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_古诗词三首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1)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的想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了白发翁媪,但是作者不知道他们是谁。从“谁家”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2)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谈些什么吗?
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作者根 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上去询问而打断他们交谈,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词,有 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 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 谱叫词牌。
lè 快乐
bō 剥削


yuè 清平乐
bāo 剥开
gāo zhào
ǎo mù suō
竹篙 棹竿 翁媪 牧童 蓑衣
zhē
zuì mèi chú bāo
遮挡 陶醉 明媚 锄头 剥开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吕洞宾自 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 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 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这首词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场景? 白发翁媪的谈话,大儿锄地,中儿织鸡笼,小儿剥莲蓬。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想想这首词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美丽的风光,透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全套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全套课件

主要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保 存释迦牟尼佛骨的法门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长城嘉峪关和汉代烽燧遗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 尔寺、丝路重镇高昌故城遗址。
丝绸之路景观
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奇特而壮丽。青海湖 鸟岛,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和天山深处 的天池、青海的盐湖、罗布泊的雅丹地貌、吐鲁番的 火焰山和克拉玛依的魔鬼城等等,均为丝路增添了无 穷动魅力。 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所涵盖的地域跨越了 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这里居住着 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不同的 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史,各自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特 色、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各民族地区,游客可体 验当地民族生活,欣赏民族歌舞、参加当地居民的婚
不知道( 新疆是什么样的? )
1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
2 儿 生·根需·要发它芽,,它长就出在粗哪壮儿的·很枝·快干地。
3 不 遇 么··管 直到·遇 ,干到 那旱风么还沙坚是还强洪是,水雨不,雪软它,弱总·不 ,是··管 也那
不动摇。”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 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
今天,如果我们乘飞机西行,无论是去西亚、印 度,还是欧洲,最多不过二十多个小时。然而,在遥 远的古代,我们的先民们在西行时,不论是走陆路, 还是走海路,都要花费不知多少倍的时间,也不知要 克服多少艰难险阻。与外界交流的需要,促使我们的 祖先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开通了连接
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草原像绿毯. 羊群像白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
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 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小丘柔美.
连骏马和大牛

语文五年级5《古诗词三首》课件

语文五年级5《古诗词三首》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 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 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 关那边行。夜深了,周 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 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 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 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 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 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 音。)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 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 了花苞。
**诗人简介**
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 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 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不久晋 升一等侍卫,文武双全,尤长于 词,为清初词坛巨擘,被誉为“ 满清第一词人”、“宋后第一真 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 清词三大家”。词风接近李煜, 清新自然,隽永超逸。有《通志 堂集》《饮水词》。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蕴涵着团圆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 家。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停泊)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 治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他的诗歌、散文都 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青少年时代随 父亲在钟山(今南京)居住,视钟山为第二故乡 。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1069年调王安石 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 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但王安石推行的变法 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 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 他,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 王安石万般无奈,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 ,回到了南京的家中,从此寄情于山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 满童稚的行为和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 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 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 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 进啊!
小练笔:
把古诗《舟过安仁》改 编成一个小故事。
从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从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可 以看出他们是怎么样的小朋友 呢?
诗人喜不喜欢这两个孩子?
再读感悟:
话说当年,诗人杨万里划着小船路过 这个地方。万里晴空,碧波荡漾,多么令 人心旷神怡啊!忽然,看到一叶渔船,船 上坐着两个孩子,可是,他们把撑船用的 竹竿和船桨都收起来了?诗人纳闷了?你 能读出诗人的纳闷不解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舟过安仁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动听 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而 我要说童年是一首美妙的诗, 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 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宋安

仁 万

·
作者介绍: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杰出的诗人,“中兴四大家” 之一。
自读感知: 1、自由朗读。 2、小组赛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有层次的读要做到三点:读准 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
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第一二句诗,描写了什么 画面?
为什么要收起竹竿和船桨, 不下雨却要打伞呢?(带着疑问 读诗句)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作业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有趣。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诗词积累: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和表达能力。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仿写、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内化所学知识。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如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词背景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想。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古诗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重视朗读,感受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课件PPT_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课件PPT_

要求:
1.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2.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 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3.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 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
要求: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 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 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 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 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 画面写下来。
**创作时间**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宋 王安石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唐 ]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诗人简介**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 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 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等职,帮世称“张水部” 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 眼疾严重帮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 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 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 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有《张司业集》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 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3.《清平乐·春归何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3.《清平乐·春归何处》

wēnɡ
chú
lián

老翁

锄头

莲花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词牌名,“乐” 读 ?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亡赖 喜小儿 ,溪头卧剥莲蓬。 相媚好: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 “无赖”,“亡” 读?这里指顽皮、淘气。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想想本篇 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美丽的风光,透露出 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西 江 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课 文扩写成400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 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 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作者 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 的行动,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在满青草的溪 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 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 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 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 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在农村看到这样的情 景,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_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_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_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件课件网权威发布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更多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相关信息请访问课件网。

一、教学设计: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

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

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

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
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以善写田园诗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有《诚斋集》。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稼轩长短句》。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的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牧童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由远及近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诗,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使风。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气、可爱和天真。

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相媚好:很亲热的样子。

亡赖:顽皮。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
容的变化而变化。

这首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而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而那个调皮可爱的小儿子,则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业
1.有声有色地背诵这三首词。

2.结合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书中的插图。

3.收集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