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重点突破练习: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判断与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强化练 突破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方法及探究

高考生物强化练 突破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方法及探究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重点强化练21 突破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方法及实验探究1.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B.实验中的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C.在相同时间内C、E瓶中混浊程度相同D.甲装置的A瓶中加入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2.下图表示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2~24h期间,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B.曲线相交时,有氧呼吸速率与无氧呼吸速率相等C.从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相对不变D.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明显增大3.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测定两装置的温度:T甲>T乙B.若将装置甲中改为等量破碎的酵母菌细胞,其他条件不变,则测定的温度比之前低C.装置乙中的葡萄糖溶液煮沸冷却后加入的目的之一是排除溶解氧,以控制实验的自变量D.装置乙中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热量散失,但生成少量ATP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5.(2019·漯河高级中学二模)下图是探究小鼠在不同温度下呼吸速率(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表示)的实验装置,打开夹子A,可使水检压计左右水平一致;关闭夹子A,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注入5mLO2,水检压计左侧液面升高,记录左右液面重新相平时所用的时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注入5mLO2后要立刻关闭夹子BB.测定小鼠的呼吸速率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最后取平均值C.小鼠在25℃时的呼吸速率高于10℃时的呼吸速率D.NaOH溶液的作用是排除小鼠呼吸产生的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6.如图所示,将等质量的正在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装有一杯等体积的NaOH溶液或蒸馏水并用塞子塞紧的两个瓶中,各瓶分别与一个水银流体压力计相连接,由压力计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可以测量出某种气体的变化量。

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专项突破 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 -

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专项突破 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 -

专项突破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1.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1)实验装置。

装置甲装置乙(2)实验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水滴左移。

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

装置乙为对照。

(3)注意事项。

①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将装置进行灭菌,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②对照组的设置: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膨胀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定的生物灭活(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③若选用绿色植物做实验材料,测定细胞呼吸速率,需将整个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2.根据液滴移动情况探究细胞呼吸方式(1)实验装置。

装置甲装置乙装置甲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掉呼吸作用所产生的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种子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

装置乙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种子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

(2)实验分析。

3.):常见方法是用离心的方法把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分开,分别加入丙酮酸,检测CO2的产生。

[例题](2017·吉林大学附中统考)下图是测定发芽种子的细胞呼吸类型所用的装置(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装置1、2中分别放入等量的发芽种子,装置3中为等量的煮熟种子。

若装置1左移10 cm,装置2右移12 cm,装置3右移2 cm,则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比值为()装置1装置2装置3A.6∶5B.5∶6C.2∶5 D.5∶2解析:装置3为对照实验,装置3着色液滴右移2 cm,说明环境因素造成气体膨胀2 cm。

装置1气体减少表示O2的消耗,装置1左移10 cm,O2减少实际为12 cm。

装置2右移12 cm,气体增加实际为10 cm,装置2气体增加量为CO2产生量与O2消耗量的差值。

CO2产生量为10+12=22 cm,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量为12 cm,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量为10 cm。

2021高考生物一轮习题:第三单元 重点强化练21 突破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方法及实验探究(含解析)

2021高考生物一轮习题:第三单元 重点强化练21 突破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方法及实验探究(含解析)

1.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B.实验中的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C.在相同时间内C、E瓶中混浊程度相同D.甲装置的A瓶中加入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2.下图表示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12~24 h期间,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B.曲线相交时,有氧呼吸速率与无氧呼吸速率相等C.从第12 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相对不变D.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明显增大3.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测定两装置的温度:T甲>T乙B.若将装置甲中改为等量破碎的酵母菌细胞,其他条件不变,则测定的温度比之前低C.装置乙中的葡萄糖溶液煮沸冷却后加入的目的之一是排除溶解氧,以控制实验的自变量D.装置乙中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热量散失,但生成少量ATP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5.(2019·漯河高级中学二模)下图是探究小鼠在不同温度下呼吸速率(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表示)的实验装置,打开夹子A,可使水检压计左右水平一致;关闭夹子A,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注入5 mL O2,水检压计左侧液面升高,记录左右液面重新相平时所用的时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注入5 mL O2后要立刻关闭夹子BB.测定小鼠的呼吸速率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最后取平均值C.小鼠在25 ℃时的呼吸速率高于10 ℃时的呼吸速率D.NaOH溶液的作用是排除小鼠呼吸产生的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6.如图所示,将等质量的正在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装有一杯等体积的NaOH溶液或蒸馏水并用塞子塞紧的两个瓶中,各瓶分别与一个水银流体压力计相连接,由压力计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可以测量出某种气体的变化量。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练5细胞呼吸含解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练5细胞呼吸含解析

