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研究所: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政策引擎

国际经济研究所: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政策引擎

国际经济研究所: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政策引擎2012-10-08 第06版:战略管理作者:李巍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755今年年底,已经领导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简称 IIE)长达31年之久的弗雷德德伯格斯腾(又译为伯格斯坦)将卸任所长职务,将交接棒递给现年46岁的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波森。

在美国经济仍然深陷危机后遗症、两党围绕经济政策辩论正酣之际,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亚当波森将如何执掌这家随时可以影响整个世界的智库,又会给大选后的新一届美国政府提供什么样的灵丹妙药,一时成为政策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今年71岁的伯格斯腾在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政策研究界纵横驰骋长达40余年,并将他一生最精彩的年华献给了国际经济研究所。

他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演变为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甚至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概念,从而深深影响了国际经济关系格局,也为国际经济研究所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969年,年仅28岁的伯格斯腾入阁白宫,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协助基辛格处理国际经济事务。

当时,美国还没有成立与国安会并驾齐驱的国家经济委员会,而基辛格既无管理经济工作的经验,也对此毫无兴趣,因此他放手让年轻的伯格斯腾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政策跨部门协调的核心角色。

1972年,他加盟了美国顶级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此期间,由于痛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所遭遇的危机,伯格斯腾写下了他的第一本产生了广泛影响力的作品《美元的困境》,呼吁美国政府重塑美元的信誉,否则美国全球霸权的根基将会发生动摇。

卡特执政之后,伯格斯腾再次入阁,在财政部担任负责国际事务的助理部长,后来又被提拔为专门负责货币事务的财政部副部长。

1981年,里根上台,伯格斯腾和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一起在华盛顿创建了如今享誉世界的国际经济研究所。

在学院派人士特别是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看来,伯格斯腾或许顶多也就是个二流经济学家,因为他在经济学理论上几乎毫无建树,但是他专注于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深谙如何将学术思想转化为现实政策,如何用精英理念塑造民众舆论。

国外研究机构及网址

国外研究机构及网址

外国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 Quality. Independence. Impact.●清华-布鲁金斯Brookings-Tsinghua Center | Brookings Institution●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 Welcome●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 Independent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affairs |●美国公共政策研究所AEI●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 - Home●国际危机集团Homepage -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ilson Center Independent Research,Open Dialogue & Actionable Ideas●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Home●卡内基和平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透明国际TI-Deutschland: Home●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Provides Objective Research Servicesand Public Policy Analysis●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 G.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Economics●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 | Individual Liberty, Free Markets, and Peace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Welcome to SIPRI — ●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社会和经济研究中心CASE - Center for Social and EconomicResearch●非洲经济研究协会African Economic Research Consortium [AERC]●中国社会科学院/english/●中国社会科学网●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Polski Instytut Spraw Międzynarodowych●Research from 菲沙研究所Canada’s leading public policy think-tank |Fraser Institute。

G2

G2

“G2”概念是指由中、美两国组成一个Group来代替旧有的G8,即八国集团,以携手合作解决世界经济问题。

G2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雷德·伯格斯滕提出来的。

他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后召开媒体电话会议,宣传他的“G2”构想。

他认为,中国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经济超级大国。

美国应当成全中国,使其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合法建筑师和管理者,使中国与其作为全球经济超级权力的新角色相匹配。

此后,伯格斯滕在《外交》杂志上撰文,继续深化他的“G2”构想,鼓吹美国应寻求同中国发展一种真正的伙伴关系,以实现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共同领导,而不是纠缠于双边关系中的众多问题和相互抱怨。

他提出,鉴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八国集团之类的全球治理已经落后于时代,因此只有这种“G2”模式,才能准确定位中国的新角色,让中国人准确地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全球经济巨人,是国际秩序的合法建设者和维护者。

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国际上关于中美关系的新概念不断涌现,从2005年“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到2008年的所谓G2和“中美国”,都成为媒体上热议的话题。

实际上中美关系的现实定位,并非某些名人的主观期待或想象所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国际格局和双边关系的客观基础。

对相关概念和中美两国的现实地位进行深入的考察,将有助于人们认清两国关系的实质,也可以帮助人们辨明G2 和“中美国”提法的不切实际。

中美货币中美国力的客观差距中美之间的国力差距究竟有多大,这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国际上对此的评估千差万别,甚至有美国学者鼓吹10到20年后中国就能赶上美国。

