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2_15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用计算器进行数的混合运算时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2_15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用计算器进行数的混合运算时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混合运算时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难易度:★★

关键词:有理数

答案:

如果进行加、减、乘、除和乘方的混合运算时,只要按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计算器就会按要求算出结果.根据计算器的运算程序的特点(先算乘方,后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来输入.计算器是先做乘方、再做乘除法,最后做加减法的,所以,只要按照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即可.

【举一反三】

典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先按键进行乘方运算,再按键进行乘除运算,最后按键进行加减运算

B、输入0.58的按键顺序是

C、输入-5.8的按键顺序是

D、按键能计算出(-3)2×2+(-2)×3的值

思路导引: A、科学记算器能优先计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错误;B、正确;

C、应最后选择符号,错误;

D、应最后键入“=”号,错误.故本题选B.点评:本题要求同学们能熟练应用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各个按键的功能.

标准答案:B

利用图形计算器探究复合函数的性质

《利用图形计算器探究复合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西北师大附中曹岩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观察—归纳—猜想—证明”,选取的知识载体是复合函数的性质,辅助探究工具是图形计算器。 “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是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而且有效的作用,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对提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直接的作用。 在知识载体上,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而函数性质是函数研究的核心。函数研究有两种途径:“函数图象→函数性质”和“函数性质→函数图象”。 本节课我们主要实践第一种途径:“作函数图象→观察图象特征→归纳猜想函数性质→证明函数性质”即“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图形计算器作出函数的图象和含参数的动态图象; (2)会观察函数的图象特征并归纳函数的性质; (3)会用代数的方法判断或证明函数的性质; (4)能对含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 2.过程与方法: (1) 掌握“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研究方法; (2)了解函数研究的两种途径“函数图象→函数性质”和“函数性质→函数图象”; (3)了解科学研究的两种途径:“理论研究→实验验证”和“实验探究→理论证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归纳的数学探索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体验探究的乐趣;

(3)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意识的总结数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我校高二选修课《用图形计算器学数学》的学生,通过高一学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工具方面:学生可以熟练地操作图形计算器实现相关的功能,如输入函数解析表达式并画出图象、利用图形计算器动态图功能对含参数的函数进行动态演示; 2.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也具备了讨论由基本初等函数复合或四则运算而构成的初等函数性质的能力,会求出初等函数定义域、值域,会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会求解或证明函数的对称中心、对称轴、渐近线等; 3.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等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基础,可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但是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函数,尤其是复合函数,部分学生直接对函数性质的讨论和求解存在困难,因此可以借助于图形计算器,先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特征,进而归纳函数抽象的代数性质,得到关于性质的猜想后再做证明。这样变抽象的函数问题为形象的图形问题、变未知的探索为已知猜想的证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根据以上对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函数图象→函数性质”的“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函数性质的代数研究方法; 有图形计算器函数图象的辅助大大降低了函数性质的代数研究的难度,教学的难点得以突破。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导驱动、启发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分组合作、自主探究、辨析讨论、成果展示的过程,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图形计算器的辅助使得学生自主探究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学生研究成果在投影上的展示更加激励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姓名: 1、竖式计算 135×45= 54×312= 408×25= 47×210= 11×11 80÷40= 94÷20= 246÷60= 360÷30= 127÷21=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99×99 263÷27= 602÷31= 487÷18= 961÷19= 108÷18= 2、脱式计算 360÷(12+6)×5 360÷[(12+6)×5] 459×(76-50) 3、简便计算 35×2×5 ( 60×25 ) ×4 ( 125×5 ) ×8 ( 3×4 ) ×5×6

1、竖式计算 164÷20= 210÷70= 780÷60= 460÷80= 302÷48= 208×24= 437×28= 26×137= 82×403= 624×78 846÷18= 728÷13= 900÷60= 900÷12= 218÷42= 253×56= 503×32= 45×240= 336÷21= 858÷39= 2、脱式计算 120÷[(8+4)×2] 400÷(51-46)×8 (227+26)÷11 3、简便计算 36×3 58+39+42+61 39×101 35×68+68+68×64

85×82+82×15 (125×25)×4 167+289+33 25×41 第三组 1、竖式计算 552÷69= 536÷8= 315÷9= 216÷3= 312÷4= 48×23= 603×34= 72×124= 25×112= 46×589 150×40= 77×209= 26×137= 82×403= 503×32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44×25 2、脱式计算 400÷[(51-46)×8] (105×12-635)÷25 120÷(8+4)×2 3、简便计算 25×37×4 (125×12)×8 27×45+27×55 13×102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一

