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百本书籍

合集下载

字幕翻译有关书籍

字幕翻译有关书籍

字幕翻译有关书籍一、翻译方法与工具书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引进出版三十年,从原编者霍恩比为词典赋予语言学习功能,到第九版编者将会话与写作功能融入学习型词典,这部词典在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方面从未停止探索和创新。

全球销量最大的英语词典收录185000余条单词、短语、释义标注牛津3000核心词、学术词汇新加情景表达、联想词等用法说明内容新加牛津口语指南详解日常及应试等场景会话用语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CATTI英语二三级笔译必备工具书考试中心推荐用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2.翻译参考资料:姓名、地名译名手册系列《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5版)《法语姓名译名手册》(第2版)《德语姓名译名手册》《俄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第2版)《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第2版)《外国地名译名手册》《新编俄罗斯地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第2版)3.《英汉翻译二十讲》(增订版)《汉英翻译二十讲》曹明伦教授多年翻译与教学实践每讲均包括英语原文、参考译文和翻译讲评选文典型,翻译考究,讲评细致对英语专业师生和翻译爱好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选文典型,翻译考究实战经验,细致讲评,教你避免中式英语每一讲翻译讲评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对比、分析和探讨重点例句的多版本译文指导读者在汉英翻译时走出中式思维译出地道的英文4.《汉语谚语名句法译辞典》谚语、习语和诗词名句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的难点收录汉语条目四千余条内容包括民间谚语、习语报刊杂志常引用的诗词名句给人们朗朗上口的汉语民间谚语习语添加准确的法语释义找到了两种文化的共通性5.《翻译学辞典》收词1900余条,分27个大类更适合翻译初学者使用中型本译学辞典增收口译研究、翻译技术、翻译教学和语言服务业等方面的词条增补传统译论的重要词条词条短小精悍,简便实用二、翻译理论与翻译史6.《翻译论集》(修订本)玄奘、严复、鲁迅、钱锺书、季羡林百位大师,百篇雄文大家手笔,一应俱全集中收辑自汉末至编定之日止散于书刊之中有关翻译的文论180余篇博采众说,百家争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广大翻译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7.《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六卷本)800余篇文献均辑自一手资料记录约1700年间中国传统译论发展历程大量资料国内首次呈现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备翻译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必备参考资料严复《天演论》译例言8.《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一部系统研究西方翻译史的专著叙述简洁,可读性强涵盖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现代和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西方的翻译实践史和翻译思想发展史9.《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从金岳霖研究现状入手把中国传统译论中零散、孤立的范畴语境化、结构化、系统化对应文学作品的意义、意味与意境建构译意、译味、译境之间的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传统译论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10.《翻译之耻》为译者发声译作的地位一定从属于原作吗?学界需要翻译,却将其边缘化本书探索了翻译与学术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从早期基督教的《圣经》翻译到日本现当代小说的翻译揭示了译本在构建翻译伦理的社会影响三、翻译家谈翻译11.《翻译漫谈》作者庄绎传,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历任北外英语系主任、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收录作者不同时期学习翻译研究翻译、教授翻译的文章12.《严复变译思想考》第一部以语料库方法研究变译的翻译学专著从思想史和理论史角度重新认识严复的变译实践以“严”解“严”还译界、译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一个真正的严复13.《翻译家梁实秋》梁实秋,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辞典编纂家、翻译家其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成就了“赫九力士大业”学者白立平穷十年功力的心血结晶抽丝剥茧,探本溯源再现梁实秋翻译思想的全貌14.《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穆旦(查良铮),“九叶派”诗人中国二十世纪桂冠诗人又以英语和俄语诗歌翻译而闻名传记作品,诗史互证学术视野宏阔,历史背景深厚借助大量的原始信件、回忆文献和创作诗歌真实再现查良铮曲折、苦难而丰富的一生15.《里昂译事》(增订本)著名翻译家、《红楼梦》法译本译者李治华先生的随笔集自述与《红楼梦》之间的奇妙渊源翻译时在两国文字与文化间斟酌思量的乐趣与心得辑录了几十年间在海外撰写的中文书评四、精品译作16.《故译新编》。

