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doc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一单元《爱之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学科:音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简谱)年级:六年级(下)课题:《爱之梦》一、教材分析:《爱之梦》是被誉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的一首钢琴独奏作品,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1——第25小节是呈示部,旋律宽广平稳、反复环绕,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第26——第58小节是展开部,音乐情绪热情;第61——第76小节是乐曲的再现部,主题旋律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中出现,充满纯净的梦幻色彩,整曲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二、教学目标:情:通过欣赏钢琴独奏曲《爱之梦》,感受乐曲委婉柔美又热情奔放的情绪,体会美妙的旋律,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钢琴曲的喜爱之情。
过:通过演奏、视唱的方式记忆主题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比的方式体会音乐的情绪变化,区分乐曲段落。
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简单了解“钢琴之王”李斯特的生平,感受这首作品的风格,初步记忆主题旋律,能区分乐曲段落,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乐曲委婉柔美又热情奔放的情绪教学难点:记忆主题旋律、区分段落四、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语:快乐的音乐课开始了,让我们先请出我们的乐器朋友——陶笛。
用陶笛吹奏主题旋律,老师指导学生视奏曲谱。
2、老师指导生视唱乐曲主题旋律曲谱(基本旋律)(二)感受体验1、师为主题旋律加入分解和弦并演奏(乐曲的第一部分),生欣赏老师演奏,感受主题音乐的感情色彩。
2、生谈感受,师适时小结。
3、生随乐曲第一部分录音视唱主题曲谱,并听辨加入的旋律节奏的规律,师指曲谱,引导学生视唱,进一步记忆主题。
4、生复听第一部分,师随录音画图谱,生感受主题之外的分解和弦。
5、揭题,师:曲作者还运用了其它的方式丰富主题的感情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世界钢琴名曲《爱之梦》6、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来欣赏第二部分,请你仔细听,作曲家在第二部分为主题旋律加入了几条旋律线?7、师演奏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生听辨加入几条旋律线,师画两条旋律线图谱8、师:“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在力度、速度、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完整听第二部分,生感受情绪9、小结第二部分情绪及特点10、师完整画出第二部分的图谱12、导入欣赏第三部分,师:乐曲的第三部分与我们刚才欣赏的哪个部分在情绪和旋律线上比较相似?作曲家在高音区加入两次柱式和弦,请你仔细听是在第几拍和第几拍的位置加入的?13、师演奏第三部分,生听辨在哪两拍加入了高音区演奏的和弦,感受情绪14、添加第三部分的图谱,生用轻拍腿方式表现15、完整听第三部分,感受情绪16、完整欣赏乐曲,师:请同学们用默唱主题旋律、画旋律线、轻拍腿的方式参与欣赏。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音乐和声分析

第1 3 —2 4 小节是新的对比乐段 B,旋律的节奏十分紧凑 , 环 紧扣一环 ,在这里,通过转调的手法,既从一个低点一一 A大调 向上进行 到大三度一一C大调,使人 明显感受到作 者 内心 的荡漾 。接着 又 回归 到了最初 的静谧 的氛围里 。通 过调 式的交替使音乐淋漓尽致的宣泄 了内心的情感 。 接 着 ,和 声通 过 二 次 阻 碍 终 止 : D. s i i ,最后落在 b a小 调 的 VI I 级 音上 ,呈 开放 式和声排 列 。同样 ,李斯 特并没 有用 时期 。 个 主和 弦来 为这个 终止画一个 句号 ,而是 继续用华 彩性 的 弗 朗茨 ・ 李斯 特 ( F r a n z L i s z t l 8 l 1 . 1 8 8 6 ) ,匈牙 利人 ,1 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著名 的的作 曲家、钢琴家,被 人们誉为 “ 钢 链接 代替 了主和弦 的出现 。是音 乐的情绪 一步步 的积 累并且 琴之 王 ” 。 