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

合集下载

高校精品课的拍摄与制作

高校精品课的拍摄与制作

高校精品课的拍摄与制作作者:王宝昌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1期摘要拍摄和制作精品课教学录像是一个较为专业和复杂的技术过程,不单需要课程教师的积极投入和配合,还需要专门的人员和专业的设备,精心的制作。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拍摄制作目前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工作都高度重视,竞争也日趋激烈。

学校申报精品课程需要提供网上资源(课程网站),其中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内容,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还必须包括课堂教学录像。

由于课堂教学录像能真实反映了课程教师的风范和教学效果,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时也作为重要的申报材料。

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要求至少要有三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的现场教学录像,每个教学录像的时间长度不少于45分钟。

录像要反映教师风范、该教学单元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开发制作流媒体教学录像是一个较为专业和复杂的技术过程,不单需要课程教师的积极投入和配合,还需要专门的人员和专业的设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技术要求根据“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和“河北省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应符合以下要求:1、录像环境(即讲课教室)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整洁,讲话清晰,板书清楚。

2、音频素材采集的技术要求: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不低于11 KHZ;量化位数大于为8位:声道数为双声道:存储格式为WAV、MP3、MIDI或流式音频格式:数字化音频采用WAV格式为主:用于欣赏的音乐为MP3格式;MIDI设备录制音乐使用MIDI式:音频数据都要制作成REAL流式媒体格式(rm或m3u)格式:语音采用标准的普通话(英语及民族语言版本除外)配音:英语使用标准的美式或英式英语配音,特殊语言学习和材料除外:音频播放流畅。

3、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标准:存储格式为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或流式媒体格式之一:在PC平台使用的原始视频素材要使用AVI格式;Apple系列使用QuickTime格式,即MOV文件:单独欣赏较大视频素材使用MPEG格式:所有视频数据都需要制作成流式媒体格式:彩色视频素材每帧图像颜色数不低于256色:黑白视频素材每帧图像灰度级不低于128级:视频类素材中的音频与视频图像有良好的同步:音频播放流畅:视频集样使用Y、U、V分量采样模式,采样基准频率为13.5MHz。

教育部最新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教育部最新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包括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

一、前期录制要求(一)课程时长每门课程总讲数应至少5讲,每讲时长应在30—50分钟之间。

在视频的后期制作中,应编辑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二)录制场地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

要求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三)课程形式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四)录制方式及设备1.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3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

3.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其文字、格式规范,没有错误,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一)片头与片尾片头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LOGO、课程名称、讲次、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单位等信息。

片尾包括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

(二)技术指标1.视频信号源(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2)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3)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4)视频电平: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Ⅴp-p,最大不超过1.1Ⅴp-p。

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Ⅴp-p,同步信号-0.3V,色同步信号幅度0.3V p-p (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

从精品课程的建设到共享应用的跨越与发展——“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介绍

从精品课程的建设到共享应用的跨越与发展——“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介绍
共 享 技 术 各 不 相 同 , 供 的 功 能 也 不 相 同 , 平 差 距 较 提 水 大, 为统 一 的 对外 服 务 造 成 了一 定 困难 。 高校 形 成 封闭 的
效 应 ,精 品课 程 评审 指 标体 系事 实 上 已成 为 引 导高 校 课
程 建设 的 重要 标 准 。
但是 , 着 “ 品 课程 建 设 ” 作 的开 展 与深 入 , 精 随 精 工 对
品课 程建 设 发 布后 的应用 和 应 用 效果 的关 注不 够 的 问题 显 得 越来 越 突 出 。 出现 了部分 的 “ 评 审 . 共 享 ” “ 重 轻 、重建
设 , 服务 ” 矛盾 。随着 精 品课 程资 源 规模 和 影 响 的不 轻 的 断 扩大 ,对 于 高水 平 的课 程 资源 共 享 服 务 的需 求也 显 得 越 来越 迫 切 ,实现从 课 程 资 源建 设 到 建设 和 共加 工缺 乏 标 准 . 用性 差 . 重 国家 精 品 课程 资 源 建 设 目前 尚缺 乏 全 面 、统 一 的标 准 与 规 范 。 目前 国家 精 品 课程 建 设 的过 程 来看 . 育 部 从 教 公 布 的 《 品 课 程 评 估 指 标 体 系 》 括 教学 队伍 、 精 包 教学 内 容、 教学 条 件 、 教学 方 法与 手 段 、 学 效果 、 程 特 色 等指 教 课
意 见 》教 高[072号 ) 神 , 国家 精 品课 程 集 成 项 目” ( 20 ] 精 “
正式 被 提 出来 , 通过 采 用现 代 信 息 技术 , 立 共享 信 息 技 建
术标 准 与 规 范 . 集成 4 0 0 0门同 家 级 精 品课 程 . 建立 起 周
家 精 品课 程 资 源 中心 , 并建 立 支 持对 其 进 行 存 储 、 索 、 柃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拍摄制作技术标准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根据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包括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

