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

作者简介

刘武祥(出生于1988年9月1日),陕西安康人,现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学院,原中文系学生,现为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班的学生。研究易学已有15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对传统易学中的各种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寻找和发展与当今党国大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各种易学经典理论思维。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

【摘要】

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易经中体现着丰富的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体现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体现着人的养生之道、建宅安居之道等。这些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源头。

【关键词】:《易经》;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儒家;仁爱。【内容提要】

本论文综合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倡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易经》文化经典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很多现实性的思想理论都是极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所服务的,对它的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要论述,以找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充分易学理论点并赋之实践为宗旨。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二,《易经》对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

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维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易学认为“生气畅理气则易、气顺则无恙也”中医的宗旨亦是“理气并调阴阳”,其认为凡疾皆源于五腑(即五脏)。阴阳又是易之核心,其要求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医理论也讲求:“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气乃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医之道,亦不离阴阳;生之本亦本于阴阳,阴成形、阳化气”等这样的治病和养生之理。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那么,阴阳调和的观念显然与和谐的易学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易传·说卦》上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传统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故有“易医同源”之说。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找到了易学与中医养生间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来讨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

(一)对内:易学讲求练修养、提内气;我们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肉体调息部分:我们知道,繁衍与中华大地本土的道家学派,其发展的精髓中,就有对于人的身体本身与理气修养的关系的详细论著,其将人体易以“小周天”的整体修养分为

三大部分(即上丹、中丹、下丹)以寻求内留生气,外状阳气的八卦滋生之法,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再有如易经上讲“步履者身健,久卧者体瘫”这样的重要的中医运动学观念也是符合当今我们提出的和谐养生之道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并没有按八卦理论将脏腑分为八类,而是采用五行学说的模式,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并与自然界的相关事联系起来,对整个人体和有关自然事物进行五行归类,建立起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功能模型;这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实际的易学实践法。在《灵柩·九宫八风篇》中将自然界分为九个方位(中间方位不用实为八方),即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的八方九宫模型将八宫九个方位与人之五脏六腑相匹配,故生《易经》卦象指导下的人体“象”的系统。如下表(即八方八藏对应表):

(八方八藏归位表)

当然,无论是五脏配五方还是配八方,都是相数符号模型规范下的产物,这种方位规定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往往又与脏相生理功能符合。中国人早就有一种注重动态功能轻视实体构造的思维倾向,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脏器虽然形状不同,结构上没什么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功能和

性质,于是就将他们归为一类;例如,心脏跳动与脉搏就被分为同种性质的运动,而从舌头和面色上又可以反映心的情况,这又恰恰是易经的神秘与其养生的创新所在,更符合了和谐养生的内在要求。

(2)精神提升部分:众所周知的易经名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乾乾,夕悒若厉、无咎、收敛蓄聚,积厚立业”等等,这种精神作用也正是中医所讲求的精神和意识治疗和养生法的神奇作用,讲求用内心的作用,让人的思想得以和谐,譬如现在的精神病医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

而易经的六十四卦卦爻本身也追求其变化的平衡和和谐,卦辞也反映出重要的和谐思想成份。如《比卦》的卦辞提出了比附亲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正”,而且是“永正”。《比卦》六二爻说:“比之自内,贞吉。”此爻以阴居内卦之中位,柔顺,中正,又与外卦九五阳刚相应。《易经》作者以此立象,意在说明比附亲和首先应注意群体内部的和睦团结,应恪守正道,发自内心;外部关系的协调也是一样。对外亲附时,也应坚持纯正的动机,如此而往,结果定然吉利。所以,《比卦》的六四爻曰:“外比之,贞吉。”所谓“贞吉”,就是说恪守正道是吉利的。《比卦》六四爻以阴居阴,是为当位得正,外比于九五之贤,故云:“贞吉。”可见,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要想保持稳定和谐的关系,就必须恪守“贞正”的原则。群体内部的比附亲

