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眼中拜伦

合集下载

鲁迅 摩罗诗力说 全文翻译

鲁迅 摩罗诗力说 全文翻译

探求那古老的源泉已经穷尽了,将要去追寻未来的源泉,那新的起源。

兄弟们呵,新生命的兴起,新的泉水,从深渊中喷涌出来,那日子不会遥远了。

——尼采。

一人们读古代国家的文化史,随着时代往下读,直到最后一页,一定会感到有些凄凉,仿佛脱离了春天的温馨,而坠入了秋天的萧瑟;一切萌芽生机都消逝了,眼前只显得一片枯萎凋零。

这种状态我不知道该叫什么,就姑且说他是萧条吧。

人类流传到后代的文化,最有力量的大概要算语言文学了。

古代人们的想象,奔驰于大自然那神秘的领域,同万物暗暗地相吻合,在心灵上沟通,表达他们所能表达的,于是就成了诗歌。

他们的歌声,经历过无数年代,而深入人心,不但没有同他们的民族一起沉默而消失,反而比他们民族更加发展了;人民群众停止了歌唱,光辉也就消失了。

这样,读历史的人那种萧条的感觉,就会突然涌现出来,而这些古代国家的文明史,也就渐渐地接近最后一页了。

凡是在历史开头时期享有盛誉美名,曾经闪烁着人类文化的曙光,而如今早已灭亡了的古代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啊!如果要举一个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例子,最恰当的就是印度。

印度古代有经典《吠陀》四种,奇丽而深远,被称为世界上的伟大作品。

他们的《摩呵婆罗多》和《摩罗衍那》两大史诗,也是非常美妙的。

后来产生了诗人迦梨陀娑(Kalidasa),以戏剧创作著称于世,有时还写些抒情的诗篇。

德国大诗人歌德(W. Von Goethe)甚至推崇为天地间的绝唱。

等到印度民族逐渐失去了活力,文化也一起衰颓了,雄伟的歌声慢慢地再也不能从他们国家人民的心灵中产生出来,就好像逃亡者一样流传到别的国土去了。

其次就是希伯来,他们的文学虽然大都涉及宗教信仰,但以深沉而庄严著称,成为宗教文化的源泉;对于人们精神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未停止。

而在以色列民族,也只有耶利米(Jeremiah)的歌声。

以色列历代帝王昏愤无能,上帝极愤怒,于是耶路撒冷被毁灭了;这民族从此也就寂然无声了。

当他们流亡异乡时,虽然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国,而且还念念不忘祖国的语言和信仰,但是耶利米的《哀歌》以后,就没有续期的作品了。

鲁迅眼中的俄国诗人

鲁迅眼中的俄国诗人

第20卷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20 No.6 2014年12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Dec.2014鲁迅眼中的俄国诗人:形象学视野下的《摩罗诗力说》俞航(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描绘了一个以拜伦为宗的摩罗诗人谱系,提出了诗人的任务是“撄人心”的观点。

俄国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鲁迅刻画的两位作为“精神界战士”的摩罗诗人。

作为注视者,鲁迅在建构诗人形 象时根据自身的期待视野使用了新的参考系,以这一参考系评价了俄国诗人。

同时,形象建构过程不仅是主体与 客体的对话,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

中国的特殊境遇使鲁迅在建构俄国诗人形象 的过程中以中国的文化模式意识形态化了他者形象,其目的是通过宣扬摩罗诗歌的精神,改造国民性,改变弱国 弱民的状况。

关键词:鲁迅;《摩罗诗力说》;俄国诗人形象;他者;社会集体想象物;国民性改造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6−0242−06《摩罗诗力说》 写于1907年鲁迅留日期间。

鲁迅 在《〈呐喊〉自序》中谈到,当时他欲与几个志同道合 的朋友筹办一个名为《新生》的杂志,来倡导文艺运 动,目的是文学救国,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 唤起国人的精神觉悟。

