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实的刘伯温与朱元璋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_总结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阅读精选(1):刘伯温(1311-1375年)是元末明初,他生于元朝,之后是朱元璋的军师,帮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所以说他是明朝人。
阅读精选(2):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刘伯温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这天的浙江省文成县南田乡人。
由于以前的文成县是叫青田县,因此刘伯温又被称为刘青田。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带兵打天下飘过刘伯温的家乡时,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有诸葛亮之才,便像刘备三顾茅庐那般诚意拜访,使得刘伯温十分的感动。
而刘伯温也正想让自我的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就决定跟随朱元璋一齐打江山。
在朱元璋成功的当上了皇帝之后,跟随一齐打江山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在征战过程当中做出了大贡献的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了伯爵,成为诚意伯。
因此,后人也称刘伯温为刘诚意。
在明朝成立了之后,刘伯温虽然已经不再上战场了,但是也在朝堂之上为国家百姓出谋划策,保证国家的安定。
由于刘伯温学识渊博,精通各类知识学术,例如政治军事,乃至奇门遁甲之术,刘伯温都有所成就。
所以,每当朝中同僚或者是朱元璋遇到了难题,都会想刘伯温讨教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后世有很多人都将刘伯温与诸葛亮进行比较,称刘伯温是诸葛武侯。
而在中国的民间也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的才能学识可见一斑。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大军事家、谋略家以及政治家刘伯温是被后人称之为诸葛亮转世的一个人物。
刘伯温之所以会被后人这么赞誉,不仅仅仅是因为刘伯温向诸葛亮那般忠君爱国,同样也是因为刘伯温过人的智商以及谋略。
刘伯温有过很多的预言,并且基本上都变成了事实。
那么,刘伯温的预言都有哪些呢?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待到刘伯温将要到达朝堂之上时,朱元璋心血来潮,想要考考刘伯温的本领。
刘伯温到了朝堂之上,就见朱元璋前面的桌子上有一个倒扣着的碗。
历史趣谈揭秘明太祖朱元璋杀刘伯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明太祖朱元璋杀刘伯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导语:刘伯温是朱元璋独步天下见明朝的第一谋士战场上刘伯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许多重要的决策中,她极其准确的判断力,起到了制胜的...
刘伯温是朱元璋独步天下见明朝的第一谋士战场上刘伯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许多重要的决策中,她极其准确的判断力,起到了制胜的作用,然而明朝开国后刘伯温之,得了个次一等的伯爵封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伯温最终命丧黄泉,鉴于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仔细品评个中因由刘伯温,料事如神的本事使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但在助她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将她推向了生命的终结。