同时 他 还 是 一 位 具 有优 秀 的 文 化 底 蕴 与 独 特 的 哲 学 升 华 二、中段和声分析 思想 的音 乐家 。 中段 的结 构为 : 1 8 5 0 年, 李斯特将 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 《 崇高 的爱情》 、 《 幸 福的死》 、 《 爱吧 ! 》改编为钢琴夜 曲, 题为 《 爱之梦》 。《 爱吧 ! 》 ( 2 5 . 3 0) + ( 3 1 . 3 6) + ( 3 7 . 3 9)+ ( 4 0 . 4 8)+ ( 4 9 - 5 7) ( 作 品6 4 )是这三首夜 曲中最被世人所熟知的一首。 中部 的材料是对 呈示部 的主题材 料进行 了加工 ,中段的 李斯特 《 爱之梦 》( 第 三首 ) , 作 者 仿 佛 希 望 通 过 表 达 最 真实 的情感 ,来表 达 内心深处最纯 洁最美好 的 自己。因此在 和声 、织体基本 上使用呈示段的骨架 。但是在情绪 的表达 上, 最终, 难 以抑制的 内心对爱的全 部热情, 音乐 的进行 中,并没有单 纯的追 求音响上 的和谐与 圆满。而 有 了更进一步 的增长 。 是通 过使用 大量 的不 协和和 弦,不协和和 弦的不解 决,表达 终于爆发 出来 。 了内心 的矛盾 ,挣扎 ,激情。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动力 。 音 乐继续 向前进 行,在第 3 4 小节 ,作 曲家在这 里使用 了 个新颖 的和声 语汇一一等 和弦 ,B大 调的 D —S I I ,这个和 《 爱之梦》是按 照音 乐主题 的发展 , 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 首部 ( 1 - 2 6 ) 、 中部 ( 2 6 . 5 8 ) 、再 现部 ( 6 1 . 7 6 ) 。 其 总 体 结 构 弦等 音为 C大调 的 DV I I / D,通过 这样 的手段 ,是远关系转调 变得轻而 易举 ,而且 在音乐 的发展上更 具有动 力,在音 乐的 图示 为 : A + 十 A。 色 彩 上 , 形成 了 突变 而 非 渐 变 。 呈 示段 和 声 分 析 在 李 斯 特 的 和 声 语 汇 中 ,等 和 弦 的运 用 占 了相 当 大 的 比 呈 示段 结构 为 : 例 。因 为 在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的 和 声 中 ,远 关 系 转 调 最 方 便 最 简 a +a ’ + b +c ( 1 - 6) - t -( 7 —1 2 )+ ( 1 3 —1 8 )+ ( 1 9 —2 4) 洁的方式就是对等和弦的使用 。 然后变成 了四个 声部 ,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 以长音为主 , 第1 - 6 小 节旋 律在 中音 区 出现 ,a为主 题 的第一 次陈 述, 中间用 分解和 弦穿插其 中,音乐是一 步步用 小跨度 的音 程变 这6 个 小 节 主题 的和 声 排 序 为 : I —I I I 一vI , 一I I 一V 一I 。 此处 ,仿佛一位 恬静柔 美的女子 从远 处款款走来 。平稳 成 了大幅度跨越的音程。一步一步的走向乐曲的高潮 。 的音 调,如 同从 心 中缓 缓流 出的爱恋 ,李 斯特用简 约、质朴 三 、再现段和声分析 的 分 解 和 弦 写 出伴 奏 部 分 ,把 音 乐 深 沉 , 婉 约 , 平 和 的 特 点 再 现段 与 结尾 的结 构为 : a( 5 8 —6 3 )+ a ’ ( 6 4 —7 3 ) + c o d a( 7 4 —8 2 ) 。 表现得淋漓尽致 。 呈示部 不是完全再现 ,再现主题结构具有动 力化的特点 。 在 和 声 的分 析 上 ,此 处 还 有 另 一 种 解 释 , 第 一 小 节 出 现 V—V—I 的正格完满终止 。 了 常 规 的主 和 弦 后 ,接 着 便 通 过 属 功 能和 弦 的连 锁 进 行 到 副 在尾声之前 ,形成 了一个 I 第7 8 小 节 恢 复 了 力 度 , 直 至渐 弱 一 渐慢 一 消 失 。 第 7 9 . 8 0 和弦T S v i 级 ,而 后 继 续 在 副 和 弦 中进 行一 一 S i i 级 的 属 和 弦进 7 . 7 8 小节 的下行小二度模进 ,巩 固乐思。之后在 行音乐 的发展 ,接着 回到原 调的属和 弦,这时 ,才 真正地 出 小节则是第 7 强 拍 上 出 现 了一 个 那 不 勒 斯 六 和 弦 ,使 音 乐 的 色 彩 又 有 了 新 现 属和 弦 。 1 小节处 出现 了一个 在 A 段音 乐进 行的时候 ,属和 弦功 能的连接反 复被利用 , 的渐变 。音 乐缓缓 向前流 动,虽然在第 8 通过 在不 同 的调性 上一一 中段 的 B大调 和再 现 的 A大调 部 f( 强 )的和 弦,但 那只是灵 光一现,而后又终 归平静 ,在梦 般甜蜜的感觉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 曲。 分, 通过转调实现色彩 上的明暗变化 。而且又共 同强调 了 “ 和 综上所 述 ,可 以得 出这样 的结论 :李斯特 在继承 古典主 声主题 ” 。这个 “ 主 题 ”在 末 尾 补 充 终 止 部 分 ( 第7 9 _ 8 0 小节 ) 又 再 次 出 现 ,通 过 多 次 的 变 化 重 复 , 明 确 了 主 题 ,统 一 了 乐 和 声的 同时 ,同时也在 不协和和 弦的使用 上得心应手 。