但后来因为人力物力的缺乏, 杂志没办起来, 鲁迅便把为杂志写的五篇论文投寄 《河 南》月刊,其中就有这篇《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力 说》集中表现了鲁迅早年的文艺思想与美学观点。

在 该文中, 鲁迅描绘了一个以拜伦为宗的摩罗诗人谱系, 提出了诗人的任务是“撄人心” 的观点。

在弃医从文, 立志文学救国之后,鲁迅广泛涉猎了世界各国的文学 作品, 同时十分关注日本以及西方文艺批评界的动向。

通过阅读丹麦文艺批评家勃兰兑斯的著作,鲁迅接触 到了研究各国的文学的新方法,即比较的方法 ① 。

【试论鲁迅眼中的拜伦】拜伦的诗

【试论鲁迅眼中的拜伦】拜伦的诗

【试论鲁迅眼中的拜伦】拜伦的诗一早在1902年留学日本时期,鲁迅就开始阅读日本学者木村鹰太郎的评传《拜伦――文艺界之大魔王》和一些拜伦作品的日译本。

木村鹰太郎写拜伦评传,主要是出于不满当时日本文人腐败软弱的状况,着力把拜伦塑造成一个反抗庸俗大众、具有强大意志力的英雄,一个与压迫天才的平庸社会奋勇斗争的战士。

这一形象正吻合了鲁迅反抗旧弊、谋求新生的主张。

鲁迅的生活和战斗开始在中国还没有被民族革命的曙光所充分照耀的惺忪子夜,为了民族的觉醒和人民的真正解放,青年鲁迅毅然选择了文艺的武器,提出“非物质,重个人”的口号。

鲁迅期待着“精神界之战士”,期待着“介绍新文化之士人”,使中国不至于永续其萧条。

正是由于反抗异族侵凌、迫切希求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决心,以及否定封建主义统治观念、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令鲁迅在一开始就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文学。

就是在许多年之后,鲁迅仍能“记得怎样读了他(拜伦)的诗而心神俱旺,尤其看见他那花布裹头,去助希腊独立时候的肖像。

”他也明白说明:“拜伦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

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人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是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

”鲁迅也未能避免这番感应。

在其第一篇文艺论文《摩罗诗力说》中,鲁迅更是对拜伦大力介绍与推崇,将其视为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等一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的宗主。

拜伦出身于世系贵族,但他深受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憎恶上层社会的伪善,反对专制压迫。

在他最能充分展示其“张撒旦而抗天帝”的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诗剧《该隐》中,鲁迅看出了拜伦的真价值:尊己而好战,其战复不为野兽,为独立自由人道也。

“重独立而爱自由”的拜伦又说过:“若为自由故,不必战于宗邦,则当为战于他国。

”当意大利爆发了反抗奥地利侵略的战争时,拜伦秘密参加意大利炭烧党人的革命活动,捐助家资;当希腊受到土耳其蹂躏时,他义无反顾地为希腊民族独立而战斗,直至牺牲。

鲁迅与英国文学的摩罗精神

鲁迅与英国文学的摩罗精神

不难找到雪莱 《 西风颂 》的影子 , 首诗 的物象在象 整
征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作者 当时心理活动。 () - 绝望 中的反 抗 。英 国文 学 摩 罗精 神 的宗 主拜 伦是一个极富叛逆精神 , 具有很强意志力和英雄主义 的作 家 。在 他 的作 品里 充斥 着叛 逆 与 反抗 , 时 的英 当