朱元璋是个很重乡土观念的人,而刘伯温却是个外乡人这段情份上已经有失亲密,何况刘伯温料事如神对事情的判断往往比朱元璋更准确,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刘伯温也想到了,朱元璋本就嫉妒贤人又岂有如此宽阔心胸?把比她强的人长期留在身边呢!?加之刘伯温的那些计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在政治斗争中更有作用,这更令朱元璋心存猜忌,不仅要防患于未然定要除之而后快。
刘伯温最致命的失误,验证了,祸从口出,朱元璋成就谁更适合出任宰相一职的问题,找刘伯温谈话,言语之中暗藏试探玄机,刘伯温并非等闲之辈,但最终难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朱元璋故作意味深长的说出只有刘伯温人,担此大任的时候,刘伯温说道,天下何患无才为明主悉心求之。
此话究竟包含了怎样的生意,使得朱元璋自此以后彻底与刘伯温决裂,始终是个难解之谜,或许是朱元璋的偏见这是后人的误读总之,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的刘伯温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刘伯温是怎样的一个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能与诸葛亮齐名,刘伯温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人。
你了解刘伯温吗?下面是分享的历史上的刘伯温是怎样的一个人,一起来看看吧。
刘伯温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明朝的重臣,尽心尽力辅佐朱元璋,但他也是治世的能手,他善于严惩贪官,对百姓以礼待之,为人正直,就好像唐朝的魏征一般,是朱元璋的一面明镜,用以净身。
他字伯温深受别人了解,但是原名刘基却被不少人忽视了,但是并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他在朱元璋起义后几年,就以谋士的身份进入他的帐下,并逐渐受朱元璋的器重。
朱元璋起义于现在的浙江左右,发展迅速,但是缺乏根基,备受腹敌,他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对抗张士诚和陈友谅,在这种危急关头,他认为张士诚没有称雄的野心不足为虑,陈友谅挟持旧主,名号不对,并且身居上游,宜可早先征战。
深得朱元璋心意,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这两个劲敌已灭,何愁不成帝业。
并且刘伯温在机场重大战役中,身居前线,临阵不危,适逢陈友谅亲率重兵攻打金陵,双方兵力悬殊,陈友谅大概以3比1的远超于朱元璋,朱元璋帐下文武百官乱成一遭,主见四起。
有主战,有退战以保实力,也有投降……这么多的主见,却没有计谋用以克敌,老天还是眷恋朱元璋的,在这之前刘伯温就已投奔他的帐下,他效仿赤壁之战,采用先派人诈降,用以降低陈友谅的戒心,最后以火攻、火炮给予重创,使其兵败如山倒,逃回老窟,遂就占领大片的州府,替朱元璋反败为胜,并立下大功。
刘伯温的功勋远不只这些,之前的大战小战只不过是他帮朱元璋奠定一些根基,远不能最终摧毁陈友谅的势力。
时不待人,陈友谅在上次失败之后,整顿旗鼓,率领号称百万的雄狮与朱元璋决一死战,时间是1363年夏天,地点在潘阳湖。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伯温跟朱元璋在一首船上探讨军事,刘伯温发现飞鸟惊飞,猛然醒悟,知道陈友谅想要集中兵力攻打朱元璋,于是,跟朱元璋避其锋芒,脚还没落定,就发现之前的那艘船被陈友谅的炮火猛烈打击,惊得朱元璋一身冷汗。
刘伯温斩龙脉传说

刘伯温斩龙脉传说话说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后,成了朱元璋的股肱之臣。
一日中午散朝,朱元璋身感疲惫,在金銮宝殿龙榻小憩,不一会,便酣然入梦,忽然远方天际一条金龙身带流云向他直冲过来,朱元璋吓得大声呼救,蓦然从梦中惊醒,他睁眼环视左右,侍卫、宫娥站列两班,一切祥和如旧,朱元璋始知刚才妄像乃梦中虚幻,他不禁为他的失态而哑然发笑,不过,朱元璋是一个疑心颇重的人,他转眼一想,我本为真龙天子,竟有金龙亵渎宝座,此梦必然不祥,他连忙派人找来刘伯温,让他测解梦中吉凶,刘伯温掐指一算,闭目沉思,晃着脑袋说:“龙者,天之骄子也,金龙扑殿,意寓草龙觊觎圣上江山。