一、前期录制要求(一)录制场地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

要求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二)课程形式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三)录制方式及设备1.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3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

3.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其文字、格式规范,没有错误,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一)片头与片尾片头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LOGO、课程名称、讲次、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单位等信息。

片尾包括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

(二)技术指标1.视频信号源(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2)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3)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4)视频电平: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p-p,最大不超过1.1?p-p。

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p-p,同步信号-0.3V,色同步信号幅度0.3Vp-p(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

2.音频信号源(1)声道:中文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则录于第2声道)。

实用性精品课程录制方案推荐

实用性精品课程录制方案推荐

实用性精品课程录制方案推荐教学录像及相关音视频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节目制作流程角度,推荐一种实用性录制方案,重点探讨方案中的设备选型及需要处理的几个重点问题。

标签:精品课程录制;非线性编辑;音视频技术引言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示范效益。

教学录像及相关音视频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音视频素材质量的因素很多,如主讲教师的授课水平、体态语言的运用,师生的配合是否默契等,但从技术角度,主要考虑音视频素材在采集、处理以及合成的整个流程中尽可能不失真、不衰减,保持较高的信噪比。

一实用性录制方案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9)规定了处理音视频资料的技术规范。

专业的音视频素材需要在演播室中录制。

而一般的高校没有演播室,并且在演播室拍摄教师讲课,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影响拍摄效果。

由此,拍摄精品课程音视频资源的较好场所是进行简单装修的多媒体教室。

目前,市场上用于课堂实录的系统很多,如“全自动智能录播系统”[1]、“基于网络的智能录播系统网易录”[2]、“中庆”、“卓越”、“奥维亚”、“高盛”等[3]。

大部分产品从功能上能满足制作一般精品课程录播的需要,操作使用较简易,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很多产品,“解决手段问题多于解决应用问题,解决功能问题多于解决性能问题”[3],对音视频素材的处理较单一,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和一定的灵活性。

尤其是有些自动跟踪拍摄技术的运用,使得镜头切换不合时机,加之系统的集成单一,单独的设备可利用余地较小。

1 推荐录制方案按照“科学规范、经济适用和可扩展性”等原则,推荐如图1所示的解决方案。

从素材的采集到处理,到作品的生成和存储,视频编码一致使用MPEG-2标准。

MPEG-2的图像压缩格式已成为多媒体数据存储、管理和多媒体网络应用中的最优码流格式,是HDTV、SDTV和DVD标准的核心压缩格式,为海量音视频信息存储提供了低成本的有效解决方案。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技术要求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技术要求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技术要求1.教学平台要求:教学平台应具备完善的功能,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资源管理等。

平台应具备高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大量的用户并提供优质的服务。

2.多媒体资源要求: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资源应具备高清晰度和流畅性,能够在不同终端设备上播放。

3.网络要求:教学平台应联网,并具备较好的网络接入能力,以确保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平台应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用户同时在线学习,并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和流畅的数据传输。