活板文言文重点翻译

活板文言文重点翻译

昔者,有智者制活板,以印书。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每字为一印,以一铁范置字中,一字一范,不相乱。

火烧令坚,先布纸于铁板上,然后以一铁范一铁条一铁笔,使压印之。

凡一板之字,可印数十本,印数百本,其多不胜计。

夫此活板之妙,不特便于人,亦便于物也。

【重点翻译】昔者,有智者制活板——昔日,有一位智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以印书——用来印刷书籍。

其法,用胶泥刻字——这种方法的步骤是,使用胶泥雕刻文字。

薄如钱唇——文字的厚度薄如铜钱边缘。

每字为一印——每一个字制成一个活字。

以一铁范置字中——用一块铁范将字嵌入其中。

一字一范,不相乱——每一个字对应一个铁范,不会混淆。

火烧令坚——通过火烧使其变得坚固。

先布纸于铁板上——首先在铁板上铺上纸张。

然后以一铁范一铁条一铁笔,使压印之——接着用铁范、铁条和铁笔压印。

凡一板之字,可印数十本——一块铁板上的字可以印刷数十本书。

印数百本,其多不胜计——印刷数百本书,数量多得无法计数。

夫此活板之妙——关于这种活字印刷术的奇妙之处。

不特便于人——不仅方便了人们。

亦便于物——也方便了物品。

此法之传,至今未息——这种方法的流传,至今未曾停止。

学者皆称便,愿得而用之——学者们都称其方便,愿意使用它。

于是,天下之人,无不以此为利——于是,天下的人,没有不用这种印刷术来谋取利益的。

自是之后,印刷之术大行于世——从那时起,印刷术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胶泥之字,亦随之而盛——而胶泥制成的字也随之而盛行。

盖其易制,且便于携带——因为它们容易制作,而且便于携带。

是以,天下之人,莫不乐用之——因此,天下的人,没有不乐意使用的。

此法之传,历久弥新——这种方法的流传,历经久远,愈发新颖。

夫活板之妙,诚不可言矣——活字印刷术的奇妙,确实难以用言语表达。

然其法,简便易行,人人可得而为之——然而,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是以,活板之传,历久不衰——因此,活字印刷术的传承,历经久远,不会衰败。

《胡贸棺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胡贸棺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胡贸棺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胡贸棺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胡贸棺记》原文及翻译唐顺之胡贸棺记(明)唐顺之原文:书佣胡贸,龙游人,父兄故书贾。

贸少乏资,不能贾,而以善锥①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余不自揆,尝取《左氏》、历代诸史及诸子大家文字,所谓汗牛充栋者,稍删次之,以从简约。

既披阅点窜②竟,则以付贸,使裁焉。

始或篇而离之,或句而离之,甚者或字而离之。

其既也,篇而联之,句而联之,又字而联之。

或联而复离,离而复联。

错综经纬③,要于各归其类而止。

盖其事甚淆且碎,非特他书佣往往束手,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

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盖其天窍使然。

余之于书,能及古人蚕丝牛毛④之万一,而贸所为,则蚕丝牛毛事也。

贸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酒。

佣书所得,钱无少多,皆尽于酒。

所佣书家,不问佣钱,必问:“酒能厌否?”贸无妻与子,佣书数十年,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其颛⑤若此,宜其天窍⑥之亦有所发也。

予年近五十,兀兀如病僧,益知捐书之乐,视向所谓披阅点窜若雠我者。

盖始以为甘而味之者也甚深,则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其势然也。

余既不复有所披阅点窜,贸虽尚以佣书糊口诸士人家,而其精技亦虚闲而无所用。

然则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此余与贸之相与,始终可以莞然而一笑者也。

予既不复有披阅点窜,世事又已一切无所与,则置二杉棺以待长休。

贸无妻与子,无一钱之畜,死而有棺无棺不可知。

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而书此以为之券云。

呜呼,百余年后,其或行于世,而又或偶有好之者,慨然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则余之勤因以不没,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