其实问题远非如给出个数字那么简单。

首先,要考虑用来比较的具体指标:是采用GDP总量、购买力平价折算后的GDP、人均GDP、还是可持续性人均GDP(绿色),算法不同则结论迥异。

相对来看,最后一种是最合理的指标,但恰恰也是这种算法体现出中美之间最大的差距。

其次,怎样的数学模型最有说服力。

“骑士”陈启宗:曾以中国人为耻

“骑士”陈启宗:曾以中国人为耻

“骑士”陈启宗:曾以中国人为耻如果要问,李嘉诚这一代之后,谁是香港商界的领军人?陈启宗一定是答案之一。

这位身高1米66的矮个子,不但带出两家世界性企业,以3.5亿美元(约21.5亿人民币)捐款刷新哈佛378年校史上的捐赠纪录,而且还与基辛格、普京、施密特做朋友、讲道理,堪称是世界舞台上能见度最高的香港商人。

陈启宗还是位敢于“放炮”的人,拒绝在是非面前中庸和中立。

而且一开口就是国家、民族和世界问题,并以敢于发表犀利言论闻名。

他曾怒吼,自己以身为中国人为耻,也曾以欧洲得癌症、美国心脏病、中国可能中风发作,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深深忧虑。

在华商名人堂和北京大学专为他举办的演讲专场,他直抒胸臆:中国人有君子传统,但缺乏道德勇气和骑士精神。

▲陈启宗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后,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左四)及华商名人堂出品人/主编毕亚军(右五)等主办方领导、代表合影。

文/华商韬略毕亚军【把握内地打赢翻身仗】陈启宗从来不掩饰自己是靠内地的机遇获得今天的商业成绩。

在回答有关香港和内地的问题时,他多次直言,一些香港人放弃内地的商机不把握,扯一些有的没的,是愚蠢至极。

“钱在内地,有钱你不来赚,你是傻瓜,是笨蛋。

”他说。

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陈启宗,出生在香港富裕家庭。

其父1960年创办恒隆集团,在香港地产业异军突起,并于1972年将公司在香港证劵交易所上巿。

由父亲、叔叔经营30年后,1991年,42岁的陈启宗成为恒隆集团新的当家人。

但此时,陈启宗面对的却是一个相当尴尬和艰难的恒隆。

成立初期的十来年,恒隆几乎是香港发展最快的地产公司。

但公司上市后,老一辈们却连续两次看错市场,并丧失掉香港地产业的黄金二十年,从曾经的领跑者沦落为陪跑人。

陈启宗一上任就把内地作为追赶失去二十年的新机会,带领恒隆和几大香港大地产商,在这个新的赛场重新起跑。

1992年进入上海开始,恒隆以集中在“人口庞大城市的最佳地段”发展商业地产项目为核心,不断在内地挑战商业地产的新境界,不疾而速地将恒隆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商业地产的成功标杆。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全球货币体系的根本决定因素(一 金融网络效应与金融深化)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全球货币体系的根本决定因素(一 金融网络效应与金融深化)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全球货币体系的根本决定因素(一金融网络效应与金融深化)2009-12-18许多因素决定着国际货币的使用。

本文重点讨论其中之一:由于金融深化和流动性而产生的对一国金融负债的需求。

选择这一主题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不是决定国际货币使用的唯一因素,而是,正如本文所指出的,决定美元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将在决定欧元未来的国际地位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主题与近期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紧密相关。

欧洲金融市场将会怎样,特别是欧洲决策者如何对其金融市场提供支持和加以监管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些都将在决定对欧洲进行投资和对欧元的长期需求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过去几年中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负债的需求难以饱和的情况;其次,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了美国吸引外资的决定因素;最后,从对欧洲负债以及欧元的需求中吸取教训,并使之与当前的金融危机联系起来。

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负债的需求难以饱和众所周知,在过去几年中,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负债的需求越发没有止境。

统计数字是如此令人震惊,这需要我们对此立即进行反思。

2007年,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早期阶段,美国从海外吸引了高达2.1万亿美元的新增资本1[1]。

这2.1万亿美元不包括任何新增的(资产)出售,而是新近流入美国的资本就高达2.1万亿美元。

这些资本流入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资本外流提供了资金。

同时,这不是一个“一年期事件”(one-year event)。

从2003年到2007年,共有7.8万亿美元的新增外国投资流入美国。

这使得每天有50亿美元的外国资本购买美国负债,包括股本证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外国直接投资(FDI)和银行贷款等。

甚至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尽管速度有所放缓,但是资金仍然源源不断地涌入(rolling in)美国。

例如,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吸引的新增资本流入规模为4110亿美元,而2007年同期为6930亿美元。