4.辅助工具要求:教学平台应提供一些辅助工具,如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在线交流等,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辅助工具应易于操作,并能够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

5.数据安全要求:教学平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师生的个人隐私和学习成果。

平台应有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和数据备份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泄露。

6.技术支持要求:教学平台应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及时解决用户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技术支持团队应对教学平台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7.评估与反馈机制要求:教学平台应具备评估和反馈机制,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平台应提供评估工具和学习分析功能,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8.课程质量监控要求:教学平台应具备课程质量监控功能,帮助教师和管理者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平台应提供数据分析报告和趋势分析功能,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要求,这些要求旨在提供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在线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流通,推动教学的深入发展。

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国家精品公开课标准附件1: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包括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

一、前期录制要求(一)课程时长每门课程总讲数应至少5讲,每讲时长应在30—50分钟之间。

在视频的后期制作中,应编辑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二)录制场地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

要求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三)课程形式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四)录制方式及设备1.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3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

3.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其文字、格式规范,没有错误,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一)片头与片尾片头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LOGO、课程名称、讲次、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单位等信息。

片尾包括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

(二)技术指标1.视频信号源(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2)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3)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4)视频电平: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Ⅴp-p,最大不超过1.1Ⅴ p-p。

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Ⅴp-p,同步信号-0.3V,色同步信号幅度0.3V p-p (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
I t m e c e s b o i g f au e . n e t a c s r wsn e t r s Ke r : ta hi g v d o; e e ln o r e ; saus sr a i g y wo ds e c n i e xc l t c u s s t t ; te m n me i e da
品课程 建设项 目“ 需要在 网上提 供不少于 4 分钟 的现场教学录 5
1 研 究 方 法 . 2
像”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规定了教学录像的
本研 究采用 定性分析 和定量 分析两种研 究方 法。定性分
通过对教学录像的观看、 分析和评价 , 采用内 各 项标准 指标 , 录像环 境的标 准 、 频素 材采集 的技术标 析的具体做法是 , 包括 视 参照教学录像标准对教学录像内容进行判断分析 。 准以及视频上网发布标准等指标。可见 , 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教 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 法是先 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 , 然后将资料 内容分 学录像 的建 设非常重视。 并按 文 献表明 , 当前 已上 网的教 学录像在技术 质量上普遍有待 解为一 系列 的分 析单元 , 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和纬度 系
计 算机 时代 2 1 年 第 3 02 期
・5 1・
精 品课 程教 学录像 的建 设现 状分 析 与建 议
刁秀 丽 ,宋 正国
( 山东科技 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1) 650
摘 要:教 学录像是精 品课 程建设的重要 内容之 一。为 了开发 集教 学性、 学性 、 科 技术性与 艺术性 于一体 的精 品课程教
1研 究 思路
11研究资料 ( . 样本 )
Ana y i a s g s i n o e c ng v de r c r ng l ss nd ug e to t t a hi i o e o d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参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制定本技术标准。

本标准包括音、视频素材采集和录像上网共享的基本技术要求。

它从资源开发的角度,定义了各类资源应符合的技术要求,所有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教学录像的开发、制作均应以此为标准执行。

1.录像环境(即讲课教室)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整洁,讲话清晰,板书清楚。

2.
(其中,属性一栏中为“M”,表示必须符合的技术要求,“O”表示建议符合的技术要求。

)3.
4.视频上网发布标准
发布系统符合国际标准,如流媒体采用RTP、RTCP、UDP、MMS、RTSP及HTTP 等流媒体协议。

视频服务器为各高校负责架设的服务器,要求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具有较强的冗余能力,支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保证评审、公示和发布后的正常浏览。

服务器端视频文件建议使用avi、wmv、asf或rm格式,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使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发布。

建议视频格式采用至少总比特率为300kbps、帧速度为30fps、大小为320*240。

客户端能够支持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RealOne 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课件,并可对音视频课件实现播放、暂停、停止、跳跃等功能。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应按照本要求制作,连同课程其他教学资源一道存储在本校服务器上,对外实现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