实验一二维基本图元的生成与填充 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二维基本图元的生成算法与填充算法。 2.实现直线生成的DDA算法、中点算法和Bresenham算法。 3.实现圆和椭圆生成的DDA和中点算法, 对几种算法的优缺点有感性认识。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1.选择自己熟悉的任何编程语言, 建议使用VC++。 2.创建良好的用户界面,包括菜单,参数输入区域和图形显示区域。 3.实现生成直线的DDA算法、中点算法和Bresenham算法。 4.实现圆弧生成的中点算法。 5.实现多边形生成的常用算法, 如扫描线算法,边缘填充算法。 6.实现一般连通区域的基于扫描线的种子填充算法。 7.将生成算法以菜单或按钮形式集成到用户界面上。 8.直线与圆的坐标参数可以用鼠标或键盘输入。 6. 可以实现任何情形的直线和圆的生成。 实验报告 1.用户界面的设计思想和框图。 2.各种实现算法的算法思想。 3.算法验证例子。 4.上交源程序。 直线生成程序设计的步骤如下: 为编程实现上述算法,本程序利用最基本的绘制元素(如点、直线等),绘制图形。如图1-1所示,为程序运行主界面,通过选择菜单及下拉菜单的各功能项分别完成各种对应算法的图形绘制。 图1-1 基本图形生成的程序运行界面 2.创建工程名称为“基本图形的生成”单文档应用程序框架 (1)启动VC,选择“文件”|“新建”菜单命令,并在弹出的新建对话框中单击“工程”标签。 (2)选择MFC AppWizard(exe),在“工程名称”编辑框中输入“基本图形的生成”作为工程名称,单击“确定”按钮,出现Step 1对话框。 (3)选择“单个文档”选项,单击“下一个”按钮,出现Step 2对话框。 (4)接受默认选项,单击“下一个”按钮,在出现的Step 3~Step 5对话框中,接受默认选项,单击“下一个”按钮。

4800计算器使用方法

4800 L1 Defm 10 L2 Lb1 0:{FG}:C"QX":D"QY":A"Q >":E"QDZH":F"ZDZH":H"QR":G"ZR":O"ZDX":U"ZDY" L2 Lb1 1:{K}:K>F=>Goto 3△ L3 Lb1 2:P=A+(1/G+1/H)/Abs(F-E):L=Abs(K-E):J=P×L L4 I=A+90(J+2/H)L/π▲ L5 Z[1]=A+45(J/4+2/H)L/(2π) L6 Z[2]=A+135(3J/4+2/H)L/(2π) L7 Z[3]=A+45(J/2+2/H)L/π L8 Z[4]=A+(J/8+2/H)L(90/8π) L9 Z[5]=A+(3J/8+2/H)L(3*90/8π) L10Z[6]=A+(5J/8+2/H)L(5*90/8π) L11Z[7]=A+(7J/8+2/H)L(7*90/8π) L12 {B}:X“X”=C+L(CosA+4(CosZ[4]+CosZ[5]+CosZ[6]+CosZ[7])+2(CosZ[1]+CosZ[2]+Cos Z[3])+CosI)/24+BCos(I+ 90)▲ L13 Y“Y” =D+L(SinA+4(SinZ[4]+SinZ[5]+SinZ[6]+SinZ[7])+2(SinZ[1]+SinZ[2]+SinZ[3])+SinI)/24+BSin (I+90)▲ L14 K=F=>Goto 4: ≠>Goto 5△△ L15 Lb1 3:K=F:Goto 2 L16 Lb1 4:C=X:D=Y:E=F:H=G:A=I:Goto 0 L17 Lb1 5:Pol(X-O,Y-U):W<0 =>W=W+360 :W“FWJ>”=Int W+Int(100Frac W)/ 60+Frac (100W)/36▲Fix 3:V“S ”=V▲Norm: Goto 1△ L18 ≠>W =W:W“FWJ>”=Int W+Int(100Frac W)/ 60+Frac (100W)/36▲Fix 3:V“S ”=V▲Norm:Goto 1 说明:本程序是根据复化辛普生公式(n=4)编制的,适合各种线型的正反算。 QX起点X坐标QY起点Y坐标Q>起点方位角QDZH起点桩号ZDZH 终点桩号 QR起点半径ZR终点半径ZDX测站点X坐标ZDY测站点Y坐标K 所求点里程 注意事项:⒈直线半径输入EXP 99 。 ⒉线路左偏时半径输入“-”值。 ⒊线路前进方向左侧坐标计算“B”取“-”值,右侧取”+“值,中桩取零, 如:左侧6米B=-6,右侧8米B=8,中桩B=0。 ⒋如需要所求点方位角可在L4行末尾加显示符“▲”。 ⒌显示“FWJ >”即所求点与测站点的方位角,如:36.254121即为36°25′41.21″。 “S=”即所求点与测站点的距离。 6.1/G,1/H可以输入G的-1次方,H的-1次方。 7.当所求点里程大于终点时,显示终点坐标。之后要求输入下一线型终点里程,终点半径。继续计算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实验1 直线的绘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DDA和Bresenham算法; 2、掌握以上算法生成直线段的基本过程; 3、通过编程,会在TC环境下完成用DDA或中点算法实现直线段的绘制。实验环境 计算机、Turbo C或其他C语言程序设计环境 实验学时 2学时,必做实验。 实验内容 用DDA算法或Besenham算法实现斜率k在0和1之间的直线段的绘制。 实验步骤 1、算法、原理清晰,有详细的设计步骤; 2、依据算法、步骤或程序流程图,用C语言编写源程序; 3、编辑源程序并进行调试; 4、进行运行测试,并结合情况进行调整; 5、对运行结果进行保存与分析; 6、把源程序以文件的形式提交; 7、按格式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代码:DDA: # include # include

