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合集下载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科普宣传课件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科普宣传课件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症状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症状
疼痛:局部疼痛、刺痛或灼热感。 运动障碍:影响患处周围肌肉或关节的 运动。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常见类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常见 类型
认知型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由 于过度使用或受伤引起的慢性 疼痛。
炎症型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由 于炎症或感染引起的急性疼痛 。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预防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 方法
注意保护肌肉和关节:使用适 当的装备和姿势。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常见误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常见 误区
忽视早期症状:草率地认为疼痛会自行 消失。 误诊为其他疾病:如关节炎、肌肉劳损 等。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重要性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重要 性
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可以避免 症状的进一步恶化。 注意预防: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科普宣传
课件
目录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症状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常见类型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预防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方法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常见误区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重要性
什么是筋膜间 隔区综合征?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一种较为 常见的软组织疾病。 它是由于筋膜间隔区的炎症或 损伤而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治疗方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 方法
休息和保护: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区 域。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和理 疗等。Biblioteka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 方法
药物治疗:口服非处方止痛药 或局部药膏。
预防筋膜间隔 区综合征的方

预防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 方法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骨筋膜室综合征,也被称为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或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该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创伤骨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

该综合征的病因包括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的原因可能是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或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缺血后组织肿胀、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或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以及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由于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时,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导致室内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

缺血和缺氧加重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发生频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等严重后果。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 (65mmHg)时,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g),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会发生功能改变,8-12小时则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坏,即肌肉坏死。

在肌肉坏死时,会释放大量的K+和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同时受累组织会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大量的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进入血循环后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病理病因,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病因
筋膜间隔区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组织压或肌内压。

当间隔区的容积突然减小(外部受压)或内容物突然增大(组织肿胀或血肿),则肌内压急剧上升,使血管、神经及肌肉组织遭受挤压。

其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种:
1.肢体外部受压:创伤骨折后,包扎过紧过久,肢体被重物挤压;昏迷或麻醉时,肢体长时间受自身体重压迫等,使筋膜间隔区容积变小,引起局部缺血。

2.肢体内部组织肿胀:骨折严重移位或巨大血肿,肢体挫伤,毒蛇或虫兽伤害,剧烈运动或长途步行,均可使肢体内部组织肿胀,导致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升高。

3.大血管受阻:筋膜间隔区内血管受压或受阻而缺血,继而组织发生水肿,使间隔区内压力逐渐增高。

形成缺血一水肿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

通常缺血30分钟,即发生神经功能异常;完全缺血12~24小时后,则发生肢体永久性功能障碍,出现肌肉挛缩、感觉异常、运动丧失等表现。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病因,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英文名:compartmentsyndrome,别名:间隔综合征;筋膜间隙综合征。

筋膜间隙综合征(compartmentsyndrome,CS)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

小腿创伤性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病因很多,胫骨骨折最常见。

早期诊断极其重要,对临床表现缺乏经验或对此症不完全了解,混淆不可靠的临床体征,延误诊断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寻求有效的诊断方法,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仍是骨科急待总结提高的问题。

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只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提高治愈率。

血循毒毒蛇咬伤后,由于蛇毒的作用引起组织出血、渗出、水肿,引发筋膜室内压异常增高,当室内组织压力超过30mmHg时,分布于肌肉的小动脉即可闭塞,肌肉缺血肿胀,静脉回流障碍,渗出增多,发生蛇伤筋膜间隔综合征,并最终导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常导致严重的肢体残废,甚至截肢。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早期白细胞正常,稍后病情加重,可有白细胞升高。

1.压力测定组织内压测定可显示肌间隙内压力可从正常的零骤升到1.33~2.66kPa(10~20mmHg)甚至3.99kPa(30mmHg)以上(图1)。

此种压力表明需及早切开减压,否则将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常压力为10mmHg以下)。

2.其他 MR及神经电生理检查亦有助于判定。

并应注意与小腿动脉及神经损伤相鉴别。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又构成其发病因素之一,并可相互影响形成恶势循环。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

