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WHO农药液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田间药效试验是农药登记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农药产品标签的重要技术依据,而标签是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唯一指南。

为了规范农药田间试验方法和内容,使试验更趋科学与统一,并与国际准则接轨,使我国的药效试验报告具有国际认同性,特制定我国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国家标准。

该系列标准参考了;EPPO(欧洲及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及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类似的准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经过大量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而制定的。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组织起草并负责解释。

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Fungicides辣椒炭疽病是危害我国辣椒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经常需用杀菌剂进行防治。

为了确定防治辣椒炭疽病药剂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为杀菌剂登记的药效评价和安全、合理使用技术提供依据。

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新平、顾宝根、刘乃炽、朱庆华。

本标准规定了杀菌剂防治辣椒(包括甜椒)炭疽病(Collectrichum capsici)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登记用田间药效小区试验及药效评价,其它田间药效试验参照本标准执行。

试验条件2.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试验对象为炭疽病。

试验作物为辣椒(包括甜椒)。

选用敏感品种,记录品种名称。

2.2环境条件田间试验须安排在历年发病地区,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土壤、肥力、生育阶段、作物行距)须均匀一致,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GAP),如要灌溉,记录灌溉的方法、时间和水量。

如果在棚室进行熏蒸剂、烟雾剂药剂试验,每个处理须使用单个棚室或将棚室其严密隔离成若干个小区。

3试验设计和安排3.1药剂3.1.1 试验药剂注明药剂商品名/代号、中文名、通用名、剂型含量和生产厂家。

农药理化性质试验导则

农药理化性质试验导则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
01
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数据处理
02 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统计分析,得出各项理
化性质的指标和结果。
结果分析
03
根据试验结果,对农药样品的理化性质进行综合评价
,为农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04 结果报告与解读
结果报告格式和内容
报告标题
结果评估与解释
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和解释,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问题解决与改进措施
问题识别与分析
及时发现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 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
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确保措施 的有效实施。
经验总结与分享
对试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分享, 促进实验室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理化性质的重要性
安全性评估
农药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归宿和安全性。通过对理化性质的测定,可以评估农药对环境 和生物的影响,为农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制剂加工
农药的理化性质对制剂的加工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了解农药的理化性质,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和配 方,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使用效果。
质量控制
用于农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 源自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安全评估
为农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评估农药对环 境和生物的影响。
法规遵从
满足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为农药的注册 和登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05 质量控制与保证
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环境与设施
确保实验室具备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 以及必要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为农药登记和使用提供依据。

fao农药标准

fao农药标准

fao农药标准?
答:FAO农药标准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制定的农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农药产品的有效性、化学成分含量和比例、物理性质、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质量和安全性。

FAO农药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的要求:
1. 有效性:农药产品应具有所需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和环境无害。

2. 化学成分:产品应符合规定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比例。

3. 物理性质:产品的外观、颜色、粒度、密度、粘度等物理性质应符合要求。

4. 稳定性:产品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保证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会降低。

5. 安全性:产品应无毒或低毒,对使用者、作物和环境安全。

在使用农药之前要进行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以及环境安全性等评估。

6. 使用方法:产品应具有明确的使用方法,包括适用作物、使用剂量、使用次数、使用时间等。

农药制剂的理化性质以及储存稳定性相关指标汇总

农药制剂的理化性质以及储存稳定性相关指标汇总

农药制剂的理化性质以及储存稳定性相关指标汇总国内企业在登记过程中,企业登记人员对如何表述制剂的理化特性存在一定疑惑,现将目前FAO规定的,各类国际通用制剂剂型所相关的试验方法与测试指标汇总如下,一共国内企业在海外登记中参考使用。

农药剂型物理性质(试验方法)结果表示原药(TC,包括原粉和原油)和母药(TK,包括母粉和母油)酸度和/或碱度(MT191),或pH范围(MT75.3)[除特别说明外,以下各种剂型要求该项物理性质的均省略]。