妥 协的精神 ,或报复或反抗社会 的专制和压迫 。 ”嘲
这 与 鲁 迅 此 后 塑 造 的一 系列 丰 满 的个 人 与 社 会 严 重

对立的英雄形象有许多惊人 的相似之处 。如其作 品
为 了改 造 中 国国 民劣根 性 , 迅努 力 向 “ 方 国 鲁 西 家 寻找 真 理 ” ,阅 读 了大 量 西方 文 艺作 品 ,对 积 极 的
贯穿 于这 篇著 名 的论文 当中 。 积极 的浪 漫 主义 文学 最
清新 、意境优美 ,独具一种 启蒙色彩 , 西风颂 》以 《
豪迈奔放 的激情赞美狂暴有力 的西风, 歌颂西风 以摧 古拉朽之力倾尽冬 日颤冷的寒意 , 催促万紫千红 的春 天的到来 。 就把我的话语, “ 像灰烬 与火星, 还未熄灭的
鲁迅与英国文学的摩罗精神
祝 大 卫
( 辽宁师范 大学研究 生院 , 辽 宁 大连 16 2 10 9)

要:鲁迅在 日本留学期间曾阅读 了大量英国摩罗诗人作 品的译作 , 被其作品 中所折射出的摩罗精神深
深吸引。摩 罗诗人 “ 自由思想而探 究”的精神 ,对正统规范挑战、对正 宗文化厌 恶、对 自由性格的向往以及 秉 对 大自然的热爱都与青年鲁迅产生共鸣。 鲁迅更视摩 罗宗主拜伦 为 “ 自觉勇猛 、 发扬精进”的 “ 精神界之战士” , 在鲁迅的思想和作品以及他的个性 中都可窥察到摩 罗诗人摩 罗精神的渗入与体现。 关键字:鲁迅 ;摩罗精神 ;创作 思夜 》以及 《 、《 奔月 》等作 品都曾出现过这样的战士 , 他们是孤寂的 “ 精神界之

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

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

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拜伦对于一批清末民初的文人来说,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这些文人在拜伦身上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也因为拜伦而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

首先,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也是中国早期唯物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梁启超反对封建道德约束,主张个性解放,认为拜伦的作品中充满了反抗和激情,代表了一种个体对抗现实、追求自由的精神。

梁启超在他的《痛悼拜伦集序》中写道:“拜伦是反古的,而然又是古的。

”他认为拜伦的作品既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又呈现出了古代英雄的形象。

梁启超赞美拜伦的豪情壮志,认为拜伦的作品对于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勇气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苏曼殊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也是幼年成长于英国的作家。

苏曼殊熟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拜伦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赞美拜伦的狂放不羁和激情澎湃,认为拜伦的作品代表了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反抗封建社会压制的态度。

在苏曼殊看来,拜伦的作品具有社会批判意义,能够引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反思。

他在《拜伦与他的作品》中写道:“拜伦力图以拒婚等行为显示他那种与道德不合的境地对抗的憎恨;但是他那样力求赏罚公平,并且人性的幻想、自卑感、想象力、慈善感使之宽厚及充满爱心的心灵,实际上无疑显示了一个灰度里的平定者。

”苏曼殊强调了拜伦作品中的人性关怀和同情心,认为这是拜伦的独特之处。

最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的创作被称为“鲁迅文学”。

鲁迅对于拜伦的作品进行了深度分析和研究,他对拜伦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

鲁迅认为拜伦在作品中展示了对社会现象的冷嘲热讽,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满,对社会不公进行了批判。