和要坚持“正”的原则(“比之自内,贞吉”),群体外部的比附亲和也要坚持“正”的原则(“外比之,贞吉”),尤其是追随亲附比自己贤明高尚的人,更要有纯正的动机。只有心诚意正,恪守正道,才会实现群体内外的和睦相处与吉利平安。再如,信诚。《比卦》的初爻说,一个人怀有信诚。就不会有什么咎害(“有孚比之,无咎”),充盈的诚信,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吉祥的和谐气氛。

(二)对外:易学讲求人之养生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规律相吻合。在王以雍先生的《易经与致用》一书中曾用数理来证明过人体阴阳定性定量的表达式:若阴a=1-t ,阳b=t(此处t表示时间,即年龄寿命)其得出下图

生命阴阳定量表达式图

由此图可表明生命力与时间也发生了一定的关系即生命有一个定点即Smax同样也有两个0点,第一个生命力之开始,

第二个生命力之结束由于生命由阴阳而来,故此图将生命力与时间有效结合,可知“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神乃绝”的说法从易理上讲也是不难理解的。

内经上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筋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筋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之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者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经气避除其邪,则乱气不生”。就是说天地之邪气会随四时而侵入体内。易经讲求合四时、顺时令、合天地之势、求天人合一、上感于天、下俯于地、汲阴阳之精华、合四时而顺人伦,这样方能达到“外取诸物,以修其身”的效果。

人要适应环境和规律是一定的,而具体的变化又是不可揣度的,但不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必须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除不宜时节所侵之邪气,祛节令不适所得之病状,这样气血就不会逆行。同理,四季气候也是相生相克的,春季属木,克制长夏,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此乃四时气候生克规律。倘若能深明这样的道理,将身体顺四时而生,外调诸身、内理诸气;将易理之要求与医理之时令规律相联系,对我们生命本身的内息、养生、长寿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世界万物其本身都是有生命的物体,人之体神作为显性生命体,更应内顺自然万物之规律,外合天地日月之变化,内括身体本身之机能,顺应血脉经气的运行方式。金、木、水、火、土五行本相生相克而万物又由此五行生成,天地万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现实,当然更是自然规律了,而中医对人体“五脏(即心肝脾胃肾)”都做了相应的阴阳变化规律的研究,指出心属火即属南离之宫,肝属木,即属东震之宫,脾属土,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若病之必在舌本,胃属金,人身之生长以及汲取营养的首当部位,肾属水,乃北方坎宫之地以此观之,人之病理又与易学的方位相应即病者宜应方位而生之。再有,易经的方位色相又与病理相匹配,东、南、西、北、中又与青、赤、白、黑、黄相匹之,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该处病发惊骇,其味酸,类草木,其于九宫八卦相数为八,故以易理与医理论之其病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该处于通于心,开窍于耳,精藏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类火,在八卦九宫之中为之数七,故以易理论知其味焦;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故其病在背,九宫八卦之中为之数九,其味辛,类金,其味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故其病在膝,其味咸,类水,九宫八卦数为之六,臭腐;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五行属土,藏精于脾,病在两肋,其味涩,成于阴阳。这样,人之生理外形类状于易理五行八卦宫

位相应,以得到病理与医理及易理相应。

易学将五脏归于五形,同时也将五味融于中医理论之中,指出,甜味入脾,吃甜食可补养血气、补热量、解疲劳、解暑,但乾属西北附小肠膀胱之所其恶甜,故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病者少食。酸味则入肝,肝本属木,木者在中医五行归之于脾,故吃酸食能通脾开胃,增强肝力;利于钙磷元素的吸收,而胃属土位于人体中部与木者相克,故脾味病者少食。