在调 式 调性方面 ,利 用等音和 弦远关 系转调 ,在 连接部运 用半音 曲整 体 的结 构 。 第1 — 1 2 小节 的旋律集 中在 中声部,优美 的旋律在 中声部 阶 的进行 ,使 得音 乐 的发展更为 流畅 自然 。同时也为 之后 的 缓 缓流 出,因此给人更 平稳 的感 觉。此处 的结构是 一个平 行 音 乐风格发展埋下 了萌芽 。 乐 段结构 。呼应 了主题,此 时通过变化 主音 上方大 二度音 C 的位置 ( 三 音 一 根 音 一 五 音 )来 继 续 音 乐 的 进 行 。 如 歌 的 分 参 考 文 献 解 和 弦 衬 托 着 梦 幻 般 的 旋 律 。 仿 佛 使 人 身 临 其 中 , 感 受 到 了 [ 1 】 康德著 : 《 论优 美感 与崇高感 》. 商务印书馆 ,2 0 0 9年版 [ 2 2 ] 于润洋 : 《 西方音 乐通 史》. 上海音 乐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醉 人 的甜 蜜 。
风格迥异的诉说——李斯特《爱之梦》三种演奏版本分析

乐曲曲式分析图二、钢琴家简介卡蒂雅·布尼亚季什维莉,是1987年出生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钢琴家。
三岁开始学钢琴,六岁就已经有和乐团合作的经历了。
她才华横溢、美丽大方,是世界上最受好评的美女钢琴家之一。
她从战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特经历,她无法不令人瞩目的美好外型,都令她成为音乐厅舞台上备受关注的焦点。
辻井伸行,是1988年出生在日本的钢琴家,出生后就全盲,好在辻井伸行的妈妈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他对钢琴有特殊才能,于是四岁的时候,辻井伸行就开始了专业的钢琴学习。
学习的过程比一般人都要艰苦,他必须一手摸着点字谱一手弹奏,很多时候都是听着老师弹奏的录音反复听反复练习。
这些年的坚持与努力使他乐曲呈示部分析图从呈示部演奏的时间来看,三位钢琴家演奏的都是一分二十多秒,瓦伦提娜呈示部演奏的时长稍稍长些,就力度而言,瓦伦提娜演奏的力度振幅最弱,辻井伸行演奏的力度最强。
对于呈示部的乐段的处理,卡蒂雅的a乐段非常的安静优美,a旧安静,只是伴奏声部比a乐段丰富了起来;辻井a乐段并没有特别乐曲展开部分析图展开部的演奏时间都是一分三十秒左右,力度而言,从图中可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9以看出卡蒂雅演奏的力度是由强到弱到更弱,辻井伸行弹得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瓦伦提娜演奏的力度是由弱渐强再渐弱。
展开部包含着整个乐曲的高潮,从谱面上来看,乐曲的高潮点是b 2乐段的g 3音,接下来我们分析三位钢琴家对乐句高潮的各自的理解。
乐曲高潮分析图如图所示,选取的是三位钢琴家b 1b 2与连接乐段,划线处是乐曲的高潮点,卡蒂雅这里将高潮处处理的旋律线条向下,给听众一种神秘优雅的感觉,随后的消散弹的也非常的安静。
笔者对于卡蒂雅这里的理解是乐曲到达了另一种境界,所谓物极必反,这也是一种高潮的诠释。
辻井伸行这里处理的就是依照谱面上旋律线条上行作乐曲的高潮,高潮后乐曲有层次的消散,慢慢的到了连接处才消散安静了下来,而瓦伦提娜演奏的高潮点不是特别的明显,仿佛整个b2乐段都被她设置成了乐曲的高潮,由图示可以看出,瓦伦提娜高潮后的消散做的很明显。
音乐专业论文探寻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唯美的浪漫主义音诗——探寻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Beautiful romantic tone poem - explore the piano song"Dream of Love" musical performance总计:毕业设计(论文)9页表格:0个插图: 3 幅唯美的浪漫主义音诗——探寻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音乐学专业[摘要] 李斯特在钢琴上改编了交响乐、歌剧、艺术歌曲等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爱之梦》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首。
整首钢琴曲都充满着富有想象力的和声、美声式的主题旋律,让这首钢琴曲变成了一首令人回味的情歌。
本文在简介钢琴曲《爱之梦》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唯美、浪漫、诗意三方面总结了《爱之梦》的艺术表现,并结合自身的演奏体会,进一步从细腻的分句、准确的力度、富于韵律的弹性速度、灵活的踏板运用等方面,重点探讨了《爱之梦》的艺术表现对演奏的要求,从而使演奏者更深入地理解该作品,增强演奏该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 唯美;浪漫;钢琴;爱之梦;演奏Beautiful romantic tone poem - explore the piano song"Dream of Love" musical performanceMusicology ProfessionalAbstract:Adapted on the piano liszt symphony, opera and art song works, with high artistic value, "the dream of love"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The entire piano piece is full of imaginative theme melody, harmony, bel canto make this piano piece into a evocative love song.