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白车身重量设定设计规范
白车身设计规范

白车身设计规范白车身设计规范一、冲压件设计规范1.孔1.1钣金上的冲孔设计要与钣金冲压方向一致。
1.2孔的公差表示方法1.3过线孔1.3.1过线孔翻边1.3.1.1过线孔翻边至少要3mm高。
此翻边对钣金起加强作用,防止在安装过程中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此孔的密封性。
1.3.1.2如果通过过线孔的零件是面积≤6的固体,或者钣金足够厚,使其在不借助翻边时也能够承受住过线孔安装时的压力,那么此过线孔可以不翻边。
1.3.2过线孔所在平面尺寸1.3.2.1过线孔为圆孔(半径设为Rmm)时,孔周圈的平面半径应为(R+6)mm1.3.2.2过线孔为方孔时,孔周边的平面尺寸应比孔各边尺寸大6mm。
1.4法兰孔1.4.11.5排水孔1.5.1排水孔设计在车身内部空腔的最低处,其直径一般为6.5mm。
1.5.2对于车身内部加固的防撞梁,应同样在其空腔的最低处布置排水孔。
1.5.3在车身结构件的空腔及凹陷处必须布置排水孔。
1.6空调管路过孔1.8管道贯通孔2.圆角3.边3.1密封边3.1.1行李箱下端3.1.1.1.为了使水排出止口,如图所示需要留出3.0mm的间隙。
3.1.1.2安装用止口应该具备恒定的高度和厚度(用于弯角的凸缘除外)。
3.1.1.3车门开口周围的止口厚度变化,包括制造变差的范围通常在1.8mm至6.0mm之间。
厚度的极端值会产生较高的插入作用力和密封条稳定性等问题。
3.1.1.4止口厚度的变化在任何位置不得超过一个金属板的厚度。
如果可能,仅可以使垂直的止口产生厚度变化,绝对不要使弯角半径产生厚度变化。
止口厚度的阶段变化会使密封条托架中的水渗漏。
3.1.1.5应该避免带有焊点的止口出现燃油和其它润滑油,这些物质会降低稳定性。
3.1.1.6止口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3.1.2行李箱上端为了防止水从密封条止口泄漏并且进入行李舱,可按下面结构进行设计:3.1.2.1支架内的胶黏料或可发泡的热熔胶需符合漏水防止设计手册。
白车身特殊公差设定规范

工艺设计Q/JQ 16123-2012制定部门: 工艺工程院 企业技术标准 代 替 号标题:白车身特殊公差设定规范第 1 页 共 12页修订标记 文件号更 改 内 容 修订页 修订日期 修订者标准化 会 签 制 定 校 对 审 核 批 准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目 次前 言 ............................................................................... 2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基本原则 ......................................................................... 3 4 术语和定义 ....................................................................... 3 5 白车身特殊公差形式 ............................................................... 4 5.1 冲压件特殊公差 .................................................................. 4 5.2 焊装匹配特殊公差 ................................................................ 6 5.3 工装特殊公差 .................................................................... 9 6 特殊公差的标注方式 .............................................................. 10 6.1冲压件特殊公差标注方式 .......................................................... 10 6.2 特殊公差在MCP 和SQM 中的标注方式 .. (11)工艺设计Q/JQ 16123-2012标题:白车身特殊公差设定规范第2页共12页前言本标准《Q/JQ 16123-2012 白车身特殊公差设定规范》是公司工艺类标准之一。
SAE-ChinaJ0703-2013《轿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讲解

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20071-2006《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T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
SAE-China J0702-2013技术规范“普通乘用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测试方法”;
4.2
按照国家标准GB20071-2006《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基于侧面碰撞的白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时,只考虑白车身结构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侧面压溃量、白车身吸能量、B柱加速度等,不考虑车内假人的伤害指标。
4.3
按照国家标准GB/T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基于正面偏置碰撞的白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时,只考虑白车身结构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前端压溃量、白车身吸能量、防火墙侵入量和B柱加速度等,不考虑车内假人的伤害指标。
5.2
在进行整车被动安全性分析模型验证时,考虑到车身的四门两盖和门窗玻璃对整车被动安全性仿真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车身有限元模型中包含四门两盖和门窗玻璃模型。
5.2.1
按照国家标准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刚性壁障整车正面碰撞仿真分析,其假人伤害指标应满足标准规定要求;提取白车身结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前端最大压溃量、B柱碰撞加速度曲线、防火墙最大侵入量、白车身吸能量曲线。
3.2
白车身产生单位扭转角所需要的外加扭矩,它表征了白车身抵抗扭转弹性变形的能力。
3.3
使白车身产生单位弯曲变形所需的弯矩,它表征了白车身抵抗弹性弯曲变形的能力。
3.4
指轿车前后轮距的平均值与轴距的乘积。
3.5
指白车身的性能指标,如弯曲刚度、扭转刚度、一阶整体弯曲频率、一阶整体扭转频率等,相对白车身结构设计变量如板厚、梁截面面积和形状尺寸等的一阶导数。
HOFF汽车设计(上海)有限公司白车身设计规范

