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

合集下载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1. 引言功率因数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反映了电源供电能力和电气设备对电网的影响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功率因数的提高可以减少无效功率的损耗,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电力系统的谐波污染。

本实验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探究了提高功率因数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电容器的接入和接出来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并且对比在不同条件下的功率因数和功率因数的提高情况进行分析,以验证提高功率因数的有效性。

3. 实验原理在交流电路中,当电路存在电感元件时,电流的相位滞后于电压,此时电路的功率因数为滞后功率因数。

而当电容元件存在时,电流的相位超前于电压,此时电路的功率因数为超前功率因数。

通过适时地接入和接出电容器,可以改善电路的功率因数。

为了提高功率因数,我们需要使用电容器将滞后功率因数转化为超前功率因数。

当电容器接入电路时,电流的相位会超前于电压,从而减小电路的滞后功率因数。

4. 实验材料和设备•电源•电容器•电阻•交流电表•示波器•蓄电池•电路连接线5. 实验步骤1.将电源接入电路,并连接示波器和交流电表以测量电压和电流。

2.将电容器接入电路,并调节电容器的阻抗值来适应电路的需求。

3.测量并记录接入电容器前后的电压和电流,计算功率因数。

4.通过对比数据的变化来分析功率因数的提高情况。

6. 实验数据和分析表格1:接入电容器前后的电压和电流数据试验条件电压(V)电流(A)无电容器2205加电容器220 3.5通过测量的电压和电流数据,可以计算出接入电容器前后的功率因数。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可得:加电容器前的功率因数:0.23加电容器后的功率因数:0.46从上述计算结果来看,加入电容器后的功率因数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7.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通过接入电容器可以有效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

电容器具有良好的电流相位补偿作用,在电路中使用适当的电容器可以改善功率因数,减少无效功率的损耗,并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深 圳 大 学 实 验 报 告课程名称: 电路分析实验实验名称: 功率因数的提高学 院:指导教师:报告人: 组号:学号 实验地点实验时间: 年 月 日提交时间:课程编号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提高功率因数意义的认识。

2.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般的用电设备多属干性负载,且功率因数cosφ较,如异步电动机、变压器、日光灯等。

由公式P=UIcosφ可知,当负载功率和电压一定时,其功率因数越低,则要求供电电流越大。

这将导致电源的利用率不高及增加输电线路上的损耗。

为提高功率因数,可在感性负载的两端并联电容C,如图3-23所示。

其原理可用相量图(图3-24)说明。

在并入电容C之前,总电流I = I1,U与I的相位差φ由感性负载的阻抗角决定。

并入电容C之后,由于U保持不变,故I1不变,但I=I1+IC,由图3-24(a)可见,总电流I 以及U与I的相位差φ'均变小了,即提高了功率因数cosφ'。

若加大电容值,且选择恰当,则可使U与I相同,如图3-24(b)所示,这时φ'=0,cosφ'=1,总电流降至最小值。

若继续加大电容值,IC将会更大,如图3-24(c)所示,这时电流I超前于电压U,电路变为容性,cosφ'反而降低,总电流I变大。

最后顺便指出,由于在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端电压不变,而感性负载支路的阻抗值亦不变,因此其吸收的功率P不改变,也就是说,功率表的读数始终不会改变。

不过,实验中所并联的电容C并非理想元件,它多少有点能量损耗,但因其损耗值甚微,故一般忽略不计。

二、实验内容:任务一研究不同的电容值对功率因数的影响(1)按图3-23接线,图中感性负载为图3-25(a)所示。

其中R元件箱(一)EEL-51,取值200Ω(200Ω/8W)的电阻(注意:取该电阻需用试验台上的交直流转接插孔);电感线圈用互感线圈经顺接串联(线圈的2、3端短接)得到,其参数大约为r=57Ω、L=;C为元件箱(二)EEL-52的电容箱,先取C=0;调节调压器使电压表读数为30V,且始终保持此电压值不变。

