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合集下载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货物进出口总额由 1978年的 206.4亿美元增加到 2010年的 29740.0亿美元,增长了144倍,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文运用数量经济学的测算方法,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更好发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目录一、理论研究综述 (3)二、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数量分析 (4)(一)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明显 (5)(三)对外贸易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 (6)三、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全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建议 (8)(一)适度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 (8)(二)推动先进技术的进出口,加速经济增长的转型 (9)(三)实施科教兴贸,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 (10)(四)做好产业规划,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11)参考文献: (12)致 (13)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经营者队伍不断壮大,民营企业进出口迅速发展,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支柱性出口产品。

2010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为29740.0亿美元,同比增幅为34.7%。

这一对外贸易的增速已远远高于 GDP增速,这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理论研究综述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历来都受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对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贸易理论,上个世纪30年代Roertson就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说法;随后凯恩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Quah和 Rauch(1997)在生增长模型的框架论述了国际贸易能提高一国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使该国通过有效利用动态规模经济实现生产力和经济的更快增长。

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视。

外贸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阐述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推动经济增长中国外贸的增长对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首先,外贸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出口产品的需求不断推动生产和就业增长,提高了国内产能和劳动力利用率。

此外,外贸还带来了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的引进,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二、促进产业升级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体现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

通过外贸,中国能够将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同时引进更加高端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外贸还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使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均衡发展。

三、增加就业机会中国外贸的快速发展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出口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时候,外贸带来的就业机会对稳定社会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外贸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四、增加财政收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体现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

随着外贸的发展,出口和进口的增加带来了更多的关税和进口税收入。

这些税收收入可以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总结起来,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全方位且不可替代的。

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产业升级,还增加了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应继续致力于扩大开放,推动自由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

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

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外贸易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出口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来说,外贸更是不可或缺。

因此,了解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外贸政策、推进外贸领域的开放与发展。

一、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不断的对外开放和扩大出口,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截至2019年,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突破了50%的大关。

这也说明了外贸的重要性,外贸不仅直接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中国创造了丰厚的外汇收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 直接贡献外贸的直接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经济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通过外贸,中国实现了对外的开放和贸易往来,推动了国内供给能力和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外贸也为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外汇收入,通过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储备能力,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 间接贡献外贸的间接贡献主要包括了对于投资和消费的促进作用。

由于外贸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了更多的人脱离贫困,更多的人获得更好的收入。

这些收入和增加的就业机会,又进一步促进了消费的扩大和增加。

同时,外贸的开放和扩大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制约1. 外贸的贡献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

随着国际贸易的开放和扩大,中国的外贸也不断发展壮大,让其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通过外贸,中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大量举办国际博览会和各项会议,推广全球优质产品和国内优质产品的相互交流,积极为推动全球贸易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外贸的制约外贸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方面,外贸的高度依赖于出口,一旦出口市场有变动或国际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动摇到了中国的货币流通、出口回收等各项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欺诈行为,侵犯了中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有时反手造成了市场的混淆,引发了现实的危机。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对各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容小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出口密不可分。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中国出口总额达到了2.5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4%。

2018年,中国出口产品与服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2.4%,居世界第一位。

因此,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视。

出口贸易带来的主要是外汇收入。

这些外汇可以用来购买原材料、技术装备、能源资源等,后续还可以用来支付境外债务,促进外部融通,从而推动内部市场的发展。

除了外汇收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就业机会。

出口导向型企业通常是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随着出口订单的增加,企业需要增加员工数量,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制造业引领的。

2. 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产业一直被人们诟病陷入低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泥淖,难以涉及到创新和高新技术。

但随着出口需求的改变,出口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科研和创新投入,促进了产品和行业升级。

二、进口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除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也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技术升级。

通过进口高新技术及相关装备,可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创新。

2. 丰富消费品种。

进口商品可以丰富国内消费品种,同时还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提高生活质量。

3. 优化结构。

通过进口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可以优化国内生产环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破国内生产的垄断。

三、贸易顺差是否代表经济实力?中国的贸易顺差在过去几十年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货物进出口总额由 1978年的亿美元增加到 2010年的亿美元,增长了144倍,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文运用数量经济学的测算方法,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更好发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目录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经营者队伍不断壮大,民营企业进出口迅速发展,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支柱性出口产品。