void DDALine(int x0,int y0,int x1,int y1,int color) { int dx,dy,epsl,k; float x,y,xIncre,yIncre; dx=x1-x0; dy=y1-y0; x=x0; y=y0; if(abs(dx)>abs(dy)) epsl=abs(dx); else epsl=abs(dy); xIncre=(float)dx/(float)epsl; yIncre=(float)dy/(float)epsl; for(k=0;k<=epsl;k++) { putpixel((int)(x+0.5),(int)(y+0.5),4); x+=xIncre; y+=yIncre; } } main(){ int gdriver ,gmode ;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中点Bresenham直线扫描转换算法的思想。 2掌握边标志算法或有效边表算法进行多边形填充的基本设计思想。 3掌握透视投影变换的数学原理和三维坐标系中几何图形到二维图形的观察流程。 4掌握三维形体在计算机中的构造及表示方法 二、实验环境 Windows系统, VC6.0。 三、实验步骤 1、给定两个点的坐标P0(x0,y0),P1(x1,y1),使用中点Bresenham直线扫描转换算法画出连接两点的直线。 实验基本步骤 首先、使用MFC AppWizard(exe)向导生成一个单文档视图程序框架。 其次、使用中点Bresenham直线扫描转换算法实现自己的画线函数,函数原型可表示如下: void DrawLine(CDC *pDC, int p0x, int p0y, int p1x, int p1y); 在函数中,可通过调用CDC成员函数SetPixel来画出扫描转换过程中的每个点。 COLORREF SetPixel(int x, int y, COLORREF crColor ); 再次、找到文档视图程序框架视图类的OnDraw成员函数,调用DrawLine 函数画出不同斜率情况的直线,如下图:

最后、调试程序直至正确画出直线。 2、给定多边形的顶点的坐标P0(x0,y0),P1(x1,y1),P2(x2,y2),P3(x3,y3),P4(x4,y4)…使用边标志算法或有效边表算法进行多边形填充。 实验基本步骤 首先、使用MFC AppWizard(exe)向导生成一个单文档视图程序框架。 其次、实现边标志算法或有效边表算法函数,如下: void FillPolygon(CDC *pDC, int px[], int py[], int ptnumb); px:该数组用来表示每个顶点的x坐标 py :该数组用来表示每个顶点的y坐标 ptnumb:表示顶点个数 注意实现函数FillPolygon可以直接通过窗口的DC(设备描述符)来进行多边形填充,不需要使用帧缓冲存储。(边标志算法)首先用画线函数勾画出多边形,再针对每条扫描线,从左至右依次判断当前像素的颜色是否勾画的边界色,是就开始填充后面的像素直至再碰到边界像素。注意对顶点要做特殊处理。 通过调用GDI画点函数SetPixel来画出填充过程中的每个点。需要画线可以使用CDC的画线函数MoveTo和LineTo进行绘制,也可以使用实验一实现的画直线函数。 CPoint MoveTo(int x, int y ); BOOL LineTo(int x, int y ); 实现边标志算法算法需要获取某个点的当前颜色值,可以使用CDC的成员函数 COLORREF GetPixel(int x, int y ); 再次、找到文档视图程序框架视图类的OnDraw成员函数,调用FillPolygon 函数画出填充的多边形,如下: void CTestView::OnDraw(CDC* pDC) { CTestcoodtransDoc* pDoc = GetDocument(); ASSERT_VALID(pDoc);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1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一、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 135×45 108×25 54×312 47×210 138×54 126×89 203×32 312×25 437×28 82×403 208×24 36×137 406×23 460×23 305×56 624×78 46×589 353×56 45×240 479×85

