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内克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1982年)

相媲美。我们从未得到过片刻 的安宁 , 一位普罗 们相信我们生活的现实。朋友们 , 这就是我们感
作 文
因为话 多被村里人厌恶 的孩子 , 就有我童年时的 俗话 说 “ 江 山易改 , 本性 难移”, 尽管有我
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 , 她希望我能做 父母 亲的谆谆教导 , 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 的
一
个沉默寡言 、安稳大方 的孩子 。但在我身上 , 天性 , 这使得我 的名字 “ 莫言”, 很像 对 自己的 ( 摘 自莫言获奖现场演讲词 , 有删 节 )
的现实 中最令人惊 奇的证 明。西 印度 群 岛的史 国者 的这种黄金狂 , 直到不久前还在我们 中间蔓
阅读 广场
延 。就在上个世纪 , 研究在 巴拿马地峡修筑联结 陆有 2 0万男 女英勇牺牲。1 0多万人死于 中美洲 两大 洋铁路 的德 国代 表团 , 还做 出这样 的结论 : 3 个 任意杀 人的小 国 : 尼加拉瓜 、萨尔 瓦多和危
了一篇准确的报道 , 然而它更像一篇虚构出来 的 来 出现在许多地图上 , 并 随着绘图者的想象而不 历险记 。他这样写道 , 他看见过肝脐长在背上 的 断改 变其原来 的位置和形状 。那位 传奇式 阿尔 猪, 还看见过没有爪 的鸟 , 这种鸟的雌 鸟在雄 鸟 瓦尔 , 为 了寻找长生不老的源泉 , 在墨西哥进 行 背上孵蛋 。此外 , 还有一种酷似鲣 鸟却没有舌头 了为期 8 年 的探查。在一次疯狂 的远征 中 , 他的 以至于出发时的 的鸟 , 它们 的喙部像把羹匙 。他还写道 , 还有一 同伴们之间发生 了人吃人 的事 ,
苏教版八下语文 基础达标29在萧红前的五分钟讲演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课时训练·基础达标一、积累运用——试一试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fù( )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 )干血迹,ruò wú qí shì( ),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
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三特征。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大家假如要反洁我:“你向我们作五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五分钟呢?”B.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概,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
C.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D.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2)“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 )(3)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
( )(4)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理。
( )4.讲演者号召我们要怎样去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5.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女士摘得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十位女性。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4年文学奖

文学奖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钢琴教师》(2004年获奖作品)、《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年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
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
概述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特别是揭露在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残。
耶利内克撰写并发表了三部小说——《做情人的女人们》《美妙的年代》和《钢琴教师》,征服了德国读者。
他曾经获得过多种奖项,1998年曾荣获德语文学的最高奖:毕希纳文学奖,2002年获海涅奖和柏林戏剧奖,《钢琴教师》拍成电影后获得电影大奖。
基本介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米尔茨楚施拉格市,自小学习音乐,曾在维也纳音乐学校获得风琴师文凭。
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
专业的音乐素养赋予她的文学创作很多与众不同的特色。
她是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代表作之一为《钢琴教师》。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总是游走于边锋。
这位来自奥地利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擅于以毫不容情德笔调描写男欢女爱、性、政治、故乡和体育。
在耶利内克笔下,一切规则都已分崩离析,世界被深深嵌入了她那独一无二的语言空间,她那音乐式的“声音和反声音之河流”。