细胞呼吸考试要求1.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2.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3.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题组冲关]题组一细胞呼吸的方式1.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C.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除去溶液中的O2C CO2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来检测;温度、pH、培养液浓度都会影响CO2的产生速率和产生量;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CO2,所以无法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过程会降低气体的溶解度以除去溶液中的O2。

2.右图为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①~③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可通过①③进入线粒体B.有氧呼吸过程释放能量最多的阶段发生在②处C.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全部分布在②③处D.[H]与O2的结合发生在③处[答案] D3.(2021·7月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装置适用于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B.酵母菌培养液应加入甲瓶中C.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D.取乙瓶的溶液来检测发酵产生的酒精D 甲瓶中放入酵母菌培养液,乙瓶放入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取甲瓶中的溶液来检测发酵产生的酒精,D错误。

题组二细胞呼吸的原理及过程1.(2021·7月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下列生活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主要依据有氧呼吸原理进行的是( )A.酸奶制作B.中耕松土C.果酒发酵D.泡菜腌制B 中耕松土能为植物根部细胞呼吸提供氧气,增强有氧呼吸,而A、C、D都是利用无氧呼吸的原理。

2.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两物质分别是H2O和O2B.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C.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氧最终都来自葡萄糖D.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A 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①]水参与了反应,与丙酮酸反应生成了CO2和[H],并释放了少量的能量,A项正确;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项错误;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②]氧气与前两个阶段释放的[H]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C项错误;该过程有光、无光都能进行,D项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3-4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3-4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考点四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1.装置法测定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1)测定装置(2)测定方法及解读①测定呼吸速率(装置甲)a.装置甲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

b.玻璃钟罩遮光处理,以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

c.置于适宜温度环境中。

d.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甲单位时间内向左移动距离代表呼吸速率)。

②测定净光合速率(装置乙)a.装置乙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的CO2缓冲液,用于保证容器内CO2浓度恒定,满足光合作用需求。

b.必须给予较强光照处理,且温度适宜。

c.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装置乙单位时间内向右移动距离代表净光合速率)。

③根据“总(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可计算得到总(真正)光合速率。

物理误差的校正: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即用死亡的绿色植物分别进行上述实验,根据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对原实验结果进行校正。

2.“叶片上浮法”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真空渗入法”排出叶肉细胞间隙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CO2放出O2,由于O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而在细胞间积累,结果使原来下沉的叶片上浮。

根据在相同时间内上浮叶片数目的多少(或者叶片全部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即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3.“黑白瓶法”测定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将装有水和水生植物的黑、白瓶置于不同水层中,测定单位时间内瓶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借此测定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

黑瓶不透光,瓶中生物仅能进行呼吸作用;白瓶透光,瓶中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因此,真正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总量)=白瓶中氧气增加量+黑瓶中氧气减少量。

4.“半叶法”测定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生量“半叶法”的原理是将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可先在叶柄基部分热水或热石蜡液烫伤或用呼吸抑制剂处理)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

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4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含解析

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4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4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一、单项选择题1.(2021内蒙古包头一模)在玻璃瓶底部铺一层潮湿的土壤,播下一粒种子,将玻璃瓶密封,放在靠近窗户能照到阳光的地方,室内温度保持在30 ℃左右。

不久,这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若要预测这株植物幼苗能够生存多长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要预测植物生存的时间,需要知道土壤含水量和土壤中各种无机盐的含量B.瓶中植物生存时间的长短,与植物种类无关C.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速率是影响植物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D.瓶中CO2总量会影响植物生存时间的长短2.(2021山东德州一模)癌细胞在氧含量正常的情况下,利用葡萄糖转变为乳酸来产生ATP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

研究发现,线粒体中产生的NO,一方面可与O2竞争性结合,另一方面扩散到细胞质基质中促进葡萄糖转变为乳酸。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O能抑制线粒体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B.细胞发生癌变时,线粒体中的NO水平升高C.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丙酮酸的生成速率高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葡萄糖的能量利用率低3.(2021湖南模拟)金鱼能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中生存若干天,其肌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

