,事件是这样的西班牙电视五台一档名为:“AIDA”的节目中,15日晚上播出的节目,当播出到一分钟左右的时候,一个叫“wang”的中国人进入西班牙人酒吧中,随后一名顾客指着店里的“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牌子,并带着洗厕所的手套,将中国人从店里轰走。

像这样的辱华事件一年中已经发生过三次了。

还有巴黎街头辱华事件、欧洲职业选手Svenskeren辱华事件等。


这里借用马硕的书中一段话:“丑化和歧视他人,意味着自己的愚昧和野蛮。

多位学者在谈及对河南人的丑化和歧视时都指出:这是一个极其危险而可怕的信号,因为在这个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些以取笑、丑化贫穷为乐事,一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是人性的堕落,良知的泯灭。

再次,河南人形象的塑造也和大众媒体和影视的过分夸大有很大关系。

比如,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有影响的影视作品,比如在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中,郭德纲扮演的马路劫匪用河南话说的一段台词,给观众带来了笑声也给河南人民带来了伤害还有,还有电影《手机》里有一段话,演的是严守一带沈雪和费墨回家在火车上沈雪说起有关河南人的段子。

爹问:“孩儿啊,你这是练啥呢,儿子说:俺练胸大肌,爹说:练也是白练,再练也没你姐的大。

”这是对河南人的丑化,我觉得这就有点变态了。

再次也和河南贫穷和教育落后有关,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看的资料中说世界上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河南人,河南人口众多但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人都比较贫穷,只有一小部分人富裕,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都有好几百万农民工外出打工,他们的形象就是河南人的形象,由于他们的学历普遍不高,农村人思想也比较保守,由于比较穷在花钱的时候也比较谨慎。

还有河南省的教育也比较落后,考学竞争压力非常的大失学率高等,但不一定学历低就是坏人,河南外出务工人员在外面大都被认为勤劳肯吃苦踏实等优良品质,还有河南人见义勇为的事情普遍较多。

歧视河南人的事情近两年不太热了,在知网上见到的论文也大多是以前的,谣言终究会消散在时间的流逝中。

河南人事件说明人们嘲讽弱者,并不是河南人真的坏。

在说河南人的时候大多听到驻马店这个地方,驻马店在河南经济排名中是倒着数的,相对于郑州、洛阳、开封等市驻马店就相当于贫困山区,但穷不能说明人坏,从事下等工作的人和富人是平等的。

不能因为穷就歧视、嘲讽他人。

像河南人这种现象也和那些不负责任的网络媒体脱不了关系,他们为了吸引人们关注过分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