还可以有任何其他适用的性质最高含酸量(以硫酸g/kg计)或最高含碱量(以氢氧化钠g/kg计)[除特别说明外,以下各种剂型要求该项物理性质的均省略]。

固体制剂(14种)粉剂(DP)干筛试验(MT59.1)保留在75μm筛上的残余物量不超过5%杆拌种剂(DS)干筛试验(MT59.1)• 没没没没没没对种子的粘附百分率(方法开发中)颗粒剂(GR)松密度(pour density, MT186)倾注密度和振实密度均用…to….g/ml表示堆密度(tap density, MT186)名义粒径范围(MT58)通常小颗粒和大颗粒的比例不应超过1:4粉尘本质上应该无尘抗磨损性(attrition resistance, MT178)用最低百分数表示有效成分释放速率适用于缓释型颗粒剂直接适用片剂(DT)片剂完整性无破损的片(肉眼观察即可)片硬度(方法仔开发中)给出硬度范围磨损程度(degree of attrition, MT193)用最大磨损程度%表示可湿性粉剂(WP)湿筛试验(MT185)在75μm筛上的最大残余物量(%)悬浮率(MT15.1,MT177,MT184)用有效成分最低悬浮百分率(%)表示持久性泡沫(MT47.2)用CIPAC 标准水D水稀释后,1分钟之内出现的最大泡沫量(ml)润湿性(MT53.3)在不搅拌的条件下能完全润湿需要的时间(分钟)种子处理用可分散粒剂(WS)湿筛试验(MT185)在….μm筛上的最大残余物量(%)持久性泡沫(MT47.2)用CIPAC 标准水D水稀释后,…分钟之内出现的最大泡沫量(ml)润湿性(MT53.3)在不搅拌的条件下能完全润湿需要的时间(分钟)水分散粒剂(WG)润湿性(MT53.3)在不搅拌的条件下能完全润湿需要的时间(分钟)湿筛试验(MT185)在75μm筛上的最大残余物量(%)分散度(degree of dispersion, MT174)搅拌1分钟后至少有%被分散悬浮率(MT168,MT184)在30±2℃的CIPAC标准水D中放置30分钟后悬浮液中有有效成分的最低百分率(%)水分散片剂(WT )崩解时间(方法在开发中)全部崩解需要的时间(分钟),仅适用于泡腾片剂湿筛试验(MT185)在75μm 筛上的最大残余物量(%)悬浮率(MT168,MT184)在30±2℃的CIPAC 标准水D 中放置30分钟后悬浮液中有有效成分的最低百分率(%)持久性泡沫(MT47.2)用CIPAC 标准水D 水稀释后,1分钟之内出现的最大泡沫量(ml )片剂完整性无破损片磨损率(MT193)最大磨损率(%)乳粒剂(EG )润湿性(MT53.3)在不搅拌的条件下能完全润湿需要的时间(分钟)分散稳定性(MT180)用CIPAC 标准水A 和D 进行初分散和再分散后出现的沉淀物和浮油(膏)的最大体积(ml )湿筛试验(MT185)在75μm 筛上的最大残余物量(%)粉尘(MT171)应基本无粉尘抗磨损性(MT178.2)最低抗磨损能力(%)持久性泡沫(MT47.2)用CIPAC 标准水D 水稀释后,1分钟之内出现的最大泡沫量(ml )乳粉(EP )润湿性(MT53.3)在不搅拌的条件下能完全润湿需要的时间(分钟)分散稳定性(MT180)用CIPAC 标准水A 和D 进行初分散和再分散后出现的沉淀物和浮油(膏)的最大体积(ml )湿筛试验(MT185)在75μm 筛上的最大残余物量(%)持久性泡沫(MT47.2)用CIPAC 标准水D 水稀释后,1分钟之内出现的最大泡沫量(ml )可溶粉剂(SP )润湿性(MT53.3)在不搅拌的条件下能完全润湿需要的时间(分钟)溶解度和溶液稳定性(MT179)在30±2℃的CIPAC 标准水D 中溶解后,5分钟和18小时之内残留在75μm 筛上最大量(%)持久性泡沫(MT47.2)用CIPAC 标准水D 水稀释后,…分钟之内出现的最大泡沫量(ml )种子处理可溶粉(SS )溶解度和溶液稳定性(MT179)在30±2℃的CIPAC 标准水D 中溶解后,5分钟和18小时之内残留在75μm 筛上最大量(%)持久性泡沫(MT47.2)用CIPAC 标准水D 水稀释后,…分钟之内出现的最大泡沫量(ml )可溶粒剂(SG )溶解度和溶液稳定性(MT179)在30±2℃的CIPAC 标准水D 中溶解后,5分钟和18小时之内残留在75μm 筛上最大量(%)持久性泡沫(MT47.2)用CIPAC 标准水D 水稀释后,1分钟之内出现的最大泡沫量(ml )粉尘(MT171)应无粉尘抗磨损性(MT178.2)最低抗磨损能力(%)流动性(MT172)将试筛跌落20 次, 最少应有…%能通过5mm 的试筛 可溶片剂(ST )崩解时间(方法开发中)仅适用于泡腾片剂。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 标准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 标准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标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标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药品生产和质量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特定药物的生产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抗生素药物,其标准对于药品生产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的定义和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是一种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物,主要成分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该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由于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和重要性,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的标准要求尤为严格。