从温顺的音乐神童到享誉世界的女作家,《一幅肖像: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展示了耶利内克令人惊叹的成长轨迹以及矛盾丛生的生活:她面对媒体坦率爽朗,却是一个恐慌症患者,一直向往着隐居桃源;她是一个细腻的维也纳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针砭时弊者;她荣获了无数重要的文学奖项,同时却又树敌无数,令男人们咬牙切齿……个人经历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赛珍珠诺贝尔获奖演说(中文)

赛珍珠诺贝尔获奖演说(中文翻译)我在考虑今天要讲些什么时,觉得不讲中国就是错误。
这完全是真实的,因为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我的祖先在美国,我现在住在自己的国家并仍将住在那里,我属于美国,但是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
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
今天不承认这点,在我来说就是忘恩负义。
不过,完全为了个人的原因在诸位面前说中国小说这个题目倒是有些冒昧。
还有另一个原因我觉得完全可以这样做。
这就是我认为中国小说对西方小说和西方小说家具有启发意义。
我说中国小说时指的是地道的中国小说,不是指那种杂牌产品,即现代中国作家所写的那些小说,这些作家过多地受了外国的影响,而对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财富却相当无知。
小说在中国从来不是一种艺术,也不被这样看待,而且任何中国小说家也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
中国小说,它的历史,它的范围,它在人伤生活中的地位——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按照这样一种事实来看待。
对你们这些今天慷概地承认小说的现代西方学者,这无疑是个奇怪的事实。
但在中国,艺术和小说一向是截然分开的。
在那里,作为艺术的文学为文人们所独有,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则创造艺术,互相应和,根本没有小说的地位。
那些中国文人占据强有力的地位。
哲学、宗教、文字和文学,按照专横的经典规则,他们拥有所有的一切,因为只有他们拥有学习的手段,只有他们能读会写。
他们的强大力量甚至使皇帝也有些畏惧,因此皇帝设想出一种用他们自己的知识来控制他们的方法,使官方考试成为在政界晋升的唯一途径;那些极其困难的考试,使人们为了准备考试而耗尽整个生命和思想,使他们忙于记忆和抄写过去的死的经典而无法顾及现时和现时的错误。
在那些过去的经典当中,文人们找到他们关于艺术的规则。
那里不是没有小说,但是,他们的眼睛看不到小说被创作出来,因为人民创造了小说,而活着的人们做些什么并不会引起那些认为文学是艺术的文人们的兴趣。
信息题

• 药家鑫一审判处死刑 • 西安中院一审判处药家鑫死刑。
• 归纳:新闻把握两个点, 归纳:新闻把握两个点, 对象事件要分清。 对象事件要分清。
此次世园会会期178天,有100多个国内外城市和机构 参展。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西安世园会”,学生会准备 举办“走进世园会”校园宣传周活动。作为筹备小组的 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 (1)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园 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 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 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绍的要点。( 。(4分 绍的要点。( 分) • 【材料】由国际园艺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 性园艺展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宗旨是宣传生态文明,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举办世园会向全世界人 民展示自然之美,园艺之美,并借此提升国家形象。西 安园艺博览会,从会址浐灞生态区的选择,到植物花卉 的设计、园林的展示,以及生态建筑群的建设,无不体 现着“天人长安,创意自然”这一主题。
• ②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中国人的母亲 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向班内同学提 出一项活动倡议。 • 示例:开展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演 讲或征文比赛活动;替母亲做一次家务劳动; 为母亲送 一束康乃馨。 ③仿照示例写一句话,表达你对母爱的理解。 •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 母爱是一泓清泉, 清澈澄净;母爱是一丝轻风, 的风尘仍然 清澈澄净;母爱是一丝轻风,让 你的身心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清凉爽 快。
材料探究类 类 材料
材料探究——整合比较,提炼概括