下图表示金鱼在缺氧状态下,细胞中的部分代谢途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金鱼的肌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不完全相同B.物质X是丙酮酸,该物质产生于细胞质基质C.肌糖原能够水解成葡萄糖,以补充血糖D.金鱼肌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CO24.(2021浙江稽阳联谊学校联考)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和水分子脱去的氢可与氧化型辅酶Ⅰ(NAD+)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Ⅰ(NADH)。

研究发现,人和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与组织中NAD+水平的下降直接相关。

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的催化产物NMN是合成NAD+的原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小鼠体内eNAMPT的产生可能会缩短其寿命B.eNAMPT的合成加工过程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C.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NADH中的氢来自水和葡萄糖D.人和哺乳动物无氧呼吸过程中会有NADH的积累5.下图表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C、H、O三种元素的转移途径以及能量转换过程,图中序号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

【精选+详解】高考生物专题-细胞呼吸知识点及专题练习(附解析)

【精选+详解】高考生物专题-细胞呼吸知识点及专题练习(附解析)

必修1专题二:细胞呼吸【考试大纲】1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两者的异同点2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3 细胞呼吸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应用【常考知识点梳理】1 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有氧呼吸①线粒体的结构(填写线粒体结构示意图)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②过程③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生成ATP 的过程3 无氧呼吸②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的生物组织有酵母菌、大部分高等植物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的生物组织有乳酸菌、动物、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

③概念:是指细胞在无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同时释放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①实验原理酵母菌在_有氧_和_无氧_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属于兼性厌氧菌。

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_和水。

在无氧_的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_和少量的_二氧化碳_。

②CO2的检测方法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__混浊,也可使_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_蓝变_绿再变_黄_。

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情况。

③酒精的检测方法橙色的_重铬酸钾__溶液,在_酸性条件下与__酒精_发生化学反应,变成_灰绿色__6 细胞呼吸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应用①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消毒纱布。

②酵母菌酿酒时先通气,后密封。

③花盆经常松土和作物栽培中中耕松土④稻田定期排水⑤提倡慢跑⑥粮油种子的贮藏降低含水量、降低温度⑦在果实和蔬菜的保鲜降低温度、降低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典型例题】1 下列有关线粒体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折叠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B. 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C.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必须有氧的参与D. 细胞产生 CO2的部位一定是线粒体2在有氧呼吸的下列反应阶段中,不在线粒体中进行的只有:A 〔H〕传给O2生成H2O B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C 丙酮酸分解为CO2和〔H〕 D ADP与磷酸反应生成ATP3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有CO2放出时,则可判断此过程一定:A.不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B.不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C.是有氧呼吸D.是无氧呼吸4下列构造中不能产生二氧化碳的是:A 小麦细胞的细胞质基质B 人体细胞的线粒体C 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D 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5在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常用到特殊的颜色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CO2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浓硫酸)6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7练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7练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7练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1.(2021·广东,15)与野生型拟南芥WT相比,突变体t1和t2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分布及位置不同(图1所示),造成叶绿体相对受光面积的不同(图2所示),进而引起光合速率差异,但叶绿素含量及其他性状基本一致。

在不考虑叶绿体运动的前提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2比t1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增加时的光照强度)B.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光合吸收CO2与呼吸释放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C.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无关D.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答案 D解析图1可知,t1较多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t2较少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由此可推断,t2比t1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增加时的光照强度),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光合吸收CO2与呼吸释放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A、B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三者的叶绿素含量及其他性状基本一致,由此推测,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无关,C正确。

2.(2019·浙江4月选考,27)生物利用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糖类和脂肪,脂肪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

可用一定时间内生物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来大致推测细胞呼吸底物的种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将果蔬储藏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上述比值低于1B.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与其正常时相比,上述比值会降低C.富含脂肪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上述比值低于1D.某动物以草为食,推测上述比值接近1答案 A解析将果蔬储藏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则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绝大部分果蔬无氧呼吸生成的是酒精和CO2,所以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大于1,A错误;脂肪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细胞以脂肪作为呼吸底物时,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小于1,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其细胞利用糖类的能力减弱,细胞会以脂肪作为能源物质,所以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小于1,B、C 正确;草食性动物一般是以糖类作为细胞呼吸底物,所以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接近1,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重点突破练习: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判断与实验探究(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有CO2 放出时,则可判断此过程( )A.一定是厌氧呼吸B.一定是需氧呼吸C.一定不是酒精发酵D.一定不是乳酸发酵D [在呼吸过程中需氧呼吸有二氧化碳放出,厌氧呼吸如果是产生酒精也会有二氧化碳放出,只有产生乳酸的厌氧呼吸才不产生二氧化碳放出,则可判断此过程一定不是乳酸发酵,D正确。

