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高中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高中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高中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

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本节课的关键。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惯性的学习,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多媒体演示法。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一

演示以下两种情况小车的运动(速度较快)

小车面与桌面接触,撤去拉力后小车停下来。

小车轮子与桌面接触,撤去拉力后小车停下来。

请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思考问题。

(2)演示实验二

演示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请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思考问题。

(3)介绍著名的斜面实验。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一切”“不受外力”“总”“或”

(5)惯性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充分理解,提出惯性的概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有属性,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惯性。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

3.课堂小结

本节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对牛顿第一定律充分理解,并讲解惯性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实验演示:

二、牛顿第一定律

1、演示实验一

思考:

①小车是否马上停下?

②使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③小车滑行位移的大小有何不同?

④为什么滑行的距离不一样?

2、演示实验二

思考:运动与力的是怎样的关系?

3、介绍著名的斜面实验。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1)内容:

2)说明:

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一切物

体都有惯性

③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5、惯性

1)定义:

2)惯性的利与弊:

七、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2、3

牛顿第一定律是高中生第一次接触动力学的知识,本节课也是动力学的基础,动力学是高中物理的一条主线,因此学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高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获奖获奖说课稿特级教师用

功优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语: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 内容是功。下面我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模块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机械能这一章的第一节,机械能这一章主要讲解功和能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然而要想准确地把握功能关系就必须对功的概念有一个明确地认识,能够熟练的计算相关力对物体做的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要素及正负功的含义;会用定义式计算恒力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感受正交分解推导做功的计算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并会计算功。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虽然高一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物理知识学习,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入更多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形象的去了解功的相关知识。此外,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功的知识,但是他们所掌握的做功是建立在力与位移在同一个方向的前提下的,对于力与位移存在夹角的情况的功的计算,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在前面的数学及物理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矢量的知识,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掌握。在矢量分解的基础下,进一步的去学习力与位移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掌握还是比较简单的。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整个教学活动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下面我将以板块的形式陈述我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为本节课的新授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这样的导入,师生共同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功的知识, 做准备,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本节课的新授中来。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找两位体重相差悬殊的同学,让体重小的同学抱体重大的同学,没有抱动;再让体重大的同学抱起体重小的 同学,并在教室前面做匀速走动。让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有做功?学生思考、分析之后交流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理解她的物理含义。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等六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牛顿第一定律讲课稿

讲课稿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杯茶就好比人的一生,只有细细品味,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我有一个爱好,品茶。上课前老师泡了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有同学想品尝一下吗?(发放茶杯), 来,这位同学,你品尝了一下,味道怎么样?我见茶水上面有些茶叶,为了防止把茶叶喝进嘴里,你想了什么办法,吹开?还有其他办法吗? 有的同学说转动杯子,能达到目的吗?有茶的同学也可以试一下,看转动杯子是否能把茶叶移开呢?其他同学一块观察一下,为了防止手的晃动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杯子放在桌面上慢慢移动。 可以吗? 为什么不行了? 要想弄清楚这其中的奥秘,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四章的第一节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板书)首先,我们来观看两个小视频,第一个小视频,让人非常震撼,一起来欣赏一下,看到什么了,两位大力士在拉飞机,当用力拉飞机时,飞机会动起来,一旦停止拉飞机,那飞机会很快停下来。再来欣赏一个让国人振奋的视频,这是中国国家冰壶女队2012年冰壶世锦赛夺冠的视频,比赛中,队长王冰玉推冰壶时,冰壶会运动起来,冰壶离开手后会慢慢停下来。 这些生活中许多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物体的运动与物体的受力是有关系的,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你的想法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一样的。通过对生活中许多现象的观察,亚里士多德到、早在1700多年前,就提出了“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观点,可以简单的概述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可事实是否如此呢? 我们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我们也会被眼睛所蒙骗,眼睛可以看见事物的表象,但未必能看清其本质。科学的探索有时就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一样,明显可见的证据经常把人们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亚里士多德和许多人一样被生活中的明显的现象搜欺骗。 直到300多年前,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伽利略的出现,才揭开了这场欺骗了人们许多年的骗局,他通过认真的观察,实验,推导,提出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在大家能否根据我们课前的预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或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讨论好了,可以推举出一位成员来陈述一下你们的设计思路。 好,这一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所设计的实验和所得到的观点。 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高度下滑,滑上一水平板,首先在木板上铺上一层毛巾,然后铺上一层棉布,最后直接是木板,让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静止释放,猜想一下,小车所滑行的距离。 这三种情况下,水平面上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越光滑的水平面滑行的越远,由此,在此基础上,伽利略进行了理想化的推导,如果木板最后变成绝对光滑的水平面,那么小车将会做什么运动呢? 学生回答:小车将会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在此基础上,伽利略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有这样一个凹槽,假设斜面时光滑的,当小球从第一个斜面静止下滑,在第二个斜面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呢? 对,释放的高度?是这样的吗? 来我们演示一下,现在两个凹槽是对称的,从第一个斜面静止释放,到了相同的高度,现在我改变第二个斜面,让其变得缓一些,再来观察一下,也到了相同的高度。但运动的距离变远了,如果让斜面变得更缓一些,那么,小球运动的距离将更远,如果第二个斜面最后变成水平了,则小球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不会停下。由此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这个实验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实现了?为什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弹力-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3.2:弹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分析 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它在力学分析中有着举足经重的作用,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好本节内容是决定学生以后对受力分析是否清晰的关键,非常重要。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2.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城里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找到问题答案──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仔细阅读课文,自主思考、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人教社出 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为这样几个部分,依次是说学情,说教材, 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教学反思效果预测)。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要由学情来决定定,因此安排此种顺序。 一、学情分析 主要从这样四个方面说: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兴趣点,知 识掌握程度和欠缺的地方。1,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5--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生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此年龄段的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膨胀的求知欲、乐于探索。3,同时已学习 运动学的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对本节课的 内容有大致的理解,4,但是探究实验的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强,5,所以本节课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研究力与运动 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 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主要讲述的这样几个内容:(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4)难点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一章是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做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首先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都体现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不受力时物体会怎么样运动,在此基础上牛顿又进步的猜想物体受到力会怎么样(这也是牛顿与其他科学家的不同思考之处),进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在笛卡尔与惠更斯的基础上总结出力与物体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因此本节的知识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将教材强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组,设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高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获奖获奖说课稿特级教师用