2010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幅为%。

这一对外贸易的增速已远远高于 GDP增速,这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理论研究综述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历来都受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对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贸易理论,上个世纪30年代 Roertson就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说法;随后凯恩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Quah和 Rauch(1997)在内生增长模型的框架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提高一国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使该国通过有效利用动态规模经济实现生产力和经济的更快增长。

Balassa(1978,1984)、Feder(1981)、Moschos(1989)、 Sachs Warner(1995)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Feder(1983)认为出口产业会通过各种因素对非出口产业产生正外部性,Helpman和 Krugman(1985)也指出出口扩张可以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而带来更高的生产率。

对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在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其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就业机会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为国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出口业务的增长带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促进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和扩大。

这就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二、促进外汇收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的积极影响之一是促进了外汇收入的增加。

中国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大量外汇的流入。

这些外汇资金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加强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推动了国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以提升竞争力。

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推动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和合作,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学习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同时,通过贸易交流,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加深,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五、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的另一重要影响是推动了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这有助于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对地区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更紧密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互动和合作。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取得了非凡的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它在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国际贸易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通过贸易往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互动。

进口商品的引入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丰富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

同时,中国的出口也得以扩大,通过贸易往来获得了更多的外汇收入。

此外,国际贸易还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为中国的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平台。

其次,国际贸易提升了中国产业的竞争力。

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中国企业能够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国际贸易也促使中国企业不断创新和升级,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举例来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地位得以提升,通过出口实现了规模效益和降低成本。

此外,国际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中国企业能够接触到并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向更具价值链和创新能力的领域转型。

例如,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不可否认,国际贸易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压力。

中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面临着市场准入、贸易摩擦等问题,需要应对各种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

此外,国际贸易也对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需要在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它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创新。

然而,中国也需要面对贸易带来的挑战,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确保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贡献。

进出口贸易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

进出口贸易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

进出口贸易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增长,进出口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进出口贸易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彰显,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其具体贡献。

首先,进出口贸易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对外开放方面。

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与外国企业进行合作,我国企业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科学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

其次,进出口贸易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体现在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方面。

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出口能力的提升和进口需求的增加,直接带动了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增加1亿元的进出口贸易额,可以带动约400个就业岗位。

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还为广大劳动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进出口贸易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表现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

中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一些地区富有资源但缺乏技术和市场,而另一些地区则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市场,但资源匮乏。

进出口贸易使得资源在地区和国际之间的流动更加便捷,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了大量的铁矿石,这有助于满足我国建设需求,同时澳大利亚也依赖我国市场实现了经济发展。

通过进出口贸易,我国可以更加灵活地利用全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进出口贸易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体现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提升综合竞争力方面。

贸易开放可以促进经济内外市场的对接和资源要素的流动,优势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效率并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和合作,我国企业可以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出处】《统计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9
【原刊页号】20~22
【分类号】F52
【分类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200111
【标题】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作者】姚丽芳
【作者简介】姚丽芳,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

【英文摘要】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method of net export analysis and gross export analysis have some defects when they measure the haul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to the China economic growth,so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opinion that using the import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s more reasonable to analyze this effect.
【关键词】对外贸易/净出口分析法/出口总量分析法/进口分解分析法
【正文】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速度增长,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1980年到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从381亿美元增加到4743亿美元,增长倍,年均增长%,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与GDP的比值)也从13%提高到44%,我国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量的比重也从%迅速提高到%,我国在世界贸易大国中的排位也从第26位大幅上升到第7位。

按不变价格计算,20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年均增长%,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

然而,如何衡量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并不存在公认的一致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一、比较简单和流行的两种测定方法:净出口分析法和出口总量分析法
(一)净出口分析法
该分析法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GDP的增量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部分增量之和,因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用净出口增长占GDP增量的比重(百分数)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则等于GDP增长速度与该比重的乘积(百分点)来表示。

例如,按照净出口分析法,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个百分点,即1997年GDP的增长速度为%,其中个百分点是由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拉动的(表1)。

但用该种方法计算的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2000年,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却为负值,为%,对GDP的拉动度为个百分点。

通俗说来,2000年,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没有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所贡献,反而拉了后腿,进而推论,如果去年我们闭关锁国,我国的国民经济会取得更快的增长。