他在《拜伦小品》一文中写道:“...拜伦的所谓英雄及主体人物多半以为患得患失的个体,因而象他的诗中所指出的一般,都是反叛者,宣传刺激,罗唆咆哮,以泄愤怒与不满。

拜伦《哀希腊》四篇译文的比较分析

拜伦《哀希腊》四篇译文的比较分析
拜 伦 一 生 讴 歌 自 由和 民 主 , 对 暴 政 和 民族 压 迫 。 12 反 8 3年 7
具有强烈 的感召力 。它鲜 明的战斗精神 , 传达 出了与 当时 中
国人相似 的心境与感受 。 梁启超 、 苏曼殊 、 鲁迅等都极力推崇 拜伦 , 并从不 同的侧面介绍他。梁启超 主要借拜伦 的这首诗
代选择怎样的原作者与这个 时代本 身是有联 系的。 拜伦及他 的 诗 作 契 合 是 当 时 中 国社 会 急 剧转 型 的特 征 , 而 在 中 国获 从
得 了巨 大 的 声 誉 。 如 王 统 照就 称 ‘ 伦 在 欧 洲 文 学 界 内 的成 拜
获 得 了远 远 高 于 当 时他 在 西 方 诗 坛 的声 誉 。 一 切 都 与 他 的 这
讽 谕 中 国 , 励 国人 反 抗 外 敌 , 取 自由 。在 其 作 品 中 , 借 激 争 他
月, 拜伦亲往希腊 , 并变卖 了在英 国的世袭庄 园, 将所得款项 和历年积蓄的稿酬无私奉献 出来 , 支持希腊人 民反抗 土耳其 的战 争 , 却 因风 寒 一 病 不 起 , 12 但 于 8 4年 4月 1 日( 9 复活 节
T eh r Sh r t el v r S u e h e o’ a p, e ’ t , h o l Ha ef u dt efm ey u h r s e u e v on h a o rs o e f s ; r T e r l c f i ha o ei mu e h i a eo b r l n t , p t s T o d ih e h u t e we t osu s n wh c c o f rh r s T a o r ie ’‘sa d f h s. h n y u r s I ln so t eBe t’ s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出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出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出处(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出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出自鲁迅《摩罗诗力说》。

[拜伦,鲁迅,英雄]论鲁迅文学创作中拜伦式英雄的中国化

[拜伦,鲁迅,英雄]论鲁迅文学创作中拜伦式英雄的中国化

论鲁迅文学创作中拜伦式英雄的中国化摘要:清末文坛的拜伦热给鲁迅带来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漂泊、孤独和具有反抗气质的“拜伦式英雄”已经深入到鲁迅文学创作的灵魂,他结合中国的实情,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使拜伦式英雄中国化。

鲁迅在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些中国语境下的拜伦式英雄,对拜伦式英雄这一异域形象经历了由乌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来的传统势力后在妥协中求生存的转变,不同层面地展现出拜伦式英雄的质疑精神和抗争元素。

其小说精心刻画的拜伦式英雄为改造国民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中国化;质疑精神;抗争元素;改造国民性一、拜伦式英雄的引入三、拜伦式英雄在中国的改造和利用异国形象并非异国情况的复制,“文学中对于异国形象的表述,重要的不是追求一个文化事实,而是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15]3 今天我们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解读鲁迅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可以看到鲁迅的创作是面向未来的,这一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俱存的鲁迅与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所不同的地方。

拜伦对现实失望后采取的是逃离的态度,他借写诗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书写伤感孤寂的情绪,而鲁迅则在寂寞、苦闷、彷徨之后开始通过写作来治疗自己的孤寂,同时积极思考解救的方式。

鲁迅希望通过引进有冲击传统斗志的拜伦式英雄,使读者在意识层面上挣脱传统道德对精神的束缚,逐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参与社会重构的目的。

经鲁迅中国化改造后的拜伦式英雄不再止步于为自己的理想漂泊、流浪,而是更进一步,肩负起改变未来社会的历史使命。

《狂人日记》篇末的“救救孩子”好似“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对未来呐喊;《药》在结束前鲁迅特意向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志士夏瑜的坟头添上了花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他的第一部小说集以《呐喊》命名,为的是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如何使拜伦式英雄从解构封建权威至抗争时不再孤独,把国民的从众心理变为团体合作,是他思考的问题。

他认识到在改造国民性的历程中,妇女是不容忽视的,因而他的小说中也不乏女性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眼中的拜伦摘要与梁启超的“革命家的拜伦”和苏曼殊的“艺术家的拜伦”不同,鲁迅对于拜伦的推崇在于其在以上两者的巨大张力之间发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拜伦。

鲁迅视其为“精神界之战士”,在鲁迅的思想与作品中都可见到拜伦的摩罗精神的渗入与体现。

关键词:拜伦鲁迅梁启超苏曼殊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一早在1902年留学日本时期,鲁迅就开始阅读日本学者木村鹰太郎的评传《拜伦——文艺界之大魔王》和一些拜伦作品的日译本。