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标准的制定和意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的标准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相关专业机构制定,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药品的质量,确保药品符合规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要求。

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生产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标准的内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的标准内容涵盖了药品的质量要求、生产工艺、检验方法、包装和贮存要求等多个方面。

其中,质量要求是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原料药、辅料和成品药品的质量指标和限量要求;生产工艺要求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步骤和工艺参数;检验方法是用于验证药品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包装和贮存要求则是为了保障药品在包装和贮存过程中不受到污染或变质。

4. 我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标准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从事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我深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标准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确保所生产的药品符合标准要求,提供优质的药品给患者使用。

标准的制定还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FAOWHO农药液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

FAOWHO农药液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

FAOWHO农药液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随着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壮大,农药制造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生产的农药产品大量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制造出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是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内农药管理的水平逐步提升,农药登记政策趋严,登记资料要求越来越规范,产品标准也紧跟国际标准。

这就要求我国农药行业紧跟时代步伐,产品标准和质量水平向国际标准靠拢。

为了让我国农药行业从业者了解国际农药标准的要求,本刊从2017年第1期开始陆续介绍FAO/WHO 农药标准导则。

敬请关注!农药液体制剂的标准导则又分为单相制剂、分散液剂、乳剂、悬浮剂和多性质液剂等五类,本文对单相制剂:可溶液剂(SL)、种子处理液剂(LS)、油剂(OL)、超低容量液剂(UL)等制剂的标准导则进行介绍。

1 可溶液剂(SL)1.1 概述可溶液剂(SL)是指用水稀释后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有效成分溶液的液体制剂,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助剂。

本品应由符合FAO/WHO标准的(ISO通用名称)原药,以形式(当有效成分以多种化学成分存在时,应能够完整的识别具体形式。

如以2,4-D为例,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成分必须描述为2,4-D钠盐、2,4-D酸或2,4-D异辛酯等)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与必要的助剂等加工而成的,应是一种透明或乳白色液体,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物,把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形成真溶液使用。

1.2 有效成分1.2.1 鉴别试验该有效成分应符合一种鉴别试验,当对该有效成分识别仍然有疑问时,应至少符合另一种鉴别试验(分析方法必须是CIPAC、AOAC或其它等效的方法)。

1.2.2 有效成分含量应当标明(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称)含量范围(~)g/kg,当检测时,检测平均值与标明值之差不应超出允许范围。

1.3 相关杂质1.3.1 生产或贮存中产生的杂质。

如有需要,最大不应超过测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的%。

(该条款仅包括相关杂质,标题应反映出相关s 质的名称。

卫生用农药制剂登记资料要求释义与明细表

卫生用农药制剂登记资料要求释义与明细表

注解:①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X,%或g/100mL,20℃±2℃)范围要求。

X≤2.5 ±15%X(适用于乳油、悬浮剂、可溶液剂等均匀制剂)±25%X(适用于颗粒剂、水分散粒剂等非均匀制剂)2.5<X≤10 ±10%X10<X≤25 ±6%X25<X≤50 ±5%XX>50 ±2.5%或2.5g/100mL②热储稳定性的一般试验条件为(54±2)℃,2周。

