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历史媒介技术变化的历史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变革。
从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等媒介,到现在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媒体的形态和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媒介演进和趋势两个方面探讨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媒介演进1.从纸媒到数字媒体20世纪的传媒时代以纸媒为主,主流传媒是以报纸、杂志为核心的。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咨询的方式逐步从传统的纸媒转变为数字媒体,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人中,几乎都已经放弃了纸媒。
数字媒体具有内容丰富、快速、及时迅速传播等特点,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快速兴起。
2.从网站到APP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开始向移动端延伸。
传统媒体在移动端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各种专门的移动终端应用逐渐变得受欢迎,例如新闻APP、视频APP等。
几乎每家媒体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APP,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提高用户体验,实现资讯传播,将媒体业务逐渐向移动端转移。
3.从搜索引擎到社交媒体传统互联网时代中,人们获取信息多是通过搜索引擎,但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这一情况。
新媒体时代中,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由于其内容的短小精干、有趣的方式,它们吸引年轻人去参与互动,其流行度比搜索引擎高得多。
因此,传媒公司开始将部分资讯传播方式转变为社交媒体营销。
4. 从在线视频到短视频在线视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媒时代形式,它在以后将比电视和电影等传统媒体更加重要。
但再次兴起的短视频更加向年轻人迎合,它的主要特色是轻巧、有趣、简单,且短时间内就可欣赏完,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现在短视频已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内容载体。
二、趋势分析1. 用户需求多元化网民的需求多元化是新媒体时代中最重要的趋势之一,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变化,开发多元化功能已成为各种在线平台的竞争重点。
比如,在线购物、点播电影等,都希望能够获得最优的用户体验。
第三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

•第三章新媒体的技术推动•第一节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1.1 媒介发展简史1.2 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1.1 媒介发展简史从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
(附媒介发展史)1. 人类大约在4万至5万年前发明了口头语言,人类进入口头传播时期。
口语传播的特征在于共时性,是一种典型的“在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与传播。
2.大约5000年前,文字产生了。
文字的发明使传播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口语传播的超越。
以文字为核心的人类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促进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
文字总是和记录文字的工具和材料紧密相连的。
石头、木块、竹简、埃及莎纸、汉代蔡伦造纸术、威尼斯手抄小报。
3.印刷媒介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事件。
宋代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谷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手摇金属活字印刷机,1456年,他使用手摇印刷机一下子印刷了200本《圣经》,标志着现代机械印刷的开始。
印刷术的发明,使传媒开始由“贵族”而面向大众,人类传播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4.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是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最早的大众报刊是在美国首先出现的“便士报”——《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5.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进入了电子媒介时代。
电子媒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人类进入了一个声色犬马的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
6.媒介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是一个单一的传媒时代,而是混合媒介时代。
在这个时代,媒介的容量空前扩大。
而且,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一、引言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成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起源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媒体发展成为推动新闻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191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系,这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发展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19年-194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关注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践问题。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的规范、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等方面。
此时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还受到西方传媒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
2. 建国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大众的功能。
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媒体的组织管理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研究国际传媒理论,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开始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效果的评估。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传媒产业、新闻媒体经营等方面。
此外,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关注公共传播、网络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新兴领域。
4. 当代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开始关注全球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全球传媒治理、跨文化传播和媒介素养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学界共同研究全球传媒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1 媒体的分类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2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数字化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7信息的分类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8 信息的数字化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符号载体“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之路