木村鹰太郎写拜伦评传,主要是出于不满当时日本文人腐败软弱的状况,着力把拜伦塑造成一个反抗庸俗大众、具有强大意志力的英雄,一个与压迫天才的平庸社会奋勇斗争的战士。

这一形象正吻合了鲁迅反抗旧弊、谋求新生的主张。

鲁迅的生活和战斗开始在中国还没有被民族革命的曙光所充分照耀的惺忪子夜,为了民族的觉醒和人民的真正解放,青年鲁迅毅然选择了文艺的武器,提出“非物质,重个人”的口号。

鲁迅期待着“精神界之战士”,期待着“介绍新文化之士人”,使中国不至于永续其萧条。

正是由于反抗异族侵凌、迫切希求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决心,以及否定封建主义统治观念、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令鲁迅在一开始就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文学。

就是在许多年之后,鲁迅仍能“记得怎样读了他(拜伦)的诗而心神俱旺,尤其看见他那花布裹头,去助希腊独立时候的肖像。

”他也明白说明:“拜伦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

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人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是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

”鲁迅也未能避免这番感应。

在其第一篇文艺论文《摩罗诗力说》中,鲁迅更是对拜伦大力介绍与推崇,将其视为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等一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的宗主。

拜伦出身于世系贵族,但他深受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憎恶上层社会的伪善,反对专制压迫。

在他最能充分展示其“张撒旦而抗天帝”的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诗剧《该隐》中,鲁迅看出了拜伦的真价值:尊己而好战,其战复不为野兽,为独立自由人道也。

“重独立而爱自由”的拜伦又说过:“若为自由故,不必战于宗邦,则当为战于他国。

”当意大利爆发了反抗奥地利侵略的战争时,拜伦秘密参加意大利炭烧党人的革命活动,捐助家资;当希腊受到土耳其蹂躏时,他义无反顾地为希腊民族独立而战斗,直至牺牲。

在鲁迅看来,这种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美,而是具有丰富的具体可感的历史内容:“故其平生,如狂涛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瞻前顾后,素所不知;精神郁勃,莫可制抑,力竭而毙,亦必自救其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已。

”鲁迅将拜伦笔下的人物形象归纳为既具有反抗挑战、尊侠尚义、扶弱抗强的特点,又染有孤军独战、厌世离群的情绪。

《海盗》中的康拉德可以看作拜伦式英雄的典型。

而拜伦本人则超越了他笔下人物,他的精神臻于最高境界。

浪漫主义诗人强调激情、信仰和希望,在为真理而斗争的生命旅程中,他们引吭高歌,鼓舞大众“上征渴仰之思想。

使怀大希以奋进”,鲁迅就特别赞赏拜伦“秉自由思想而探究”的精神。

当时的英伦,“虚伪满于社会”,拜伦却说:“恶魔者,说真理者也!”为捍卫真理和自由,他“率真而行”,向一切虚伪和恶习勇猛挑战。

难怪鲁迅称拜伦是一位“真人”,他捧出赤诚的心灵,以全部情感和意志来写诗,故而“凡一字一辞,无不即其人呼吸精神之形现”。

二其实,欧洲大陆人心中的拜伦与英国人心目中的拜伦就有很大差异,更何况中国人心目中的拜伦与西欧的差别。

如果再聚焦中国文人内部,从1902年梁启超最早译介拜伦的诗篇开风气之先,到苏曼殊系统翻译,再到鲁迅理论阐发,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趣味、个人性格及时代氛围,带给我们观察理解拜伦的不同角度。

下面就简要地以梁启超、苏曼殊作为对照,更为立体地来看待鲁迅与拜伦的影响关系。

与提倡“三届革命”的动机一脉相承的是,梁启超是以较为实用的眼光来看待拜伦的。

在梁启超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黄、李二人谈论拜伦的作品时说道:“拜伦最爱自由主义,兼以文学的精神,和希腊好像有夙缘一般。