遗憾的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2008年最后几个月的数据还不可得,但是近期美元的走强显示出外国投资者对美国金融负债的需求依然强烈。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前景及可供选择的刺激方案(中)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前景及可供选择的刺激方案(中)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前景及可供选择的刺激方案(中)2009-1-15全球范围虽然美国与欧洲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当前危机让全世界都付出了代价,在新兴市场国家尤为如此。

较之美国和特定的其他富裕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缺乏重振其金融体系信心的资源——必须以外币举债,并且对其汇率几乎失去了管控。

在诸如冰岛等高杠杆率的国家易遭受资本外逃的影响。

像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或是1997~1998年后的新兴市场国家,在繁荣之后的信贷撤出能够导致经济急剧衰退和大规模的国内混乱。

那些在商品繁荣期间致富的国家也非常容易遭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极其贫困的国家将因富裕国家所提供的对外援助减少而遭受损害。

由于全球经济衰退使其出口市场不景气,甚至连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日见明显减速。

全球经济衰退削减了我们的贸易实力,限制了经济增长的一个潜在动力。

此外,“安全投资转移”(flight to quality)迫使美元升值,使得美国公司更加难以出口其商品和服务。

国外的经济困境可能会导致诸如巴基斯坦等重要国家的政局不稳定,该国最近刚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救援条件达成一致。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欠缺将全球经济作为整体予以保护的能力。

第二章当前的形势金融行业当今,金融恐慌已有所缓解,美国与欧洲众多大型银行的陆续倒闭似乎已不再发生。

然而,宣布这场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或银行救援计划已取得成功还为时尚早。

随着经济衰退的程度有所加深,各类债券(不仅指次级抵押贷款,还包括优质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企业贷款、公司债券等等)的前景只能变得越来越糟糕。

结果,看来资产账面减记(writedown)尚未结束,这正在给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损失。

自从(2008年)10月中旬以来,美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价差已经显著扩大,这显示出投资者日益焦躁不安。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网站构建要素探析——一个案例研究报告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网站构建要素探析——一个案例研究报告

石新 香
中国社会科 学院世界经 济与政 治研 究所
石 新香
摘要 本文是对 美国著名 智库彼 得森 国际经济研 究所 网站的一个 最新 的定性研 究报 告 。 重 点 观 察 和 解 读 了该 网站 在研 究领 域 、研 究人 员、 出版 物 、媒 体 导 航 等
方 面的要 素表达方式 ,以及透过 网站和 与之相关各种 信息传导媒介 ,实现扩 大研 究所对公共政 篆影响 力的种种手段 和 策略。其极致方便 读者访 问的 网站 设计理念和 实现方法 ,对 于建构一流智库 网站极具启 发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彼 得 森 国际 经 济研 究 所 ; 学术 机 构 网站 ; 网站 建 构
他研 究机 构 和非 政府 组 织 ,媒 体 ,以及广 大市 民的管 理层 和 员工 。它还广 泛面 向全球 同类 研究小 组 。 P I I E 的研 究 人 员分 两类 ,一 类 是资 深研 究 员,另一 类 是研 究分析 员。资深研 究 员( S E N I O R R E S E A R C H S T A F F ) 包 括 总 裁 、 高 级研 究 员 、客 座研 究 员 、非 居 民高 级 研 究 员。研 究分 析 员 ( R E S E A RC H A NA L Y S T S )。 P I l E 几 乎每 个 星期 都举 办 各种 规模 的 学术 会议 和 研讨 会 ,来 讨论 时 下关 注 的国 际经 济 问题 。在P I l E的站 点上 可 以找 到所 有活动 的新 闻稿 、记录 文稿 、音频 以及 视频 。
美 国 的 贸 易促 进授 权 的 重构 与扩 大 ;世 界 贸易 组 织 的 发
展 ;北 美 自由贸易协 定 以及 其他 美 国的 自由贸易协 定 ( 尤 其是 包括 与 韩 国的 ) ;中美 战略 经济 对话 的提 出与实施 ; 美 日协 商 系列 ;制 裁政 策的 改革 ;美 国的 出 口管 制与 出 口

美商务部长,“小偷小摸”引出大丑闻

美商务部长,“小偷小摸”引出大丑闻

美商务部长,“小偷小摸”引出大丑闻罗斯被曝不实申报个人资产遭警告,侵占下属巨额利益,多收客户数千万管理费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最近成了新闻人物,美国媒体连篇累牍地爆料其“八卦”。

比如,他在商界的老同事说他当年在公司附近餐厅吃饭时,把供客人取用的糖包抓了一把揣兜里,还说在罗斯家干活的工人曾打电话到公司,投诉罗斯没给他们工钱。

还有人说,罗斯曾允诺给某慈善机构捐款1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85元人民币),结果没掏钱。