余之书此,亦以还功于贸也。

虽然,余既以披阅点窜为雠,而岂欲后人又以披阅点窜知余也哉。

【注】①锥书:连缀编排。

②点窜:修整字句;润饰。

③错综经纬:纵横交错,规划结构。

④蚕丝牛毛:喻多而细密。

⑤颛:同“专”。

⑥天窍:天生的悟性。

译文:译文:书佣胡贸,龙游人,他的父亲和哥哥以前都是书商。

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参考用书、真题解析、 招生简章

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参考用书、真题解析、 招生简章

研究生考试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必读信息复习经验经验指导:1、抓住重点,快速复习2、建立框架,系统复习3、明确背诵,精确记忆4、区分主次,结合热点5、模拟训练,名师批阅6、押题模考,一战封侯目录一、2017年北京大学MTI考研经典文学英译—Jhumpa Lahiri-My Life’sSentences中译二、北京大学2016年MTI考研信息总汇三、北京大学MTI考研参考用书解析、招生目录、复试流程四、北京大学MTI考研2016真题五、育明教育成功学员展示(另附学习方法、育明内部参考用书)全国8大分校·出题人阅卷人加盟·多对一跟踪督促·精准考研信息·考前绝密押题·复试协议保过高端状元集训营·一对一押题保分·专业课视频课程·全套真题(含解析)笔记·专业课押题卷育明教育官方网站:六、2017年北京大学MTI备考百科知识——中国文学2017年北京大学MTI考研经典文学英译—Jhumpa Lahiri-My Life’s Sentences中译My Life’s SentencesJhumpa LahiriIn college,I used to underline sentences that struck me,that made me look up from the page.They were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sentences the professors pointed out,which would turn up for further explication on an exam.I noted them for their clarity,their rhythm,their beauty and their enchantment.For surely it is a magical thing for a handful of words,artfully arranged,to stop time.To conjure a place,a person,a situation,in all its specificity and dimensions.To affect us and alter us,as profoundly as real people and things do.I remember reading a sentence by Joyce,in the short story“Araby.”It appears toward the beginning.“The cold air stung us and we played till our bodies glowed.”I have never forgotten it.This seems to me as perfect as a sentence can be. It is measured,unguarded,direct and transcendent,all at once.It is full of movement,of imagery.It distills a precise mood. It radiates with meaning and yet its sensibility is discreet.When I am experiencing a complex story or novel,the broader planes,and also details,tend to fall away.Rereading them,certain sentences are what greet me as familiars.You have visited before;they say when I recognize them.We encounter books at different times in life,often appreciating them,apprehending them,in different ways.But their language is constant.The best sentences orient us,like stars in the sky,like landmarks on a trail.They remain the test,whether or not to read something.The most compelling narrative,expressed in sentences with which I have no chemical reaction,or an adverse one,leaves me cold.In fiction,plenty do the job of conveying information,rousing suspense,painting characters,enabling them to speak.But only certain sentences breathe and shift about,like live matter in soil.The first sentence of a book is a handshake,perhaps an embrace.Style and personality are irrelevant.They can be formal or casual.They can be tall or short or fat or thin.They can obey the rules or break them.But they need to contain a charge.A live current,which shocks and illuminates.Knowing–and learning to read in–a foreign tongue heightens and complicates my relationship to sentences.For全国8大分校·出题人阅卷人加盟·多对一跟踪督促·精准考研信息·考前绝密押题·复试协议保过高端状元集训营·一对一押题保分·专业课视频课程·全套真题(含解析)笔记·专业课押题卷育明教育官方网站:some time now,I have been reading predominantly in Italian.I experience these novels and stories differently.I take no sentence for granted.I am more conscious of them.I work harder to know them.I pause to look something up,I puzzled over syntax I am still assimilating.Each sentence yields a twin,translated version of itself.When the filter of a second language falls away,my connection to these sentences,though more basic,feels purer,at times more intimate,than when I read in English.The urge to convert experience into a group of words that are in