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已整理好(十分详细,快来收藏)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已整理好(十分详细,快来收藏)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已整理好(十分详细,快来收藏)【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动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增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六、汉武帝增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增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体系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体系

2012级历史单元知识框架图及易错易混知识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易错易混知识1.对“冷战”的理解不到位【点析】(1)“冷战”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当然在“冷战”期间并不代表世界上没有爆发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面下的体现。

(2)“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

在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上,美国提出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进行对抗;军事上美国成立北约政治军事组织,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杜鲁门主要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形成;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局面的结束。

(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表现为美苏对峙、美苏争霸等,在欧洲德国的分裂,在亚洲朝鲜半岛分裂;在美洲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

同时在局部地区出现“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4)“冷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它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冷战”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互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典例】二战后,美国发动的“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

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冷战”格局有关的是()①1948~1949年柏林封锁和空运②1950~1953年朝鲜战争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④1991年苏联解体A.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C,主要是受冷战是不诉诸于战争的含义影响,认为朝鲜战争不是冷战的产物。

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是美苏不诉诸于武力,从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全面对抗,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局面才结束。

高一历史上第七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上第七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上第七单元知识点这里我们将对高一历史课程中的第七单元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该单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中的两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

一、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从公元前475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多国家并存、相互争斗的时期。

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知识点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的兴起与衰亡: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七大强国,包括秦、齐、楚、燕、赵、魏、韩。

这些国家在战国时期相互争斗,最终秦国崛起,统一了中国。

2. 政治思想的变革: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政治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社会制度的变迁: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国的割据使得封建君主集权制度面临挑战。

这一时期也是农民起义活动频繁的时期,如陈胜吴广起义等。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战国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秦汉时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来学习: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7年。

秦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

2.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始于公元前202年,终于公元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如文景之治、五经之学等。

三、思考与总结通过学习以上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思考以下问题:1.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2.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何影响?3. 秦朝和汉朝的异同点有哪些?总结起来,通过对高一历史上第七单元知识点的系统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点(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点(岳麓版)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冷战”的兴起1、原因:A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B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也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两国的战略利益冲突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D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2、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1948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a.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个部分。

b.美苏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c.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使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一、欧共体的形成1、原因:.a二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

B.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联系加强,在两极格局之下,只有走联合之路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根本原因c.法德和解d.历史根源: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里认同感2、成立: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成立欧洲媒钢共同体;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即欧共体3、措施: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4、影响:a.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b.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第七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第七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俄(或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的经济发展道路有那些?(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后形势严峻: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国外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评价:这一政策实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同时它又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尝试。

但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只是战争环境下迫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迫使列宁等领导人决定调整政策。

②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③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

④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⑤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等探索的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①过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结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主要知识点
兴起原因:盟友变敌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
形成标志:杜鲁门主义
两极对峙“冷战” 两极对峙:柏林危机;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华约
格局的形成评价:形成全面对峙;破坏世界和平;没有爆发大战
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欧洲共同背景:①二战后国际地位下降;②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
体的.形成标志:1967年欧洲煤钢、经济、原子能三大共同体组成
杂影响:①政治经济一体化增强;②削弱美国霸权地位
多崛起原因:①战后美国扶植;②民主化改革;③经济放在首位;
④重视科技和教育;⑤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日本成为世界标志: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经济大国影响:①由“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
世界多极②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冲击两极格局
背景:民族独立;美苏对峙争夺
不结盟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运动兴起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影响标志第三世界兴起;强权政治受到挑战
20世纪50年代外交新成就:①和平五项原则提出;②日内瓦会议;③万隆会议
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缓和;③中日关系改善
外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外交调整:①加强国际合作(wto、apec、加强与东盟合作);
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两极格局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跨世纪的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和发展是主流;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不断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新格局尚未形成;出现“一极多强”
:影响:有利于抑制霸权、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

高一历史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使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帮助他们理解当前的社会和发展趋势。

在高一历史课程中,第七章主要涵盖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海外交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使中国在当时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和传播。

诸如儒家思想和佛教等思想体系的兴起,使中国文化具有了深远的影响。

2. 海外交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海外交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的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他率领船队七次远航到遥远的海外,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联系。

这些航海活动不仅带来了贸易与文化的交流,也增强了中国在海上的影响力。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也为中国海外交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

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到来,使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这些外来文化的渗透不仅扩大了中国的视野,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刺激和动力。

4. 经济与社会的变革随着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中国农民的生产率得到提高,农业经济得以发展。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国内外贸易得到了促进。

这些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总结起来,高一历史第七章中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海外交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必修一第七、八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一第七、八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一第七、八单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一第七、八单元复习提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二、现代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成就1.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2.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成就:A.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B.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E.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70年代重大突破1.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A.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也称《上海公报》),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原则基础。

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那题。

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C.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3.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第七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现代:全世界)
自查点:
美苏冷战的标志、表现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20世纪中后期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0世纪末开始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原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而破裂。

2.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要干涉他国内政,是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表现,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

1949年美国策动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9年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局部热战: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事件;亚洲地区发生
“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不可能建立单级格局、形成独霸世界的局面,因为世界多个政治经济力量崛起,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

3.当今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从近期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