电路实验-功率因数提高

电路实验-功率因数提高

220V 交流
实验电路
220V 数字交流 电压表 多功能表
0.32A 数字交流 电流表
按图连接电路,注意电流插棒的使用 可用HE-17白炽灯线路的电流插孔 也可用实验台配备的电流插口 启辉器也可用按钮替代
五 注意事项
1.电流插棒的用法 电流插口在实验台上,测量时插入电流插 棒,从电流表读数。电流插口有三个,左 右端子之间可插入电流插棒。
四 实验内容和电路
1。启辉条件下电路参数 缓慢调节调压器,电源电压逐渐升高,刚刚点亮日光灯管的电压就 是启辉电压。点亮日光灯后,从多功能表读取电路参数。
2。额定电压下电路参数 电源电压稳定在220V. 从多功能表读取电路参数。
3。并联电容器电路参数 调压器回零,并联某电容器,然后调节到220V,读取数据。调压器回 零,并联下一个电容器。
二 实验原理——功率因数提高
2。功率因数的提高 功率因数较低意味着视在功率中无功功率成份
较大,负载呈现感性或容性,电源最大输出较大, 线路损失较多。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就是无功补偿。
对于感性负载,并联电容器能够提高功率
因数;而对于容性负载,串联电抗器,也可显著提 高功率因数。
当功率因数接近1时,达到最佳效果,电路基 本呈现纯阻性。当补偿过大时,负载特性发生根本 性变化,我们称之为过补偿。
二 实验原理——日光灯
3。日光灯电路
启辉器 灯管
镇流器
补偿电容器 220V
日光灯因为 镇流器的存 在而成为感 性负载,并 联适当电容 器可提高功
率因数。
工作原理:初始状态启辉器接通,电路中电流从零突变到某数值, 这时镇流器(大电感)产生自感应电压(方向相反),下半个周 期,电压叠加,最大值达到大约600V,加到日光灯管两端,使日 光灯管内气体放电导通。同时启辉器,内部触点(不同温度系数 的双金属片)发热,一定时间后自动断开,使日光灯管维持导通 状态。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数据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数据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数据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影响电机功率因数的因素,观察不同变位、电压调节等方法对功率
因数的影响。

实验装置为电动机模拟系统,其由上游高压发电机、起动系统和低压供电电机组成,
可以通过控制上游高压发电机频率调节电压,使用起动系统控制电机变位。

实验结果表明,当变位率从3/4位置(低变位)至2/2位置(高变位)时,功率因数
由0.7提升至0.9左右,表明变位调节可以有效改善电机的功率因数;而电压调节率从
380V至420V时,功率因数从0.81降至0.71,表明增加电压会降低电机的功率因数。

实验数据还表明,在变位及电压调节率变化时,运行效率也会相应变化,当变位率增
加时,运行效率会随之提高;而当电压调节率增加时,运行效率会降低。

此外,实验还发现,当电机运行于低变位且高电压状态时,功率因数最高可达到0.93,这也符合经典电机原理:处于低变位及高电压条件下,电机的功率因数最高。

总之,本次实验可以有效地探讨影响电机功率因数的因素,并验证电机受到变位和电
压干扰时功率因数的变化规律。

今后,可以深入实验,以进一步促进电机的功率因数提高。

电路实验文档实验十功率因数的提高

电路实验文档实验十功率因数的提高

实验十 功率因数的提高一、实验目的1.了解日光灯结构和工作原理;2.学习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3.了解输电线线路损耗情况,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与说明1.正弦电流电路中,不含独立电源的二端网络消耗或吸收的有功功率P=UI cos ϕ,cos ϕ称为功率因数,ϕ为关联参考方向下二端网络端口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2.在工业用户中,一般感性负载很多,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其功率因数较低。

当负载的端电压一定时,功率因数越低,输电线路上的电流越大,导线上的压降也越大,由此导致电能损耗增加,传输效率降低,发电设备的容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从经济效益来说,这也是一个损失。

因此,应该设法提高负载端的功率因数。

通常是在负载端并联电容器,这样流过电容器中的容性电流补偿原负载中的感性电流,此时负载消耗的有功功率不变,且随着负载端功率因数的提高,输电线路上的总电流减小,线路损耗降低,因此提高了电源设备的利用率和传输效率。

电路见图10-1。

3.图10—2是供电线路图,在工频下,当传输距离不长、电压不高时,线路阻抗1Z 可以看成是电阻R 1和感抗X 1相串联的结果。

若输电线的始端(供电端)电压为U 1,终端(负载端)电压为U 2,负载阻抗和负载功率分别为()222Z =R +jX 和P 2,负载端功率因数为2=cos λϕ,则线路上的电流为222P I U cos ϕ=线路上的电压降为12U U -U ∆=输电功率为22221221P P P P P P P I R η∆===++ 式中,P 1为输电线始端测得的功率,P ∆为线路上的损耗功率。

实验时,可以用一个具有较小电阻的元件模拟输电线路阻抗,用日光灯模拟负载阻抗Z 2,研究在负载端并联电容器改变负载端功率因数时,输电线路上电压降和功率损耗情况以及对输电线路传输效率的影响。

图10-1 图10-2 负载的功率因数可以用三表法测U 、I 、P 以后,再按公式P=cos =UIλϕ计算得到,也可以直接用功率因数表或相位表测出。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实训报告 .doc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实训报告 .doc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实训报告.doc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功率因数的基本概念及其提高的方法。

2.通过实验,了解并联电容器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原理。

3.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功率因数的测量与调整。

二、实验设备
1.电源装置
2.感性负载(如电动机)
3.并联电容器
4.功率因数测量仪
三、实验原理
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反映了电力系统中电能的有效利用程度。