a grammatical relation to one another is the most basic,ongoing impulse of my life.It is a habit of antiphony:of call and response.Most days begin with sentences that are typed into a journal no one has ever seen.There is a freedom to this;freedom to write what I will not proceed to wrestle with.The entries are mostly quotidian,a warming up of the fingers and brain.On days when I am troubled,when I am grieved,when I am at a loss for words,the mechanics of formulating sentences,and of stockpiling them in a vault,is the only thing that centers me again.Constructing a sentence is the equivalent of taking a Polaroid snapshot:pressing the button,and watching something emerge.To write one is to document and to develop at the same time.Not all sentences end up in novels or stories.But novels and stories consist of nothing but sentences.Sentences are the bricks as well as the mortar,the motor as well as the fuel.They are the cells,the individual stitches.Their nature is at once solitary and social.Sentences establish tone,and set the pace.One in front of the other marks the way.My work accrues sentences by sentence.After an initial phase of sitting patiently,not so patiently,struggling to locate them,to pin them down,they begin arriving,fully formed in my brain.I tend to hear them as I am drifting off to sleep.They are spoken to me,I’m not sure by whom.By myself,I know,though the source feels independent,recondite,especially at the start.The light will be tuned on,a sentence or two will be hastily scribbled on a scrap of paper,carried upstairs to the manuscript in the morning.I hear sentences as I’m staring out the window,or chopping vegetables,or waiting on a subway platform alone.They are pieces of a jigsaw puzzle,handed to me in no particular order,with no discernible logic.I only sense that they are part of the thing.Over time,virtually each sentence I receive and record in this haphazard manner will be sorted,picked over,organized, changed.Most will be dispensed with.All the version I do–and this process begins immediately,accompanying the gestation–occurs on a sentence level.It is by fussing with sentences that a character becomes clear to me,that a plot unfolds.To work on them so compulsively,perhaps prematurely,is to see the trees before the forest.And yet I am incapable of conceiving the forest any other way.As a book or story nears completion,I grow acutely,obsessively conscious of each sentence in the text.They enter into 全国8大分校·出题人阅卷人加盟·多对一跟踪督促·精准考研信息·考前绝密押题·复试协议保过高端状元集训营·一对一押题保分·专业课视频课程·全套真题(含解析)笔记·专业课押题卷育明教育官方网站:blood.They seem to replace it,for a while.When something is in proofs I sit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with them.Each is confronted,inspected,turned inside out.Each is sentenced,literally,to be part of the text,or not.Such close scrutiny can lead to blindness.At times–and these times terrify–they cease to make sense.When a book is finally out of my hands I feel bereft.It is the absence of all those sentences that had circulated through me for a period of my life.A complex root system,extracted.Even printed,on pages that are bound,sentences remain unsettled organisms.Years later,I can always reach out to smooth a stray hair.And yet,at a certain point,I must walk away,trusting them to do their work.I am left looking over my shoulder,wondering if I might have structured one more effectively.This is why I avoid reading the books I’ve written. Why,when I must,I approach the book as a stranger,and pretend the sentences were written by someone else.我生命里的美句裘帕·拉希莉上大学时,我常常划下那些让我为之震撼、为之深思的句子,但不一定是教授们指出来,或者会出现在考试中让我们进一步阐释的句子。