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之路媒介融合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在这一融合的语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之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而新媒体则是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不仅使传媒行业更加多元化,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融合的意义及传播之路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传统媒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图画、雕刻等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逐渐成熟,成为了社会传播的重要工具。
新媒体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逐渐崛起。
这些新兴媒体以其高效的传播方式、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二、媒介融合的意义1. 提高传播效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融合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优点,提高传播效率。
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而新媒体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高内容质量。
2. 满足用户需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而新媒体则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信息获取途径,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
3. 促进产业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也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融合后的传媒企业可以整合资源,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之路1.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
许多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纷纷开设网络媒体平台,推出新媒体产品,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他们还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品牌影响力,提升传播效果。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使信息传递更加便捷和快速。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媒体行业的应用不断拓展,为媒体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成为媒体产业的重要趋势。
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媒介演进不断变化,趋势是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媒体行业的持续创新和进步,为人们带来更丰富多彩的信息体验。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媒介演进、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快速发展、多元化、个性化、趋势。
1. 引言1.1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媒介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演进。
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社交媒体的崛起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媒体传播方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也为媒体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成为媒介行业的主题,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着媒介演进的不断变化。
未来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个性化,只有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媒体行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将继续引领媒体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不断探索创新,以应对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
2. 正文2.1 传统媒体的挑战与变革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它们曾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地位逐渐受到了侵蚀。
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滞后于新媒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追求更快、更及时的信息获取方式,传统媒体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导致传统媒体受众流失。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形式也在不断演进和变革。
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对媒介的改变和影响是明显的。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技术在媒介演进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颠覆。
传统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等,它们的传播方式单一、信息更新慢、互动性差。
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直观,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到最新的资讯。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媒介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转型的需求。
新媒体技术给媒介带来了全方位的进化。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传播方式上的突破,也在内容形式、呈现方式等方面带来了重大变革。
传统媒介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的呈现,而新媒体技术结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大大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触摸操作等方式与媒体互动,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用户可以通过分享和互动与媒体内容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还体现在媒介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方面。
传统媒介主要采用的是群体化的传播方式,信息传递的对象是广泛的大众。
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则使得媒介的传播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
通过新媒体技术,媒体可以精确地锁定目标受众,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和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个人偏好和兴趣进行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满意度。
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还将继续演进和变革。
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应用于媒体,实现更智能化的内容推荐和服务。
通过对用户行为和偏好的分析,媒体可以准确判断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
新媒体历史媒介技术变化的历史

觉停留现象。 ❖ 1837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底片,用化学药剂浸纸取代
了玻璃底板。随后赛璐珞胶片发明。 ❖ 1888年伊士曼发明照相机 ❖ 1892年爱迪生发明活动电影放映机 ❖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做了第一次公开电影表演
技术发明=普及应用
电子传媒 19~20世纪
媒体技术发明史
摄影和电影 1839~1910
激光照排 1980年
电视和广播
21世纪 数字媒体…
为什么媒介技术会发生变化?
❖ 四种主要解释: ❖ 天才论 ❖ 技术论 ❖ 经济论 ❖ 社会文化论
1、天才论:
❖ 认为媒介技术的变化是因为某些“天才”,通常是科学家和 工程师的贡献。
子设备足够赚钱。 ❖ 当时的工薪阶层刚刚兴起,购买力有限,买不起电视机 ❖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消费经济不发达,没有广告市场。
二战以后,电视技术的转变
