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文心雕龙》名句
魏晋南北朝名著名句

魏晋南北朝名著名句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2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人生贵得适意尔。
——《世说新语·识鉴》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5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7 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世说新语·赏誉》8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
——《文心雕龙·序志》9安身为乐,无忧为福。
——《三国志·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10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勉学篇》11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
——《三国志·蜀书·许靖传》12 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文心雕龙·练字》1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14 战捷之后,常苦轻敌。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15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世说新语·方正》16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刘邦《鸿鹄歌》17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18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洛神赋》19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文心雕龙·论说》20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曹植《七哀诗》。
文心雕龙名句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名句:1.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龙•宗经》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知音》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4.义典则弘,文约为美。
——《文心雕龙•铭箴》5.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文心雕龙•情采》6.鉴悬日月,辞富山海。
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文心雕龙•征圣》7.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文心雕龙•养气》8.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文心雕龙•神思》9.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心雕龙•熔裁》10.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11.将赡才力,务在博见——《文心雕龙•事类》12.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文心雕龙•神思》13.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文心雕龙•风骨》14.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15.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文心雕龙•养气》16.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17.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文心雕龙•神思》18.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文心雕龙•物色》19.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文心雕龙•知音》20.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文心雕龙•书记》21.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刘勰《文心雕龙》名句

刘勰《文心雕龙》名句
《文心雕龙》是东晋文学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句,深刻地反映了刘勰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名句:
1."文章之要,一曰雕龙,二曰镂云。
"
译文:文章的要素,一是雕刻神龙,二是雕刻飞云。
2."文章合理,宛转可爱,谓之雕龙;言词丽媚,比类可观,谓之镂云。
"
译文:文章要合理,灵巧而可爱,称之为雕龙;言辞优美,形象生动,称之为镂云。
3."修辞之曲直有度,若钟磬之音。
"
译文:修辞的曲直要有度,如同钟磬悠扬的音律。
4."声情并茂,使物尽其意,谓之至音。
"
译文:声音和情感并重,使事物表达得淋漓尽致,称之为至音。
5."盖无论胜己伦比,言之似己,形之有己。
"
译文:无论是超越自己还是相互比较,言辞要贴近自己,形象要有自己。
6."圣人之书,古今共之,读者之心。
"
译文:圣人的著作,受到古今人们的共同尊崇,触动读者的心灵。
7."物情之微,用力易见,非用微言,何得知之。
"
译文:微小的事物,用力量难以观察,如果不用微妙的言辞,又怎么能够理解它呢。
这些名句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对修辞技巧的探讨,被后来的文学家引为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1、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感情生动,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言辞,将道理表达出来,就会体现在文章中。
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联系了一千支乐曲,才能够通晓声乐,观察了上千把剑之后,才能知晓如何识别兵器。
3、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蔚:文辞华美。
深刻的文章,内容多采且含蓄,言语之外韵味深藏不露。
4、主佐合德,文采必霸。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自身的才能与后天学习的知识能够相辅相成,文章的文采一定会称霸一时。
5、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诬:这里指违背实情。
文词夸张但是有所节制,增加华美的修饰,但不违背事实。
6、字删而意缺,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瞻。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删除了字句,就会使得意思残缺,这样做是短缺,而不是核心的思想。
言辞扩充,但却使得语句重复,是繁杂,而不是丰富。
7、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诗歌有固定的体裁,但思想却没有固定的规矩。
随个人的性情来适应,很难有能将各种体裁都做的好的。
8、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说欢快,字字都涉及欢乐;谈及悲伤,字里行间都声带着哭泣。
这句话说明写文章言语与内容要一致。
9、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选着奇伟的内容,但不失去其真实。
鉴赏花朵,但是不弄掉他的果实。
刘勰《文心雕龙》“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刘勰《文心雕龙》“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一言穷理,两字穷形。
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咏裳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
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有删改)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2.《文心雕龙》是中国(朝代)文学理论家(人名)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3.根据文本概栝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主要观点。
【答案】1.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2.南朝刘勰3.描写景物结合自己思想感情细心琢磨;描写要“以少总多”;不宜追求华丽,堆蝴词藻。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长卿(人名)”“势”“声”“山”“水”“诗人(《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辞人(辞句)”,虚词“之”“则”“而”,“诗人丽则而约言”和“辞人丽淫而繁句”结构相同,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后来司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写山水景物。
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
句子可以断开为: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论刘勰的诗本体论中的诗起源论