历史文选翻译

历史文选翻译

《史通·六家》译文自古以来称帝称王的人编辑著述文章典籍的情况,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篇》中已经详细地介绍它们了。

从古到今,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交替变化;各种史书的创作,不拘泥在同一种史书体上。

加以探讨以后做出结论,这些史书的流派有六种:第一叫做《尚书》流派,第二叫做《春秋》流派,第三叫做《左传》流派,第四叫做《国语》流派,第五叫做《史记》流派,第六叫做《汉书》流派。

现在就简略地陈述一下六大流派的旨义,在后面将它们列举出来。

《尚书》流派的史书,它的诞生产生于远古。

《易经》上说:“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圣人仿照它制作八卦、文字。

”所以知道《书》的起源由来已久了。

到孔子时在周王室观看《书》,得到虞(舜)、夏、商、周四代的典籍,于是删取其中较好的部分,确定为《尚书》一百篇。

汉代孔安国说:“因为它是上古时期的书籍,所以叫它《尚书》。

”《尚书璇玑钤》说:“尚是上的意思。

上天降下日月星变化的迹象,显示节令的顺序季节变化的度数,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

”三国王肃说:“君上所说的话,在下面被史官记载下来,所以叫做《尚书》。

”这三种说法,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

大概《书》的主要旨义,本始于发号令;是用来宣扬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正当道理,向臣子属下发布言论。

所以《尚书》所记载的,都是典章、谋议、训诫、诰令、誓词、册命等六方面的文字。

至于《尧典》、《舜典》这二种典章,径直叙述人事;《禹贡》这一篇,记载的都是地理知识;《洪范》篇是概括叙述灾害祥瑞;《顾命》篇陈述的全都是丧葬礼仪:这五篇也都是作为记言史书体例不纯粹的部分。

又有一部《周书》,和《尚书》的体裁相类似,也就是孔子删削一百篇以外的周朝典籍,总共是七十一章。

上起自周文王,周武王,下终于周灵王、周景王。

大多都严明恰当、切实忠诚,言辞庄重高雅拥有正大的道理;有时也有肤浅的平庸之言,污浊不堪的东西相列参错,大概好象后来喜欢多事的人所增添的。

晨读书籍文言文翻译

晨读书籍文言文翻译

晨起,焚香煮茗,默诵经文,心无旁骛。

日上三竿,启卷读书,卷轴翻飞,字字珠玑。

或读《周易》,或览《论语》,或品《史记》,或赏《诗经》。

书声琅琅,不绝于耳。

夜幕降临,闭卷沉思,回味无穷。

明日复明日,光阴似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岁月如梭,学问无涯,唯勤勉者得之。

译文:清晨起床,点燃香炉,煮一壶茶,默默诵读经文,心无杂念。

太阳升起至三竿高时,开始翻开书籍阅读,书页翻动如飞,每一个字都如同珍珠般宝贵。

时而阅读《周易》,时而翻阅《论语》,时而品味《史记》,时而欣赏《诗经》。

书声朗朗,不绝于耳。

夜幕低垂,合上书本沉思,回味无穷。

明日复明日,光阴如箭,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岁月如同梭子般飞逝,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只有勤奋的人才能获得。

原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则不能记;记不能久也,初读不能记,则是其未能读也。

心既了了,口亦了了,然后可以记。

此所以为学之要也。

译文:读书有三种境界:即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心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眼都不专注,就无法记住;记不住,就不能长久记忆;初读时不能记住,那说明还没有真正读过。

心明白了,口也明白了,然后才能记住。

这就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原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世之学者有可另观,有可默诵,有可摘抄。

观者,观其大略;诵者,诵其精要;抄者,抄其华实。

此三法者,读书之良法也。

译文:读书的方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世上的学者有三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有可以一目了然的,有可以默默诵读的,有可以摘抄的。