]2.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需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 )A.葡萄糖→丙酮酸→H2OB.葡萄糖→丙酮酸→CO2C.葡萄糖→O2→H2OD.葡萄糖→丙酮酸→O2B [葡萄糖的需氧呼吸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葡萄糖在无氧参与的情况下分解成丙酮酸,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生成CO2,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第三阶段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H]还原从空气中吸收进来的氧而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的ATP。

从C6H12O6被氧化分解产生H2O和CO2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葡萄糖中18O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CO2。

综上,B正确,ACD错误。

]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内膜上镶嵌着与电子传递有关的酶和合成ATP的酶B.需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受阻,第一阶段不能进行C.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溶胶高D.需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ATP,厌氧呼吸第二阶段能产生少量ATPA [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能产生大量的ATP,故线粒体内膜上镶嵌着与电子传递有关的酶和合成ATP的酶,A正确;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故需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受阻,但第一阶段仍能进行,B错误;线粒体消耗O2,释放CO2,因此人体细胞内O2与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溶胶低,C错误;需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ATP。

厌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能量,合成ATP,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不能产生ATP,D错误。

]4.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含细胞溶胶)和沉淀物(含细胞器),以及未经离心的酵母菌匀浆,分别置于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等量的丙酮酸后,可获得终产物CO2和水的试管是( )A.甲和乙B.乙C.丙D.乙和丙D [酵母菌既可进行需氧呼吸也可进行厌氧呼吸,需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厌氧呼吸的场所只有细胞溶胶,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只有在线粒体中才能被分解成CO2和水,乙和丙中含有线粒体,D正确。

]5.某同学将活酵母菌和淀粉溶液装进饮料瓶,预留1/3的空间后密封,观察酵母菌发酵的变化并用表格进行记录。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条件原料变化产物呼吸作用场所酵母菌10 g(25 ℃) 淀粉溶液瓶子膨胀,溶液出现气泡,溶液变暖甲乙B.大量的O2使溶液出现气泡和瓶子膨胀C.有机物经酵母菌发酵后只转化为ATP和热能D.甲为酒精,乙为细胞溶胶和线粒体A [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酵母菌不能直接以淀粉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A正确;溶液出现气泡和瓶子膨胀的原因是细胞呼吸产生了大量的CO2,B错误;有机物经酵母菌发酵后,其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其物质的变化是转化成了酒精和CO2,C错误;由于瓶子已密封,酵母菌可同时进行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产物(甲)有水、酒精和CO2,呼吸作用场所(乙)为细胞溶胶和线粒体,D错误。

]6.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

据图中信息推断错误的是(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没有需氧呼吸,只进行厌氧呼吸B.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会不同C.当氧浓度为c时,2/5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D.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C [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氧浓度为a时,产生的酒精量等于释放的CO2量,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呼吸,不进行需氧呼吸,A正确;氧浓度为b时,产生CO2的量多于产生的酒精量,此时酵母菌既进行需氧呼吸,也进行厌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不产生酒精只产生CO2,说明该点只进行需氧呼吸,不进行厌氧呼吸,B正确;当氧浓度为c时,产生酒精的量为6 mol,则厌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6/2=3 mol,同时产生6 mol CO2,则需氧呼吸产生CO2为15-6=9 mol,需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9/6=1.5 mol,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所占比例为3/(3+1.5)=2/3,C错误;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过程中均可以产生[H]和ATP,D正确。