金者,庚辛之属,当指西方,意指真龙降生之地应在西方,不过,从卦象来看,祸患还只在孕育期间,未成气候,只要斩断龙脉,真龙失去阴阳二气滋养,其根必断,灾祸必除。
”朱元璋听完,龙颜大悦,忙命刘伯温速赴西北,以绝后患。
刘伯温来到青海,他踏遍西北山山水水,详查龙脉走向,发现凡中华龙脉皆源自昆仑,由西向东分南北中三大支系迤东至于大海。
刘伯温细查慎阅,沿中条山系秦岭主脉,寻龙来到陕西,继而找到甘肃天水。
他俯查江河,仰观天象,发现陇右之地,山环水汇,群山眉聚之处,皆有龙脉博动的迹象。
而位于甘谷、礼县、武山、秦州四县交界处的朱圉山乃陇右龙脉之祖,龙脉王气皆源于此。
刘伯温站在朱圉山山颠,放眼四望,朱圉山沿东南、东北、正东分为五支,如五条飞舞的巨龙沿东北、正东、东南蜿蜒而去,他通过龙、穴、砂、水、向堪舆判断,金龙者,黄龙也。
黄龙诞生于成纪,金龙定然藏身于秦州西部,于是他踏穴寻龙,沿金河顺流而下,晨曦中金河水在阳光下闪着点点金光,河水穿云破雾蜿蜒游动,如龙翔九霄,刘伯温豁然大悟,水是山家血脉精,金河者,金龙也。
金河、金龙天地相合,金河实乃龙脉之气呀!刘伯温心花路放,四下眺望,南山竹岭坤龙、兑龙入首、大衣山脉乾龙入首,两龙于秦州西乡下磨村马崖峡峡口之间相互交汇。
水出峡口,如泼玉撒珠,峰回路转,似蜂腰鹤膝,旺气团聚,层层落帐,别有洞天。
刘伯温的经典传说民间故事

刘伯温的经典传说民间故事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刘伯温传说故事一:百里坊破爿山解围后,朱元璋率众乘胜追击,在温州城西翠薇山安营扎寨。
他带刘伯温、徐达等登上山巅再次察看温州地形。
商议一阵,定下攻城计策。
这天夜里,月黑风高,朱元璋分兵五路,悄悄接近温州城下。
三更刚过,一阵火起,顿时金鼓齐鸣,五路伏兵架起云梯,将士们个个争先攀城。
在刀光剑影中,守城的元兵惊慌失措,无力抵挡。
眼看一举就可攻下温州城了,朱元璋骑在高头大马上,不觉纵声大笑道:“温州城呀温州城,哪怕你再坚固,今夜我朱元璋也要拿下你来。
哈哈哈!”笑声未歇,突然城里闪过白光,“哗喇喇”一声巨响,跳出成千上万的白鹿,一只只白鹿用头角猛撞过来。
已上城的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冲击吓昏了,逃的逃,喊的喊;几架云梯也被掀翻,将士们纷纷跌落下来,不是死就是伤。
朱元璋看了,忙对弓箭手嚷道:“快放箭,快放箭!”“嗖嗖嗖”,万箭齐发,只见白鹿在箭雨中穿梭奔跑,一只也伤不着。
这时,白鹿伸颈一阵鸣叫,一齐跳下城墙,向朱元璋猛冲过来。
将士们急忙挥舞刀剑砍杀,白鹿上窜下跳,刀剑难以近身。
朱元璋见阵势大乱,命令退兵。
忽然一只大白鹿凌空而下,把朱元璋连人带马撞翻在地,几个亲兵慌忙地把他扶起。
便见白鹿又伸颈一阵鸣叫,纷纷跃上城墙,一眨眼竟不知去向了。
朱元璋被扶回大营,躺在军账里,脑子昏昏沉沉,眼前全是白鹿来回奔跑的幻影,一会儿又一齐用角向他撞来。
他大叫一声,睁开眼睛,却见刘伯温站在面前。
朱元璋怔怔地望着他,只说声“军师请坐”,便不吭声了。
刘伯温坐了下来,也不说话。
半晌,朱元璋才叹了口气,说:“小小山兽,竟这样杀我的军威!”刘伯温说道:“莫小看这山兽,确实不好对付。
都元帅有所不知,这温州城又名白鹿城,白鹿是护城的神兽!神鹿虽只有一只,但它能千变万化,这千万只白鹿都是那只神鹿变化出来的。
朱元璋微服私访的故事

朱元璋微服私访的故事话说那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到民间微服私访。
君臣二人东游西逛不觉来到徽州府歙县地带,忽听后面锣鼓喧天,人声噪杂。
二人忍不住回头看,但见大道上一群穿红着绿的人拥着一顶漂亮华丽的轿子敲锣打鼓而来,二人知道这是民间迎亲的队伍。
刘伯温不是等闲之辈,他晓阴阳,知天文地理。
他的足智多谋比得上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先生。
他掐指一算,不由暗惊道:不好,今日乃七煞忌日,这户人家娶亲为何用此忌日君臣二人停住脚步候在路旁。
不一会迎亲队伍来到眼前停下。
朱元璋见了花花绿绿的民间小轿感到新奇,伸出双手在轿顶上来回摸了摸道:这位姑娘好福气,居然坐上如此小巧玲珑的轿子出嫁。
刘伯温悄悄扯住迎亲队伍中的一老者问道:敢问老丈,今天这婚嫁喜日是何人所择老者回道:是大田庄钱老先生所择。
刘伯温暗道:这钱老先生竟用忌日迎亲看来非等闲之辈。
君臣二人随着迎亲队伍望大道而去。
他们来到王庄时,只见男男女女都喜笑颜开跑向庄中祠堂。