就下面两则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女士摘得20 0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十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给耶 利内克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誉,还有超过一百万欧元的巨额奖金。在被问及获奖 后的计划时,耶利内克说她不打算去旅游,一个人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时 间,她的乐趣不需要花钱。 材料二:据《青年时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已决定授予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荣誉 文学博士名衔。金庸先生在获授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向该校提出申请, 请求到该校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剑桥校方表示无此必要。但金庸先生坚决请求入校 就读,最终得到校方同意。金庸先生告诉记者,入剑桥攻读博士课程,志在求学, 而非为求学位。 请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请写出你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或解决的办法。
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演讲三篇

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感谢天主给我们在这里聚会的机会,为我们带来诺贝尔和平奖,我想我们在这里共同用圣方济的一段祷文来祈祷一定是非常适宜的。
我们每天领受圣体后,都要用这段祷文来祈祷,因为它适合于我们每一个人。
我总想弄明白的是,四、五百年以前当圣方济撰写这段祷文时,当时的人们一定遇到了和我们今天一样的困难,我们将这段祷文修改得更加适合今天的状况。
我想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有了这份祷文,让我们共同来祈祷:感谢天主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大家今天聚在一起,和平奖的获得告诉我们,我们生来就是要为和平而生存,它也告诉我们,基督除了没有原罪外,他和我们简直没有两样,他明确地告诉大家,他给众人带来了一个喜讯。
这个喜讯就是所有善良的人所期盼的和平的愿望,也是我们都欲得到的——一颗维护和平的心。
天主是如此热爱我们这个世界,他不惜将自己的儿子都贡献出来,当然,这对他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天主是忍受何等的痛苦,才将自己的儿子贡献给我们这个世界啊。
然而,当他将自己的独生子送给少女玛利亚时,她又是如何对待基督呢?当他闯入她的生活中时,她将这个喜讯传播给世人。
当她走进她的表兄家时,这个未出世的孩子已经在她的腹中欢跃。
这个孩子便是第一个为我们带来和平讯息的使者。
他,这个名叫基督的人认识和平王子,他把和平带给你,带给我。
但是作为男子汉的他仍嫌做的不够,他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悲壮行动,来向我们表示他对我们伟大的爱,他是为你,为我,为那些身患麻风病,为那些因饥饿而将死的人,为那些赤裸着身体横卧在加尔各答和其它城市的大街上的穷人,为在非洲、纽约、伦敦和奥斯陆的穷人而献身。
他用他的死来劝告我们相互同情、互相爱戴。
福音书中讲的非常清楚:“像我爱你们一样去爱;像我的父亲爱我一样去爱。
我爱你们。
”他的父亲正是因为深深地爱着他,才把他贡献出来。
我们彼此间也应该互相爱戴,应该像天主对待他儿子那样,彼此将爱心贡献出来。
如果我们说“我爱天主,但是我不爱我的邻居”,这是远远不够的。
材料探究

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
表明观点: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就有可能保持我们已经享有的利益。贪 心一旦萌动,攫取的双手可能会造成不仅不能多得,反而会使本已拥有的散 失殆尽。 陈述理由: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贪心而“凿大”了“流米洞”而使 前“有”尽弃!有一点我们是很容易明白的,那就是:世界上的好处,不可 能都让我们占有,我们应当十分地珍惜已有的“流米洞”,让它细“米”长 流。 总结观点:人生中的许多东西不必占有太多,物质金钱如此,荣誉名声也 一样,我们能得到我们该有的那一份也就足够了,攫取得太多,往往失去得 更多。
探究一下,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
猎户失弓 楚国有一个猎户,一天上山打猎回来,发现自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 找回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 这件事传到了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一个‘楚’字,成为‘人丢了,人捡’, 就更有意义了。” 后来,老子也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如果再去掉一个‘人’字,成为‘丢了, 捡了’,其意义就更大了。
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却易被忽略的的细微的物件或行为。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 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 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 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 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 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 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 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 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 l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 2 )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 3 )如果就这一问题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两个 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演讲稿