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iano music "the dream of love", on the basis of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as beautiful, romantic, poetic art manifestation of "the dream of love", and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playing experience, further from the exquisite clauses, accurate, full of rhythm in elastic speed, flexible pedal use, etc., mainly discusse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dream of love to play, so player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enhance play the works of music expression..Keywords: Only beautiful; Romantic; The piano. Dream of love; play目录前言 (1)1 钢琴曲《爱之梦》简介 (1)1.1 作者简介 (1)1.2 作品简介 (1)2 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唯美、浪漫与诗意 (2)2.1 钢琴曲《爱之梦》的唯美 (2)2.1.1美声式的主题旋律 (2)2.1.2绚丽的华彩乐段 (3)2.2 钢琴曲《爱之梦》的浪漫 (3)2.2.1富于想象力的和声 (3)2.2.2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 (3)2.3 钢琴曲《爱之梦》的诗意 (4)3 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对演奏的要求 (4)3.1 细腻的分句 (4)3.1.1根据歌词进行分句 (5)3.1.2与分句情绪一致的气息控制 (6)3. 2 准确的力度表现 (6)3. 3 渐强渐弱的处理 (6)3.3.1对主旋律与伴奏声部的力度处理 (6)3.3.2富于韵律的自由速度 (7)3.3.3灵活的踏板运用 (7)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9)前言浪漫主义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大概是传奇或小说。
李斯特《爱之梦》(S.307 S.308 S.298)的音乐特征分析

李斯特《爱之梦》(S.307 S.308 S.298)的音乐特征分析蔺丽娜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2()2
【摘要】弗朗茨·李斯特创作的《爱之梦》具有典型的音乐与艺术美感,将诗意与技巧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19世纪,是匈牙利极具盛名的钢琴家与作曲家,由于其惊人的创作天赋与表现能力,弗朗茨·李斯特拥有了“钢琴之王”的称号,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在被反复演奏和研究,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弗朗茨·李斯特作品的钻研,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华丽的钢琴演奏技巧及巧妙的艺术创作思维,既有利于音乐从事者丰富自身的音乐视野,又有利于大众共同享受音乐的魅力与价值。
本文以《爱之梦》作为主要的研究作品对象,希望通过对弗朗茨·李斯特的这一作品的深入分析,从其音乐特征等不同角度入手,全面详细的阐述这一作品所蕴含的内涵。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蔺丽娜
【作者单位】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论美学中音乐与情感的表达——以李斯特《爱之梦》为例
2.浅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以李斯特《爱之梦》和拉赫玛尼诺夫《悲歌》为例
3.浅析李斯特《爱之梦》音乐风格和演奏分析
4.音乐与诗歌的美妙融合——浅谈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风格