论刘勰的诗本体论中的诗起源论原文:《文心雕龙·明诗》有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一、衍生注释:“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
“应物斯感”指人的内心因外物而产生感触。
“感物吟志”意思是感受外物而抒发情志。
二、赏析:刘勰此论强调了诗歌起源于人的情感因外物触发而自然抒发。
人的情感丰富多样,当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时,内心便会有所触动,从而产生吟诗言志的冲动。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源于自然的情感反应。
三、作者介绍: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
他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运用片段:在一次春日的郊游中,我看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心中顿时涌起喜悦之情。
这不正是刘勰所说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吗?我忍不住想要吟诗一首,来表达这美好的感受。
就像古人看到壮丽山河会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不朽诗篇一样。
原文:刘勰还言:“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一、衍生注释:“持”有控制、约束之意。
这里指诗歌能够规范和引导人的性情。
二、赏析:此句表明刘勰认为诗歌具有调节和规范人的情感和性情的作用。
诗歌不仅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还能够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的性情更加平和、美好。
三、作者介绍:刘勰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
四、运用片段:当我心情烦躁时,读一首优美的古诗,仿佛心灵得到了安抚,这不就是“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吗?就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明灯,照亮了内心的迷茫。
原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刘勰如此说道。
一、衍生注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为了“诗”。
二、赏析:此论简洁明了地指出了诗歌是内心志向和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了诗歌与内心世界的紧密联系。
三、作者介绍:刘勰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其思想深邃,见解独到。
四、运用片段:当我在海边漫步,心中涌起对未来的憧憬,这不就是“在心为志”吗?而我若把这憧憬写成文字,不就成了“发言为诗”?仿佛一下子与古人的智慧相通,妙不可言!。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名句欣赏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名句欣赏
名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解释:要丰富自己的聪明才智,务必做到扩大视野,博闻广见。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原文(节选):
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
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学,及观书石室,乃成鸿采。
表里相资,古今一也。
故魏武称张子之文为拙,以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
斯则寡闻之病也。
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
扬班以下,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裂膏腴。
是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庶必数千而饱矣。
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辏,表里发挥。
刘劭《赵都赋》云∶“公子之客,叱劲楚令歃盟;
管库隶臣,呵强秦使鼓缶。
”用事如斯,可称理得而义要矣。
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
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
文心雕龙中的名句

文心雕龙中的名句1.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文心雕龙·知音》虽然文章的作者可能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通过读取文章的内容,便能够通晓作者的内心。
2.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四季景色的变化,心情也随着节气的变化动摇起来。
3. 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
——《文心雕龙·祝盟》写祈祷文的格式,一定要真诚恭敬。
写祭奠文章的格式,一定要恭敬且哀伤。
4.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文心雕龙·夸饰》说到欢乐,字句里就仿佛都带着欢笑;谈到悲伤,字里行间都仿佛带着哭泣。
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一致。
5. 谓繁与略,适分所好。
引而申之,则两旬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
——《文心雕龙·熔裁》所写的文章,是繁杂还是简约,都取决于作者的自身喜好。
引申一下,两句话便可以写成一章。
简约一点,一段话也能够压缩成为两句。
6.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这句话说出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做事的具体方法了,不断的接触,才能够把握事情的原理。
7.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文心雕龙·知音》文学创作,是心里先有所触动了,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上;文学批评,是先看作品,然后才深入到作者的内心。
沿着外在的去追溯本质的,就算隐晦的也可以变得明朗起来。
8. 缀字属篇,必须练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文心雕龙·练字》书写文章,要对文字进行选择,第一要去避免那些诡异的文字。
第二要省去联边,第三要检查是否有重复,第四要去协调那些简单和复杂的文字。
9.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文心雕龙·比兴》比附事理应根据事物相似的地方来指明事物,能够引起情感的,要从细微的地方来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名句
神思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情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比兴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
练字
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诡异者,字体瑰怪者也
知音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论说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熔裁
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
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
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精论要语,极略之体;游心窜句,极繁之体。
谓繁与略,适分所好。
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