二、竖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验算 336÷21 858÷39 918÷27 888÷37 432÷46 966÷23 731÷79 980÷28 828÷36 689÷34 618÷88 645÷32 372÷45 294÷29 328÷42 395÷56 840÷35 630÷31 961÷19 765÷74

三、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 125+75+320 128+89+72 3 153+38+162 57+288+143 378+527+73 167+289+33 58+39+42+61 158+395+105 822+197+78 75+34+125+366 578+143+22+57 129+235+171+165

163+32+137+268 2.乘法交换结合律(一): 25×125×32 (15×25)×4 38×25×4 35×2×5 60×25)×4 (125×5)×8 25×17×4 (25×125)×(8×4)38×125×8×3 5×289×2

125×5×8×2 9×8×125 43×25×4 125×50×2 42×125×8 60×25×4 125×5×8 25×17×4 37×8×125 3.乘法交换结合律(二): 125×32 24×125 125×56 125×72 48×125 125 ×64 25×36 25×32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内容汇总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肖加清

实验一图形学实验基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VC++绘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OpenGL软件包的安装方法; (3)掌握OpenGL绘图的一般步骤; (4)掌握OpenGL的主要功能与基本语法。 二、实验内容 1、VC++绘图实验 (1)实验内容:以下是绘制金刚石图案。已给出VC++参考程序,但里面有部分错误,请改正,实现以下图案。 N=3 N=4

N=5 N=10 N=30

N=50 (2)参考程序 //自定义的一个类 //此代码可以放在视图类的实现文件(.cpp) 里class CP2 { public: CP2(); virtual ~CP2(); CP2(double,double); double x; double y; }; CP2::CP2() { this->x=0.0; this->y=0.0; } CP2::~CP2() { } CP2::CP2(double x0,double y0) { this->x=x0; this->y=y0; }

//视图类的一个成员函数,这个成员函数可以放在OnDraw函数里调用。 //在视图类的头文件(.h)里定义此函数 void Diamond(); //在视图类的实现文件(.cpp)里实现此函数 void CTestView::Diamond() { CP2 *P; int N; double R; R=300; N=10; P=new CP2[N]; CClientDC dc(this); CRect Rect; GetClientRect(&Rect); double theta; theta=2*PI/N; for(int i=0;i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定义输出窗口的大小 #define WINDOW_HEIGHT 300

坐标转换三参数计算器使用说明

坐标转换三参数计算器使用说明 4.0升级及使用说明: 1、增加了批量处理数据功能。 2、经纬度数据与直角坐标数据可混合输入(经纬度格式:DDD.MMSS,109度04分08.94343秒表示为109.040894343,直角坐标格式单位为米,如X为1234567.89,Y为123456.78,Y坐标无带号)。 3、批量处理数据文件为文本文件,格式为严格每行4个数据,以逗号或空格分开。 点号1,X坐标(或为纬度),Y坐标(或为经度),高程 4、输出文件为文本文件,格式为: 点号1,转换前的X坐标(或为纬度),Y坐标(或为经度),高程 > 转换后的X坐标(或为纬度),Y坐标(或为经度),高程 5、未注册软件无批量处理功能,部分参数隐形显示,但内部坐标转换仍可正常进行。 工作界面:

=========================================== 3.0使用说明 本软件分成上下二部分,上半部为在两个不同椭球体间求坐标转换的三参数,下半部为在两个不同椭球体间的坐标转换。在两个不同椭球体间进行坐标转换首先必需知道坐标转换参数,通常有三参数和七参数转换二种方式,本程序提供三参数转换方式。 例1:我要求手持GPS的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转换参数。 向有关部门收集所在工作区内已知点(只要一个控制点)的WGS84坐标系中的经度、纬度、高程,以及同点的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系中的直角坐标,即可进行本软件操作了。如某一个控制点的WGS84经度、纬度、高程为: 109度34分28.94343秒, 31度02分25.65526秒, 104.967米该控制点北京54坐标为: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姓名:郭子玉 学号:2012211632 班级:计算机12-2班 实验地点:逸夫楼507 实验时间:15.04.10 15.04.17

实验一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直线生成的原理;掌握典型直线生成算法;掌握步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编程实现DDA 算法、Bresenham 中点算法;对于给定起点和终点的直线,分别调用DDA 算法和Bresenham 中点算法进行批量绘制,并记录两种算法的绘制时间;利用excel 等数据分析软件,将试验结果编制成表格,并绘制折线图比较两种算法的性能。 2 实验环境和工具 开发环境:Visual C++ 6.0 实验平台:Experiment_Frame_One (自制平台) 3 实验结果 3.1 程序流程图 (1)DDA 算法 是 否 否 是 是 开始 计算k ,b K<=1 x=x+1;y=y+k; 绘点 x<=X1 y<=Y1 绘点 y=y+1;x=x+1/k; 结束

(2)Mid_Bresenham 算法 是 否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否 开始 计算dx,dy dx>dy D=dx-2*dy 绘点 D<0 y=y+1;D = D + 2*dx - 2*dy; x=x+1; D = D - 2*dy; x=x+1; x

3.2程序代码 //-------------------------算法实现------------------------------// //绘制像素的函数DrawPixel(x, y); (1)DDA算法 void CExperiment_Frame_OneView::DDA(int X0, int Y0, int X1, int Y1) { //----------请实现DDA算法------------// float k, b; float d; k = float(Y1 - Y0)/float(X1 - X0); b = float(X1*Y0 - X0*Y1)/float(X1 - X0); if(fabs(k)<= 1) { if(X0 > X1) { int temp = X0; X0 = X1; X1 = temp; }

用TI图形计算器的统计功能研究,

用TI图形计算器的统计功能研究物理规律 东辉职校高中部韩建平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有许多规律往往无法给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定量的研究得出,而是通过定性的分析后直接给出,例如,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怎样通过实验方法得出,以及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单摆的摆长与周期的关系、导线电阻与导线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等温变化下的压强P与体积V关系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只有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物理公式、物理定律,缺乏对物理公式、物理定律的探讨与研究,以至于经常对物理公式张冠李戴也就不足为奇了。老师对此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令人欣喜的是,TI图形计算器的统计功能为我们研究物理规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结合CBR(超声波测距仪)、CBL(数据采集器)及各种各样的探头(传感器)更是如虎添翼,下面就以研究单摆的摆长与周期的关系为例,简单的作以描述。 一、用CBR测量不同摆长对应的周期,方法如下: 1.按照要求将CBR与TI图形计算 器连接,在距离CBR约0.5米处 放置一单摆.摆球在最低点时应 正对CBR中心。 2.起动 选择2 ,CBL/CBR应 3.程序界面 4.按回车,选3 :测距

5.测距程序界面 6.按回车,选1 采集数据 7.按照上面的设置得到单摆的振 动图象. 8.根据振动图象,利用 出周期 9.用米尺测量其对应的摆长L. 10.改变摆长,重复前面的过程,测 量不同摆长对应的周期,填入下 表 二、用TI图形计算器的统计功能研究摆长与周期的关系

1.按,统计功能键 2.选择,在L1与L2变量下分别 3.按Plot1 4.对Plot1进行如图设置: 5.按选9 Zoomstat,统计做图 6.绘出现L,T的描点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应用题练习+计算题500+道

一、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延伸阅读: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应用题练习) 135×45108×2554×31247×210138×54126×89 203×32312×25437×2882×403 208×2436×137406×23460×23305×56624×78 46×589353×5645×240479×85 二、竖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验算 336÷21 858÷39918÷27888÷37645÷32432÷46 966÷23731÷79980÷28828÷36 689÷34618÷88372÷45294÷29328÷42395÷56 765÷74840÷35630÷31961÷19 三、简便计算(延伸阅读: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简便运算练习题及答案) 1.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 578+143+22+57= 128+89+72= 357+288+143= 129+235+171+165= 378+527+73= 167+289+33= 58+39+42+61= 75+34+125+366= 125+75+320= 153+38+162= 163+32+137+268= 158+395+105= 822+197+78= 2.乘法交换结合律(一): 25 ×125×32=(15×25)×4=38×25×4=35×2×5= (60×25)×4=(125×5)×8=25×17×4=(25×125)×(8×4)= 38×125×8×3=5×289×2=125×5×8×2=9×8×125=