避免此种后果的惟一方法,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筋膜间隙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

筋膜间隙综合征本身是一种具有恶性循环、进行性坏死的疾患,伤后24h即可形成,故应按急症治疗,不可拖延。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危害及预防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危害及预防
生活质量下降:患有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的人可能经历疼痛、功能受限等问题, 影响生活质量。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锻炼:保持适当的身体活动可 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筋膜间 隔区的稳定性,并预防综合征 的发生。
均衡饮食:合理的营养摄入对 于预防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非常 重要,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摄取。
预防措施
避免过度用力:过度用力可能增加筋膜 间隔区的压力,增加综合征的危险性, 因此需要避免过度用力。
保持健康体重:保持适宜的体重可以减 轻筋膜间隔区的负担,降低患病风险。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注意早期症状: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的早期症状可能比较隐匿 ,比如胸痛、乏力等,需要及 时关注并就医。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是预防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重 要措施,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 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注意事项
遵医嘱治疗:如果被诊断出患有筋膜间 隔区综合征,需要严格按医生的治疗建 议进行治疗和康复,以减轻症状和防止 进一步损害。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危害及预

目录 危害
心脏疾病: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与心脏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如心脏病变、心脏瓣膜病变 等。
呼吸系统问题:该综合征可能 导致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如呼 吸困难、气促等。
危害
神经系统问题: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可能 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如神经病变、肌 无力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处理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处理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处理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由各种损伤因素造成骨筋膜室区内组织压力升高,导致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统称为筋膜间区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一)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1)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长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Ⅱ~Ⅲ度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二)中医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候》记载:“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

”提出了“荣卫不通”的病机和“痹而不仁”的症候。

二、临床表现1.病史有挤压伤、火器伤、止血带时间过长、严重四肢骨折、断肢再植后、石膏外固定、不适当的小夹板固定等病史。

2.症状与体征(1)局部:①肿胀疼痛,早期以肢体局部症状为主,以肢体张力性肿胀、疼痛难忍,肌腹压痛和手或足趾活动的牵拉性疼痛;②感觉异常为肢体远端感觉明显减退,麻木,严重者感觉消失,其中两点分辨觉部消失和轻触觉异常较早出现,有诊断意义;③肢体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异常:其表现为皮肤紫绀及苍白,脉搏减弱或消失;④肌力变化:早期肌力减弱进而功能逐渐消失,被动屈伸患肢可引起肌肉剧痛。

骨筋膜室综合征可概括为“5P征”,即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感觉异常(Paresthesia);无脉(Pulseless);肌肉瘫痪(Paralysis)。