后来因为帮助希腊独立,竟自从军而死,真可称文界里头一位大豪杰。

他这诗歌,正是用来激励希腊人而作,但我们今日听来,到像有几分是为中国说法哩!”虽最先申明拜伦“最爱自由主义”,但实际上,梁启超并不想在这上面多做文章。

他更关心的是为了帮助弱小民族获得解放的英雄与战士的拜伦,而不是作为诗人的拜伦。

在梁启超所处的时代,中国处于摇摇欲坠、图穷匕见的危急时刻,他不可能拥有从容不迫的心境,不可能提出形而上的玄思,他所关注的是可以操作的救国的方案,如何建构民族国家显然比如何“立人”更为重要。

因此梁启超竭力塑造的拜伦的形象,是一位为群体利益牺牲个体生命的英雄,是一个抽空了内心深处世界而仅剩下作为国家民族主义表征的外壳的拜伦。

他虽然能凭自己文学家的敏锐感受到拜伦的个性魅力,但在将拜伦放置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时,他会自觉放逐私人的拜伦而弘扬“公众”的拜伦。

苏曼殊在1906年翻译、1909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拜伦诗集《拜伦诗选》,并在《自序》中对拜伦生平作了介绍。

在《潮音自序》中,苏曼殊更指出拜伦精神中热爱自由的层面,称拜伦是“自由的热情真诚的信奉者——敢于要求一切事物的自由——大的或小的,社会的或政治的,从不考虑自己怎样或何处走向了极端。

”他也在两首七绝中写到了拜伦,并皆有以拜伦自况之意:一首称“词客飘蓬君与我,可能异域为招魂”(《题拜伦集》),感叹两人漂泊他乡的共同遭遇;另一首称“丹顿拜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本事十章》),充满中国传统文人的孤高自许。

苏曼殊向人们描绘的拜伦形象主要包括:拜伦慷慨悲歌的豪情,谋人家国、功成不居的侠骨;拜伦才高命薄、漂泊异乡的遭际;更为重要的是拜伦率性不羁、绝不中庸守常、宁求极端的浪漫气质。

拜伦的一生,宁愿无立足之地,也不愿在世俗的微妙复杂关系中纠缠,无论在议院还是在感情纠葛中都是如此。

对拜伦这种落拓不羁的个性,苏曼殊有着很深的情感认同,他自己也视名利若浮云,不为五斗米折腰。

苏曼殊阅读拜伦,并不是要去客观地了解拜伦,他是在拜伦身上寻找自我。

他爱的是拜伦与他的相像。

如果说拜伦在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梁启超那里还只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民族国家主义的个体;那么在重视心灵世界的苏曼殊这里,他发现的是艺术家的拜伦,是感性、审美的生命个体。

回到鲁迅,他对拜伦的接受,一开始或许与梁启超是同一个角度,即引进拜伦这样的“他者”来建构新型的民族国家。

但鲁迅的思考是更深一层的,他很快走出了他人思想的笼罩,既不同于梁启超那样力图书写宏大的民族进化与竞争史,也不同于苏曼殊那样致力于表现个人灵魂创伤和整合的历程,而是在两者的巨大张力之间发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拜伦。

拜伦是反抗的。

鲁迅把拜伦看作是“精神界之战士”,这里的精神界,便是与具体实在的国家、民族观念迥异的思想文化领域。

拜伦反抗的对象,不仅是国家、社群、民族压迫,更重要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更为残暴的所谓“历史”、“道德”等大词汇。

拜伦的反抗,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反抗。

鲁迅将“反抗”、“复仇”作为思考的起点与终点,所谓“尊侠尚义,扶弱者而平不平,颠仆有力之蠢愚,虽获罪于全群而无惧”,只有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才能与“全群”构成对峙;又所谓“所遇常抗,所向必动,贵力而尚强,尊己而好战,其战复不如野兽,为独立自由人道也”,这里的“独立自由人道”恰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没有的因素,纯粹是近代以来西方对“人”的重新发现后产生的理念。