]7.如图表示植物非绿色器官呼吸时,O2的吸收量和CO2产生量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b点仍能产生少量的乙醇B.若cd=ca时,a点氧浓度时厌氧呼吸强度是需氧呼吸强度的3倍C.O2浓度越小,呼吸作用越弱,越有利于存储D.该非绿色器官可能是马铃薯块茎A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若只有需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量应该大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可见图中b点仍然可以进行厌氧呼吸,仍然能够产生少量的乙醇,A正确;若cd=ca时,且当反应底物是葡萄糖时,a点氧浓度时的厌氧呼吸强度才是需氧呼吸强度的3倍,B错误;氧气浓度太低时,其厌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有毒害作用,不利于存储,C错误;图示植物厌氧呼吸可以产生二氧化碳,而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8.当呼吸底物不是糖时,需氧呼吸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的体积并不相等。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两套,设为甲、乙,测定单位质量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下列构思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在光照下测定O2释放量,乙装置在黑暗下测定CO2释放量B.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测定CO2释放量,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测定O2消耗量C.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测定气体体积变化量,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测定O2消耗量D.甲装置烧杯中盛放CO2缓冲剂(可吸收和放出CO2),测定氧气消耗量,乙装置放死亡种子作对照C [种子的呼吸作用不会有氧气的释放,A错误;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测定的是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差值,B错误;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测定气体体积变化量,即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差值;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测定的是O2消耗量,结合甲装置测定的结果可以计算出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故C正确;由于种子的萌发只进行细胞呼吸,因此甲装置烧杯中只能用NaOH做吸收剂来吸收二氧化碳,再测定气体体积变化量,则该变化量为需氧呼吸氧气的消耗量,乙装置为死亡的种子,不进行细胞呼吸,无法测出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D错误。

]9.在如图三个相同密闭装置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三份种子:消毒且刚萌发的小麦种子、未消毒刚萌发的小麦种子及未消毒刚萌发的花生种子。

把A、B、C三套装置放在隔热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据图分析最合理的是( )A.装置A和B、B和C分别形成对照,因变量分别为种子是否消毒和种子的种类B.当A和B玻璃管中的水珠开始移动时,分别记录并计算其移动速率为A大于BC.如果B和C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温度计读数为B大于CD.如果A和B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水珠移动的距离为A和B基本相等D [装置A和B、B和C分别形成对照,自变量分别为种子是否消毒和种子的种类,A错误;未消毒刚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速率较大,即移动速率为A小于B,B错误;如果B和C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温度计读数为B小于C,C错误;如果A和B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水珠移动的距离为A和B基本相等,D正确。

]10.某同学为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设置了如图装置两组。

甲组中A处放置一定质量的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产物为乳酸),B中装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乙组中A处放置等量的马铃薯块茎,B 中装有等量的蒸馏水。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不考虑气体水溶性、温度等因素对液滴移动的影响,设底物为葡萄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需氧呼吸的产物有 H2O、CO2和酒精B.甲组液滴的移动情况可反映马铃薯块茎呼吸产生的 CO2量C.甲、乙两组液滴均可以左移或不移动D.若甲组液滴左移,乙组液滴不移动,不能确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D [马铃薯块茎需氧呼吸的产物是H2O、CO2,A错误;由于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液滴移动的量可代表马铃薯块茎呼吸消耗O2的量,B错误;甲组液滴可以左移或不移动,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产生乳酸,故乙组液滴可以不移动,但不会左移,C错误;若甲组液滴左移,说明马铃薯块茎进行了需氧呼吸,乙组液滴不移动,据此只能确定马铃薯进行了需氧呼吸,但不能确定其是否进行厌氧呼吸,因此不能确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D正确。

]二、非选择题11.华北驼绒藜是北方常见的优质牧草,某研究小组想探究其种子保存的适宜条件。

将种子随机均分为若干组,分别进行超干燥和低温(4 ℃)处理,测定脱氢酶活性,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子的胚根、胚芽未突破种皮时,由于种皮的隔离作用,胚细胞进行厌氧呼吸。

在酸性条件下,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颜色会变成________________。

(2)脱氢酶的作用是催化有机物脱去氢离子,形成NADH,脱氢酶作用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NADH与________________反应。

(3)低温组的脱氢酶活性低于超干燥组,可以推测其种子的发芽能力______(填“高于”或“低于”)超干燥组。

若低温组种子保存一个月后,将温度升高到适宜温度,其发芽能力______(填“能”或“不能”)恢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种子胚根、胚芽未突破种皮时,胚细胞厌氧呼吸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在酸性条件下,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为灰绿色。

(2)脱氢酶的作用是催化有机物脱去氢离子,形成NADH(即 [H]),细胞呼吸形成NADH([H])的场所在细胞溶胶及线粒体基质中,细胞溶胶中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及NADH([H]),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与NADH([H]),在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H])在需氧呼吸第三阶段与氧气反应产生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3)由题低温组的脱氢酶活性低于超干燥组,则细胞呼吸形成NADH([H])低于超干燥组,所以低温组细胞呼吸强度低于超干燥组,代谢弱,发芽能力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