(2)全身:出现发热、口渴、躁动甚至休克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1、骨筋膜容积剧减
A敷料包扎过紧:四肢损伤或骨折应用绷带 石膏或小夹板后,随着患肢创伤性水肿的 发展,使原松紧适宜的包扎物变得过紧而 形成压迫。
B严重的局部压迫:在地震或建筑物倒塌, 肢体长时间被重物挤压,或者昏迷、安眠 药过量、酗酒等原因致肢体长时间被压在 身下。
2、骨筋膜室的内容物体积剧增 A任何原因致肌肉缺血后,发生缺血、水肿
1、改善血循环:如解除所有外固定及其敷料。
2.切开减压:此为最有效的方法。在时间上,越早效果
越好,越晚效果越差。目的是解除间隔区内高压,打断缺 血-水肿恶性循环链,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加大动静脉的 压差,恢复动脉的血运,消除缺血状态。
3、防治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4、中医中药治疗:如服用四物汤、复元活血汤、 理筋手法、练功疗法
1、尽量彻底清除坏死组 织,消灭感染灶;
2、切口不可加压包扎;
3、换药时切口创面可用 凡士林纱布、生理盐水 纱布覆盖;
4、严格无菌操作,预防 破伤风及气性坏疽;
5、注意观察伤口分泌物 颜色,及时送检和选用 合适的抗生素。
1、护理目标 2、护理措施 3、护理评价 4、健康教育
2、缺血性挛缩
较短时间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 后大部分肌肉坏死,由纤维组织修复,因瘢痕挛 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如: 爪形手、爪形足。
3、缺血坏死严重(坏疽)
时间长、大范围的组织缺血,使大量肌肉 坏死或肢体坏疽而无法修复,导致截肢, 伸直进一步引起全身不良反应而危及生命。
的恶性循环。
B挫伤、挤压伤等损伤性室内肌肉严重水肿。 C小腿的剧烈运动和过渡疲劳的长途跋涉。 D有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骨折移位,引起的
骨筋膜室内大血肿。
E毒蛇、毒虫咬伤而引起的严重水肿。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科普宣传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科普宣传
保持合适的体重,减轻对下肢肌肉的负 担。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早期可吞咽止痛药物 减轻疼痛,但长期疼痛加重后常常造成 患者无法正常行动。
症状
症状
剧烈的下肢疼痛,形似腿部痉 挛。 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疼痛加 剧。
症状
肌肉松弛和舒适感在静止和活动后仍无 法体验。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可通过手术 治疗,包括开放性和腔镜手术 。
非手术治疗包括自我管理方法 ,如减少活动量、使用冰敷、 其他物理治疗方法、经皮电刺 激以及骨科理疗等治疗措施。
治疗方案
患者应遵守医生的建议,通过多学科合 作来达到最佳的疗效。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 疲劳引起的损伤。 平时应注意肌肉的热身和舒备,避免外伤。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科普宣传
目录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症状 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什么是筋膜间 隔区综合征?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一种罕见
疾病,也被称为腿与股沟痛综
合征或还击痛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于下肢 过度活动、劳累、外伤等原因 引起肌肉和腱鞘水肿压迫筋膜 间隔,引起肌群因缺血和缺氧 出现极度的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候》载:“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

”说明早在公元7世纪中医对此证的病机“荣卫不通”及临床表现“痹而不仁”已有所认识。

[病因病机]筋膜间隔区是由肌间隔、筋膜隔、骨膜、深筋膜与骨等构成(图5-15)。

上臂和大腿的筋膜较薄而富有弹性,且肌肉丰厚又为单骨,故上臂和大腿受压后不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前臂和小腿为双骨)筋膜厚韧而缺乏弹性,且有骨间膜,致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不能向外扩张,因此前臂和小腿受压后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间隔区内的组织主要是肌肉,血管神经穿行其中,在正堂情况下,筋膜间隔区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组织压或肌内压。

当间隔区内的容积突然减少(外部受压)或内容物突然增大(组织肿胀或血肿),则组织压急剧上升,致使血管、肌肉和神经组织遭受挤压。

其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种:1.肢体外部受压肢体骨折脱位后,石膏、夹板、胶布、绷带等固定包扎过紧过久;车祸,房屋或矿井倒塌,肢体被重物挤压;昏迷或麻醉时,肢体长时间受自身体重压迫等,均可使筋膜间隔区容积变小,引起局部组织缺血而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2.肢体内部组织肿胀闭合性骨折严重移位或形成巨大血肿,肢体挫伤,毒蛇或虫兽伤害,针刺或药物注射,剧烈体育运动或长途步行,均可使肢体内组织肿胀,导致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升高。

3.血管受损主干动脉损伤、痉挛、梗塞和血栓形成等致使远端筋膜间隔区内的组织缺血、渗出、水肿,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而发生间隔区综合征。

若主干动静脉同时受伤,可诱发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由于筋膜间隔区内血循环障碍,肌肉因缺血而产生类组胺物质,从而使毛细血管扩大,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和液体渗人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肌内压更为增高,形成缺血-水肿恶性循环(表5-1),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即产生“痹而不仁”的症状。

通常缺血30分钟,即发生神经功能异常;完全缺血4~ 12小时后,则肢体发生永久性功能障碍,出现感觉异常、肌肉挛缩与运动丧失等表现。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病理变化若局限于肢体部分组织,经修复后遗肌肉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则对全身影响不大。