反抗成为了延续生命的一种方式,成了生命的本体性存在,正是在这里,鲁迅显示了梁启超与苏曼殊所不具备的思想力度。

拜伦又是孤独的。

“反抗(者)”必然走向“孤独(者)”。

拜伦不容于英国,终放浪颠沛而死异域的悲剧命运深为鲁迅所同情。

“恶魔者,说真理者也”,当“伪”属于多数群体时,言真理也就意味着选择孤独。

对于虚伪者来说,孤独者是可怕的,因为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颠覆现存秩序的力量,“地球上至强之人,至独立者也”。

“孤独”是现代的情绪。

拜伦的孤独与19世纪之前欧洲文人的孤独不同,也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不同,它的产生和强化有“人的觉醒”为背景。

鲁迅意识到“近世”是产生孤独的时代,并第一次将孤独者与大众并置,不能不说达到了一个罕见的高度。

这与苏曼殊所发现的“内面世界”的爱有所不同。

最后,拜伦是“撄人心”的现代知识者,为人道和自由而奋斗的“精神界战士”,即现代意义上的、肩负启蒙使命的、具备独立人格的知识者。

鲁迅所指的“诗人”拜伦,不单纯是文学家,更是精神上的启蒙者,诞生“完全的人”、“真的人”,就要靠这些“撄人心者”。

写于和《摩罗诗力说》差不多同时的《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都申明了一个相同的主题:立人。

在“人国”和“国人”这组概念中,鲁迅更看重“国人”,认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人”的国家才堪称“人国”,这比梁启超大大前进了一步。

正如藤井省三论述所说:“鲁迅引进了由反抗而唤醒民族精神的诗人之声——文学的根本作用,从而扭转了民族与个人的位置。

”三鲁迅精神中常被后人提及的对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对敌人“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精神,最早都是从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用来评价拜伦的。

而在鲁迅的具体创作中,也不乏受拜伦影响的痕迹。

陈鸣树就指出鲁迅在1903年所作的浪漫主义传奇《斯巴达之魂》,无论就所叙述内容和艺术构思来看,都无疑是拜伦风的作品。

拜伦在长诗《唐璜》的第三章曾借一位希腊爱国者的歌唱,倾诉出他对古代斯巴达勇士的怀念,在其《哀希腊》中也有类似诗句。

鲁迅自己记叙写作《斯巴达之魂》时的情况,说道:“当时的风气,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才能被称为好文章,我还记得‘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是大家传诵的警句。

”可见当时整个文坛都感染着那种浪漫主义的风气。

另外,鲁迅在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舍身杀敌的希腊妇女的形象,与拜伦《查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所创造的一位萨拉哥拉女游击队员的形象遥相照应。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中不仅弥漫着拜伦式的浪漫主义激情,而且在以狂人形象作为小说主人公出现的艺术构思中,也不难找到拜伦作品所给予的影响。

鲁迅后期由于思想发生转变,很少再提到拜伦,但拜伦的摩罗精神却渗入到他的许多杂文、散文、小说中。

例如:《复仇》中“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独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的斗士;《过客》中在荒蛮中孤独地寻找光明的过客;《淡淡的血痕》中欲使人类或者苏生或者灭尽的叛逆者;甚至《题辞》中在地下突奔、烧尽一切野草的烈火、《秋夜》中在暗夜里默默地直刺高空的枣树,所有这些形象都包含了拜伦式的孤独、韧性、挑战社会的精神。

而在狂人、疯子、魏连殳、吕纬甫、涓生等人的身上,那种愤世嫉俗的怒吼,勇猛的反传统精神,强烈的复仇欲望,以及个性的挣扎与毁灭,冷漠、空虚和绝望的悲凉心境,都未尝没有拜伦个性精神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