替代的条件是:(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

如选择替代条件应说明理由。

③结冻和融化稳定性试验一般应在(-10±2)℃和(20±2)℃之间做4个循环,每个循环为结冻18小时,融化6小时。

④如含量低于1%的卫生用农药制剂涉及到异构体拆分,在对产品中有效成分的鉴别试验(包括异构体的鉴别)做出说明的情况下,可以不提供相应的异构体拆分方法和方法验证报告,但提交的资料中应包含下列内容:-当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是指某一特定异构体时,有效成分含量应当是总含量乘以所使用原药或母药中有效异构体比例系数;-当有效成分由一个以上异构体按不同比例组成时,应规定总含量以及不同异构体所占的比例;-鉴别试验中应说明原药或母药中异构体的比例范围以及原药或母药异构体的拆分方法和色谱图。

⑤按照《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应当在中国境内完成。

⑥卫生用农药根据剂型不同,应提供相应的毒理学试验资料,具体要求如下:a 蚊香、电热蚊香片:急性吸入毒性;b 气雾剂:急性吸入毒性、眼睛刺激性、皮肤刺激性;c 电热蚊香液:急性经口毒性、急性经皮毒性、急性吸入毒性;d 驱避剂:急性经口毒性、急性经皮毒性、急性吸入毒性、眼睛刺激性、多次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e 其他剂型:急性经口毒性、急性经皮毒性、急性吸入毒性、眼睛刺激性、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二)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二)
方法 必须 经过 行 验 证 )
( WT ) 、 乳粒 剂 ( E G) 和乳粉剂 ( E P ) 的标 准导则 进行 介 绍。
1可湿 性粉剂 ( WP ) 1 . 1 概述
可 湿性 粉剂 ( wP ) 是 指 分散 于水 中形 成 悬 浮 液 的粉状 制剂
1 . 3 . 2 水分 ( M T 3 0 . 5 ) 如有需要 , 水 分 含 量 ≤一
盐、 2 , 4 一 D酸 或 2 , 4 一 D异 辛酯等 ) . 与适 宜 的填料 和必 要 的助剂等加 一 而成 的 . 应是 组成均 匀 的混合 物 。该 混合物 应是 精细 的 、 可流 动 的粉末 . 无 可见 的外 来物 质及硬块
1 . 2 有效成 分
1 . 4 物理性 质
1 . 2 . 2 有 效 成分 含量
应 当标 明一
( 有 效 成分
I S O通 用 名称 ) 含量范围( ~ ) g / k g , 当检 测时 , 检 测 平均值 与标 明值 之 差不 应超 出允许 范 围 1 - 3 相 关杂 质 1 . 3 . I 生 产或贮 存 中产生 的杂 质 如有 需要 , 最 大 不应超 过测得 的有效 成分含量 自 勺 _ 一% ( 该 条款 仅 包括 相关 杂质 . 标 题应反 映 出相关 杂 质的名称 。分 析






周; ( 4 5 ± 2 ) ℃, 6周 ; ( 4 0 ± 2 ) ℃, 8 周; ( 3 5 ± 2 ) ℃, 1 2周 ; ( 3 O ± 2 ) c C. 1 8周 ] , 测 得 的平 均有效 成分 含量 , 应不低 于贮 前测 得 的平 均含量 的_ 一 %( 热 贮稳定 性试 验前 、 后 样 品的分析 . 应 在贮存 结束 后 同时进行 检测 。 以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AO/WHO农药液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随着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壮大,农药制造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生产的农药产品大量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制造出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是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内农药管理的水平逐步提升,农药登记政策趋严,登记资料要求越来越规范,产品标准也紧跟国际标准。

这就要求我国农药行业紧跟时代步伐,产品标准和质量水平向国际标准靠拢。

为了让我国农药行业从业者了解国际农药标准的要求,本刊从2017年第1期开始陆续介绍FAO/WHO农药标准导则。

敬请关注!农药液体制剂的标准导则又分为单相制剂、分散液剂、乳剂、悬浮剂和多性质液剂等五类,本文对单相制剂:可溶液剂(SL)、种子处理液剂(LS)、油剂(OL)、超低容量液剂(UL)等制剂的标准导则进行介绍。

1 可溶液剂(SL)1.1 概述可溶液剂(SL)是指用水稀释后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有效成分溶液的液体制剂,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助剂。