对于感性负载,由于其电流滞后于电压,导致功率因数低于1。

为了提高功率因数,可以通过并联电容器的方法,使电流提前,从而提高功率因数。

四、实验步骤
1.连接实验电路,包括电源、感性负载和功率因数测量仪。

2.记录初始的功率因数。

3.并联电容器,观察功率因数的变化,记录数据。

4.调整电容器的容量,观察功率因数的变化,记录最佳电容器容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显示,并联电容器后,功率因数明显提高。

2.通过调整电容器的容量,可以找到最佳的电容器容量,使得功率因数达到最大值。

3.分析实验结果,并联电容器提高了电流的相位角,使得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差减小,从而提高了功率因数。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提高的方法,验证了并联电容器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原理,并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

实验结果证明了并联电容器对提高功率因数的有效性,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电工实验报告,功率因数的提高

电工实验报告,功率因数的提高

电工实验报告,功率因数的提高
功率因数的提升实验
功率因数指电力平衡系统中,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之比值,是反映电能功率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实际应用中往往要求功率因数达到尽可能接近1的最大值,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为了研究电变压器改善负载安装位置对功率因数提升的作用,本实验选择复相负载和开关电源为实验设备,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压和电流值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
1. 连接电力系统的负载和开关电源之间的电缆,使电力系统完成接线。

2. 调节比例负载安装位置,当电压谐波和相位差稳定时,使万用表接通,启动谐波测量,记录两组负载安装位置前后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数据。

3. 计算出两个负载安装位置下的平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完成此实验。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改善电变压器负载安装位置可以提升功率因数值,且比不改变负载位置提升相对较明显,但随着负载安装位置的改变,负载电流也会有所变化,因而不同的环境有待设计中考虑合理的负载安装位置,以提高功率因数,以达到最优。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改善电力系统中电变压器负载安装位置可以显著提高功率因数,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由于实际环境复杂,合理安装负载位置应充分考虑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以及环境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效果。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报告一、引言功率因数是电力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反映了电路中有用功与视在功之间的比例关系。

功率因数的提高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能源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方法对功率因数的提高效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3. 分析不同方法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功率因数是有用功与视在功的比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功率因数 = 有用功 / 视在功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电路:使用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搭建一个简单的交流电路;2. 测量电路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3. 计算功率因数: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电路的功率因数;4. 提高功率因数:根据实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功率因数;5. 重新测量电路参数:使用相同的方法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6. 计算新的功率因数:根据新的测量结果计算电路的功率因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前的功率因数: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实验电路的初始功率因数;2. 实验后的功率因数: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采取不同方法后电路的功率因数;3. 对比分析:比较实验前后的功率因数,分析不同方法对功率因数的影响;4. 结果解释:解释不同方法对功率因数的影响原因,如电容的串联、并联效应等;5. 实验误差: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如测量误差、电路参数变化等。

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方法对功率因数的提高效果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2. 电容的串联、并联效应对功率因数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3.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对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掌握了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我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实验
实验名称:功率因数的提高
学院:
指导教师:
报告人:组号:
学号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年月日提交时间: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提高功率因数意义的认识。

2.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般的用电设备多属干性负载,且功率因数cosφ较,如异步电动机、变压器、日光灯等。

由公式P=UIcosφ可知,当负载功率和电压一定时,其功率因数越低,则要求供电电流越大。

这将导致电源的利用率不高及增加输电线路上的损耗。

为提高功率因数,可在感性负载的两端并联电容C,如图3-23所示。

其原理可用相量图(图3-24)说明。

在并入电容C之前,总电流I = I1,U与I的相位差φ由感性负载的阻抗角决定。

并入电容C之后,由于U保持不变,故I1不变,但I=I1+IC,由图3-24(a)可见,总电流I以及U与I的相位差φ'均变小了,即提高了功率因数cosφ'。

若加大电容值,且选择恰当,则可使U与I相同,如图3-24(b)所示,这时φ'=0,cosφ'=1,总电流降至最小值。

若继续加大电容值,IC将会更大,如图3-24(c)所示,这时电流I超前于电压U,电路变为容性,cosφ'反而降低,总电流I变大。

最后顺便指出,由于在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端电压不变,而感性负载支路的阻抗值亦不变,因此其吸收的功率P不改变,也就是说,功率表的读数始终不会改变。

不过,实验中所并联的电容C并非理想元件,它多少有点能量损耗,但因其损耗值甚微,故一般忽略不计。

二、实验容:
任务一
研究不同的电容值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1)按图3-23接线,图中感性负载为图3-25(a)所示。

其中R元件箱(一)EEL-51,取值200Ω(200Ω/8W)的电阻(注意:取该电阻需用试验台上的交直流转接插孔);电感线圈用互感线圈经顺接串联(线圈的2、3端短接)得到,其参数大约为r=57Ω、L=0.6H;C为元件箱(二)EEL-52的电容箱,先取C=0;调节调压器使电压表读数为30V,且始终保持此电压值不变。

将电容值在0~10.17μF之间改变,按表格中的电容值取各个点,记录I、P、cosφ于表3-21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