刘军师忙扯住一汉子问道:敢问老哥,贵庄今日因何一派喜气洋洋气象汉子回道:客官有所不知,我庄新建王氏之家祠堂,定于今日吉时上梁,二位客官若有兴趣同去参加庆典如何刘伯温一听又是吓了一跳:这宗祠上梁关系到整个庄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事,是庄里的头等大事,谁个大胆敢用七煞日上梁于是又问道:请问老哥,贵庄宗祠今日上梁之吉是何人所择定此吉日的是大田庄钱老先生。
二位客官若无其他事,小民告辞了。
那汉子边答边向祠堂奔去。
刘伯温一听暗道:又是钱老先生!君臣二人一则闲逛无事,二来有心看看村民上梁景象,便也尾随着汉子进了新祠堂。
但只见王氏之家不仅宽敞明亮,而且雕梁画栋,做工甚是考究。
不由得朱元璋快步登上后堂用双手抱了抱四根又圆又大的柏木堂柱。
喜得那刘伯温在天井边檐的长条青石上背着双手踱过来踱过去丈量着这祠堂的长和宽,计算着它的总面积呢。
君臣二人着实新奇了一会,这才又向旁人打听道:敢问老哥,那上梁吉时定在何时那人回道:听我们族长吩咐说,上梁吉时要等到天空下雨,鲤鱼上树,头戴铁帽,木马骑人时。
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故事

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故事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富有智慧,有谋善断。
那你知道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故事篇【1】相传,六百年前的辅明军师,号称神机妙算的“半仙家”刘伯温先生,至今仍在幽邃莫测的黄山西海仙居。
这段奇闻轶事说来话长。
清朝咸丰年间,黄山云外峰下,安徽太平县的西乡,有五六人凑成一支采药队伍。
这天,他们从黄山西路入山采药,经过伏牛岭、半仙亭,两溪环绕的吊桥庵,攀峦历险来到西海石人峰下。
“看呀!那里还有一座古庙宇哩!”药农们正在树丛、乱石中向高山攀登时,忽有一人发现前面奇峰耸翠、怪石环抱处出现一幢玲珑的楼阁。
大家顺着那个药农手指的方向看去,果见一座古寺耸立在远处。
这时,大家的爬山劲头油然增添,一会儿功夫都登上了古庙前的高岩。
众人跑到跟前一看,那座楼阁,原来是一栋道士古观,朱漆的大门竖立着,门额上悬着一块横匾写着“刘基仙寓”四个字,两旁的对联是:眼底涌浮云,桑田处处变沧海;胸中藏往事,明月年年照古松。
楼阁周围,苍松滴翠,巧石嶙峋,山花吐艳,野草芬芳。
众药农从门缝往楼阁里面探望,殿中间除了一些阅经、调琴的书案外,一位长者,道家打扮,头上挽着一组发髻,须发如银,目射光芒;身穿青色长袍,坐在一张八仙椅上弹奏着七弦古琴。
“老道长请开门!老道长请开门!”众药农叩开门后,向道长说:“我等是山下采药摸山的,今日天色不早,想就此借宿一夜,不知道长允许否?”道长:“借宿有何妨,不过我没有什么好招待的,请原谅!”“我们带有食物,不须麻烦道长了!”几个药农烧好晚饭吃过以后,被安排在一间小客房内,房内无家俱陈,只有一座石头床榻,上面铺了一些山草。
众药农铺好床,燃上松明灯火,围坐在石床与老道攀谈起来。
“老道长尊姓大名?”众药农问。
“昔日辅明朝,天亮磨金刀,人在雪边站,四季著棉袍。
”老道没有直接答复,只是吟了以上四句诗。
“道长到此仙居有多少年了?”药农们又问。
伯温烧饼的故事

伯温烧饼的故事
伯温烧饼的故事指的是刘伯温与皇帝朱元璋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皇帝朱元璋下朝后,开始用膳,席间有一盘烧饼,朱元璋拿了一块刚吃上一口。
刘伯温就进来求见,朱元璋眼珠一转,把御碗反扣盖住了烧饼。
行完君臣之礼后,朱元璋便指着反扣的御碗问刘伯温:"刘爱卿,你猜这碗里是何物?"刘伯温沉思一阵,表示碗中之物,似太阳又似明月,被金龙咬掉一口,是个烧饼。
朱元璋当即就拍手,表示刘伯温猜对了。
后来,刘伯温晚年加入宫廷,仅仅六年之后,便被胡惟庸毒死。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伯温向儿子要了一个烧饼,并狠狠地咬了一口,寓意着刘伯温要毁掉朱元璋所期待的"万子万孙",让大明的江山不再盛世长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真实的刘伯温与朱元璋今天,如果问人们,刘伯温是什么人?估计很多人都说知道,说他能够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年,厉害得很。
可是,谁又知道,真实的刘伯温(刘基)在其生前和身后,原本并没有这么高的名声呢?转机出现在他死后一个半世纪,也就是嘉靖十年(1531),刘基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当时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
