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轮必4: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导方面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从属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能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认识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可知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 主义 本体论
(本原论) 唯心 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 本体论 何者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 认识论 有无同一性
哲学的 派别 2对 4个
哲学的 基本派别 1对 2个
哲 学 的 基 本 为什么 3.原因 问 题
从生活和实践看
从哲学研究自身看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根本观点
1.根本分歧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存在和思维谁是本原) 2.根本观点 (1)唯物主义
④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首先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认为水 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归复于水
③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④何者为世界的本原
(2)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地位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就是唯物主义
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就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即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尚书·洪范》:水、火、木、土是世界的本原,五行相生相克,产生万物
②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王夫之提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
政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这种观点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A、合理性: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不是科学的世界观 a.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物质具体形 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根据。 c.不系统性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英国化学家约翰· 道尔顿在1803年发表“原子说”, 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形而上学 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 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 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 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 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 变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原 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 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 原子的总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 所造成的。简言之:原子就是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 就是世界的本原。 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心动和幡动反映了哪两个世界的关系?
心动与幡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一个是 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 (包括我们自身、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一关 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 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可知论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 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决定
医生的处方
病人的病情
反映 决定
4.2.1 4.2.2百舸争流的思想

唯
一
可知论
标
准
思维不能反映 存在(人不能 正确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 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前310)一 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 上,只见桥下有很多 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后对方说"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鱼之乐"然后你又可以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你不知鱼之乐"
心动与幡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 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 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
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 题。
理解: ①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 ②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 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等。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辩难中发展, 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
范缜
万物源于水
泰勒斯
眼开则花开, 眼闭则花寂。
存在即被感知
王守仁
贝克莱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典故探析 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
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 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 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 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
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 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万物都是天地和阴阳变化相 互作用的结果。
百舸争流的思想 PPT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基
本 课 主 要 依 据 2017 版 新 课 程 标 准 以“哲学有什么用”为议题展开。
本
概
本着活动性课程体系建设,主要通
况
过学生参与分享自己找到的生活中 充满智慧的哲理故事,感悟哲学的
基本问题。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内容提要
1 生活中的唯物主义哲理故事 2 生活中的唯心主义哲理故事 3 总结辩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4 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哲学观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甲组成员展示生活中的唯物主义哲理故事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我以及世界是客 观存在的,独立 于你界的本源是物质)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乙组成员展示生活中的唯心主义哲理故事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 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
(谁为第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是依附我的意识 而存在的,只要我不 去想,它就不在
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辩论赛
哲学的本源是什么
甲组认为是物质 乙组认为是意识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辩论赛结果
1.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或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或意识决定物质。
总结为:甲组胜利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高中政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精品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提纲(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1)什么是唯物主义?(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唯心主义(1)什么是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本课的逻辑结构本课也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绪论,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关于什么是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
标题为“百舸争流的思想”,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二: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目:第一个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中,我们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本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习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2、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3、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4、理解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5、运用辨别哪些观点属于唯物主义,哪些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资源名称素材类型来源时长应用方式和作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图片下载3分钟情景导入,激发动机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文本下载3分钟自主阅读,开阔视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图表自制3分钟自主学习,然后填空。
唯心主义…………自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十八分钟,学生活动:自主填空;老师活动:监督完成,重点讲解)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是什么?1、哲学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不能说: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也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因为:(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2、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优品课件之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考点分课解读: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1 2
注重素质教育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 能、品德等方面,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教育模式
鼓励教育机构创新教育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考点梳理
01 考点一
百舸争流思想的起源和背 景
0302 考点三
百舸争流思想的影响和意
义
04 考点四
百舸争流思想在当代的应
用和价值
备考策略
策略一
系统学习,全面掌握
策略三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策略二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策略四
模拟练习,提高应试能力
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百舸争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
04
的应用
商业竞争中的运用
鼓励企业创新
百舸争流思想鼓励企业在市场竞 争中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 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提升竞争力
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自身实 力,可以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抢占市场份额。
促进产业升级