一目了然的阅读,是观其大概;默默诵读的,是诵读其中的精华;摘抄的,是摘抄其中的精华与实质。

这三种方法,都是读书的良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故不贵多而贵精,不贵博而贵约。

博览群书,不如精读一本。

书读百遍,其意自明。

译文:读书百遍,其意义自然显现。

因此,读书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内容精,不在于广泛而在于精简。

2011年翻译硕士MTI参考书目

2011年翻译硕士MTI参考书目

北京外国语大学1.《中式英语之鉴》Joan Pinkham 、姜桂华著,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著,200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著,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4.《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罗进德主编,200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非文学翻译》,李长栓著,2009年9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6.《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栓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初试无参考书,以下为复试参考书目:1.《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2.《英汉翻译基础教程》,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英语口译教程》,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商务英语口译》(第二版),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 有关英语八级考试的书籍,以及英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百科知识的书籍湖南师范大学暂无,复试科目为:听力、英语写作南京大学暂无,可用近年来国内出版的英语专业高级阅读、翻译、写作教材,以及任何大学语文教材南开大学暂无,参考《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南》,外研社同济大学翻译硕士英语:暂无参考书,建议考生多阅读国内外英文报刊杂志,扩大词汇量,扩宽视野,培养中西文化比较意识。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不设具体参考书目,希望考生关注时事,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英语翻译基础:1.《文体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翻译基础》,刘宓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西南大学1.《实用汉英翻译教程》,曾诚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英译汉教程》,连淑能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南大学翻译硕士英语,暂无英语翻译基础:1.《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方梦之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2.《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1.《应用文写作》,王首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中山大学翻译硕士英语:1.英美概况部分参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册,朱永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其它部分不列参考书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参照教指委公布的考试大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翻译硕士英语:不根据某一教科书命题英语翻译基础:1.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2.《翻译研究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不根据某一教科书命题北京师范大学1.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

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
05
渔家傲和程 公辟赠别
P0 r6 i d e o f the Fisherme n Farewell to Cheng Gongbi
1
诉衷情近
Telling
2
Innermost
Feeling
3
玉蝴蝶
4
Jade Butterfly
5
八声甘州
01
Eight Beats of Ganzhou Song
Hill
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Yellow Mountains
Recalled
01
鹧鸪天东阳 道中
02
Partridg e in the Sky On the Way to Dongyang
03
霜天晓角
04
Morning Horn and Frosty Sky
05
s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 二首(其一)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 二首(其二)
The
Beautiful Lady Yu (II)
1
In the Same
Rhyme
Scheme as
Li Yu s
2
山花子
3 Song of
Mountain Flowers
4
闻鹊喜吴山观 涛
Glad to
5 Hear
Magpies Waves Viewed from Wushan
酒泉子
Fountain of Wine (III)
点绛唇 Rouged Lips
画堂春
Spring in Painted Hall
Spring in Jade Pavilion
玉楼春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 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史料文集(一)1,《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商务印书馆1984年初版,1047页;这是我在商务做编辑时,约请北大校友罗兄编撰的,出版后,深受欢迎。

最近,经修订后,已交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新版。

2,《翻译论集》[香港]刘靖之编,三联书店1981年香港版,387页;这是80年代出版的较好的译本翻译理论文集。

只是在内地不大好买。

3,《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1949—1983)两册,中国译协《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609+371页;4,《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选编出版,1983年版,279页;5,《翻译的技巧》钱歌川编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570页;6,《语言与翻译》[苏联]巴尔胡达罗夫著蔡毅等编译,中国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215页;7,《翻译论集》吴曙天编,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8,《论严复与严译名著》,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71页;9,《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译,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4年版,152页;10,《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等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03页;11,《严复研究资料》牛仰山、孙虹霓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517页;12,《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324页;13,《译艺谭》黄邦杰著,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91年版,199页;14,《翻译新论》杨自俭、刘学云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849页;15,《译学论集》张柏然、许钧主编,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614页;16,《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沈苏儒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94页;17,《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黎难秋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15页;18,《中国科学翻译史》李亚舒、黎难秋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44页;19,《浑金璞玉集》刘重德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344页;20,《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英]乔治·斯坦纳著庄绎传编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136页;翻译技巧文集(二)21,《中国翻译文学史稿》陈玉刚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9年版,405页;22,《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马祖毅著,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4年版,333页;23,《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邹振怀著,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6年版,442页;24,《翻译家严复传论》高惠群、乌传衮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146页;25,《朱生豪传》,吴洁敏、朱宏达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16页;26,《严译名著丛刊》(8种10册)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包括《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孟德斯鸠法意》《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群己权界论》(即《自由论》)等。