”意思是说,刘基应当陪着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孙也应该像中山王徐达的后代一样世袭爵位。
祭祀、爵位是国家大事,世宗命大臣们讨论此事。
结果大臣们一致赞同,说:“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都有巨大的功勋,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却多是刘基的贡献,所以当初太祖在未定天下时就说刘基是自己的张良,后来封刘基爵位时又将他比作诸葛亮。
刘基应该配享于太庙。
”在这一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我们知道,在明初诸将中,徐达位列第一。
嘉靖朝的大臣们竟将不以赫赫武功见长的刘基与徐达并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
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有一个集团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这就是淮右集团。
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惟庸都是淮右人。
刘基作为后来归顺的浙江青田的儒士,在新朝中究竟能占据多大的地位,是很值得怀疑的。
刘基的谋略与功勋,尽管被朱元璋所器重、承认,但似乎终究因其地望的关系而不能享有更高的地位。
从刘基先后被李善长、胡惟庸迫害的事实来看,刘基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明初的历史中不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明代开国第一功臣的位置,是被李善长占据的,李为韩国公。
刘基的爵位仅为诚意伯,而伯的爵位,列于公、侯之下。
一直到十五世纪末,即明代弘治年间,刘基的声誉才稍稍有所提高,十六世纪初期,武宗再次表彰了刘基的开国之功。
当然,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尊崇一位开国功臣乃为平常之事。
但是,嘉靖朝的大臣们以刘基与徐达并称,骤然拔高了原本普通的刘基的地位。
这对刘基来说,也许意味着一个神话的开始。
传说中的刘基,更是一个妙算阴阳的神一般的人物。
其实,在功成名就的背后,真实的刘基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说,这是一个绝顶聪明但却略带悲剧性的人物。
明末学者朱国桢论刘基,有一句精彩的概括:“刘基当初是元的进士,那时他忠于元;后来成为元的逐臣,他就隐居待时,终于辅佐朱元璋成就了事业。
”刘基生平,大约也以五十岁为分界线:五十岁前效忠于元朝;五十岁后扶佐朱元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
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今浙江丽水),东临温州路(今浙江温州),境内多山。
南田山在青田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处。
南田山的形势,乃是“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
《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既是福地,自然少不了生出一些豪杰英雄。
刘基曾有诗形容家乡南山之美景及风俗之醇厚:我昔住在南山头,连山下带山清幽。
山巅出泉宜种稻,绕屋尽是良田畴。
家家种田耻商贩,有足懒登县与州。
……东邻西舍迭宾主,老幼合坐意绸缪。
山花野叶插巾帽,竹箸漆碗兼瓷瓯。
酒酣大笑杂语话,跪拜交错礼数稠。
丰收之后,乡人们欢乐的宴饮图,或许构成了刘基心目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太平景象。
宴饮过后,人们“出门不记舍前路,颠倒扶掖迷去留”、“朝阳照屋且熟睡,官府亦简少所求”的生存状况,是多么宁谧而值得回忆啊。
刘基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