百舸争流思想推动企业不断升级 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而促进整个 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拟题三
分析百舸争流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答案解析
百舸争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影 响在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创新,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意义在于强调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注重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单选题1.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要处理工作计划和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D.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对两种说法解读正确的是()①两者的观点属于不同的哲学基本派别②两者是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不同回答③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④两者的相同点是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C. 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D.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划分它们的唯一标准是()A. 对人们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B.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C. 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不同回答D. 是否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5.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层出不穷,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何种学派用何种观点去研究哲学,其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性问题C. 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6.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观点属于()A. 辩证法B. 客观唯心主义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 主观唯心主义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C.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D.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8.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②自然界由数目不同、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③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A.③→④→②B.①→③→④C.③→②→④D.②→①→③9.下列与“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的思想本质一致的是()①概念是脱离物质的神话了的绝对②世界的存在依赖于绝对精神③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本原④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A. ②③B. ①④C. ①②D. ③④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D.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11.一次,范缜与和尚辩论,和尚认为,人的肉体死了,灵魂不死,来世还可以再投胎做人;范缜则认为,人有了身体才能够有精神,身体死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根本没有什么来生。
他们的辩论体现了()A. 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2.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
1972年中日建立外史交关系。
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
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
安倍晋三的言论旨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A. 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B. 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 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 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13.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下列选项中与之最一致的观点是()A.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B.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C. “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D. “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陆九渊14.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D.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15.没有物就没有影,思想和事实的关系就是影与物的关系。
这种观点了()A. 是形而上学的不可知论B. 是形而上学的睢物主义观点C.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 正确概括了思想和存在的关系16.人们常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物理学家加来道雄通过实验给出了结论:从物理上讲,时间就一直在那,但在人的感觉上,具体的时间不断地从脑子里“漏掉”了。
加来道雄的“时间”观点()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②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③坚持了唯心主义的立场④认为客观事物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17.“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两种观点主要回答了()A. 谁是唯物主义的问题B. 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C. 谁是唯心主义的问题D. 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18.胡夫金字塔里面有一段令人生畏的文字:“不论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头上降临。
”从哲学上看,这段铭文属于()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C. 主观唯心主义D. 客观唯心主义1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下列观点中,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的是()①气者,理之依也②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③有理则有气④心包万物,心包万理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0.“星座占卜”、“运势分析”、“姓名测未来”……这些迷信活动为何会在校园中流行?蓬勃向上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去相信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呢?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学生认识世界的渴望和科学教育的缺失。
下列观点中与中学生迷信思想有一致性的是()①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②存在即被感知③气者,理之依也④五行相生相克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5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2)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22.近些年来,在一些网络报道中,还存在着“吹”的成分,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所谓“吹”,就是在网络宣传中随意夸大所宣传的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编造“新闻”。
剔除新闻宣传中“吹”的成分,已成为改进和加强我国网络宣传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闻必须真实,是由它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新闻的本原是客观事实,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新闻,网络报道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
因此,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反对网络报道中的“吹”,就是反对新闻领域内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网络报道中的“实”与“吹”,说到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2)怎样做到网络报道的真实性,反对网络报道的“吹”?(3)网络上的“吹”有何危害?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会遇到工作计划和工作实际的关系,这也是思维和存在关系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B符合题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两大阵营,没有体现工作中工作计划和工作实际的关系,排除A;工作计划和工作实际的关系没有体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C;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工作计划和工作实际不体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 处理工作计划和工作实际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是考查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答案】B【解析】【分析】孟子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朱熹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两者的观点同属于唯心主义派别,都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①②均说法错误,③④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哲学派别的相关知识。
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
3.【答案】D【解析】【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只要熟练掌握课本内容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知识。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二者何者为本原,认为存在是世界本原则属于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世界本原则属于唯心主义。
故答案为:C。
【点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或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里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二者何者为本原,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哲学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A项正确;其他选项所指出的均不属于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B、C、D项不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现能力,准确识记教材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的知识。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想、领悟罢了。
这种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如何判断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凡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凡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天道)的外化和表现的观点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7.【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考察的也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能力。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也即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A选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选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D选项说明的是人们能否认识我们的这个客观世界的问题。
本题正确答案C。
8.【答案】C【解析】【分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客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是辩证唯物主义;故正确传导顺序是③→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