❖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电子设备生产能力急剧扩张,战争 结束以后,当时的无线电市场已经饱和。制造商急切需要寻 找的家用电器市场。
❖ 美国的经济完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型,利用电视做广告的 条件具备了。
❖ ——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
走向融合的媒介技术
❖ 所有的传播媒介都将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得到融合。 ❖ 新的媒介技术还将不断涌现,并最终将构成一种媒介环境。
“媒介”将被视为一种包容性的术语。
三、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
❖ (一)语言 ❖ 大约10万年前出现的语言,构成了智人和古人的分界标志,
从此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语言作为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 繁衍出人的认知能力,并构成一切传播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常见的因果思维定势:
线性因果观 一元因果观 结构因果观
二、媒介技术变化的原因
媒介技术变化的原因,应当是发明者、技术、经济、社会 文化的综合作用。也是普遍必然性和突发因素的结合。
麦奎尔:媒介形态变化的四要素
第一是技术 任何媒介形态的变化首先是技术的进步 。eg: 烽火、信 鸽、旗语、电磁波、数字技术…… 第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先进的技术常常先在政治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应用。 同时,商业需要和文化习惯也会对媒介形态产生促进或阻碍 作用 第三是人类的某种功能或需要 eg: 传播的传递观:口耳相传和现代媒介 传播的仪式观:网络游戏、卡拉OK 第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走向融合的媒介技术
所有的传播媒介都将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得到融合。 新的媒介技术还将不断涌现,并最终将构成一种媒介环境。 “媒介”将被视为一种包容性的术语。
三、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
(一)语言 大约10万年前出现的语言,构成了智人和古人的分界标志, 从此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语言作为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 繁衍出人的认知能力,并构成一切传播之基础 但这种以听觉为基础的传播只能在空间距离很小的范围内 “在场”传播,这就注定了口语社会是封闭的家族部落。
认为媒介技术变化为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西方文化中人 类知识不断发展的成果之一。 个案:有声电影的产生 1906年,扩音电子设备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的拍摄技术问世,拍摄时采用两种 感光胶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音,然后合成制成影 片拷贝。 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1936年无声电影告别历史。
(二)文字 大约5000年前出现的文字,打破了原有口语社会的秩序。 第一、文字的使用能力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知识垄断, 强化了等级性极强的线性权力链在漫长的年代里占统治地位 第二、文字使人类由听觉传播转变为视觉传播,理性逻辑、 抽象思维得以发展,成为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前提条件
更详细的解释:
美国学者罗杰· 菲德勒认为,媒介技术变化通常是社会的需 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间接相互复杂 作用促成的。他认为媒介技术变化会遵循六大原则: (1)共同生存原则 (2)连接过去原则 (3)增值原则 (4)进化原则 (5)机遇和需要原则 (6)延时原则(一项技术的产生到最后普及一般有30年) ——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
技术论的局限:
技术论很多时候并不符合媒介变化的真实历史,很多时候技 术条件已经成熟,但却没有应用到媒介上。 例如,有声电影技术早已成熟,但由于无声电影放映有利可 图,当时的美国电影公司不愿投入成本进行技术开发。
3、经济论:
经济论认为,商业组织及其经济活动才是技术变化的真正原 因。 个案:华纳公司与有声电影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华纳公司还只是一个小摄影棚,无法和 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竞争。 为了摆脱困境,华纳公司购买了无线电台,从而掌握了录音 技术。并开发出大量有声电影短片,受到热烈欢迎。 其他大型电影公司不得不同样采用有声电影技术,但经过商 议,采用了当时最昂贵的技术标准。 后来,华纳公司也采用了这一技术标准。
二战以后,电视技术的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电子设备生产能力急剧扩张,战争 结束以后,当时的无线电市场已经饱和。制造商急切需要寻 找的家用电器市场。 美国的经济完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型,利用电视做广告的 条件具备了。 婴儿潮的一代降临/核心家庭产生。
局限:容易陷入结构功能主义的思维定势中
技术发明=普及应用
古登堡机械 印刷18世纪
电子传媒 19~20世纪
媒体技术发明史
摄影和电影 1839~1910 激光照排 1980年 21世纪 数字媒体…
电视和广播
为什么媒介技术会发生变化?
四种主要解释: 天才论 技术论 经济论 社会文化论
1、天才论:
认为媒介技术的变化是因为某些“天才”,通常是科学家和 工程师的贡献。 个案:电影投影技术的产生 1824年,英国人佩特· 罗格特从理论上解释了投影原理:视 觉停留现象。 1837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底片,用化学药剂浸纸取代 了玻璃底板。随后赛璐珞胶片发明。 1888年伊士曼发明照相机 1892年爱迪生发明活动电影放映机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做了第一次公开电影表演
经济论的局限:
媒介技术变化并不完全由商业公司掌控,还有很多经济之外 的因素影响着其发展。 经济论的一个明显局限是:没有考虑社会文化,或者说受众 的需求对媒介技术的影响。这也是其他两种决定论的局限。 例:FCC对美国广播电台的影响
4、社会文化论:
综合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 个案:电视技术实验。 美国无线电生产厂家对电视技术不感兴趣,因为收音机等电 子设备足够赚钱。 当时的工薪阶层刚刚兴起,购买力有限,买不起电视机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消费经济不发达,没有广告市场。
天才论的局限
只能告诉我们一项媒介技术何时产生,不能告诉我们为何产 生。 很多媒介技术是集体发明的成果,并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天才 创造。发明家之所以强调自己的创造,很大原因是现代专利 制度所需。 “天才论”的另一个局限是:潜在地把媒介技术变化看作是 偶然、突变的因素造成的。
2、技术论
(三)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是工业化的开始。 使人类可能从口语范围内的群体的忠诚,转变为对抽象的 “国家”、“民族”的忠诚,促成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打破了中世纪极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第一次造成了信息向 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并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
(四)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的高渗透性,使得它对社会结构产生如下影响: 第一、电子技术有瓦解传统社会结构的身份的可能 Eg: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相分离的发明 电话打破了个体间社会距离的规则 电视将不同身份的人带到相同场景之中 网络提供了隐去身份交流的空间
第三讲 新媒体历史(上): 媒介技术的历史
一、媒介技术的历史 二、媒介技术变化的原因 三、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
李洋
一、媒介技术的历史
思考三个问题: (1)科学和技术是一回事吗?技术怎样才算是被“发明” 了? (2)为什么媒介技术会发生变化? (3)媒介技术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
龟甲青铜竹简 殷商到秦汉 纸张发明东汉 末年公元150 纸张使用 盛唐公元500年 活字印刷 宋代公元1100年
第二、多数电子技术是作为共享的平台而存在的,用以满足 最大多数的人同时获取讯息的需要 Eg: 很多学者批评电子媒介的原因并不是来自媒介内容本身, 而是来自于电子媒介这种技术,因为它将内容传播给了所有 人
第三、多数电子技术将人类的后台行为推向了前台,让私密 行为和公共行为界限变得模糊 Eg:“空间”的消失
第四、电子技术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Eg: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卡通化 媒介化的社会运动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延长时间而不是缩短时间的传播方 式,使得传播倾向于强调持续关系,成为一种“延缓的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