点焊尺寸要求: 1、“a”不得小于11毫米 2、“b”不得小于5毫米 3、“c”不得小于30毫米;
30<c<50mm时,有特殊焊钳; c>50mm时,就可用普通焊钳 4、 “D”为直径5毫米的焊头,焊点 为6mm 5、 “e”暂缺 6、钣金件层数及厚度要求: (1)、层数最多为3层(超过3层要 得到厂家确认.) (2)、厚度在3毫米以内为宜, 但3---5毫米也能焊接 7、两焊点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20毫米
SHEET_M ETRAL
89
未倒角片体
不可见(Invisible) 原车未倒角数模
TITLE
151
图框(标题栏、 反图框)
不可见(Invisible)
2D_DIM 152 2D尺寸
不可见(Invisible) 孔和尺寸的相关标识
2
HOFF汽车设计(上海)有限公司白车身设计规范
白车身数模图层设置
目录
一)实体建模标准: 1、建模的距离公差设定为0.001mm。 2、弯曲件的圆角半径不宜小于最小弯曲半径,以免产生裂纹。但也不宜过大, 因为过大时,受回弹的影响,弯曲角度与圆角半径的精度不易达到要求,以 实测为准。
4
HOFF汽车设计(上海)有限公司白车身设计规范
3、 倒角处让位:当两个件零贴时,倒角处需注意让位,倒角大小以零件 实测为准(最小相差2mm)如下图:
注意:周圈翻边不 是该件成型后切出 来的,此种翻边尺 寸要求不高
27
5
HOFF汽车设计(上海)有限公司白车身设计规范
4、弯曲件的弯边长度不宜过小,其值h>R+2t。当h较小时,弯边在模具上 支持的长度过小,不容易形成足够的弯距。
6
HOFF汽车设计(上海)有限公司白车身设计规范
白车身三维设计规范[1]
![白车身三维设计规范[1]](https://img.taocdn.com/s3/m/85ba28813186bceb19e8bbd2.png)
精选商密×级▲白车身零部件三维设计规范2005-08-××发布2005-10-30实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200×前言中国汽车工业正飞速发展,长安公司也在进行裂变式发展,汽车的自主开发是中国汽车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汽车自主开发设计中,会用到各种参考资料,它们对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使之成为规范,会使我们思路清晰,设计中有据可依,同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而车身三维设计是车身结构设计的基础和关键,所以,我们收集了德国EDAG设计公司和意大利IDEA设计公司以及长安公司历年的设计资料及设计经验,并加以比较、整理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车身三维设计规范。
在此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对车身设计人员特别是刚刚从事车身设计的人员提供参考。
本规范由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规范由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管理。
本规范起草单位: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本规范批准人:(五号宋体)Ⅰ—200×引言车身三维设计是汽车工程化设计的关键阶段。
主要设计工具是三维设计软件CATIA_V5:设计需要完成车身上各个零件的三维模型,焊接打点图、挤胶图及螺母、螺栓图,零件的定位位置、零件的压紧位置,零件的料厚方向等。
本规范的主要目的是让车身设计人员进行车身三维设计时,依据规范的设计规则,了解设计的方法、设计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车身三维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从而缩短设计周期,节省研制经费,提高产品可靠性。
—200×车身三维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车身三维设计的规则及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M1汽车的车身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白车身通用技术条件

共 11 页第 9 页
GEELY
ID 号:5097171 受控文件 归档日期:2008-05-31 15:13:13 编码:
白车身通用标准
JLYY-JT -08
图 6 承面凸焊螺栓抗拉试验示意图
4.3.3.3 承面凸焊螺栓抗扭强度试验
将盲孔检验用螺母,装在凸焊螺栓上(拧紧到底)。见图 7 ,然后按表 5 规定,在盲孔螺母上施以适当
3.5 装配要求
3.5.1 白车身所有零部件应装配完整、齐全、可靠,不允许有错装、漏装和零件损坏现象。
3.5.2 白身车各螺纹联接件的拧紧扭矩,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螺纹拧紧扭矩
螺纹规格
拧紧力矩(N·m)
M5
2~4
M6
9~12
M8
23~26
M10X1.25
70~75
3.5.3 白车身总成中侧围外板、翼子板、发动机罩、车门、行李舱门(背门)、加油口盖与各自相邻零部件 之间的装配间隙及外表面的高度差值,通常应该符合图 2 和表 2 的规定;同一条间隙的不均匀值不大于 0.5mm;两对称间隙的差值不大于 1 mm。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标准 GB 11551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 11566 轿车外部凸出物 GB 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GB 15083 汽车座椅、坐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5743 轿车侧门强度 GB 17354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GB 20071 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 20072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 GB/T 20913-2007 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 QC/T 566-1999 轿车的外部防护 QC/T 900-1997 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JL 100001-2008 车辆识别代码(VIN)编制规
白车身设计规则