如病变发生于几个筋膜间隔区或肌肉丰富的区域,大量肌组织坏死,致肌红蛋白、钾、磷、镁离子与酸性代谢产物等有害物质大量释放,将引起急性肾衰竭,全身不良反应严重,则发展成挤压综合征。

[诊查要点](1)病史:伤者有肢体骨折脱位或较J亚重的软组织损伤史,伤后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

(2)症状体征:早期以局部为主,严重情况下才出现全身症状。

1)局部症状:①疼痛:初以疼痛、麻木与异样感为主,疼痛为伤肢深部广泛而剧烈的进行性灼痛。

晚期,因神经功能丧失,则无疼痛。

一般患者对麻木和异样感很少申诉,而剧痛可视为本病最早和唯一的主诉,应引起高度重视。

②皮温升高:局部皮肤略红,皮温稍高。

③肿胀:早期不显著,但局部压痛重,可感到局部组织张力增高。

④感觉异常:受累区域出现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感觉丧失。

其中两点分辨觉的消失和轻触觉异常出现较早,较有诊断意义。

⑤肌力变化:早期患肢肌力减弱,进而功能逐渐消失,被动屈伸患肢可引起受累肌肉剧痛。

⑥患肢远端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因动脉血压较高,故绝大多数伤者的患肢远端脉搏可扪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

但若任其发展,肌内压继续升高可至无脉。

若属主干动静脉损伤引起的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早期就不能扪及脉搏。

2)全身症状: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

本病症状体征可归纳为五“P”症,即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 苍白( 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感觉异常( paresthesia);肌肉瘫痪( paralyis);无脉( pulse-lessness )。

(3)理学检查:正常前臂筋膜间隔区组织压为9mmHg,小腿为15mmHg。

如组织压超过20 ~ 30mmHg者,即须严密观察其变化。

当舒张压与组织压的压差为10~20mmHg时,必须紧急彻底切开深筋膜,以充分减压。

(4)影像学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血循环是否受阻,可供临床诊断参考。

(5)实验室检查:当筋膜间隔区内肌肉发生坏死时,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均升高,血沉加快;严重时尿中有肌红蛋白,电解质紊乱,即出现高钾低钠等。

(6)各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特征1)前臂间隔区综合征:①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伸拇与伸指肌无力,被动庙曲五个手指时引起疼痛。

②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屈拇与屈指肌无力,被动伸五个手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经与正中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麻木。

2)小腿间隔区综合征:①前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前侧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有时皮肤发红,伸趾肌与胫前肌无力,被动屈踝与屈趾引起疼痛,腓深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麻木。

②外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外侧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腓骨肌无力,内翻踝关节引起疼痛,腓深浅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麻木。

③后侧浅部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后侧肿胀,有压痛,比目鱼肌及腓肠肌无力,背屈踝关节引起疼痛。

④后侧深部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远端内侧、跟腱与胫骨之间组织紧张,有压痛,屈趾肌及胫后肌无力,伸趾时引起疼痛,胫后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丧失。

2.辨证分型(1)瘀滞经絡:损伤早期,血溢脉外,瘀积不散,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循行敷布,受累部位筋肉失养,故患肢肿胀灼痛,压痛明显,屈伸无力,皮肤麻木,舌质青紫,脉紧涩。

(2)肝肾亏虚:损伤后期,病久耗气伤血,肝肾亏虚。

肝主筋,肝不荣筋,筋肉拘挛萎缩;肾主骨,肾亏则骨髓失充,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舌质淡,脉沉细。

[治疗]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小伤残率,避免并发症。

1.改善血循环解除所有外固定及其敷料,对疑有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肢体,应将患肢放置水平位,不可将其抬高,避免缺血加重,促使本病形成。