43×25×4=125×50×2=42×125×8=60×25×4= 125×5×8=25×17×4=37×8×125= 3.乘法交换结合律(二): 125×3224×125125×56125×72125×1648×125 125 ×6425×3625×3225×16 25×2425×28 4.乘法分配律(一): 34×72+34×28= 7×48+7×52= 35×37+65×37= 85×82+82×15= 25×97+25×3= 76×25+25×24= 16×17+16×23= 27×36+27×64= 73×36+36×27= 64×23+36×23= 43×36+57×36= 19×67+19×33= 57×35+43×35= 18×72+72×182= 46×46+46×54= 31×69+31×31 34×13-34 ×3= 5.乘法分配律(二): 38×99+38 75× 299+75 102×99+102 39+9×39 99×128 +128 27+99×27 34+199×3435×99+35 6.乘法分配律(三): 125×(8+80 )= (80+4)×25=8×(125+9)= (20+4)×25= 32 ×(200+3)= (125+17)×8= (100+2)×99= 102×(100-1)= 25×(40+4)= (25+100)×4= 99×(100+1)= (125+40)×8= (125+25)×8= 99 ×(100+7)= 8 ×(125+7)= (30+25) ×4= 7.乘法分配律(四): 46×10248×10199×46102×42103×31 107×16108×15125×88 88×102102×9939×10125×4148×101 201 ×24302×43102×13

电大计算机操作题及操作步骤

电大计算机操作题及操作步骤

电大计算机考试操作题及操作步骤 Windows操作系统操作题出1道8分 1.在考生文件夹下建立某一类型的文件(文件夹)并重命名 2.移动、复制、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3.在考生文件夹卜查找文件,如:搜索“g”开头的位图文件 4.将文件(文件夹)设为只读(隐藏)文件,仅将更改应用于此文件夹 5.将附件中的计算器、画图等程序设为桌面快捷方式,或者是建立某一文件(文件夹)的快捷图标(注意改名) 6.设置桌面背景,屏幕保护程序(等待时间),分辨率等 步骤提示 1. 在文件夹空白处点击右键,选择“新建”→“文件”或“文件夹”。右键该文件或文件夹→弹出快捷菜单→(不能直接新建的文件就先新建记事本文件然后将其后缀名txt改为其它即可) 2. 右键点击要操作的文件或文件夹,选择复制、剪切、粘贴或删除命令。“移动”操作是先“剪切”后“粘贴”,“复制”是先“复制”后“粘贴”。 3. 打开考生文件夹,在文件夹窗门右上角输入栏输入文件名即可。如:搜索所有的bat文件,输入“*.bat”;搜索文件名以“f”开头的docx文档,输入“f*docx”;搜索文件名以“g”

开头的位图文件,输入“g*. bmp”;搜索创立时间为当天的位图文件,输入“*. Bmp”的同时设置修改日期为当天。 4. 右键点击文件(文件夹),中选择“属性”,勾选“只读”或“隐藏”项。如文件夹下有子文件夹,根据提议选择即可。 5. 点“开始”按钮→所有程序→附件→将光标置于“计算器”(或其它程序)→右键→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或右键点击文件夹或程序,右键→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根据题目要求修改快捷方式名称。 6. 右键桌而空白处→弹出快捷菜单→个性化→在窗口下方点击“桌面背景”、“桌面保护程序”进行设置。 右键桌面空白处→弹出快捷菜单→屏幕分辨率。 注:常见的文件格式及默认的打开程,如:*.docx(word)、*.xlsx(excel)、*.pptx(Powerpoint)、*.bmp(位图)、*.rtf(写字板)、*.txt(记事本)等。 文字处理操作题出2道,8分/题,共16分 1. 字体、字号、颜色、粗体、斜体、下划线、着重号、字符间距等文字效果的设置 2. 段落格式、边框和底纹、项日符号和编号的设置于清除 3. 样式设置 4. 查找与替换