苦味入心,心本属火,五行之中火旺则以水克之,故以吃苦食可解除燥湿,清热解毒,艮卦东北属位五脏位大肠,故食苦可泻火通便,然而易经之道讲过而不及,凡卦满则亏,九乃满之,十则变之,故过食苦者则可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辣味入肺,易经将肺归于西方兑卦属之类金,金者实食也故食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功能的血液循环,并可祛东南巽上胃之内寒,解胀止痛。然金不虚温火,火盛则外表皮疮内胀肝旺,故而有患痔疮、便秘以及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味入肾,易学将肾置于北水坎卦之中,因水顺之,因此食咸者有利于调节人体细胞和缓解血压平衡之作用,但体内缺水者则宜食,故有呕吐、腹泻、大汗后宜喝适量的淡盐水补之,此乃五行膳食养生,其与易学的大道养生相吻合。故,人生于天地其理应与天地之规律同行,所以当顺天时,应四时,和时令此之体方无恙,此亦中医理气阴阳之精髓。

我们将易理与中医相结合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养生要诀和方法:

(一)养好人生三宝——精、气、神

《易经》中有这样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就是说最早的混沌原始之气,是构成人的最早的基本元素。人是由"气"化成的,由此来解答生命的起源。

所以养生的第一步便是要养好精、气、神。具体的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体质、抗御外界“六淫”(风、寒、署、湿、燥火)的袭击,同时要平息内因“七情”(喜、怒、忧、思、

悲、恐、惊)的煎熬。

(2)保精,调节好生理功能。《阴符经》说:“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彭祖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

药千裹,不如独卧。”等这放映出先辈们保精惜气方

面的精辟见解,也说明了适当地节欲对人们身体健

康的重要性。

(3)养气,以求内体和谐。《寿世真传·说易》上讲:“先天元气为阳气,后天谷气为阴气。常使元气内运,阳

气若状,则阴气自消。阳状阴衰,百病不生。”我们

都知道凡病弱者多为气短、所以自古修炼气功的都

将气练的深长以达到“胎息”的境界。足见气与精一

样,在人体内占据这重要地位,是人体内精、气、

神相互转化的必须成份。

(4)全神,达到内与外的和谐。内经上讲“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中医对于病因论述中就很重视意识(如“六淫”

“七情”)的内伤作用。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虑伤

脾,悲伤肺、恐伤肾。”所以养生的第一步便是要养

好人身“三宝”了。

(二),顺应四时规律,注意时令养生。

《周易·丰卦》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周易》认为,任何变通,都必须随时而行,养生亦是如此。《皇帝内经》上讲:“初夏养阳,秋冬养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就是说若能够在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调节阴阳,把握阴阳,就会给自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和谐创造有利的条件,就能“天人相应”,达到顺天地而生的境界了。

(三),勤运动,善起居。

《吕氏春秋·尽数篇》上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主张积极的锻炼身体,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易经》中特别是“卦爻”的变化也很明显的体现了一个“动”字。当然,在此要

说明的是不论那种运动形式都要持之以恒,才能享受到运动对于增强体质的正真功效。《周易·未济卦》曰:“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周易》指出,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这就说明我们在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的同时就一定要注意谨慎起居。(四)饮食有节,生活得法。《周易·井卦》曰:“井泥不食,旧井无禽。”《周易》认为,水质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再有《周易·颐卦》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周易》专门辟出一卦来论述饮食养生的问题,可见节制饮食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四),修德静心,以求内安。

《周易·大有卦》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周易》主张遏恶扬善,以善养生。《周易·咸卦》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周易》主张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对人对事要包容和接纳。《周易·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中就暗含了以德养生之义。

总之,易经养生的本质便是在认清八卦的生命规律的基础上对天地人全方位的探讨;讲求阴阳养生;讲求通过十二生肖卦体揭示的生命大周期;讲求通过八卦揭示的阶段养生要点;

揭示不同阶段,不同身体特点,不同的养生方法;讲求适时而养,符合天道;讲求将五脏六腑与八卦卦象相对应;讲求时空合一的《易经》时令养生;讲求依照八卦,让心肝脾肺肾均能安然;也讲求以易调神,以卦养生。