5.李斯特抒情歌曲《爱之梦》音乐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作品赏析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作品赏析摘要:李斯特在匈牙利音乐史上乃至欧洲音乐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的钢琴作品中深厚的民间风格、独特的现代钢琴表演艺术风格和标题性原则与交响思维是其主要特点。
《爱之梦》第三首是他的改编的具有奏鸣曲式的钢琴曲之一。
笔者将对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音乐形象和乐曲的情感做以阐述。
关键词:李斯特;爱之梦;音乐;赏析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十九世纪匈牙利杰出的钢琴家。
有“钢琴之王”和“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的美称。
他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
他在创作领域涉猎比较广泛,其中尤以交响诗、标题交响曲和钢琴音乐方面贡献突出。
在钢琴作品创作方面,他不仅作有大量的原创作品,另外他还擅长将他人和自己的作品进行改编。
他无论在创作上和演奏上,都不断地追求钢琴艺术表现方法上的革新,并且都尽量的发挥和丰富钢琴这个乐器的表现性能。
李斯特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其中,狂想曲第六首和爱之梦第三首常常在现在音乐会中演奏。
《爱之梦》第三首是李斯特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李斯特于1850年将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成的三首抒情性钢琴曲,题作《爱之梦》。
其中以第3首降A大调的最著名,一般只要说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第三首。
《爱之梦》的歌词大意: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衷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心总的保持炽热,保持眷恋,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教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
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却有人带泪分离。
李斯特用钢琴曲的方式吧原诗低沉的情绪和伤感的生死别离之情表现出来,刻画了一种沉浸在爱情幻梦之中的纯洁心灵。
他用那种无限的爱恋、用沁人肺腑的音乐来反复地述说着这千百年来被重复过无数次却永远是那样新鲜动人的美妙话语。
论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廖阔来源:《金田》2015年第02期摘要:《爱之梦》是李斯特重要创作时期的作品,此曲不但旋律优美,而且还蕴含着崇高的美学意义。
《爱之梦》带给我们强烈的美的感受,对于当代人美的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爱之梦》的概况和曲式出发,对《爱之梦》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李斯特作品深层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李斯特;爱之梦;音乐美学思想前言伟大的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被世人称为“钢琴之王”。
他的钢琴作品大都以艰深的技巧而闻名,同时作品本身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爱之梦》创作于1850年,这段时期李斯特的名声达到了巅峰,之后退出了舞台,与他相爱的,在他生命中、艺术生涯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公主定居魏玛。
同时,创作进入了重要阶段,每首作品都有重要的和声创新。
世人常说爱情是伟大的、崇高的,是灵感的源泉,《爱之梦》就是李斯特谱下的爱的旋律,它是如此之优美。
从古希腊以来,美的范畴之网从最初的优美纽结开始编织,至今己形成了一个包括优美(exquisite)、崇高(sublime)、悲剧(tragedy)、喜剧(comedy)四大范畴在内的完整体系。
李斯特的《爱之梦》具备了“优美”与“崇高”两种美的质素,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优美给人灌注爱慕之情,崇高给人灌注尊敬之心,二者作为一种审美价值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一个人要做到“秀而不俗”,必须以崇高作为基础;而崇高若没有优美相伴随将沦为怪诞。
一个人若要做到“高而不怪”,必须以优美作为依托调和。
一个美的形象必然要兼容优美与崇高两方面的品质。
