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体会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体会第一篇: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体会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体会去年12月份以来,按照市纪委监察局《关于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领导干部中开展研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三项建设”活动,我认真学习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感受颇深。
1789年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举世瞩目的大革命,革命何以爆发?出身贵族家庭的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此展开了研究。
作为其研究的成果,《旧制度与大革命》于1856年正式出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对于旧制度的研宄和对大革命的解读至今仍堪称经典,书中对法国革命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由此开辟了研究旧制度的新途径,揭露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并在书中接触到了法**民族命运的根本问题。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第一编是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几个显着特点的论述,对大革命进行总的评价。
托克维尔认为,非但大革命没有停止,连大革命曾经推翻的若干旧制度,也在逐渐恢复。
而贯穿这一历史发展主线的就是对于普遍平等的追求,是民主在旧制度中的萌芽和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托克维尔将这条历史主线放在全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
早先完成革命的英国和仍然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德国,都被囊括在更广义上的旧制度与革命进程中。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编第四章对全欧洲的封建制度和贵族制度的衰落以及新社会的诸多变化的描述中。
只有在更长的历史视野和更广阔的空间背景下,才能看到震撼全世界的法国大革命的对于世界史和人类史的真正意义。
对此,托克维尔认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第二编是对法国旧制度的具体研宄。
在第二编第一章中,通过对法国旧制度中土地册的考察,发现十八世纪的法国己经很少存在封建农奴制,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农村小地产主。
推动身份平等和民主发展的土地所有权变革,早在大革命之前己经悄然开始。
问题在于,封建制度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其突出表现是,尽管贵族在行政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少,但贵族依然在经济层面上保留了各种特权。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9fe8e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9.png)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传世之作,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主题、情节、角色以及作者的意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的主题引发了我对历史变革的思考。托克维尔指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并非因为封建制度的压迫,而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人民对自由的渴望。这一主题让我认识到,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单一的原因。
第四篇范文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杰作,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中,托克维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托克维尔的写作风格独具匠心。他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证研究,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的文字深入浅出,既具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此外,托克维尔在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较和讽刺手法,使得他的论述更加生动有趣。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读后感
第一篇托克维尔的杰作,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托克维尔的洞察力之强大,他对历史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令人敬佩。
托克维尔在书中指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并非因为封建制度的压迫,而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在旧制度下,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平民。尽管第三等级承担了国家的绝大部分税负,但他们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引发了人民对自由的追求,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兼论法国大革命对中国改革的启示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兼论法国大革命对中国改革的启示《旧制度与大革命》概述《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著名政治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先生的经典之作。
他并没有对法国大革命进行细致具体的阐述, 而是运用问题式、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从法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及其之间的矛盾、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法国社会的民族性、其他欧洲国家的社会状况等角度出发着重深入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因。
虽然我国当前国情与当时法国所处的社会状况和国情不同, 但法国大革命仍有值得正处于改革转型期的中国借鉴的地方。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一, 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能促进社会的稳定。
正如托克维尔所分析的, 法国大革命不是在旧制度摧残最深的地方和阶段发生, 而是在这种封建制度有所缓解、人民大众的负担有所减轻的状况下发生的, 这个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 人们的习惯思维是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 可是这个思维在托克维尔先生笔下的法国大革命中却格格不入。
他的分析足以证明坏的东西倘若只改善一小部分, 那么剩下的那部分就变得无比可恨、无法容忍, 正所谓“对于坏的政府来说, 它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毫无疑问, 法国大革命前夕, 法国政府在进行改革时, 执政者没有全局意识, 忽视了使革命一触即发的一系列因素, 他们在对改革的设想中一定包括革命的良好效果和整个国家繁荣昌盛, 尤其是他们的执政力量不断增强的局面,但是他们没有预想到人民大众对改革的期待是怎样的一种局面, 从而引发了大革命的爆发。