显然,该种分析方法不能令人信服,因而也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表1 几种方法测算的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
GDP 拉动度%
年份增长速度% 净出口法出口总量法进口分解法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净出口分析法将进口完全视作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将进口与出口对立起来,认为进口纯粹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没有反映进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考虑进口的目的和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看,进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作用与意义相当重大。

2.净出口分析法只能从需求的角度考察即期静态的经济增长构成,无法说明供给方面的情况和中长期动态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

按照该法,只有当贸易顺差逐年递增时,才能保
证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否则,对外贸易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长期保持逐年增加的外贸顺差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长期来看,对外贸易追求进出口基本平衡,而在此前提下用净出口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将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为零,这很难解释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

3.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净出口与GDP的相关关系相当微弱,用它来反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不可靠。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数据,1950-1999年,全球GDP增长了倍,年均增长%,出口额增长19倍,年均增长%,GDP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GDP规模与出口量的相关系数为。

而净出口与GDP之间不存在类似的相关规律。

在全球贸易中排名第一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是两个极端的例子。

尽管1978-1998年间美国的对外贸易和GDP都在正增长,但净出口一直为负数,而日本的净出口却一直为正数。

另外,从国别数据看,尽管各国的GDP与贸易规模相差悬殊,但净出口额却差别不大,基本在-250和500亿美元之间。

鉴于以上的第三点局限性,一些经济学家考虑用出口总量指标来反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即是出口总量分析法。

(二)出口总量分析法
该分析法只考虑出口总量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用出口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表示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GDP的增长速度与该比重的乘积表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

按照该分析法,只要出口总量保持增长,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总为正值,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也总为正值。

如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为个百分点;2000年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拉动度为个百分点。

出口总量分析法仅考虑出口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不能全面反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以上两种分析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前者完全将进口作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来考虑,认为进口产品纯粹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是国内可供商品的完全替代。

后者则干脆就不考虑进口,认为进口产品全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

两者都有极端性,不能准确衡量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相对合理客观的测定方法:进口分解分析法
净出口分析法和出口总量分析法的局限性都在于对进口的极端处理,为了比较准确地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应该对进口以客观的认识,它既不是国内可供产品的完全替代,也不全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而是替代和补充的组合,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进口商品的结构。

按照广义经济分类(BEC),进口品分为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

资本品的进口是国内投资的实现,消费品的进口是国内消费的实现。

在假定其为国内不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应分别并入投资和消费部分来考量。

而中间产品(半成品),在假定其为国内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作为对国内需求的抵消,并入出口来考量。

这样,进口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入国民经济恒等式的三项来考量:
GDP=I+C+X-M
=I+C+X-(Mi+Mc+Mm)
=(I-Mi)+(C-Mc)+(X-Mm)式中:Mi、Mc、Mm分别表示投资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

于是,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可以通过出口与中间产品进口差额的变化反映出来,该差额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即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该比重与GDP 增长速度的乘积即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度。

附图
图1 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度(%)
按照这种分析方法,1993年以来,除了1996年和1999年外,我国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图1),其中1994、1997和2000年的拉动作用显著,拉动度分别达、和个百分点。

这些年份的共同特点是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出口增长快于进口。

负拉动的1996和1999年,对外贸易增长相对缓慢,而且进口增长快于出口(表2)。

表2 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与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
GDP 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对外贸易
年份增长速度(%) 进出口出口进口拉动度(%)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三、2001年:对外贸易将如何作为
无论用哪种方法测算,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可能大,也可能小。

2001年是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的开局年,保持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正向拉动十分重要。

但今年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使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

据我们的一项出口模型测算,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将在8%左右,而预计今年的进口将有15%左右的增长。

贸易顺差将由去年的241亿美元减为120亿美元左右,按净出口分析法则其对国民经济有负面影响。

但按出口总量法测算其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拉动作用,按进口分解法测算仍能得出正向拉动的结论。

理由是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内经济增长带动下的进口快速增长,主要由投资品和消费品进口的快速增长所致,而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间产品的进口增长速度将由于对出口的不太乐观的预期而减缓(事实上今年前5月加工贸易进口仅增长%)。

按中间产品进口增长11%计算,出口与中间产品进口差额仍将保持增长,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仍将发挥积极的拉动作用,但作用力度相对去年将有所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