《爱之梦》带给我们强烈的美的感受,对于当代人美的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李斯特《爱之梦》的概述李斯特的音乐作品数量多,体裁多样,其中大部分是钢琴音乐。
他在有生之年共创作了上百首钢琴曲,大致分为原创作品、改编曲和幻想曲。
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爱之梦》《爱的罗曼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爱满人间《爱之梦》《爱的罗曼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爱之梦》是被誉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的一首钢琴独奏作品。
这首乐曲是他为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诗作所写的三首歌曲的曲谱。
其中第三首流传最广。
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呈示部,旋律宽广平稳、反复环绕,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第二部分是展开部,音乐情绪逐渐活泼热情;第三部分是乐曲的再现部,主旋律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中出现,充满纯净的梦幻色彩,整首乐曲给人一种甜蜜而优雅的感觉。
《爱的罗曼斯》是法国电影《被禁止的游戏》的主题音乐。
此曲格调高雅、清新脱俗曲调略带伤感、感人肺腑。
几乎所有学习吉他的人都熟知或者弹奏过它,多年来这首旋律优美淳朴的音乐小品不仅拨动过无数人的情感心弦,也唤起过许多人失去的热情和浪漫情怀。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储备和音乐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体验,从自身出发体会不同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
2.聆听和感受多首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从中感受爱的存在,领会爱在生活中的不同意义。
3、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感受两首乐曲不同的风格和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两首音乐作品对相同情感的不同诠释。
四、学习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2、聆听和感受多首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从中感受爱的存在,领会爱在生活中的不同意义。
3、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吉他六、教学过程1、初听全曲(PPT播放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首乐曲,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钢琴。
充满纯净的梦幻色彩,整曲给人一种甜蜜而优雅的感觉)【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乐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以“爱”为主题的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
2、揭题《爱之梦》。
这首乐曲是被誉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的一首钢琴独奏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
一、引言
《爱之梦》这首钢琴曲是李斯特在自己的三首歌曲上改编的钢琴曲 , 取名《爱之梦》。
每一首都是根据诗歌编写而成。
第一、二首的题诗是德国诗人乌兰德的
《崇高的爱》和《幸福的死》;第三首的题诗是弗莱里格拉特的《爱吧》。
这三首音乐深情婉转 , 李斯特使大家在听音乐的时候把听众带进音乐里面 , 使观众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 , 体会到了李斯特当时的心境。
二、《爱之梦》的创作背景
《爱之梦》是李斯特在 1850 年改编自自己的三首歌曲的抒情钢琴曲 , 《爱之梦》三首钢琴曲都采用夜曲的题材 , 由于前两首不经常演出 , 其中第三首是具有奏鸣曲式的钢琴曲之一 , 所以一般只要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 ,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第三首 , 这第三首尤为着名。
它改编自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爱吧 ! 你可以爱的这样持久》 , 这首原诗的情调比较低沉 , 诗的内容表达了生离死别的情绪 , 李斯特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 , 并没有受这首诗情调的限制 , 相反 , 这首钢琴曲形象的表达出来充分的热情和张力 , 并没有原诗作的悲伤情感。