从这一点出发, 虽然托克维尔先生出身贵族, 但他用理性的思维和立场分析了法国大革命, 这本著作无疑是一个特权等级者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冷静思考。
第二, 法国社会阶级的利益分化和斗争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
法国社会阶级复杂, 包括教士、贵族、第三等级等阶级, 其中第三等级包括广大农民、资产阶级、个体小工商户等, 各阶级分别代表和着力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进行利益斗争。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摘要本文对其中有关法国大革命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从个人角度出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旧制度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社会是一个封建等级制度,贵族与平民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社会上下级别分明,各种特权和矛盾缠绕着整个社会。
在旧制度下,贫富差距巨大,普通百姓无法获得权力与财富,而君王与贵族则掌控着国家政权,享受着各种特权,残酷地压迫着底层百姓。
旧制度下,法国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掌握着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几乎所有权力。
法国贵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制定了一系列禁令,禁止平民参加政治,甚至禁止他们从事某些行业。
旧制度下的法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贫富差距极大,百姓处于极端的苦难之中。
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一场人民反封建统治的斗争,标志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是当时欧洲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事件。
这场革命阶级性鲜明,起源于法国市民阶级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法国大革命中,人民推翻了统治阶级的封建君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被彻底摧毁。
1792年9月21日,法国宣布了共和制度的建立,废除了君主制,并推出了人权与公民权,为法国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此外,法国大革命还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如光辉宣言、恐怖时期、拿破仑戒严法等,这些事件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得体会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当时的欧洲社会和全世界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我认为该事件具有以下几个值得深思的启示:首先,民主权利与人权使人的生命与尊严得到保障,是一项普世价值。
从法国大革命开始,这些价值观不断被推广,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社会的基础。
其次,若想实现人民的需求,必须重视恶劣的社会状况。
在旧制度下,法国社会矛盾重重,每个人的处境都不能得到改善。
经济上的贫困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并且阻碍了人的思想和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为了建设一个尊重人权和民主的社会,必须首先解决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让每个人都有被重视和尊重的权利。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代表作,这本书以现代社会学的方法,对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和特殊性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大量史实和论证,在探讨大革命的狂暴性和开创性的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其与旧制度的内在关联和连续性,认为它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书在法国大革命研究中独树一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作者以历史学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了大量史料,揭示了传统制度和社会结构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他指出,旧制度中存在的社会等级制度、法律体系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爆发,从而最终引发了大革命。
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统计数据,对大革命前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既关注了大革命的起始点,也关注了其前因后果,为我们了解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深入的历史背景。
书中还对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的反复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作者认为,大革命并没有真正解决旧制度问题,反而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次的循环。
他分析了大革命后法国政治的发展轨迹,包括波旁王朝的恢复、七月王朝的建立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崛起和复辟等,指出大革命并没有改变法国社会和政治的根本面貌,旧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一观点的提出对后世的政治思想、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旧制度与大革命》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不仅对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和特殊性提出了新的解释,也为后世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对法国历史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的演变和变革,并对现代社会的变革等重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长河中的扑朔迷离,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启发。
读完《旧制度与大革命》,我深感托克维尔的思考和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不仅揭示了大革命的起源和特殊性,还在研究大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中提出了独到的观点。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巨著,更是一部对历史和社会变革进行深入思考的经典之作。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亨利·艾略特的著作,该书被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
亨利·艾略特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出发,对法国大革命前的旧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旧制度的弊端和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旧制度的腐朽和大革命的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我的读后感。