2.切开减压确诊后,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将所有的间隔区全长切开,解除间隔区内高压,打断缺血-水肿恶性循环链,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加大动静脉的压差,恢复动脉的血运,让组织重新获得血供,消除缺血状态。

在时间上,越早效果越好,越晚效果则越差,如果肌肉完全坏死,肌挛缩将无法避免。

彻底解压后,局部血液循环应迅速改善。

若无改善,则可能是间隔区外主干动静脉有损伤等,应扩大范围仔细检查,防止漏诊失治。

(1)切开位置:通常沿肢体纵轴方向作切口,深部筋膜切口应与皮肤切口,一致或略长,以便充分减压。

上臂和前臂均在旁侧作切口,手部在背侧作切口,大腿应在外和切开售小腿应在前外侧或后内侧切开。

必要时可在前臂掌背侧与小腿内外侧同时切开减压。

(2)切口范围:应切开每一个受累的筋膜间隔区,否则达不到减压的目的。

小腿切开减压时,可将腓骨上2/3切除,以便将小腿四个筋膜间隔区充分打开。

(3) 切开后的处理与注意事项:①尽量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消灭感染病灶。

暂不缝合切口,以便更换敷料时密切观察组织的存活情况。

如切口不大,可待其自行愈合或二期缝合;若创面较大,可植皮覆盖。

②切口不可加压包扎,避免再度阻断血循环。

③切口创面可用凡士林纱布、生理盐水纱布或生肌象皮膏加珍珠粉换药。

④严格无菌操作,预防破伤风与气性坏疽。

⑤注意观察伤口分泌物的颜色,必要时可将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选用适合的抗生素。

3.防治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根据病情需要,选用适当的药物对症处理,防治其他并发症。

4.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伤科补要.跌打损伤内治证》说:“虚人宜佐以四物汤。

若瘀散,复元通气散调之。

或伤处青肿坚实,痛难转侧,脉涩而滞者,防其气瘀上冲,宜投参黄散通瘀,又宜复元活血汤。

或受伤日久才医者,败血坚凝,宜服紫金丹逐瘀,又祛伤散疏通为要,俟其色散淡,血和痛止为度。

”根据《伤科补要》的辨证施治原则,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桃仁四物汤、复元通气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

经络受伤者,应祛瘀活络,通经散寒,可用祛伤散。

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可应用下列方药治疗:①瘀滞经络:治宜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用圣愈汤加减,手足麻木者去白芍,加赤芍、三七、橘络、木通;肿胀明显者加紫荆皮、泽兰;刺痛者加乳香、没药。

②肝肾亏虚:治宜补肝益肾,滋阴清热。

方用虎潜丸加减,阴虚去干姜,加女贞子、菟丝子、鳖甲;阳虚者去知母、黄柏,酌加鹿角片、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附子、肉桂等。

损伤后期,瘀阻经络,肢体麻木,筋肉拘挛萎缩,关节僵硬,应祛风除痹,舒经活络,方用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

若凤寒乘虚人络,关节僵硬痹痛者,宜除风散寒,通利关节,方用蠲痹汤、宽筋散或独活寄生汤等。

外治可选用八仙逍遥汤、舒筋活血洗方熏洗患肢或用活血散外敷患肢。

(2)理筋手法:对恢复期的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用理筋手法治疗效果较好。

其步骤是先对前臂或小腿屈肌群从远端向近端,用摩、揉与推等手法,由浅人深,反复施行5分钟。

然后逐-揉捏每个手指或足趾,被动地牵拉伸指(趾),以患者略感疼痛为度,不可用暴力。

继而推、摩、揉与屈伸腕或踝关节,幅度由小渐大,维持3分钟左右。

在患部外循经点揉穴位,上肢可取曲池、少海、合谷、内外关等穴,下肢可取足三里、丰隆、委中、承山、血海等穴,最后以双手揉搓前臂或小腿,放松挛缩肌群。

(3)练功疗法:上肢用健肢协助患肢作屈伸腕指关节、握拳与前臂旋转动作,下肢练习屈伸踝趾关节与站立行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