诺贝尔文学奖演讲稿1我五岁那年学会了阅读,当时我住在玻利维亚的科恰邦巴市,在拉萨耶学校胡斯蒂阿诺修士的课堂上学会了读书识字。
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直到今天,将近七十年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次领略阅读的魔法时,感觉有多么神奇。
书中的文字化作奇异的图像,丰富了我的生活:它打破时空的藩篱,让我与尼摩船长在海底一起走过两万海里的航程;我跟达尔达尼昂、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并肩作战,在阴险的黎塞留掌权时期,粉碎了危及皇后的种种阴谋;我也曾化身冉阿让,背着昏迷不醒的马吕斯,在巴黎的下水道中蹒跚而行。
阅读变梦幻为生活,变生活为梦幻,把文学的宇宙带到当年那个小男孩触手可及的地方。
我母亲说,我最早写下的东西就是为我读到的故事续写结尾,因为我总因为故事结束而悲伤,也有的时候,我不喜欢故事的结局,于是动笔改写。
这也许是我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只是我没有意识到:随着我长大、成年、衰老,我一直都在不断续写那些曾让我的童年充满欢乐和冒险的故事,让它们在时光中不断延伸。
我希望我母亲今天能在这里,她是一位会因为内尔沃和聂鲁达的诗句潸然泪下的女人;我也希望我的外祖父佩德罗能在这里,他有一副大鼻子和亮光光的秃脑袋,对我写的诗总是赞不绝口;还有卢乔舅舅,他曾热切地激励我全身心地投身写作,尽管在当时,在那样一个国家,文学给她的献身者的回报是那么菲薄。
我一生中总有这样的人站在身边,他们爱我,鼓励我,感染我,在我心头充满疑虑时给予我信心。
是他们,当然还有我的固执和一些运气,让我能够把大部分时间献给写作我的激情、嗜好和奇迹。
写作创造出与现实平行的生活:它在噩运面前庇护我们;它把出奇的变为自然的,把自然的变为非凡的;它驱散混沌,让丑的变美,让瞬间成为永恒,让死亡成为从我们身边经过的一幕奇观。
写故事并非易事。
当我提笔把脑海中的想法付诸文字,构思便在纸上枯萎,线索和画面无力向前。
我怎样才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幸运的是,我可以向大师们学习,追随他们的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耶利内克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2011-12-31 01:01:14)转载▼标签:分类:世界著名演讲词耶利内克演讲口才有效沟通当众讲话甄立夫教育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1946-)奥地利女作家,小说家、剧作家兼诗人,诺贝尔奖得主,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就读于维也纳音乐学院,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耶利内克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与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I—V》(2002)等,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代表作《钢琴教师》于2001年被导演麦克尔•汉内克搬上银幕;2004年耶利内克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问鼎这一文学大奖的作家,同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耶利内克因患有心理疾病未能出席,但自己录制了长达数十分钟的题为“越位”的演讲视频,当天在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播放时,依然引起斯德哥尔摩观众的极大兴趣,节选如下。
耶利内克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节选——越位:一写作是将现实的头发翻卷起来的才能吗?当然,人们是如此地喜欢将头发卷起。
但于我而言呢?于那些对现实全然不了解的人们而言呢?一切都是如此的纷乱。
而又没有梳子可以将之梳理。
写作的人们清理着现实的乱发,拼命想将之梳理成一种发型。
但一到晚上,这个发型就出了些问题,开始侵扰他们的大脑。
那簇优美盘卷起来的头发又一次从他们理想梦境中消失,并再也不能被驯服了。
它们也不愿意被规整。
不管人们如何用带断齿的梳子梳理,它们依然随心所欲。
另外,事情变得还不如以前。
关于现实的作品像时间一样从作者的手指中流出。
在时间里,作品被写着;在时间里,生命停滞了。
但如果生命停滞,没有人会失去什么。
活着人不会失去什么,死去的时间不会失去什么,而死去的人更不会失去什么。
某人在写作的时候,时间会溜进其他作者的作品里。
时间可以同时做任何事。
它可以像清爽而又不祥的风般吹入他人的面对现实而不期突然竖起的乱发。
那激烈的风吹着,席卷走一切。
它席卷走一切,不管在哪里,但就是再也不能回到现实了。
照理说,被表现的应该是现实。
一切都被卷走,向任何地方,惟独不是现实的所在。
现实藏于发下,藏于裙下,但时间将它们吹走,把它们吹向边缘,如此一来,一个作者又怎么能懂得现实?在边缘上,作者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观察,而另一方面他不能呆在现实的道路上了。
现实里没有他的位置。
他的位置永远在外面。
只有他在外面说的东西可以被拿到里面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说的东西语义不清。
这样,一个人就变成了两个,他们长得一样的脸,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理解问题。
不管哪种情况,不管真假,这迟早都要发生,因为那赖以立足的地面不完整。
人如何能在无底洞上立足?但这进入作者视野的不完整在某种意义上依然足够完整。