父亲刘爚(yuè),字如晦,曾官遂昌县学教谕。
像许多士人一样,刘基知道科举是他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径,因此,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尤其精通《春秋》。
十四岁时,刘基成为处州路学的一名学生,迈出了漫长科举路的第一步。
他的聪明很快在学习中得到展现。
据说,人们很少见他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
刘基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他曾经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天文书,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这大概是发生在他参加大都的科举考试时的事情。
刘基在元至顺三年(1332)为举人,参加次年的会试和廷试就考中了进士,可谓一帆风顺。
按元朝的规定,必须到二十五岁才可以参加乡试,可是刘基二十二岁中举,二十三岁就是进士了,原来他在报考时虚报了三岁。
虽然在年龄上作弊,但考中则是靠真才实学,所以刘基的高中在乡间一时传为美谈。
然而,与科举的坦途相比较,刘基的仕途却显得坎坷得多。
毕竟,科举在某种程度上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才华,而官运则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对于官僚体制的适应能力。
元统元年(1333)的进士刘基,直到至元二年(1336)才授了一个高安县丞的官职。
县丞是协助县令处理政务的小官,秩正八品。
此后二十多年中,刘基先后出任过江西行省掾史、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行省都事、行枢密经历、行省郎中、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官职。
这些官职中,儒学副提举是从七品,行省都事是七品,处州路总管府判是正六品。
二十余年的宦途,不过一直是沉沦下僚罢了。
对于自负不世奇才的刘基来说,自然极为郁愤。
不幸,刘基的性格又是“疾恶如仇,与人往往不合”。
刘基后来在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对话中也说自己“疾恶太甚”。
在贿赂公行的元末官场,刘基的性格让他屡受打击。
根据通行说法,最严重的打击分别出现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和元至正十六年(1356)。
元至正十三年(1353),四十三岁的江浙行省都事刘基因建议捕杀方国珍,与朝廷抚绥政策相左,次年春被羁管于绍兴。
当时,刘基本人“发愤恸哭,呕血数升,欲自杀”。
门人密理沙劝阻道:“如今朝廷是非混淆,岂是先生自杀的时候?况且太夫人在堂,您死了,她老人家怎么办?”羁管绍兴,倒让刘基真正享受了一生中难得的一段轻松时光。
他纵情山水,写下不少关于绍兴的游记。
在《游云门记》中,他说:“语东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会稽。
岂其他无山水哉?多于山则深沉杳绝,使人憯凄而寂寥;多于水则旷漾浩瀚,使人望洋而靡漫。
独会稽为得其中,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dènɡ)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
于是适意游赏者,莫不乐往而忘疲焉。
”我们读到这样的一段文字,或可相信刘基真是会得了儒家中庸的精神。
然而,绍兴山水之美,并未使刘基完全忘情其中。
至正十六年(1356)春,江浙行省的一纸调令激起了刘基心中的涟漪(yī)。
虽然绍兴风景难舍,但治国平天下的强烈愿望还是使刘基马上接受了这一调令,离开了绍兴,出任江浙行省枢密院经历,与枢密院判官石抹宜孙等同守处州。
不久,刘基升任行省郎中。
与石抹宜孙同守处州这一段时间,是刘基心情最激昂的一个阶段。
他与石抹宜孙彼此赋诗酬唱,甚是相得。
然而,刘基虽然守土功大,但朝廷仅将刘基升为处州路总管府判。
这一职位变动,使刘基对朝廷失望到极点。
据说,刘基收到朝廷的谕旨后,即于庭中设香案,拜敕书,称:“臣不敢负世祖皇帝,今朝廷以此见授,无所宣力矣。
”既然官职让充满抱负的刘基无法施展才能,于是他决计弃官归田,隐居在南田山下。