旧制度的腐朽旧制度是指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这些制度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之久,但是其腐败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亨利·艾略特详细地分析了旧制度的腐败根源,这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方面。
政治政治腐败是旧制度的主要弊端之一,法国的国王几乎是无限制的君主,他们无需经过议会或民意的投票,就可以单方面决定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使得王权几乎是无法限制的,国王与其手下的贵族们形成了独裁统治,百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同时,政府的管理非常薄弱,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国家财政状况堪忧。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法国政治的崩溃和大革命的爆发。
经济经济腐败也是旧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法国的农业主要依靠封建地主的庄园经营,出现了大量闭塞不通的小领地,资源丧失严重。
同时,贵族阶层的崇奢淫逸导致了财政大量浪费,国家疲弱无力,贫苦百姓日益困境。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只能以等级制度为基础,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旧制度的腐败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场革命彻底地改变了法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格局。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制度,更在于它对于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思想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制度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治,建立了议会制度,国王的权力被大大限制。
此外,法国大革命还创立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无疑是人类政治制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社会法国大革命还改革了经济社会制度,消灭了封建主义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旧制度与大革命心得体会

旧制度与大革命心得体会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制度的变迁是一种必然。
从古代奴隶制、封建制到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每一个社会制度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而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中,旧制度被推翻,代之以新的政治、社会制度。
通过对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人类社会制度变革的必然性和意义所在。
法国大革命发生之前的法国,由于长时间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等级固化,内外因素交织,社会矛盾激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而法国大革命则是这样一场推翻旧制度的浩劫,它将法国的传统封建制度彻底颠覆,为法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旧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封建专制、社会等级固化和社会经济的严重不平等。
在这个制度下,人们的身份地位受到严格的限制,贵族阶级享有特权,而普通人民则处于弱势地位。
同时,法国的政治体制也是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人民没有话语权和投票权。
此外,旧制度下的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剥削严重,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然而,正是这一旧制度也保持了一定的社会稳定和秩序。
虽然封建制度的限制使人们的发展受到束缚,但也维护了一定的社会秩序。
而在旧制度的动荡中孕育出的法国大革命,则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
法国大革命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平等、人权。
大革命首先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宪政制度和民主共和国。
民众获得了选举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政府的权力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政治制度的创新,使法国从封建专制过渡到了现代民主政治。
大革命还进行了一系列对贵族特权和私人财产的改革,彻底颠覆了旧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经济特权。
废除特权阶级的特权,实现了社会的平等化。
新的法律体系和财产制度的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开启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然而,大革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由于革命的激进性和动荡性,社会秩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大批人员丧失生命财产,社会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由于革命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派别斗争和权力争夺,导致了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精选范文鉴赏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一):这本书是九哥推荐的。
说实话,真本书没怎么看懂,或者说引起共鸣的地方并不多。
但并不妨碍我评价它是一本好书,一部经典。
旧制度与大革命对这本书的内容很难有交集,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对法国大革命本身并不了解。
仅有的一点印象也只是高中教的那点皮毛。
可就是那点皮毛也已经被阉割,彻彻底底地只是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所做的实践铺垫。
因而,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与看法不免落入狭隘的境地。
二是对中国的政治理解太少。
我很容易的发现1789年大革命时的法国与现在的中国真是像极了。
但这种感情也仅仅基于一个愤青对中国当下现状的不满,深层次的问题我是把握不住的。
但多多少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这本书与其在说一场革命,倒不如说它揭示的是一个民族的本性以及一些普世的人文主义关怀。
旧制度与大革命都说法国人是浪漫的爱革命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法国人是立体的,是矛盾的。
他们是如此的嬗变,以至于让人把握到的特征不过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某些方面,或许只有多变矛盾才是这个民族的本质特征吧。
法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政治家、哲学家,他们用他们的思想指明方向,却从不研究究竟应该如何去做。
这不是说这个民族是行动上的矮子,他们对行动也是有着满腔热情的!但仔细想想,好像就只剩下满腔热情了?同时,这本书揭示了一些政治斗争的特点。
一个民族发生的革命,不过是因为之前的统治者的统治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而溢出的结果罢了。