本品应由符合FAO/WHO标准的(ISO通用名称)原药,以形式(当有效成分以多种化学成分存在时,应能够完整的识别具体形式。

如以2,4-D为例,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成分必须描述为2,4-D钠盐、2,4-D酸或2,4-D异辛酯等)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与必要的助剂等加工而成的,应是一种透明或乳白色液体,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物,把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形成真溶液使用。

1.2 有效成分1.2.1 鉴别试验该有效成分应符合一种鉴别试验,当对该有效成分识别仍然有疑问时,应至少符合另一种鉴别试验(分析方法必须是CIPAC、AOAC或其它等效的方法)。

1.2.2 有效成分含量应当标明(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称)含量范围(~)g/kg,当检测时,检测平均值与标明值之差不应超出允许范围。

1.3 相关杂质1.3.1 生产或贮存中产生的杂质。

如有需要,最大不应超过测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的 %。

(该条款仅包括相关杂质,标题应反映出相关s质的名称。

分析方法必须经过同行验证)。

1.3.2 水分(MT30.5)如有需要,水分含量≤g/kg。

1.4 物理性质1.4.1 酸度和/或碱度(MT191)或pH值范围(MT75.3)。

如有需要,酸度(以H2SO4计)≤ g/kg;碱度(以NaOH计)≤ g/kg;pH值范围~。

1.4.2 溶液稳定性(MT41)用CIPAC标准硬水D稀释,在(30±2)℃水浴中放置18h,溶液呈透明或乳白色,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物,如稍有可见的沉淀或颗粒产生,应能完全通过45μm试验筛。

1.4.3 持久起泡性(MT47.2) 1min后,泡沫量应≤ mL。

1.5 贮存稳定性1.5.1 低温稳定性(MT39.3)在(0±2)℃下贮存7d后,固体和(或)液体离析物的体积不超过0.3 mL。

1.5.2 热贮稳定性(MT46.3)在(54±2)℃贮存14d后[除非另外规定了温度和时间,推荐使用(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测得的平均有效成分含量,应不低于贮前测得的平均含量的 %(热贮稳定性试验前、后样品的分析,应在贮存结束后同时进行检测,以减少分析误差);如有要求,下列项目仍应符合标准要求: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杂质、酸度/碱度/pH范围、溶液稳定性。

2 种子处理液剂(LS)2.1 概述种子处理液剂(LS)是指可直接或稀释后形成有效成分真溶液用于种子处理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制剂,其中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助剂。

本品应由符合FAO/WHO标准的(ISO通用名称)原药,以形式(当有效成分以多种化学成分存在时,应能够完整的识别具体形式。

如以2,4-D为例,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成分必须描述为2,4-D钠盐、2,4-D酸或2,4-D异辛酯等)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与适宜的助剂包括着色剂等组成的。

应是透明或乳白色液体,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

2.2 有效成分2.2.1 鉴别试验该有效成分应符合一种鉴别试验,当对该有效成分识别仍然有疑问时,应至少符合另一种鉴别试验(分析方法必须是CIPAC、AOAC或其它等效的方法)。

2.2.2 有效成分含量应当标明(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称)含量范围(~)g/kg,当检测时,检测平均值与标明值之差不应超出允许范围。

2.3 相关杂质2.3.1 在生产或贮存中产生的杂质。

如有要求,最大不应超过测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的 %。

2.3.2 水分(MT30.5)水分含量≤ g/kg。

2.4 物理性质2.4.1 酸度和/或碱度(MT191)或pH值范围(MT75.3)。

如有需要,酸度(以H2SO4计)≤ g/kg;碱度(以NaOH计)≤ g/kg;pH值范围~。

2.4.2 溶液稳定性(MT41)用CIPAC标准硬水D稀释,在(30±2)℃水浴中放置18h,溶液呈透明或乳白色,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物,如稍有可见的沉淀或颗粒产生,应能完全通过45μm试验筛。