TI图形计算器的简单操作使用教学设计

《TI图形计算器的简单操作使用》教学设计 华润高中胡同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TI图形计算器,了解图形计算器的构成; (2)会使用鼠标,了解图形计算器的工作界面,能进入不同的工作界面; (3)掌握图形计算器的代数运算功能,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 (1)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代数问题,选择相应的代数运算功能进行解决; (2)通过图形计算器的操作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跟踪,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构建其乐观、阳光的心态。 二、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悉图形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工作界面、掌握图形计算器的计算功能,能用其中的代数功能进行操作、运算和求解。 2、教学难点:特殊的函数符号的输入、基本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准备: 导学案任务单、教学PPT、电脑安装图形计算器演示软件、多媒体、交互式互动白板、图形计算器(一个班)、图形计算器AP(进行网络教学和学生作品展示)。 四、学情与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高一的同学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对于基本的代数问题都能够进行熟练运算;所有同学都进行过微机上机操作,有一定的电脑基础,对使用图形计算器有帮助作用;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对具有高科技的新兴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图形计算器不熟悉,在平常的学习中,几乎很少使用,所以首先要让同学们熟悉TI图形计算器基本的构成,模块按键的区域分布和主要的工作界面。 2、教法分析:联系学生现有的学科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编辑导学案任务单,难度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到深,相信学生的实战操作能力,适当设置难度,启发激励学生进行解决。一方面指导教师作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操作运用,解决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操作,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利用网络展示系统,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选择进行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各不相同,设置学习小组互相帮忙,及时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过程: 1、认识TI图形计算器 TI图形计算器是一种既能计算又能作图的新型的数学使用工具,它具备符号代数系统、几何操作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可以直观地绘制各种图形,并进行动态演示、跟踪轨迹。介绍图形计算器所能解决的问题,数学实验室的布置情况。 TI图形计算器的工作界面介绍:鼠标、第二功能键、中英文切换、三角函数、公式编辑器、回车、7种处理文档、文档页面转换、图形抓取、WIFI、AP。根据教学时的实际情况,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200道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1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82×403126×89 203×32 1700÷40 336÷21138×49437×28437×28 735÷25 1080÷36 28×312 47×210 858÷39 918×27 888÷37 640÷32 432÷46 966÷23 7311÷79 850÷28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2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7×28159÷94 203×47 725÷74 568×9 370÷40 54×312 47×210 294÷29 689÷34 618÷88 1372÷45 338×26 717×26 328÷42 395÷56

234×46 613×48 320×25 440÷70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3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21÷48 598÷12 450÷251004÷24 350÷34 930÷32 864÷36 694×17 609÷87 9100÷240 5070÷39 7936÷26 289÷44 3200÷70 32×246 672÷42

771÷38 840÷56 13×450 670×90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4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231÷43 241÷23 341÷26 215×36 152÷14 25×291 117÷25 3842÷34 367÷24 463÷49 195×32 245×31 1117÷36 910÷65 16×270 136×15

325×65 52×315 57×158 36×215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5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7×28457÷19 332×24 465÷49 35×126 235×12 321×19 321×16 1543÷42 960÷32 872÷19 786÷86 125×86 335×26 165×24 256×31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三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计算机图形学 实验题目二维图形变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成绩评定表

二维图形变换 1. 实验内容 完成对北极星图案的缩放、平移、旋转、对称等二维变换。 提示:首先要建好图示的北极星图案的数据模型(顶点表、边表)。另外,可重复调用“清屏”和“暂停”等函数,使整个变换过程具有动态效果。 2. 实验环境 软硬件运行环境:Windows XP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8 3. 问题分析

4. 算法设计 程序框架: //DiamondView.h class CDiamondView : public CView { …… public: //参数输入和提示对话框 void Polaris();//北极星 …… }; //DiamondView.cpp void CDiamondView::OnMenuDiamond() { IsCutting = FALSE; if(dlgDiamond.DoModal()==IDOK) DrawDiamond(dlgDiamond.m_nVertex,dlgDiamond.