这些事都难以查实。

商务部一名官员说,这都是胡编,罗斯喝咖啡根本不加糖。

有媒体用“小偷小摸”来形容罗斯,这当然是言过其实了。

但罗斯确实有一些更大的麻烦,而这些麻烦甚至有可能影响他的仕途。

做空股票违背伦理协议今年7月初,美国政府伦理署致信罗斯,对他的个人财务状况发出警告,并说罗斯最近的一些行动可能影?到公众对高级官员的信任。

伦理署是负责监督联邦官员公布财产的机构,和司法部一起对违反伦理规则的官员进行调查。

罗斯从政前,是罗斯公司的主席兼首席战略官。

他后来把这家公司卖给了景顺。

在被特朗普提名为商务部长后,罗斯曾宣布计划剥离至少80项资产和投资基金。

伦理署的信中说,去年罗斯递交的申报文件里,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

比如,罗斯上任前,签过一份伦理协议,同意将一些资产剥离。

去年11月,罗斯在报告中说已经完成了这些资产剥离。

但12月21日,罗斯又报告说自己在两天前出售了所持有的景顺股票,而这本应是早就出售完毕的。

罗斯又卖空了一些股票,这也是违背伦理协议的。

信中说:“看起来,你在卖空股票之前并没有咨询商务部负责政府伦理的官员。

”伦理署官员写道:“你的行为,包括你持续拥有伦理协议中要求剥离的资产以及卖空股票,可能会使你处于违反利益冲突刑事法的境地。

”商务部负责伦理的官员在审查了罗斯的日程、通信等资料后,表示没有违规。

但伦理署官员还是警告罗斯,没有剥离资产意味着有可能触犯刑法,也破坏了公众对政府官员的信心,同时也提醒罗斯,马上要进行年度的资产申报了,最好把资料报得准确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周宇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简称PIIE)是一家私营的非盈利性研究机构,具备了发达国家规范智库所特有的非官方、非赢利和无党派的性质。

另外,该研究所主要致力于国际经济政策研究。

从1981年成立以来,该所陆续吸纳了一批世界级国际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就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由此确立其在全球智库中的权威地位和声望。

一、机构概况与美国其他主要智库相比,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即“小而强”。

其“小”表现为机构规模小、研究人员少和研究领域狭窄,其“强”表现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在美国乃至全球智库中的排名超过了许多资金规模和机构规模远远大于该所的综合性智库,因此,“小而强”构成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主要特点。

从发展历程来看,在美国众多智库中,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属于起步较晚的智库。

该所成立于1981年,由彼得•乔治•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和弗雷德•伯格斯滕(C. Fred Bergsten)共同创立。

彼得森先后在美国政界和金融界担任要职,曾出任美国商务部部长、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黑石集团董事会主席,而弗雷德•伯格斯滕不仅是国际经济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而且还曾在卡特政府时期担任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

两人的社会影响力对日后该研究所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成立以后,其日常运行由担任所长的弗雷德.伯格斯滕负责。

在成立后的最初25年中,该研究所的正式名称为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简称IIE)。

2006年,在庆祝其成立25周年之际,为了纪念其共同创始人彼得•乔治•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该研究所更名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简称PIIE)。

就组织框架而言,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包括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

首先,董事会主席由该研究所创始人彼得•乔治•彼得森担任。

董事会由50多人组成,成员包括美国财界、金融界及学术界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其他国家的一部分企业家和银行家。

其次,执行委员会由10人组成,其成员为董事会的一部分成员,其中包括本研究所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彼得•乔治•彼得森和创始人兼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

另外,顾问委员会共有40人组成。

其主席为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名誉主席为理查德•库珀 (Richard N. Cooper)。

顾问会员会的成员包括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S. Rogoff)、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A. Frankel)等国际经济研究领域的大腕学者和领军人物①。

从智库定位来看,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属于高度专业化的小型智库,其研究限定于国际经济领域。

从智库特点来看,如前所述,“小而强”是本研究所的主要特点。

“小”表现在研究范围、资金预算规模、研究团队规模和机构组织规模等方面,与一些大型综合性智库,如兰德公司相比,该研究所只能算是一个微型智库。

另一方面,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强”体现在其具备了超强的社会影响力,在这一方面,其在美国智库的地位,超过了许多大型综合性智库,正是这一影响力使该研究所能够跻身于全球顶端智库之列。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社会影响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美国政府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该研究所的学者经常在一些重大经济问题上直接为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第二,对媒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人员是一些美国主流媒体的常客,其在媒体的出镜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智库。

第三,对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该研究所骨干研究人员的论文人均①以上为2009年年底的资料。