二、《易经》中的人与环境关系和谐的启示

只要人类还存在,那么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将是历史亘古不变的课题。

《易经》理论的精华意在给人们传授一种方法论,意在为人们解决现实问题起到指导性作用。以墓葬文化为例,人们对墓葬文化有着各种与环境冲突的分歧,土葬观念根深蒂固,伐木造棺,崛地为坟。再如,几乎全国各地区至今还流行“陪葬品”、“选风水”等墓葬仪程,这在无形中浪费了多少土地、多少树木、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易经》的正确研究,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改变这种大兴木葬的观点找到了许多理论和现实依据。如《易经·本义》上讲“墓者,唯求安也,空悬亦善之”,还提倡人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墓葬,了解人死的实质,让人们正确看待墓葬,提倡悬棺葬、水葬、火葬、天葬、木架葬、药物存尸、腹葬等等。

(1)正确的挖掘研究《周易》文化,有利于减少耕地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保护森林资源及和谐人地关系的矛盾和

保护重要景区的旅游资源,我们以洞庭湖景区和钱塘江景区的破坏为例,看看土葬对自然的破坏。

1990年钱塘江与洞庭湖景区墓葬损失的林木土地统计表

资料来源:

《湖南省主要景区生态环境状况统计报告》1996年修订版

《浙江省主要景区生态环境状况统计报告》1996年正式版

由上图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不合理的墓葬方式和信仰对我们生活的环境破坏是多么的巨大,反过来讲,若能用正确的、科学的风水易学研究来纠正这些现实中因为对我们的传统进引导和改正,使我们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正,逐流溯源的将正确的易学研究用于我们的环境保护,意义是很重大的。

墓地占用区

地占用

区墓

地占用

被伐木区

洞庭湖景区生态现状比较图

(2)正确的《易经》理论研究有利于保护珍贵动植物。我们以我国几个典型区域的墓葬风俗为例,如云南以象牙入棺,以象征死者入天为贵,后代崛奋。青藏地区多讲究以古灵芝随棺入墓,甘肃宁夏地区以国家保护动物麂子血涂逝者脸,陕西有以贵重金银饰品入墓的风俗等。这些现状的出现究其根源便是人们对几千年的封建墓葬残余的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致,如若通过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加以引导,便可为和谐社会造福,最起码从基本观念上对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而《易经》

提倡的正确的礼葬之法又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3)正确的《周易》和谐风水理论研究和引导有利于节约财物,保护文物,抑制盲目攀比,甚至有利于维护人权、珍惜生命。众所周知殉葬之事,就是在逝者之墓穴中置以金银,陶瓷玉器,丝帛等这样的珍贵物品。像这样的安逝习俗随处可见,包括我们陕西,我们知道现在还有人死后以黄金白银等入口的习俗,这样既浪费了社会财物,同时也给那些不法盗墓者以可乘之机。再如,我国古代的“人殉”,无疑是戕害人命。为此,我们对正确的研究《易经》的环境意义可见一斑。

那么,到底怎样的去研究周易风水地理才算是正确的风水研究呢?

首先,追源溯流,学习易学与风水学史,对易学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同时,要以经传为本并旁及其他。

在当今社会中,处处都不乏所谓知易懂经的术士(如所谓“风水先生”)。这些人总给易本身的功能披上神秘的超自然的面纱;他们的研究和学习缺乏系统化,也并不全面和深入。我们知道,易书的创作鼻祖周文王创作周易之时,为掩盖其社会实用性——追求变革的神术,故意为其披上占卜之术的面纱;因此,我们研读《易经》首先要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新了解。读我中华先进经典易经文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研究就必须先明历

