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散文诗两首》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一篇散文诗,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哲理。
研究《散文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篇散文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案设计一: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感受自然之美1. 情感热身- 通过观看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共鸣。
鼓励学生共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如“大自然的美丽”、“大自然的力量”等。
2. 阅读散文诗- 让学生阅读《散文诗两首》,注重学生对文字的情感理解和共鸣。
- 要求学生找出诗中描写自然之美的句子或段落,并进行朗读和共享。
3. 诗歌欣赏- 分析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生命哲理,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4.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由创作一首散文诗,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感悟。
教案设计二:拓展学生思维,思考生命的意义1. 培养生命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生命的伟大和意义,通过讨论、共享和体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2. 生命之美- 通过阅读讨论《散文诗两首》,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中生命的美丽和奇迹,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力的伟大。
3. 生命的意义- 分析诗中表达的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4. 表达与共享-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可以通过朗诵、演讲、绘画等方式进行表达与共享。
“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应当从学生情感共鸣和生命感悟两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和思考生命的意义,激发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从而达到感悟人生、提升情感修养的目的。
个人观点:《散文诗两首》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感情表达,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都能得到启发和提升。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还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和生命感悟。
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培养感恩之心。
3.赏析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2.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培养感恩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之一。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母爱的伟大。
比如我们学过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这首诗深情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的。
2.展示泰戈尔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泰戈尔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展示生字词:匿笑(nì)、沐浴(mù yù)、祷告(dǎo)、罗摩衍那(yǎn)。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首诗主要写了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情景,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2.提问:孩子与母亲进行了几次嬉戏?分别是怎样的?明确:孩子与母亲进行了三次嬉戏。
第一次,孩子变成金色花,在母亲做祷告时,把花香送给母亲;第二次,在母亲读书时,孩子把影子投在母亲的书页上;第三次,在母亲傍晚到牛棚时,孩子落到地上,请求母亲给讲故事。
四、精读析文1.提问: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明确: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象征着神圣和美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7、散文诗两首》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7、散文诗两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诗两首》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秋天的思念》和《金色花》。
这两篇散文诗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母爱的伟大。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散文诗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散文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散文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散文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的特点,深入体会课文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答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3.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诗的意境。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散文诗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诗的特点和作者情感。
《散文诗二首》教案(通用10篇)

《散文诗》教案《散文诗二首》教案(通用10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散文诗二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散文诗》教案篇1一、教材《散文诗二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亲情,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进一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情况下不同家庭表现出来的至纯亲情,也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品味把握或直白或含蓄的人间真情。
《散文诗二首》这个篇目实际上包含两篇散文诗,散文诗虽然是刚上初中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的体裁,但这两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
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一个美丽的假设——孩子变成金色花,生动巧妙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亲密与关爱的情感;冰心的《荷叶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关爱,从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依恋之情。
二、目标本课两篇短文都属于散文诗,而散文诗的本质还是诗,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
所以,要想走进这两首散文诗,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诗歌,进入情景。
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要深入体会中外诗人各自文章里表现出的具体情感,我们必须透过具体的语言去品味,找到不同文章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各自特色。
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二:品味词句,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两首散文诗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借物抒情这种独特手法,而初中学生有必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建立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我因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三:体会借物抒情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独特效果。
三、教法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
”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唤起学生心底同样的情感体验,就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并积累诗中的生字、生词。
(3)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爱亲情,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游子吟》全体同学诵读。
这是一个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平凡的细节中却折射出母爱的光芒,因而成了千古绝唱。
母爱如玫瑰,馨香儿女的一生一世,它是世上至真至纯的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这两首小诗走进母爱的温馨世界,来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圣洁。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二、检查预习,为下列生字新词注音释义匿笑( nì ) :匿笑,偷笑。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沐浴( mù yù ):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养。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并蒂(bìng dì ):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 ruì ):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 dàn):荷花;攲(qī)斜:倾斜、歪斜。
慈怜(cí lián) :爱怜荫蔽(yīn bì):遮蔽、隐蔽;荫庇。
三、学习《金色花》(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7《散文诗二首》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7《散文诗二首》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散文诗二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两首散文诗都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和艾青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散文诗的音乐美、形式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现代诗歌,尤其是散文诗的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人及其时代背景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散文诗;了解徐志摩和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散文诗的音乐美、形式美和情感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散文诗的音乐美、形式美和情感美的鉴赏。
2.具体难点:徐志摩和艾青的诗意表达,以及对散文诗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2.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律。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散文诗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人照片、生平简介、诗歌文本、相关背景资料的课件。
2.音响:准备诗歌朗诵音频资料。
3.黑板: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徐志摩和艾青的照片,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散文诗的产生背景。
2.呈现(10分钟)展示《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文本,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音乐美、形式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分析两首散文诗的特点。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07 《散文诗二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7课散文诗二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2.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2.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2.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展示课件中写母亲的诗句,带领学生吟诵。
学生背诵其他写母亲的诗句,说说对这些诗句的感受,由此进入课题。
新知探究一、解读人物【活动内容】分析《金色花》中的孩子和《荷叶·母亲》中的母亲这两个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重点从孩子和母亲的互动来分析《金色花》中孩子的形象;着重从荷叶的象征意义来思考《荷叶·母亲》中母亲的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两篇作品想象丰富、富有童趣和意蕴丰富的写作特点,把握文中塑造的形象特点,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二、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分组朗读两篇作品,制作对比表格,小组合作填写。
通过自主分析文本,得出对两篇课文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从思想内容、感情基调、艺术手法、构思角度、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两篇作品,让学生感受两篇作品的异同,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提供比较的维度,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
三、拓展提升【活动内容】1.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根据自主学习的成果,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反复练习,尽量读出课文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标示朗读提示符号,写提示语。
【活动内容】2.朗读学习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
其他同学点评,给出建议,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散文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活动内容】3.你更喜欢哪一篇?与同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活动内容】4.学生快速阅读《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完成比较阅读的学习活动,重点关注抒情的不同特点。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精选4篇】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精选4篇】篇一:《散文诗两首》的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4、通过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二、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课前准备: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一、歌曲激趣、引课题: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
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
她就是著名作家冰心女士。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二、读“荷”,说印象:1、1、2小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预习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第3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
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4、谈谈触动你心灵的地方。
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赏语言: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6人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
每组一个主要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
)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散文诗二首》精品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7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3.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
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
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2.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3.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4.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四、课文精读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概括主题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三、整体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四、课文精读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
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
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
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4.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
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
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
5.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
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
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五、文章主旨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
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