2.4.3 对种子的附着性(MT194)测试后保留在种子上的有效成分的量≥ %。

2.5 贮存稳定性2.5.1 低温稳定性(MT39.3)在(0±2)℃下贮存7d后,固体和(或)液体离析物的体积不超过0.3 mL。

2.5.2 热贮稳定性(MT46.3)在(54±2)℃贮存14d后[除非另外规定了温度和时间,推荐使用(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测得的平均有效成分含量,应不低于贮前测得的平均含量的 %(热贮稳定性试验前、后样品的分析,应在贮存结束后同时进行检测,以减少分析误差);如有要求,下列项目仍应符合标准要求: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杂质、酸度/碱度/pH范围、溶液稳定性、对种子的附着性。

3 油剂(OL)3.1 概述油剂(OL)是指用有机溶剂稀释后使用的均相制剂。

本品应由符合FAO/WHO标准的(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称)原药,以形式(当有效成分以多种化学成分存在时,应能够完整的识别具体形式。

如以2,4-D为例,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成分必须描述为2,4-D钠盐、2,4-D酸或2,4-D异辛酯等),与适宜的助剂加工制成,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物。

3.2 有效成分3.2.1 鉴别试验该有效成分应符合一种鉴别试验,当对该有效成分识别仍然有疑问时,应至少符合另一种鉴别试验(分析方法必须是CIPAC、AOAC或其它等效的方法)。

3.2.2 有效成分含量应当标明(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称)含量范围(~)g/kg,当3.3 相关杂质3.3.1 在生产或贮存中产生的杂质。

如有需要,最大不应超过测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的 %。

3.3.2 水分(MT30.5)水分含量≤ g/kg。

3.4 物理性质3.4.1 酸度和/或碱度(MT191)或pH值范围(MT75.3)。

如有需要,酸度(以H2SO4计)≤ g/kg;碱度(以NaOH计)≤ g/kg;pH值范围~。

3.4.2 与烃类油相混性(MT23)如有要求,样品应能与合适的烃类油相混。

3.5 A存稳定性3.5.1 低温稳定性(MT39.3)在(0±2)℃下贮存7d后,固体和(或)液体离析物的体积不超过0.3 mL。

3.5.2 热贮稳定性(MT46.3)在(54±2)℃贮存14d后[除非另外规定了温度和时间,推荐使用(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测得的平均有效成分含量,应不低于贮前测得的平均含量的 %(热贮稳定性试验前、后样品的分析,应在贮存结束后同时进行检测,以减少分析误差);如有要求,下列项目仍应符合标准要求: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杂质、酸度/碱度/pH范围、与烃类油相混性。

4 超低容量液剂(UL)4.1 概述超低容量液剂(UL)是指直接在超低容量设备上使用的均相液体制剂。

本品应由符合FAO/WHO标准的(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称)原药,以形式(当有效成分以多种化学成分存在时,应能够完整的识别具体形式。

如以2,4-D为例,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成分必须描述为2,4-D钠盐、2,4-D酸或2,4-D异辛酯等),与适宜的助剂制成,应是稳定的均匀液体,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

4.2 有效成分4.2.1 鉴别试验该有效成分应符合一种鉴别试验,当对该有效成分识别仍然有疑问时,应至少符合另一种鉴别试验(分析方法必须是CIPAC、AOAC或其它等效的方法)。

4.2.2 有效成分含量应当标明(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称)含量范围(~)g/kg,当4.3 相关杂质4.3.1 在生产或贮存中产生的杂质。

如有需要,最大不应超过测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的%。

4.3.2 水分(MT30.5)如有需要,水分含量≤g/kg。

4.4 物理性质4.4.1 酸度和/或碱度(MT191)或pH值范围(MT75.3)。

如有需要,酸度(以H2SO4计)≤ g/kg;碱度(以NaOH计)≤ g/kg;pH值范围~。

4.4.2 粘度(MT192)如有要求,粘度范围~。

4.5 贮存稳定性4.5.1 低温稳定性(MT39.3)在(0±2)℃下贮存7d后,固体和(或)液体离析物的体积不超过0.3 mL。

4.5.2 热贮稳定性(MT46.3)在(54±2)℃贮存14d后[除非另外规定了温度和时间,推荐使用(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不加压力,测得的平均有效成分含量,应不低于贮前测得的平均含量的 %(热贮稳定性试验前、后样品的分析,应在贮存结束后同时进行检测,以减少分析误差);如有要求,下列项目仍应符合标准要求: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杂质、酸度/碱度/pH范围。

(参考文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标准制定和使用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