可笑的是,统治的统治手段常常会被革命者重新拾起,以此来维护新建立其来的政权。
书中对自由的论述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到底想想,我们的民族是不爱自由的嘛?恐怕只是习惯了被领导被统治吧。
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二):没有读懂的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这本书也一直经久不衰,备受人们推崇,读的人挺多,但能读懂的人又有几个。
很多名人也都推荐此书,包括某位领导人也力荐此书,所以销量一直很不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作者没有对法国大革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法国革命爆发之前长期以来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变化上,由此论述法国革命的形成。
书中涉及到如下阶级:贵族、教士、资产者、农民、知识分子等。
大革命发生之前,这些阶层都有了自身的重大变化。
贵族几个世纪来逐渐丧失领地,政治上失去领导权,却依旧享有很多特权,自身的地位实际是下降了,但却遭受到普通人民的记恨。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逐渐壮大,与贵族有了至少是物质上的平等地位,但贵族的出身思想以及资产阶级重富观念使两个阶级不相往来。
教士阶层作为特权等级,地位也在不断衰落,日益在精神上脱离民众,却还享受特权,因此遭到了人民的敌视。
至于农民阶层,则从很早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小块份地,造就了法国的小土地所有制,因而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农民具有更独立自主的精神。
然而,尽管他们日益摆脱了贵族的控制,但18世纪承受的负担却比以前还要重,例如沉重的军役税。
18世纪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经过几代王朝的努力,王权成功削弱了贵族权力,并与教会达成合作,将势力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征税权、公共事业管理、财政权、兵役权尽数收归中央,而且成功废除大部分自由城市。
此外,从地域上讲,巴黎成了法国的绝对核心,成为法国一切活动的中心。
这一切都有利于专制集权的建立。
还有两股理论思潮是18世纪的重要特征。
一是法国启蒙运动,发起者们将民主自由博爱等抽象的自然法概念应用于政治,然而这些人却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实践经验。
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们却成为了人们的信奉对象,自然权利思想大行其道。
另外,重农学派始终推崇建立平等无差别的社会,对于自由和契约却不加重视,他们渴望建立成一个人人平等的,没有任何阶级差别的民主专制社会。
该学派主张首先应建立君主专制,然后再将其转化为民主专制,这变相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另外一个重要革命因素是18世纪法国的社会实际情况。
虽然此时法律严格,但是执行上却开始宽泛。
在行政方面,官员开始认真关注民生,施政宽厚了很多。
受此影响,法国工商业出现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日益迫切。
对于专制王朝的腐败,如卖官鬻爵、滥征捐税日益痛恨。
而恰在此时,路易十六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依旧把贵族阶级当作首要敌人,妄图通过增强第三等级的力量来对抗贵族势力,却不想因此使第三等级力量飞速壮大,终于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托克维尔的“革命悖论”,他发现并不是人民处境越糟就越容易发动革命,发动革命的往往是那些相对而言处境不是太糟的地方。
对于一个坏政府而言,改革往往就是革命的开始。
”
当各阶级开始相互漠视时,各等级相互趋同时,民主的形成便有了基础。
但是自由却被人们所放弃。
其实在法国专制王权时代,是依旧存在各种自由力量的,比如重出身的高傲贵族、精神独立的教会、拥有独立地产的农民、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独立的司法,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法国自由制度的建立。
然而在革命形势下,人们还是为了利益而放弃了自由。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自由观:对自由真正的热爱是不把它当作任何可以谋取物质利益的工具,而是将其本身看作一种幸福。
若无自由,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人宽慰,而有了自由,无论发生什么人们都会宠辱皆忘。
以上所述就是本书的基本脉络。
读完书后总结一下写作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史学方法,每章节均以设问方式引出具体内容。
二是作者并非单纯描述历史,而是将史实与思想相
结合,历史哲学与历史本身相结合。
三是比较研究方法,内容除法国之外还涉及德国以及英国等其它欧洲国家。
四是,注重政治结构和阶级分析方法,此点后来受到法国年鉴学派的推崇。
再说具体内容,这里不妨将张芝联老师的导言再次归纳:首先是作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肯定,认为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与真诚。
第二是法国革命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东西,而是各种社会因素长期积累而最终出现的瞬间爆发。
革命的种子早在革命前就已种下。
第三是法国革命呈现出连续性和反复性,这在他看来只是旧制度下王权与中央集权的继续。
第四是作者独有论点,热爱自由、法制,尊重权利,但是对民主并无好感,甚至对所谓的“民主专制”的恐惧要更甚于“君主专制”,认为自由与民主往往不可兼得。
这或许与作者出身贵族的身份立场有关。
这本书虽然短小,却堪称经典。
抛开专业评论,单就作者的文笔功力,论述文采,比喻描绘,在文中都不乏经典范例。
读来深入浅出,酣畅淋漓。
例如,对于法国民族性的精准刻画,可看如下引文:“它适于做一切事物,但最出色的是战争,他崇尚机遇、力量、成功、光彩和喧闹,胜过真正的光荣,它长于英雄行为,而非德行,长于天才,而非常识,它适于设想庞大的规划,而不适于圆满完成伟大的事业。
它是欧洲民族中最光辉最危险的民族,天生就最适于变化,时而令人赞美,时而令人仇恨,时而使人怜悯,时而让人恐惧,但绝不会令人无动于衷……”。
个人的些许体会:
看这本书是由于十八大,听闻党内高层建议党员读此书,其原因不言自明,书中一些内容是可为今天中国社会改革所思考和借鉴的。
上历史课时,一位老师亦曾讲过,如今的中国很多地方颇像十九世纪的法国。
这不由引起我对历史的相似性和可借鉴性,甚至对于历史学意义本身的思考。
坦白讲,通读此书不难发现其中若干与中国相似之处。
然而,倘若如此便可断定法国革命必可为今天中国之改革所借鉴却未必可信。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相似性极多。
倘若真的细找,我们同样能从德国历史中找到与中国历史的相似之处,比如德意志的现代化进程导致的结构变迁岂不是就是如此?所以,自从开始深入研究历史学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历史本身的复杂,它远非通过一种简单的结构划分即可进行评断那么简单。
人们今日时常论及历史学研究的意义,其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是历史的借鉴作用,以史为鉴可知未来,或是更合理地创造未来。
这种观点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历史的重复性,这其实也是我最初笃定不移的史学观。
只是,如果再深入探究,我们往往会发现相同的表象背后,内部触发因素其实有太多不同。
其原因就是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过程中,有太多难以确定的,或是隐性的因素潜在地推动着历史的特殊进程,而这些因素又往往在不同民族中很难均衡分布。
当然,这并非说历史之间就不能相比较,不能在比较中得到借鉴,而是说坚信历史研究可以预测和改变未来这样的信念未必就那么坚实可靠,因为好多时候这种分析其实是错的。
所以,我现在反倒倾向于兰克等历史主义学派的表层观点,每段历史都是独立个体,都有其独特性,都与上帝直接关联,每个时代都是等值的,前一时代不是后一时代的准备。
我更愿意仅仅致力于如实直书,客观描述历史,将过去真实再现给当代人。
(当然,兰克本身其实是有其历史哲学观念的,按照伊格尔斯的分析,他在史学研究中从未放弃对于历史普遍性的追求。
)而在此前,我是坚决支持历史进步观的。
这种史观的微妙变化,我自己此前从来都没有料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