他们没有将之破坏,而只是用朦胧的眼睛看着它。
但它不因这种朦胧的注目而变得随意不定。
这种注目的对象是很明确的。
在被一种描述固化之前它也可以是另外一种东西。
所说的正是本来不说为好的东西。
所说的正是永远应该是不清晰、无根基的东西。
太多的人已经沉陷其中。
这是一片可以吞噬人的流沙。
它是无底的,但又不是没有地面。
它随你的意,但又不中你的意。
边缘效劳于那个根本不存在的生活,否则我们就不会沉陷其中,深陷于丰满,那种人类生活的丰满。
那种生活总是在其它什么地方发生着,在那些你所不在的地方发生着。
二为什么要污辱某人,只是因为他不能找回他走过的路、生活的路、生命旅程的路,如果他已经捱过了——而这种捱耐并非要忍受某人,也与他人无关,就像沾在鞋子上的尘土。
这是什么样的尘土?它有放射性吗,还只是很有活性?我之所以问,是因为它在路上留下一道奇怪的光。
它伴作者行走但再也不与之相遇;抑或是作者在伴着它行走,走向边缘?作者还没有消失,但他已经过了边线。
在那里他看到了曾与他分手的人们,对方也看到了他。
这些人在他眼中形形色色。
他在边缘上观察是为了把他们表现得如他们所愿,赋予他们形象,因为形象是最重要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他在那里能够更好地观察;不管怎么说,他写了些东西。
这些东西在照亮他所铺的道路的同时也使其变得模糊不清而后又再一次将之完全掩盖。
文字来自于银幕,来自于一张张由于痛苦而扭曲的沾满血迹的脸,来自于带着笑和扮相的脸(为了化妆,嘴唇噘着),来自于在问答游戏中给出正确答案的人们,或来自于天生的伪演说家,即女人,她们无所赞成也无所反对,她们站起身脱掉上衣面向摄像机指着她们曾经坚挺并属于男人的乳房。
另外,还来自于任何发出像口臭般但又十分响亮的歌声的嗓子。
这就是在那道路上所能看到的,如果他还未曾离开那条路。
当罪恶在不断发生,这条人不能走的路是否害怕被行走呢?折磨、残忍、偷窃、恫吓、制造世界命运的必要的威胁等诸种罪恶。
对路来说,它无关紧要。
它忍受着一切,坚韧地,尽管无根无据。
当你处在边缘上的时候,你总要随时准备跳一下,然后再跳一下到边上,进入空虚。
空虚就在边缘过去一点。
边缘边上总有空虚的坑,它随时张着大口,诱使你靠近它。
把你引诱出来就是要把你引诱进去。
求求你,我现在不要看不着路,那条我不在其上的路。
我想要诚实地描述它。
真实和准确至为重要。
但我被阻止踏上我的路,我根本就不能走我的路。
我在外面,而我没有向外走。
在那里,面对我的不确定,我确实希望得到保护。
道路延伸而去,要去检查我的所为是否合适,我是否以适当错误方式描述了现实,因为现实总是必须被错误地描述的,没有其它的方式。
它必须被错误地描述到读者或听者马上能注意到错误的所在。
三这全都是谎言!语言这只狗本应保护我(我因此而养着它),现在却冲着我狂叫。
我惟一的保护者反对被描述。
语言,反过来去描述其它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填满了这许多纸面——我惟一的保护者反过来与我作对,那运动着的讲着话的曾看上去是我安全庇护所的语言对我反戈相向。
无庸置疑,我立刻对之失去信任。
有时语言因为错误而上路,但它不迷路。
这不是偶然的过程——用语言说话,那是一种不自觉的偶然,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说,不停地说,因为总要说的,说吧,无始也无终,但不是对着谁说。
它就在说着,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说,因为无人愿意驻足,他们各有所顾。
只有语言,它有时离开我走向人们,不是其他什么人,而是那些真实的走在有路标的道路上的人,语言像相机一样追随着他们的每一个行动。
这样,语言至少就发现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怎样进行的,因为之后它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然后它所有的一切必须被描述,以它所完全不是的样子描述出来。
语言在那里。
它或许一直在那儿?它在观察准备伺机而动并准备扑倒某人吗?在现实中它不但对我不驯服,对其他人亦然。
它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它在黑夜里狂吠,因为没人想起要在路边点灯。
它在夜里狂吠,还因为没人记得给道路命名。
我也放声叫去,在我的孤独里,脚下踏过死去的人们的坟墓。
因为我已经在跟着跑了,我无暇顾及我踩过什么,踩倒了谁。
我只要到达我语言所在的地方,到达它对着我挂着一脸嘲笑的地方。
因为它知道,如果我想继续活下去,它很快就会将我绊倒,然后在我的伤口上撒盐。
好。
这样我就要在别人的路上撒盐,我撒下去以使冰雪融掉的粗盐。
为什么它不跟我一起留在边缘?为什么语言要跟我分手?它想看到比我更多的东西吗?它想看到那些在大路上更可爱的、礼貌地相互倾谈的人们?它想比我知道的地更多?它一直都比我知道得多。
这是事实。
但它依然有所不知。
它将过于沉迷于现实。
四我的语言像是在召唤我,向边缘召唤。
它最喜欢向边缘呼唤了。
它不需要仔细描准,因为它总能中的。
它招唤我,语言招唤我。
它在我落入陷井奋力呼喊努力扑打时召唤我。
但不,这不是真的。
我的语言没有在呼唤我,它跑了,它从我这儿跑了,所以它要呼喊,对着我的耳朵呼喊,不管来自哪里,电脑、手机或者是电话亭。
从这些地方它对着我的耳朵大叫。
没有理由要大声说什么,它已经那么做了。
求求你,亲爱的语言,你在那里喊什么?埋怨什么?你准备好了吗,以使我可以好好地把你再次放入你自己?我想,你根本不想回到我这儿来!难道你成为语言只是想要离开我并促使我赶上来吗?但什么东西也不能被促使。
你更是不能促使什么,况且我了解你。
我甚至又不认识你了。
你想自行地回到我这儿来?我不会再接受你了,你还有什么说的?离开了就是离开了。
离开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我的语言已经快乐地在它的泥坑(那个路上的临时坟墓)里打滚了。
它仰望着空中的坟墓,仰着身滚来滚去,一个友善的小动物,它像任何值得尊敬的语言一样想要娱乐人类,它滚动着,张着腿,想让人给他搔痒,为什么不呢?它极渴望被抚摸。
所以它无暇去看死去的人,所以我就必须盯着死人看了,结果我要负责了。
所以我没有时间控制我的语言,它现在不知羞耻地在抚摸者的手下滚来滚去。
有太多的人死去了,我都要负责。
正如一个奥地利语里的说法:我照顾人,我善待人,然后我们出名了,因为我们总是善待人。
世界正在注视着我们,无需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