高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获奖获奖说课稿特级教 师用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功优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语: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功。 下面我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模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机械能这一章的第一节,机械能这一章主要讲解功和能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然而要想准确地把握功能关系就必须对功的概念有一个明确地认识,能够熟练的计算相关力对物体做的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要素及正负功的含义;会用定义式计算恒力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感受正交分解推导做功的计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并会计算功。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虽然高一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物理知识学习,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入更多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形象的去了解功的相关知识。此外,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功的知识,但是他们所掌握的做功是建立在力与位移在同一个方向的前提下的,对于力与位移存在夹角的情况的功的计算,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在前面的数学及物理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矢量的知识,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掌握。在矢量分解的基础下,进一步的去学习力与位移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掌握还是比较简单的。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整个教学活动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下面我将以板块的形式陈述我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功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的新授 做准备,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本节课的新授中来。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个物理规律,不但影响学生对这个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因为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水平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

理解她的物理含义。很多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所以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个概念的建立使其理解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理解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度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准确理解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理解。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点,转变错误理解,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协助学生走出误区。 五、教学思路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表象——“没有力,物体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最

初三年级上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初三年级上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

高中物理说课稿(共7篇)

篇一: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说课的题目是 "机械能守恒定律 ",选自高一物理必修 2的第7章第 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 "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 "机械能 "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 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好学教育: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6.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们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圆柱体从斜面下滑”的学生实验、PPT录像,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逐步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三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体,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章力与运动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 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功” -06-08 17:58教师网[您的教师考试网] 高中物理说课稿:“功”。 TAG标签:说课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 “功”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本节是在初中阶段对功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SCosα(普遍情况),最后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功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 难点:负功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W=F·SCosα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特殊性),得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普遍性) 进而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以下为大家分享的是牛顿第一定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CN站!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ewton's first law" said less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说课稿心舞睛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3)、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4)、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正式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五常二中: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四方面说一下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本节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在整个物理中是研究物体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桥梁,它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联系了物理平衡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还包含着力、惯性、参考系等科学概念,是经典物理理论的支柱,教材内容从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出发,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验证,最后由动力学奠基人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创造性思维品质、逻辑推理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已涉及,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本节课的关键。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对比思考加深与应用,初步的了解逻辑推理对科学的研究的重要作用。对惯性的学习,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三、教法学法 探究式教学,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知道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六、重点、难点: 通过理想实验正确地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是物体的属性。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七、教学设计 (一)导入 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物体的运动与力有什么关系呢,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列举在地上推物体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physics flat-throwing movement theory textbook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高一新课程必修2第一章《抛体运动》的第3节。本节课是曲线运动的一个实例,《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平抛运动》这一节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和延续;同时也为研究斜抛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等奠定基础。 教材对《平抛运动》的处理分为三个层次: (1)通过对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建立平抛运动模型; (2)通过实验方法和理论(动力学)探究找到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方法——分解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化繁为简); (3)通过数学和物理已学知识(直线运动规律、合运动与分运动关系)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该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强调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突出了物理

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学情分析 在必修一课本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而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曲线运动,在第二节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道什么叫合运动,什么叫分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是什么关系,同时也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分曲为直”、“化繁为简”的具体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节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题,注重从问题、情景出发,在质疑中引发思考,提出概念;在讨论中激烈碰撞,找到规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说出平抛运动的定义 (2)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以及为什么可以这样分解 (3)掌握平抛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化 繁为简、实验探究、理论探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