白车身设计规则1. 范围本标准归纳了白车身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白车身结构设计及检查。
2.基本原则2.1 白车身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行设计过程,要彻底地摒弃孤立地单个零件设计方法,任何一个零件只是其所处在的分总成的一个零件,设计时均应考虑其与周边相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
2.2 任何一种车型的白车身结构均可按三层板的设计思想去构思结构设计,即最外层是外板,最内层是内板,中间是加强板,在车身附件安装连接部位应考虑设计加强板。
2.3 所设计的白车身结构在满足整车性能上、结构上、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是否比参考样车或其他车型更优越,是否符合国内(尤其是客户)的实际生产状况,以便预先确定结构及工艺的改良方案。
2.4 白车身在结构与性能上应提供车身所需的承载能力,即强度和刚度要求。
3.冲压工艺要求3.1 在设计钣金件时,对于影响拉延成型的圆角要尽可能放大,原则上内角R≥5,以利于拉延成型;对于折弯成型的圆角可以适当放小,原则上R≈3即可,以减小折弯后的回弹。
3.2在设计钣金件时,考虑防止成型时起皱,应在适当的地方(如材料聚集处)布置工艺缺口,或布置工艺凸台、筋。
3.3 孔与孔,孔与边界距离应大于2t,若在圆角处冲孔,孔与翻边的距离应大于R+2t。
开孔时尽量不要开在倒角面上,以避免模具刃口早期磨损。
3.4 三面或多面交汇的尖角处在倒圆时应尽量倒大成球形。
4.焊接工艺要求4.1 焊接搭接边重叠部分的宽度一般在10~15mm 为佳,最少不得小于8mm;4.2 考虑焊接工艺时应考虑焊枪的接近性。
4.3 对于无法焊接的内板,可以考虑开焊接工艺过孔,一般要求Φ30以上;4.4 对于无法点焊的部位,可以考虑二氧化碳保护焊或塞焊;4.5 考虑布置焊接工艺孔。
5. 装配工艺要求5.1 考虑零部件装配时装配工具的接近性;5.2 考虑零部件自身安装或拆卸的方便性;5.3 对于安装工艺过孔,应考虑做成翻边孔,以增加零件本身的刚度,以及不伤手和工具。
汽车白车身设计规范

汽车白车身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归纳了[BIW]白车身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长春宇创公司白车身结构设计及检查。
2.基本原则2.1 白车身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行设计过程,要彻底地摒弃孤立地单个零件设计方法,任何一个零件只是其所处在的分总成的一个零件,设计时均应考虑其与周边相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
评注:周边造型匹配[面差、分缝影响外观];周边安装匹配[焊接装配、安装件的连接、安装空间]2.2 任何一种车型的白车身结构均可按三层板的设计思想去构思结构设计,即最外层是外板,最内层是内板,中间是加强板,在车身附件安装连接部位应考虑设计加强板。
评注:结构的强度、刚度与横截面积有关系,与周边的展开的周长也有关系,“红旗3”轿车的一个宣传点就是其前防撞横梁为六边型。
2.3 所设计的白车身结构在满足整车性能上、结构上、四大工艺[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是否比参考样车或其他车型更优越,是否符合国内(尤其是客户)的实际生产状况,以便预先确定结构及工艺的改良方案。
2.4 白车身在结构与性能上应提供车身所需的承载能力,即强度和刚度要求。
3.冲压工艺要求3.1 在设计钣金件时,对于影响拉延成型的圆角要尽可能放大,原则上内角R≥5,以利于拉延成型;对于折弯成型的圆角可以适当放小,原则上R≈3即可,以减小折弯后的回弹。
1)板件最小弯曲半径2) 弯曲的直边高度不宜过小,其值h ≥R+2t 。
见上表。
3)弯曲边冲孔时,孔边到弯曲半径R 中心的距离L 不得过小 ,其值L ≥2t 。
见上表。
4)圆角弯曲处预留切口。
5)凸部的弯曲避免如a 图情形的弯曲,使弯曲线让开阶梯线如图b ,或设计切口如c 、d 。
r ≥2t n=r m ≥2t k ≥1.5t L ≥t+R+k/23.2在设计钣金件时,考虑防止成型时起皱,应在适当的地方(如材料聚集处)布置工艺缺口,或布置工艺凸台、筋。
3.3 孔与孔,孔与边界距离应大于2t ,若在圆角处冲孔,孔与翻边的距离应大于R+2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