刘基之言表明,他不是有意不为朝廷效力,而是朝廷没有重视他,给他的职位太小,让他无法干一番事业。
此时,天下大乱,地处偏僻的处州路也不宁静。
元将石抹宜孙镇守着处州路,其弟石抹厚孙镇守处州北面的婺州路(今浙江金华)——那里是刘基好友宋濂的家乡。
处州路东面是占据浙东的方国珍;北面是势力强大的张士诚;西面朱元璋的军队也开始进逼。
隐居的刘基一方面已无法再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却从内心中瞧不上纷起的割据势力。
在刘基心中,这些占据一方的“寇”最多也就是“勾践之业”,称霸一方而已,不值得投奔。
于是,刘基一边组织乡人于乱世中自保,免遭方国珍的骚扰;一边著《郁离子》,以寄托自己的一腔幽愤。
正如《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所说:“(元朝末年)精英分子并没有去搞颠覆活动,发表不同政见,或者急于公然参加反对这个受苦难的政体的叛乱。
他们接受元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进。
就是当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误时,他们也还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乡的有秩序的现状。
如果说元朝从他们这些社会的天然领袖身上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那么,许多反对元朝的叛乱分子……也没有得到他们大规模的自发的合作。
”刘基正是这一类精英分子中的一个典型。
在各路割据势力中,尤以朱元璋的势头最猛。
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他的部队攻克了婺州路,不到一年,即第二年十一月,处州路也落入朱手,刘基的好友石抹宜孙败走。
最后一块让刘基容身的净土也失去了。
后来有人说:“这一年,先生因不为元用,隐居青田。
如果不是这样,势必与胡琛、章溢等同议守备,出奇制胜。
”以刘基的谋略,朱元璋的军队是否能顺利攻陷婺州、处州,还真是难说。
明代学者王世贞就说:“元朝不用刘基,等于是将刘基送给了太祖朱元璋。
不使刘基与太祖角力争斗,反而让刘基成为太祖的谋臣,为敌所用,真是奇特啊。
”换句话说,若非被弃用于元朝,刘基也就成不了明朝的开国功臣。
刘基的出山,一半是请出去的,一半是逼出去的。
刘基的出山为未来的朱明王朝立下了不少功劳。
朱元璋对于刘基,早已闻名。
明代张萱《西园闻见录》记载说,太祖朱元璋初在滁阳间,韩国公李善长举荐浙东宋濂能知象纬,谁知宋濂却说:依我看,我的本领不如青田刘基。
但对于刘基来说,投奔朱元璋实是不得已的行为。
明朝建立后,《刘基行传》的作者为神化朱元璋、刘基君臣间之契合,就杜撰出西湖望云和陈说天命的故事。
据说,刘基在做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时,曾游西湖,见异云起西北,光映湖水中,同游者鲁道原、宇文公谅等人都以为是庆云,将分韵赋诗。
刘基独纵饮不顾,大声道:“这是天子气啊,应在金陵,十年后有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
”当时,杭州城还是一片繁华,同游的人都以为刘基说狂话,吓得纷纷避走,说:“这不是要连累我们灭族吗?”刘基与门人沈与京痛饮而归。
十年之后,即朱元璋攻破处州时,刘基大摆筵席,向亲朋好友陈说天象,说:“此天命也,岂人力能之耶?”于是与朋友叶琛、章溢应征赴金陵。
其实,清人杜荫棠曾经指出过“西湖望云”的故事来源。
他在其《明人诗品》中说,刘基在元时,有《和王文明》绝句云:“夜凉月白西湖水,坐看三台上将星。
”有好事者遂附会说刘基曾望西湖云气,实际上是胡说。
将他带到金陵。
无奈刘基确实不想留下来,朱元璋也只好放他回去。
不过,刘基这样的人才肯定会始终惦记在朱元璋的心中。
大概不久之后,朱元璋指示他的另外一个部将孙炎去劝刘基出山。
孙炎此时是处州总制官。
孙炎这个人,在明史上不是很出名,今天的人也不怎么知道他,但在当时,他可是朱元璋最为得力的干将之一。
时人夏煜描述朱元璋与孙炎之间的关系说:“我皇入金陵,一见颜色厚,高谈天下计,响若洪钟扣。
”根据宋濂、汪广洋等人的记述,孙炎这个人身高六尺余,面黑如铁,有一只脚还有点跛,不怎么读书,但却喜欢赋诗,往往有奇句,又善于雄辩,一开口就是数千言,在他的面前,人人都怕他那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