引用率在经济学界远远超过了其他智库。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其办所方针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方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充分利用董事会成员的人脉关系,筹集研究经费和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第二,维持其高度的独立性,最大程度降低政府、党派和利益集团对研究内容的影响,以此保持其研究立场的中立性和客观性。

第三,在研究内容方面,高度重视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研究。

第四,高度重视因特网网页建设和网络影响,该研究所在其网页上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其网站在全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利用率。

第五,在构建研究团队方面,重视招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者,该研究所的顾问会员会收纳了经济学界的大牌学者,研究所的研究骨干基本上都是国际经济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对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团队建设等问题展开具体的讨论。

二、研究组织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领域主要限定在国际经济领域,也有个别研究涉及国内经济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研究不会超越经济领域。

研究领域的高度专业化和对现实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是该研究所的研究特点之一,这也是该研究所与其它大型综合智库的主要区别之一。

表1是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从其内容可以看出,国别研究、区域经济研究与全球经济研究相结合是该所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

从以往的研究内容来看,该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部分:其一,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研究。

其二,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汇率政策与贸易政策研究;其三,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加大了对中国经济研究的力度,近年来该所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和对中美经济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全球视野来看,在众多研究国际经济问题的智库中,尽管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不是规模最大的智库,但却是影响力最大和知名度最高的智库。

该研究所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与其研究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选题通常高度聚焦于重大国际经济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

首先,在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选择问题上,该研究内容明显偏重于政策研究。

这一特点与美国经济学界注重计量模型的研究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其次,在政策研究领域,该研究所偏重于时事经济政策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该研究所通过对债务危机的研究崭露头角,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该研究所对此次危机展开了及时、全面和深刻的跟踪研究,由此奠定了该研究所在国际经济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进入21世纪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又在中美经济关系研究、美国次贷危机研究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研究方面获得了非同凡响的成绩。

表1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领域第二,追求创新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意识是成就该研究所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研究所在判断时代变化和发展潮流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观察力。

这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该研究所引领时代潮流的角色。

比如在债务危机发生后,针对以美国自由主义理念为主导的危机对策,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国际金融问题专家约翰•威廉森提出了“华盛顿共识”的概念。

这一概念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界最流行的用语之一。

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该所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率先提出“银行太大不能破产”的问题,其观点为美国政府制定金融机构改革方案提供了重要思路。

另外,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该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最早提出中美共同治理全球经济的G2概念,这一提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美元的国际地位问题上,伯格斯滕认为,作为国际主要货币,美元不仅无助于美国经济的繁荣,反而成为了美国经济的累赘,立足于这一判断,他认为美国应该积极支持建立多元化国际货币的构想。

他的这一观点也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第三,通过因特网,传播其观点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提高其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经济学界,影响力较高的国际网站有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网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网站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网站。

这三个网站的共同特点是免费提供大量论文、研究报告和一部研究专著的阅读和下载。

然而,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网站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相比,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网站所提供的论文不仅能够更及时地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还且还能够提供具有新意的观点和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献。

比如,2008年和2009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成因、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研究领域,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网站最早推出相关内容的研究论文。

而且,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的讨论中,该所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理查德•库珀的论文《美元的未来》、研究员约翰•威廉森的论文《为什么SDRs能够与美元竞争》和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的论文《美元与赤字:美国如何避免下一次危机》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正因为有这样高质量的论文,该所网站成为了全球利用率最高的研究型网站之一,该网站每月拥有平均近40万的访客和超过一百万次的点击率。

表2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网上电子出版物的简介。

对于国际经济领域的研究而言,这些电子出版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利用价值。

网址:/publications/pubs.cfm第四,为了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非常重视媒体宣传。

该所资深研究人员经常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工具,对时事经济和政治问题进行及时的评论,以此提高该所的知名度。

另外,针对国际经济现实热点问题,该所每周邀请学术界、政界和商界名流召开各种宴会、研究会或讨论会,通过这些交流活动提高其社会认知度。

正是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奠定了其作为全球顶端智库的地位。

该研究所研究出版物的读者不仅包括政府官员、商界和劳工领袖、国际组织的管理者和员工、而且还包括大学教授和学生、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关心国际经济问题的广大公众。

从区域分布来看,其读者遍布世界各地。

三、研究团队从科研人员的数量来看,该研究所有约50名工作人员,其中高级研究员只有20多人。

仅就研究人员数量而言,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在美国只能算是一个小型智库。

从表3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在美国15家顶级智库中,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常规机构人员要远远少于其他大型综合性智库。

尽管如此,该研究所之所以能够跻身于顶级智库之列,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人才的重视和拥有选拔优秀人才的良好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