史,那么研究易与环境的和谐观欲从我中华经典文化中找到和谐环境之此法亦然。

其次,要象辞一体,以象为理服务,同时要学会掌握《易》例并重视文史材料,要将易学用于实践,前提就是熟谙经典,才能将其理论为现实服务,而要研究易学的和谐环境经典道理也是一样的,首先便要找到易学相关理论依据,当然,与此同时,会有很多人会问,到底能否找到所谓环境和谐论的原形,实则不然,易者包罗万象,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找到易与环境彻底匹合之处,但我们可以从其卦变,爻变甚至易理方面找到很多于和谐环境有关的精论。古人云:“人适环境而生,顺历史而变”我们研究当前环境的现状,并要于易理相融合。那么,顺应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顺应自然、合乎规律才能与万物相得益彰,以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目的。

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想

人生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在其地表的分布千差万别,它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给人带来幸运的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危险的、险恶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生存建筑环境。”

人们本能的要选择、建设和创造自己的建筑环境,这就包

括了建设和创造城市和居住地等。选择和建设适于人类生活的、美丽的、舒适的、祥和的、吉利的生活空间势必是有利于人的生存的。《易经》对风水与建筑及其选址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的认识,昭示了风水与易经、八卦、历法、阴阳变易、天人合一、五行循环、大地经络等众多领域的间的互补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展现其风采的如易经选址建造思想在用于我国古都(如长安、北京、洛阳)的选址、城镇布局、村落聚散、名宅(分阴宅和阳宅)、营地建设等方法和手段的广泛应用。

易经学说里,对很多关于阴阳宅的建选址问题都作过精要的论述,其讲求“三相(即山相、水相和气相)到融之法”,将房屋分成不同的方位进行考证和选择,这样逐次的考虑各个部分的采光、干湿度、水位、字相、风向、周围环境、分金座度等住房因素这是非常科学的的,如下图:

八卦八方三相建筑选址方位图

通过对经典《易经》文化建筑和谐观的探讨与研究,能够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提高建筑和设计观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如,我们今天的绿色科技、绿的设计和绿色建筑、低碳环保的居住条件和建筑观念的要求都与我中华几千年以来提出的《易经》和谐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对各种和谐观的研究与探讨,也符合我国进入新世纪提出的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进入新世纪,我们讲科学,但我们绝不能把科学建立在否定和消灭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当然人们旧的传统的《易经》文化固然有其缺点和不足,但其惊人的创造性,超越的预测性,极强的实践性以及其深刻的教育性是绝不能否定的。

诚然,有些旧思想的固守者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去疏导,让其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同时,我们也很清楚要使其思想改变的最有效的方法无异于用他们深信的—风水《易经》,来将其思想带入正确的、科学的、唯物的路线上来。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样,正确的《易经》理论研究就能够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易经》---一一部中国哲学思想史.哲人们都深受易经特别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心物同一宇宙观的影响,或发明之,或修正之,或辩驳之,或吸收之。老庄崇尚自然,孑L孟心性的学问,魏晋玄学之风,汉独尊儒术倡天道。唐之兴佛道般若之禅,宋明程朱王陆理学,清代治易及朴学的兴盛,无不揭示易经和谐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周礼·正义》孙诒让著,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12月第1版。

2.《民俗文摘》新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4版第3期。3.《悬空地理五决》钟益明著,台艺出版社2008年第1版。

4.《中国风水地理总论》李非著,中国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

5.《文化反抗的声音》李涵臣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6.《化煞箴言》李涵臣著,中国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7.《易经》姬昌著(白话文译本王弼译著)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8.《地理五绝》,李菲著,中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9.《周易述》惠栋著,中华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10.《易经的奥秘》曾仕强著,台湾民艺出版社2005年版。11.《易注》虞翻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版。

12.《史记·孔子世家》汉·司马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卷。

13.《礼》孔子编注(来知法译注本)2007年版中华数据出版。14.《易经的智慧》曾仕强著,中国民俗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5.《天机断易》清·曹九著,中国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