m_nRadius,100);//调用绘制金刚石的函数 } //北极星 void CDiamondView::Polaris() {......} 5. 源代码 //北极星 void hzbjx(CDC* pDC,long x[18],long y[18]) { CPen newPen1,*oldPen; newPen1.CreatePen(PS_SOLID,2,RGB(255,0,0)); oldPen = pDC->SelectObject(&newPen1); POINT vertex1[11]={{x[1],y[1]},{x[2],y[2]},{x[3],y[3]},{x[4],y[4]},{x[5],y[5]},{x[3],y[3]},{x[1],y[1]}, {x[6],y[6]},{x[3],y[3]},{x[7],y[7]},{x[5],y[5]}}; pDC->Polyline(vertex1, 11); newPen1.DeleteObject(); newPen1.CreatePen(PS_SOLID, 2, RGB(0,255,0)); oldPen = pDC->SelectObject(&newPen1); POINT vertex2[5]={{x[6],y[6]},{x[8],y[8]},{x[9],y[9]},{x[3],y[3]},{x[8],y[8]}}; pDC->Polyline(vertex2, 5); POINT vertex3[5]={{x[4],y[4]},{x[10],y[10]},{x[11],y[11]},{x[3],y[3]},{x[10],y[10]}}; pDC->Polyline(vertex3, 5);

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一、计算器使用的状态 对于两类计算器来说,使用的是数值计算,所采用的状态是十进制状态: 1、学生计算器(KDT科灵通科学计算器):按模式键 第一次屏幕显示 第二次屏幕显示 按2次,再按1,则进入十进制计算状态,这时在屏幕上会出现D的标志。 2、普通计算器(价格10元以内):按键 直接按键,依次在屏幕上会分别显示:DEG、RAD、GRAD,表示十进制、弧度、百分率。要选择DEG,即在屏幕上看到DEG的标志。 二、角度的输入与计算 两种计算器都可以进行角度的运算以及转换: 1、学生计算器(KDT (1 例如输入129°59′26″,操作如下: 输入1295926

这时屏幕的第二行显示:129°59°26°,说明已经将角度输入 (2)角度经过三角函数的计算之后,显示的角度是十进制,即129°59′26″屏幕上显示129.353336,这时需要将十进制的角度转换回六十进制。 按129.353336→129°59°26°。 2 (1)角度的输入:输入角度要以六十进制输入,度和分秒以小数点隔开, 可将六十进制的角度值转换成十进制,用于角度计算或三角函数计算。 具体操作如下:输入129.5926 这时屏幕上显示结果129.9905556,可以进行角度的加减或三角函数计算。 (2)计算结果显示:当角度计算完毕后,需要显示角度的结果,即六十进制的角度结果, 按 具体操作如下:129.9905556→按 这时屏幕上显示计算结果129.592600,可以将成果记录下来。 三、测量误差的精度评定(统计计算) 两种计算器都可以进行标准偏差统计计算: 1、学生计算器(KDT科灵通科学计算器):在标准偏差统计模式下 (1)进入标准偏差统计计算模式:按 显示 ) 其中n x x2m,即中误差。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 (2)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科技楼四楼 实验日期2014年6月 指导教师 学生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提交日期2014年6月

实验一Window图形编程基础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 二、实验目的 1、熟练使用实验主要开发平台VC6.0; 2、掌握如何在编译平台下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简单的Windows图形应用程序; 3、掌握Window图形编程的基本方法; 4、学会使用基本绘图函数和Window GDI对象; 三、实验内容 创建基于MFC的Single Document应用程序(Win32应用程序也可,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程序可以实现以下要求: 1、用户可以通过菜单选择绘图颜色; 2、用户点击菜单选择绘图形状时,能在视图中绘制指定形状的图形; 四、实验要求与指导 1、建立名为“颜色”的菜单,该菜单下有四个菜单项:红、绿、蓝、黄。用户通过点击不同的菜单项,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绘图。 2、建立名为“绘图”的菜单,该菜单下有三个菜单项:直线、曲线、矩形 其中“曲线”项有级联菜单,包括:圆、椭圆。 3、用户通过点击“绘图”中不同的菜单项,弹出对话框,让用户输入绘图位置,在指定位置进行绘图。

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主要代码 1、画直线:CClientDC *m_pDC;再在OnDraw函数里给变量初始化m_pDC=new CClientDC(this); 在OnDraw函数中添加: m_pDC=new CClientDC(this); m_pDC->MoveTo(10,10); m_pDC->LineTo(100,100); m_pDC->SetPixel(100,200,RGB(0,0,0)); m_pDC->TextOut(100,100); 2、画圆: void CMyCG::LineDDA2(int xa, int ya, int xb, int yb, CDC *pDC) { int dx = xb - xa; int dy = yb - ya; int Steps, k; float xIncrement,yIncrement; float x = xa,y= ya; if(abs(dx)>abs(d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