三、《爱之梦》结构分析
1.《崇高的爱》
《崇高的爱》是《爱之梦》三首钢琴曲里面最安静、最温柔婉约的一首曲子 , 这首曲子充满了爱恋回忆。
乐曲在多生分解和弦的衬托下, 从一个高声部开始 , 旋律柔美 , 情意绵绵 , 宽广平稳 , 就如同自己置身于爱的海洋一样。
乐曲在不同
的曲调都向观众表达着不同的心情, 在 A 段中 , 李斯特以分解和弦作为背景, 是曲调连贯也有跌宕起伏的特点, 演奏时对于声部的处理也是十分精致, 声音饱满充实 , 就像赐予每一个音符生命一样, 它们缓缓的从指间流淌出来, 流向观众的
内心当中。
在之后的小节中 , 音乐逐渐加快节奏 , 也加快了朗读部分的节奏 , 使曲子在原先的平静基础下迎来了第一个高亢部分 , 就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突然掀起了风浪一样 , 打破了观众平静的内心 , 这次之后又一次更强的风浪出现了 , 他的双手就好像被赋予魔力一样在键盘不停的敲击 , 犹如惊涛骇浪直击观众内心 , 将整
场音乐推向高潮部分。
接下来音乐逐渐恢复平静 , 就好像缓了一口气一样 , 之后换了一个节奏 , 变成三连音琶音 , 此时旋律也由高声部换成了中声部 , 有双手一起弹奏完成 , 在此 , 分解和弦依旧是整曲的主体 , 在这首曲子的最后 , 李斯特依旧用柔和安静的弹奏与乐曲的开头相互照应 , 但是不同的是结尾旋律略显沉重 ,
诉说了心中对于爱情的无限思念。
此曲跌宕起伏但又不失深情, 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和向往 , 更突显了主体《崇尚的爱》。
2.《幸福的死》
《爱之梦》第一首曲子描述了如同初恋般细腻的爱情 , 这第二首曲子描述的就是过了初恋年级的开放的爱情 , 就好像从小女孩长大变成了女人一样。
李斯特把题目取为《幸福的死》 , 但是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你一点都感受不到死亡的沉闷及阴暗 , 这个曲子从头到尾都是一首颂扬爱情充满了温暖的曲子。
《幸福的死》与前两首不同 , 第一首采用的分解和弦作为背景 , 第二首是以柱式和弦和琶音作为背景的 , 曲风温馨美好。
曲子从开始就走比较沉稳的路线 , 因为这首曲子代表的是“成熟之后的爱恋” , 所以这里没有跌宕起伏 , 象征了爱情作者对于爱情的坚定和执着。
曲子在 A 段的时候采用双手交替式的琶音坚定了主体 , 并将前面的旋律变得更加宽广 , 充分为了后面的高潮部分做了铺垫。
在节奏进入 B 段的时候 , 力度也逐渐加强 , 速度也跟着逐渐加快 , 节奏层层递进 , 把情绪都推向了乐曲的巅峰 , 将之后的热情如同泉水一般全部倾泻而出 , 给观众奏出以豪迈奔放的爱情乐曲。
这首曲子演奏热情 , 但也不至于过于生硬 , 这也就是李斯特大师的特点。
最后结尾的部
分又回归于安静的音色 , 给观众呈现出了一副置身于天堂之间的画面 , 这就是成熟的爱恋 , 尽管多轰轰烈烈 , 最后也将回归于平静。
3.《爱吧 !你可以爱的这样持久》
《爱吧 !你可以爱的这样持久》是《爱之梦》三首中最为着名的一首 , 李斯特及其他着名音乐家都常常在演唱会上演奏 , 整首曲子也是跌宕起伏 , 震撼观众的心灵。
这首曲子时而温婉就像表白时的心情, 时而热情奔放就如同表白成功后激动的心情, 仿佛向全世界倾诉自己爱情一样。
这首曲子采用的主要背景材料和《崇尚的爱》一样都是分解和弦 , 在 A 段, 曲调就好像竖琴的音色一样, 空灵动人 , 在中声部的旋律仿佛大提琴的音色一样深
沉饱满。
音乐的26 小节就好像一座桥梁一样, 使由平静沉稳的音乐过渡到了热
烈激动的情愫。
在乐曲的 36 小节出 , 曲子旋律到达了一个小高潮, 但是这还并不
是曲子真正的高潮所在, 这是在为之后的更加有力量的部分在积攒能量。
在
38-40 小节处 , 整首旋律处于一个高声部 , 音色比之前更加丰满有利, 这段可谓
是整首曲子最高亢、最激动、最震撼人心的一段。
和前两首一样 , 曲子的最后有回
归于平静 , 仿佛清晨的小鸟在低声吟唱一样 , 那么清脆、美好。
曲子最后速度越来
越慢 , 气氛也越来越低沉 , 这象征着爱情遭受到了挫折 , 暗示了一种伤感的心境。
这
也正如这首诗中的一句话“有人含泪分别” 。
四、《爱之梦》的意境
这首曲子也正如作者李斯特本人一样 , 从最初初恋的美好、平静的生活到最后爱情的落幕。
李斯特在一生中有 20 多段的爱情 , 最后的结果都无望而终。
无望的爱
情是饱受苦难的 , 李斯特也通过《爱之梦》向大家传递了这种心境 , 同时这首曲子也
表现出了李斯特对于爱情的解读 , 不管怎样 , 爱情终究是美好的。
五、结语
李斯特改编的钢琴曲在全世界的音乐界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他的编曲不仅保留了原作的风格, 也融入了他本人的一些演奏技巧, 不仅没有打乱原作的风格, 也用他自己的方式感染了多种不同风格不同年龄的人们。
在《爱之梦》
中, 他很好的将音乐旋律和诗歌完美结合 , 给大家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演奏意境 ,
用钢琴音乐诠释了诗歌中的内涵 , 不愧被称之为“钢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