27,《三湘译论》刘重德主编,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435页;28,《同声传译》(翻译必携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624页;29,《林纾研究资料》,薛绥之、张俊才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32页;30,《林纾传》曾宪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48页;31,《严复年谱》孙应祥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78页;32,《严复评传》杨正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434页;33,《林纾传》孔庆茂著,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280页;34,《译林旧踪》邹振怀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6页;35,《翻译漫谈》钱歌川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年版,122页;36,《严复大传》皮后锋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617页;37,《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一)》施蛰存编,上海书店1990年版,856页;(包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翻译小说28种)38,《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二)》施蛰存编,上海书店1990年版,994页;(包括通俗小说《八十日环游记》等18种)39,《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三)》施蛰存编,上海书店1990年版,834页;翻译史料文集(三)41,《中国翻译词典》林煌天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327页;42,《中国翻译家辞典》本书编写组编,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8年版,780页;43,《傅译传记五种》(即罗曼罗兰著《弥盖朗琪罗传》《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三种及《服尔德传》《夏洛万传》等)傅雷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722页;44,《傅雷传》金梅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345页;45,《茅盾研究资料》(上下)孙中田、查国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403+490页;46,《我走过的道路》(上)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42页;47,《茅盾书简》孙中田、周明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461页;48,《丰子恺自传》丰陈宝、杨子蕴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373页;49,《郭沫若作品辞典》,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875页;50,《科学译著先师徐光启》王青建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32页;51,《中西科学交流的功臣伟烈亚力》汪晓勤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61页;52,《三藏法师》[日]中野美代子著,韩升等译,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177页;53,《鲁迅自传》王得后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429页;54,《影响世界的一百本书》邓蜀生等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87页;55,《中外哲学交流史》楼宇烈、张西平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78页;56,《中外图书交流史》彭裴章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46页;57,《中西文化交流先驱》许明龙主编,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375页;58,《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轮》黄见德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64页;59,《实在论在中国》,张耀南、陈鹏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22页;60,《万叶集选》李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349页;翻译史料文集(四)61,《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21页;62,《翻译论集》黄嘉德编,上海西风社发行,民国29年版,305页;63,《林纾翻译小说未刊九种》(收〈闷葫芦〉等美国翻译小说9种)李家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34页;64,《中外文学因缘》钱林森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433页;65,〈中外文学因缘——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687页;66,〈汉日翻译教程〉苏琦编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325页;67,〈日汉翻译教程〉周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353页;68,〈实用汉日经济翻译教程〉陈岩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52页;69,〈日汉互译教程高宁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21页;70,〈日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高烈夫编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561页;翻译资料文集(五)71,《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689页;72,《周作人传》钱理群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609页;73,《周建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409页;74,《周建人评传》谢德铣著,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412页;75,《周作人年谱》张菊香、张铁荣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959页;76,《鲁迅与我七十年》周海婴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374页;77,《罗素与中国》冯崇义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238页;78,《马君武集》章开源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90页;79,《唐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30页;80,《袁翰青文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296页;翻译史料文集(六)81,《陈翰笙文集》陈翰笙著,史建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540页;82,《竺可桢文集》卢嘉锡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4页;83,《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71页;84,《黎烈文评传》康咏秋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27页;85,《范寿康教育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346页;86,《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453页;87,《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三联书店1999年版,324页;88,《郑振铎传》陈福康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673页;89,《回忆郑振铎》陈福康编选,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380页;90,《俞颂华文集》葛思恩,俞湘文编,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352页;下面有的书,表面看似乎与翻译史料无关,但仔细分析,还是颇有关系的。

91,《近代译书目》王韬、顾燮光等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733+索引61页;92,《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目录》(1—7辑,300种)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73页;93,《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910页;94,《胡适著译系年目录与分类索引》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92页;95,台湾《传记文学篇名分类索引》(1—4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蔫班,316页;96,〈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古希腊]普鲁塔克著,黄宏煦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662页;97,〈外国史学名著选〉(上下册)吴于堇主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439+490页;98,〈拿破伦论〉[法]福尔著],桑谐译(实际是三位老编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186页;听说,这是毛润之先生晚年特地让商务印成大字本,为他出版的。

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研究研究。

99,〈吴于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85页;书里有几篇史学论著,如〈吉本的历史批判与理性主义思潮〉,写的很有份量。

值得一读。

100,〈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法]容振华著耿升译,中华书局1995年版,10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